一种医用钢丝引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22609发布日期:2022-01-22 13:34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钢丝引导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医用钢丝引导器。


背景技术:

2.医院里在行长管状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要用钢丝辅助捆扎粉碎骨片块,或者在植骨时捆扎条状植骨 ;在手术过程中环绕钢丝时操作非常困难,容易损伤到骨折周围的神经、血管及软组织,影响骨折愈合。因此如何实现将钢丝便捷的环绕骨折部位,同时减少对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成为了骨折手术中的难题。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面上出现了类似钳子状的钢丝引导器,如授权公告号为cn2836737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医用钢丝引导器,通过钳柄(1)固定连接套管钳嘴(5),钳柄(2)固定连接套管钳嘴(4),钳柄(1)和钳柄(2)通过销轴(3)铰接,套管钳嘴(4)上开有钢丝出孔(8),套管钳嘴(5)上开有钢丝进孔(7),弹簧片(9)两端分别固定有钳柄(1)和钳柄(2)上。该实用新型在导入钢丝时,手握钳柄(1)和钳柄(2)将套管钳嘴(4)和套管钳嘴(5)张开,伸入管状骨上下两侧,再在弹簧片(9)的作用下环绕合抱管状骨,最后通过钢丝进孔(7)和钢丝出孔(8)穿入钢丝,最后再将套管钳嘴(4)和套管钳嘴(5)张开,取出钢丝引导器,整个过程虽然能够较为容易的实现钢丝的环绕成功,但是,由于进出钢丝引导器时需要将套管钳嘴(4)和套管钳嘴(5)张开,这样使得在手术时,切开管状骨的伤口必须足够大,同时在管状骨上下两端也需要骨肉剥离出足够大的手术空间,而众所皆知,手术伤口越大则术后愈合越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钢丝引导器,以解决使用现有钢丝引导器存在的上述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医用钢丝引导器,包括通过销轴铰接的两个钳体,所述钳体包括钳嘴和钳柄,所述钳嘴位于所述销轴前侧,所述钳柄位于所述销轴后侧,两个所述钳体的钳嘴的端部均嵌入有一可转动的转轴,两个所述转轴的侧壁分别固定有一中空导管,所述中空导管的前端为弧形,当两个钳嘴夹合时,两个所述中空导管的前端相互对接,形成用于环绕合抱管状骨的过线通道。
7.进一步地,所述中空导管的末端固定于所述转轴的前端侧壁,所述钳嘴的端部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由钳嘴朝钳柄方向延伸至所述钳体外,所述转轴插入所述通孔内,且转轴的末端贯穿所述通孔并延伸至所述通孔外。
8.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内侧壁等距间隔环绕布置有若干条限位凹条,所述转轴外侧壁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条相配合的限位凸条。
9.进一步地,所述转轴外侧壁上固定套设有一塑料套,所述限位凸条布置于所述塑料套上。
10.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末端外侧壁环绕设有若干个用于标记360
°
旋转角度的度数标记,所述钳体上设有用于指向所述度数标记的指向箭头。
11.进一步地,当所述钳体的指向箭头指向标记为0
°
的度数标记时,所述中空导管与所述钳体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当所述钳体的指向箭头指向标记为90
°
或270
°
的度数标记时,所述中空导管垂直于所述钳体。
12.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末端端部固定设有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旋钮。
13.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钳柄之间设有闭锁器,闭锁器包括固定设置于一个钳柄上的弧形齿条和设置于另一个钳柄上的齿槽。
14.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5.1、 本实用新型两个中空导管在环绕合抱管状骨时,可通过旋转转轴控制两个中空导管旋转90
°
,使中空导管平行贴着管状骨上下两侧伸入,再绕着管状骨进行活动,最后以最小的活动空间实现环绕合抱管状骨,完成医用钢丝的环绕作业,进而大幅度缩小了管状骨上下两侧的纵向及横向所需手术空间和手术伤口,以加快人体术后恢复。
16.2、本实用新型通孔内侧壁等距间隔环绕布置有若干条限位凹条,转轴外侧壁设有与限位凹条相配合的限位凸条,转轴的末端外侧壁环绕设有若干个用于标记360
°
旋转角度的度数标记,钳体上设有用于指向度数标记的指向箭头,限位凹条和限位凸条除了用于起到防滑及限位的作用外,还可配合转轴上的度数标记,便于医护人员准确的控制转轴旋转的角度。
17.3、 本实用新型两个钳柄之间还设有闭锁器,闭锁器包括固定设置于一个钳柄上的弧形齿条和设置于另一个钳柄上的齿槽,通过弧形齿条及齿槽的配合,以防止两个钳柄之间产生相互移动,使得医护人员可以不用长时间用力握紧手柄,也能保证夹合时两个中空导管的前端能够紧密对接。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一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二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三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四示意图。
24.其中,图中标号为:钳体1,钳嘴11,钳柄12,销轴13,指向箭头14,通孔15,限位凹条151,转轴2,限位凸条21,度数标记22,旋钮23,中空导管3,闭锁器4,医用钢丝5,管状骨6。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26.参照图1和图2,一种医用钢丝引导器,包括通过销轴13铰接的两个钳体1,钳体1包括钳嘴11和钳柄12,钳嘴11位于销轴13前侧,钳柄12位于销轴13后侧。两个钳体1的钳嘴11的端部均嵌入有一可转动的转轴2,两个转轴2的侧壁分别固定有一用于穿入医用钢丝5的
中空导管3,中空导管3的前端为弧形,当两个钳嘴11夹合时,两个中空导管3的前端相互对接,形成用于环绕合抱管状骨6的过线通道。
27.更具体地,参照图1、图2和图4,中空导管3、钳体1及转轴2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中空导管3的末端焊接于转轴2的前端侧壁,钳嘴11的端部开设有一通孔15,该通孔15由钳嘴11朝钳柄12方向贯穿延伸至钳体1外,转轴2插入通孔15内,且转轴2的末端贯穿通孔15并延伸至通孔15外。通孔15内侧壁等距间隔环绕布置有若干条限位凹条151,转轴2外侧壁设有与限位凹条151相配合的限位凸条21。本实施例中,限位凸条21可直接雕刻于转轴2的外侧壁上,也可以在转轴2的外侧壁固定套设一塑料套(图中未画出),塑料套以卡扣或胶水粘固等方式固定于转轴2的外侧壁,限位凸条21布置于塑料套上。转轴2的末端外侧壁环绕设有若干个用于标记360
°
旋转角度的度数标记22,钳体1上设有用于指向度数标记22的指向箭头14。转轴2的末端端部固定设有便于医护人员转动转轴2的旋钮23。上述限位凹条151和限位凸条21除了用于起到防滑及限位的作用外,还可配合转轴2上的度数标记22,便于医护人员准确的控制转轴2旋转的角度。另外,当两个钳体1的指向箭头14分别指向各自的转轴2上标记为0
°
的度数标记22时,两个中空导管3、两个钳体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当钳体1的指向箭头14指向标记为90
°
或270
°
的度数标记22时,中空导管3垂直于钳体1。
28.参照图1和图2,两个钳柄12之间还设有闭锁器4,闭锁器4包括固定设置于一个钳柄12上的弧形齿条和设置于另一个钳柄12上的齿槽(图中未画出),通过弧形齿条及齿槽的配合,以防止两个钳柄12之间产生相互移动,使得医护人员可以不用长时间用力握紧手柄,也能保证夹合时两个中空导管3的前端能够紧密对接。
29.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在切开伤口将长管状骨6折主体固定之后,如图3所示,通过将一个钳体1的转轴2顺时针旋转90
°
,另一个钳体1的转轴2逆时针旋转90
°
,使得两个中空导管3位于同一侧,且分别垂直于各自的钳体1,张开两个钳嘴11,将两个中空导管3分别伸入管状骨6上下两侧。如图4和图5所示,当管状骨6位于中空导管3的弧形中部时,再将一个钳体1的转轴2逆时针旋转90
°
,另一个钳体1的转轴2顺时针旋转90
°
,旋转转轴2的同时,同步夹合钳嘴11,尽可能地使得中空导管3贴合管状骨6进行活动,最后使得两个中空导管3位于同一平面上,同时两个中空导管3的前端相互对接,将管状骨6环绕合抱,形成用于医用钢丝5穿过的过线通道。如图5和图6所示,取出医用钢丝5,将医用钢丝5穿过两个中空导管3所形成的过线通道,随后再将一个钳体1的转轴2顺时针旋转90
°
,另一个钳体1的转轴2逆时针旋转90
°
,依然使得两个中空导管3位于同一侧,且分别垂直于各自的钳体1,张开两个钳嘴11,取出钢丝引导器,同时将医用钢丝5留下,由此完成医用钢丝5的环绕作业。综上,本实用新型两个中空导管3在环绕合抱管状骨6时,通过旋转转轴2控制两个中空导管3贴着管状骨6上下两侧进行活动,以最小的活动空间实现环绕合抱管状骨6,完成医用钢丝5的环绕作业,进而大幅度缩小了管状骨6上下两侧的纵向及横向所需手术空间和手术伤口,以加快人体术后恢复。
30.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