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外科术前用防逆流腹部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3233发布日期:2022-02-08 11:2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肝胆胰外科术前用防逆流腹部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肝胆胰外科术前用防逆流腹部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肝胆胰外科手术的术前,常需放置腹腔引流管和胰液引流管,用于术前引流。而所用引流管的型号取决于手术方式及患者身体具体情况。而在术前应用的最细的腹部引流管为椎管内麻醉导管,其内径范围在2-3mm;最粗的管径约1cm。
3.但是,目后在应用的腹部引流管,其存在如下缺点:
4.1)管径为单一尺寸,无法适应不同患者不同术式的需求;
5.2)引流管口不能匹配各种接口的引流袋,需要接转换接头才能与引流袋紧密连接;
6.3)引流管自身不容易固定,容易受外力作用而导致导管脱落,从而影响引流的顺利进行;
7.4)不具备抗逆流作用;目后,现有技术通过使用抗反流引流袋来试图解决问题,但是在连续使用3-4天前,抗反流效果明显降低,不适合长期使用;
8.5)目后使用的椎管内麻醉导管和硅胶引流管的材质皆偏硬。为了解决引流管材质偏硬的问题,现有技术还采用了橡胶材质的引流管的方案,尽管橡胶材质比较软,但是在长时间使用时,患者引流管口处皮肤经常出现有轻微过敏反应,这样就增加了带管患者的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肝胆胰外科术前用防逆流腹部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前端用于插入病人体内,所述引流管的后端设有引流出口;所述引流管包括由前至后、内径逐渐增大的管径调节段以及与所述管径调节段的后端一体衔接的出液控制段;所述出液控制段的中部沿周向向外凸起形成按压部;还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将引流管固定住,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粘贴板,所述粘贴板的背部具有粘性,其用于粘接在病人皮肤上;所述粘贴板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一卡槽,粘贴板的另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二卡槽,且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沿粘贴板的长度方向交替分布。
10.在本技术中,可根据放置位置及具体情况来修剪管径调节段,对引流管的前端开口的管径进行调整,能满足不同患者不同术式的需求;并且,在出液控制段的中部设置按压部,可用于定期挤捏引流管;此外,将粘接板粘贴于皮肤引流口处,容易固定,且不易受外力作用而导致引流管脱落、移位。
11.作为优选,所述出液控制段的后部内腔设有单向阀。
12.这样,在出液控制段内设置单向阀,有效防止引流液逆流。
13.作为优选,所述引流出口处连接设置有三通管,该三通管的入口端与出液控制段
的内部相连通,三通管的一个出口端设置为螺旋接口,其用于连接ph检测仪,三通管的另一个出口端用于连接引流袋;其中,所述三通管位于单向阀的后方。
14.这样,可随时检测引流液的ph值,根据ph值判断患者引流液性质。
15.作为优选,所述引流管的后部外侧设有对称设置的两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具有粘接性,其用于粘接在病人皮肤上;其中,所述定位板位于三通管的后方。
16.作为优选,所述引流管为采用ptef为材料制成的构件。
17.在本技术中,使用聚四氟乙烯(ptef)作为引流管的材质,其质地比较柔软且具有非常强的生物适应性,化学惰性、耐腐蚀性,不会引起机体的排斥反应,对人体无生理副作用,且可选用多种消毒方法,长时间带管的患者不会因引流管长期刺激引流口处皮肤而导致引流口处皮肤发红发痒,增加带管患者的舒适度;此外,ptef的摩擦系数较低,具有高润滑不粘性,这样,引流管内层会变得超级光滑,不容易出现引流液黏附及堵管的现象。
18.作为优选,所述引流管的内侧和外侧皆设置有抗菌层,该抗菌层由聚多巴胺纳米银抗菌液涂抹构成。
19.这样,该抗菌液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及抗菌性,且无耐药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和固定装置相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引流管,11-管径调节段,12-出液控制段,13-按压部,14-单向阀,15-三通管,16-定位板,17螺旋接头;
25.2-固定装置,20-粘接板,21-第一卡槽,22-第二卡槽;
26.3-ph检测仪。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8.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肝胆胰外科术前用防逆流腹部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和固定装置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以从患者体内引流的液体流动方向定义为从前至后。
29.所述引流管1的前端用于插入病人体内,所述引流管1的后端设有引流出口,其用于连接引流袋。实施时,引流管1的后端连接有一螺旋接头17。所述引流管1包括由前至后、内径逐渐增大的管径调节段11以及与所述管径调节段11的后端一体衔接的出液控制段12。所述出液控制段12的中部沿周向向外凸起形成按压部13。
30.所述固定装置2用于将引流管1固定住,所述固定装置2包括粘贴板20,所述粘贴板20的背部具有粘性,其用于粘接在病人皮肤上。所述粘贴板20的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一卡槽
21,粘贴板20的另一侧开设有若干第二卡槽22,且第一卡槽21和第二卡槽22沿粘贴板20的长度方向交替分布。
31.实施时,可采用盖子将引流管压住和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相固定,并使引流管的一部分陷入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这样,引流管在固定装置上的部分就会呈s型弯曲状,相对于现有技术直接为直线状的引流管,本技术的s型能更加地提高稳定性,不易受外力作用而导致引流管脱落。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构件将引流管压住,只要能够将引流管向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压住即可。
32.在本技术中,可根据放置位置及具体情况来修剪管径调节段,对引流管的前端开口的管径进行调整,能满足不同患者不同术式的需求;并且,在出液控制段的中部设置按压部,可用于定期挤捏引流管;此外,将粘接板粘贴于皮肤引流口处,容易固定,且不易受外力作用而导致引流管脱落、移位。
33.其中,所述出液控制段11的后部内腔设有单向阀14。这样,在出液控制段内设置单向阀,有效防止引流液逆流。
34.其中,所述引流出口处连接设置有三通管15,该三通管15的入口端与出液控制段11的内部相连通,三通管15的一个出口端设置为螺旋接口,其用于连接ph检测仪3,三通管15的另一个出口端用于连接引流袋。所述三通管15位于单向阀14的后方。这样,可随时检测引流液的ph值,根据ph值判断患者引流液性质。
35.其中,所述引流管1的后部外侧设有对称设置的两定位板16,所述定位板16具有粘接性,其用于粘接在病人皮肤上。所述定位板16位于三通管15的后方。实施时,定位板16呈蝶型翼状。实施时,定位板16位于螺旋接头17的两侧。
36.其中,所述引流管1为采用ptef为材料制成的构件。
37.在本技术中,使用聚四氟乙烯(ptef)作为引流管的材质,其质地比较柔软且具有非常强的生物适应性,化学惰性、耐腐蚀性,不会引起机体的排斥反应,对人体无生理副作用,且可选用多种消毒方法,长时间带管的患者不会因引流管长期刺激引流口处皮肤而导致引流口处皮肤发红发痒,增加带管患者的舒适度;此外,ptef的摩擦系数较低,具有高润滑不粘性,这样,引流管内层会变得超级光滑,不容易出现引流液黏附及堵管的现象。
38.其中,所述引流管1的内侧和外侧皆设置有抗菌层,该抗菌层由聚多巴胺纳米银抗菌液涂抹构成。这样,该抗菌液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及抗菌性,且无耐药性。
39.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