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4881发布日期:2022-03-20 01:3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有创血压测量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有创血压测量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有创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ure,ibp)测量是通过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血管内血液压强的方法,能够直接、持续、动态地监测患者真实的血压情况,在急救领域、心血管外科和重症监护病房及手术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
3.有创血压测量获取血压的原理是:经穿刺置入导管与充满灌注液(灌注液一般为生理盐水或加入肝素等抗凝液的生理盐水)的灌注系统连接形成液体流通管路,由于液体的压力传递作用使得通路内灌注液压力与血管内压力保持一致,并传递到置于通路内的压力传感器的探头上,压力传感器将血管内压力转变为电信号并处理后在心电监护仪屏幕等血压显示装置上以连续、动态方式显示血压波形及血压值,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平均动脉压等。
4.有创血压测量的并发症之一为气栓,如液体流通管路内含有气泡,可能进入人体血管并形成气栓,严重时可进入脑血管,导致脑栓塞;另外,气泡存在也会影响液体管路的通畅性,并进一步影响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穿刺前,需要通过灌注液冲洗液体流通管路以排尽气泡。
5.在有创血压测量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即使在穿刺前完全排尽液体流通管路内的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大量微气泡产生并附着在液体流通管路的内壁并逐渐融合形成较大体积的气泡并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气栓;此外,患者体内管路的末端形成的血栓也有可能影响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上需要经常对液体管路的通畅性进行检测,以保证血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迅速、准确、直观地检测有创血压测量管路内是否存在气泡、气栓、血栓等影响管路通畅性因素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用于迅速、准确、直观地检测有创血压测量管路内是否存在气泡等影响管路通畅性的因素。
7.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8.一种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有创血压测量管路的通畅性,包括第一连接部、流速控制部、第二连接部、压力传感部和血压显示装置,所述第一连接部、流速控制部、第二连接部、压力传感部具有连通的液体流通通路,所述压力传感部包括导线,所述导线与所述血压显示装置电连接;流过所述流速控制部的液体具有第一流速和第二流速,且所述第二流速大于所述第一流速。
9.优选地,所述第一流速为2至4毫升/小时,所述第二流速为10至60毫升/分钟。
10.进一步地,所述流速控制部包括微孔管和流速切换管;所述微孔管为在径向中心
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微孔的圆柱;所述流速切换管包括中空弹性圆管、位于所述中空弹性圆管两端的圆环状密封部和位于所述中空弹性圆管外壁上部的提拉部。
11.进一步地,所述微孔管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流速切换管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中空弹性圆管通过过盈配合包套于所述微孔管的外部;所述圆环状密封部由所述中空弹性圆管两端沿轴向延伸形成,所述圆环状密封部内壁直径大于所述微孔管外壁直径。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液体管路、位于第一液体管路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一端的圆环状第一密封凹槽、第一限位部和管路接头,所述第一液体管路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一端的内壁直径大于所述微孔管外壁直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液体管路、位于第二液体管路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一端的圆环状第二密封凹槽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液体管路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一端的内壁直径大于所述微孔管外壁直径;所述第一密封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凹槽通过过盈配合与所述圆环状密封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压力传感部还包括第三液体管路,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压力传感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体管路与所述第三液体管路连通。
13.优选地,所述第一液体管路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一端上部具有贯穿内壁和外壁的开槽;所述第二液体管路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一端上部具有贯穿内壁和外壁的开槽;所述中空弹性圆管两端内壁上部具有非贯穿开槽。
14.优选地,所述流速切换管还包括位于所述流速切换管外壁上部两侧的挤压片。
15.进一步地,所述压力传感部还包括压力传感探头、压力传感器芯片、外壳和后盖;所述第三液体管路具有容纳所述压力传感探头的开孔,所述压力传感探头通过所述开孔置于所述第三液体管路内并密封固定;所述压力传感芯片与所述压力传感探头电连接并接收所述压力传感探头获取的所述第三液体管路内的液体压力数据,所述导线将所述压力传感器芯片采集的所述液体压力数据传输到所述血压显示装置。
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7.第一步,向上提拉所述提拉部并保持一定时间;
18.第二步,从所述血压显示装置中读取所述第二流速下的第三液体管路内的液体压强波形;
19.第三步,松开所述提拉部;
20.第四步,从所述血压显示装置中读取所述第一流速下的第三液体管路内的液体压强波形;
21.第五步,根据所述第二流速下的所述液体压强波形向所述第一流速下的所述液体压强波形转换的状态,判断所述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管路的通畅性。
22.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流速控制部,通过提起及松开所述提拉部,使得流过所述流速控制部进入所述第三液体管路的液体具有第一流速及大于第一流速的第二流速,在第一流速下所述第三液体管路内的液体压强与血管内导管尖端的血压保持一致,在第二流速下所述第三液体管路内的液体压强与灌注器一端的输液管路内的液体压强保持一致;所述压力传感部获取上述第三液体管路内的液体压强并在血压显示装置上显示压强波形,当穿刺一端的输液管路内存在气泡、血栓等影响管路通畅性的因素时,从所述第二流速下的压强波形恢复为所述第一流速下的压强波形的转换时间长于所述穿刺一端的输液管路具有良
好通畅性状态下的转换时间,通过在血压显示装置上对上述压强波形转换状态的判断,可以在对患者进行有创血压测量的过程中,迅速、准确地判断所述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管路的通畅性。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系统框架;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有创血压测量设备局部放大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孔管立体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孔管d-d向剖切的立体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流速切换管立体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流速切换管d-d向剖切的立体图;
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孔管与流速切换管装配的示意图;
31.图8(a)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有创血压测量状态下流速控制部c-c向剖切的平面图;
32.图8(b)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通畅性检测状态下提起提拉部时流速控制部c-c向剖切的立体图;
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的立体图;
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的d-d向剖切的立体图;
3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连接部的立体图;
36.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连接部的d-d向剖切的立体图;
37.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流量控制部、第二连接部、压力传感部的装配爆炸图;
38.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有创血压测量状态下第一连接部、流速控制部和第二连接部装配的d-d向剖切的平面图;
39.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通畅性检测状态下提起提拉部时第一连接部、流速控制部和第二连接部13装配的d-d向剖切的平面图
40.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压力传感部的爆炸图;
41.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42.图18(a)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路通畅状态下压力波形的转换状态示意图;
43.图18(b)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管路存在气泡、血栓等影响通畅性因素时压力波形的转换状态示意图。
44.图中标号
45.11第一连接部,111第一液体管路,112第一密封凹槽,113第一限位部,114管路接头,12流速控制部,121微孔管,1211微孔,122流速切换管,1221,中空弹性圆管,1222圆环状密封部,1223提拉部,1224挤压片,13第二连接部,131第二液体管路,132第二密封凹槽,133第二限位部,2压力传感部,21第三液体管路,22开孔,23压力传感探头,24压力传感器芯片,25后盖,26外壳,27导线,3血压显示装置,4输液管路,5灌注器,6可加压输液袋,7滚轮调节器,8校零三通阀门,9三通阀门,10穿刺接头,101血管内导管,a局部放大位置,b液体流通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46.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7.此外,为了方便理解,放大(厚)或者缩小(薄)了图纸上的各种构件,但这种做法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8.单数形式的词汇也包括复数含义,反之亦然。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单元,本说明书上用了第一、第二等词汇,但这些不会受到制造的顺序限制,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在申请的详细说明与权利要求书上,其名称可能会不同。
50.本说明书中词汇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使用的,但不是试图要限制本技术。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理解上述属于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管路的通畅性,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
52.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压力传感部2和血压显示装置3,所述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压力传感2部具有连通的液体流通通路,所述压力传感部2包括导线27,所述导线27与所述血压显示装置3电连接;流过所述流速控制部12的液体具有第一流速和第二流速,且所述第二流速大于所述第一流速。
53.图1为配置有本实施例的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的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的整体结构设备图,图2为图1中局部放大位置a的放大图。
54.如图1、图2所示,所述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压力传感部2和血压显示装置3;
5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压力传感部2之间具有连通的液体流通通路,所述第一连接部11通过输液管路4连接灌注器5,所述灌注器5连接可更换的可加压输液袋6,所述可加压输液袋6中充有灌注液,所述灌注器5与第一连接部11之间的输液管路上还配置有滚轮调节器7,所述压力传感部2连接校零三通阀门8,并进一步通过输液管路4依次连通三通阀门9、穿刺接头10等部件,穿刺接头10与血管内导管101相连,从而使有创血压测量设备自可加压输液袋6至血管内导管101的尖端形成连通的液体流通通路,此时血管内导管尖端处的血压即为需测量的血压,其中输液管路4、灌注器5、灌注袋6、滚轮调节器7、校零三通阀门8、三通阀门9、穿刺接头10、血管内导管101均为标准部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通用部件,其结构和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
56.在本实施例中,流过所述流速控制部12的液体具有第一流速和第二流速,且所述第二流速大于所述第一流速。
57.优选地,所述第一流速为2至4毫升/小时,所述第二流速为10至60毫升/分钟。
58.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流速控制部12包括微孔管121和流速切换管122;所述微孔管121为在径向中心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微孔1211的圆柱;所述流速切换管122包括中空弹性圆管1221、位于所述中空弹性圆管1221两端的圆环状密封部1222和位于所述中空弹性圆管1221外壁上部的提拉部1223。
59.进一步地,所述微孔管121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流速切换管122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中空弹性圆管1221通过过盈配合包套于所述微孔管121的外部;所述圆环状密封部1222由所述中空弹性圆管1221两端沿轴向延伸形成,所述圆环状密封部1222内壁直径大于所述微孔管121外壁直径。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孔管121为由医用玻璃、医用塑料等硬质材料制成的圆柱,如图3的微孔管121的立体图和图4的微孔管121的d-d向剖切立体图所示,其径向中心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微孔1211,微孔1211的孔径被设置为使得流过微孔1211的液体的流速为2至4毫升/小时。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速切换管122由医用硅胶等具有弹性的软质高分子材料制成,如图5的流速切换管122的立体图和图6的流速切换管的d-d向剖切立体图所示,所述流速切换管122包括一体成型的中空弹性圆管1221、圆环状密封部1222和提拉部1223。
62.具体地,如图7的微孔管121与流速切换管122装配的示意图(其中流速切换管122沿d-d向进行剖切)所示,中空弹性圆管1221的内壁直径稍小于微孔管121的外壁直径,利用中空弹性圆管1221的弹性,通过过盈配合包套于微孔管121的外部;圆环状密封部1222由中空弹性圆管1221两端沿轴向延伸形成,其外壁直径与中空弹性圆管1221外壁直径相同,其内壁直径大于微孔管121外壁直径,从而在圆环状密封部1222的内壁与微孔管121的外壁之间形成可充满液体的空间;提拉部1223位于中空弹性圆管1221的外壁上部。
63.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如图8(a)的流量控制部12的c-c向剖切平面图所示,中空弹性圆管1221的内壁与微孔管121的外壁通过过盈配合形成密封;当向上提起提拉部1223时,如图8(b)的流量控制部12的c-c向剖切平面图所示,由于所述流速切换管122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因此弹性中空弹性圆管1221被向上拉拽并产生轻微变形,从而在中空弹性圆管1221的内壁与微孔管121的外壁之间形成液体流通通路b。
6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液体管路111、位于第一液体管路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12一端的圆环状第一密封凹槽112、第一限位部113和管路接头114,所述第一液体管路111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12一端的内壁直径大于所述微孔管121外壁直径;所述第二连接部13包括第二液体管路131、位于第二液体管路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12一端的圆环状第二密封凹槽132和第二限位部133,所述第二液体管路131朝向所述流速控制部12一端的内壁直径大于所述微孔管121外壁直径;所述第一密封凹槽112、所述第二密封凹槽132通过过盈配合与所述圆环状密封部1222密封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113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33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压力传感部2还包括第三液体管路21,所述第二连接部13与所述压力传感部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体管路131与所述第三液体管路21连通。
6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的第一连接部11的立体图及图10的第一连接部11的d-d向剖切立体图所示,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液体管路111,第一液体管路111朝向流速控制部12的一端的内壁直径被设置为大于微孔管121的外壁直径;第一液体管路朝向灌注器的一端
设置有管路接头114,所述管路接头114可以是鲁尔接头等标准接头,通过输液管路4连接灌注器5及可加压输液袋6(图中未示出输液管路4、灌注器5及可加压输液袋6);第一连接部11朝向流速控制部12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一密封凹槽112,第一密封凹槽112为环绕第一液体管路111的圆环状凹槽,由第一液体管路111的管壁沿径向增厚,再以圆环状凹槽形式沿轴向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11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3。
6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的第二连接部13的立体图及图12的第二连接部13的d-d向剖切立体图所示,第二连接部13包括第二液体管路131,压力传感部包括第三液体管路21,第二连接部13与压力传感部2通过胶粘或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二液体管路131与第三液体管路21连通,并进一步通过输液管路4连接校零三通阀门8、三通阀门9、穿刺接头10(图中未示出输液管路4、三通阀门9及穿刺接头10);第二液体管路131朝向流速控制部12的一端的内壁直径被设置为大于微孔管121的外壁直径;第二连接部13朝向流速控制部12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密封凹槽132,第二密封凹槽132为环绕第二液体管路131的圆环状凹槽,由第二液体管路131的管壁沿径向增厚,再以圆环状凹槽形式沿轴向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13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33。
67.以下结合图13-图15详细说明有创血压测量状态下及通畅性检测状态下提起提拉部1223时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和压力传感器2内部的液体流通情况。
68.图13示出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和压力传感部2装配的爆炸图,如图13所示,由于流速切换管122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使得圆环状密封部1222能够进入第一密封凹槽112与第二密封凹槽132(图中未示出),并通过过盈配合形成密封连接,第一限位部113与第二限位部133通过插接等方式可拆卸地连接并限位固定,使得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密封连接并固定。
69.图14示出有创血压测量状态下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装配的d-d向剖切平面图,如图14所示,在有创血压测量设备正常使用状态下,由于第一密封凹槽112、第二密封凹槽132与圆环状密封部1222密封连接(图中剖面重叠部分为过盈配合并密封连接部位),且中空弹性圆管1221内壁包套于微孔管121外壁形成密封,使得可加压输液袋6中的灌注液经过第一液体管路111后,只能以第一流速流过微孔1211,并依次流经第二液体管路131、第三液体管路21后,通过输液管路4与血管内导管101的尖端形成液体连通,由于液体压力传递作用,此时第三液体管路21内的液体压强与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保持一致。
70.图15示出通畅性检测状态下提起提拉部1223时第一连接部11、流速控制部12、第二连接部13装配的d-d向剖切平面图,如图15所示,提起提拉部1223时,由于流速切换管122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中空弹性圆管1221将被向上拉拽并产生轻微变形,使得在中空弹性圆管1221的内壁与微孔管121的外壁之间形成液体流通通路b,灌注液以大于第一流速的第二流速流过流速控制部12,并依次流过第二液体管路131和第三液体管路21,此时由于灌注液流速变大,第三液体管路21中的灌注液与灌注器5一端输液管路4内的灌注液形成了新的压力平衡,此时第三液体管路21内的液体压强与灌注器5一端输液管路4内的液体压强保持一致,且大于穿刺部位血管内的血压。
71.优选地,第一液体管路111朝向流速控制部12一端的上部具有贯穿内壁和外壁的
开槽;第二液体管路131朝向流速控制部12一端的上部具有贯穿内壁和外壁的开槽;所述中空弹性圆管1221两端的内壁上部具有非贯穿开槽。
7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述开槽,使得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3与流速控制部12之间的液体流通通路实现扩流,避免在微孔管121可能出现轴向移动的情况下堵塞液体流通通路。
73.优选地,所述流速切换管还包括位于所述流速切换管外壁上部两侧的挤压片1224。
74.在本实施例中挤压片1224对称设置于流速切换管122外壁上部两侧,当从两侧捏住挤压片1224向中间挤压时,中空弹性圆管1221将产生更大的变形,并在其内壁与微孔管121地外壁之间形成更大的缝隙,使得通过流速控制部12的灌注液具有大于第二流速的第三流速,上述灌注液以第三流速通过流速控制部12可用于穿刺之前清洗有创血压测量管路并预先排除管路内的气泡。
75.进一步地,如图16的压力传感部2的爆炸图所示,压力传感部2还包括压力传感探头23、压力传感器芯片24、后盖25和外壳26;第三液体管路21具有容纳压力传感探头23的开孔22,压力传感探头23通过开孔22置于第三液体管路21内并密封固定;压力传感芯片24与压力传感探头23电连接并接收压力传感探头23获取的所第三液体管路21内的液体压力数据,导线27将压力传感器芯片24采集的液体压力数据传输到血压显示装置3,同时为压力传感芯片24供电。
76.在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部2和血压显示装置3均为有构成创血压测量设备的常规模块,其结构及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77.以下结合图17至图18(b)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作详细说明。
78.需要说明的是,当有创血压测量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由于第一密封凹槽112、第二密封凹槽132与圆环状密封部1222密封连接,且中空弹性圆管1221内壁包套于微孔管121外壁形成密封,使得可加压输液袋6中的灌注液经过第一液体管路111后,只能以第一流速流过微孔1211,并依次流过第二液体管路131、第三液体管路21后,通过输液管路4与血管内导管101的尖端形成液体连通,由于液体压力传递作用,此时第三液体管路21内的液体压强与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保持一致,压力传感部2获取并显示在血压显示装置3上的液体压强波形即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波形。
79.如图17所述,当进行有创血压测量管路通畅性的检测时,所述管路通畅性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0.s1:向上提拉所述提拉部并保持一定时间。
81.具体地,由于流速切换管122由软质弹性材料制成,中空弹性圆管1221将被向上拉拽并产生轻微变形,使得在中空弹性圆管1221的内壁与微孔管121的外壁之间形成液体流通通路,灌注液以大于第一流速的第二流速流过流速控制部12,并依次流过第二液体管路131和第三液体管路21,由于灌注液流速变大,第三液体管路21中的灌注液与灌注器一端输液管路内的灌注液形成了新的压力平衡,此时第三液体管路21内的液体压强与灌注器5一端输液管路4内的液体压强保持一致,且大于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
82.s2:从所述血压显示装置中读取所述第二流速下的第三液体管路内的液体压强波
形。
83.具体地,压力传感部2获取并经过转换后显示在血压显示装置3上的压强大于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血压显示装置3显示的压强波形呈现阶梯状升高的形态。
84.s3:松开所述提拉部。
85.具体地,中空弹性圆管1221的内壁与微孔管121的外壁重新密封,灌注液重新以第一流速流过流速控制部并依次流过第二液体管路131、第三液体管路21后,通过输液管路与血管内导管的尖端形成液体连通,由于液体压力传递作用,此时第三液体管路21内的液体压强与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重新保持一致。
86.s4:从所述血压显示装置中读取所述第一流速下的第三液体管路内的液体压强波形。
87.具体地,压力传感部2获取并经过转换后显示在血压显示装置3上的压强重新变为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血压显示装置3显示的压强波形呈现从阶梯状高压下降然后变为周期性变化的形态。
88.s5:根据所述第二流速下的液体压强波形向所述第一流速下的液体压强波形转换的状态,判断所述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管路的通畅性。
89.图18(a)示出了当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的输液管路4保持较好通畅性时血压显示装置3上显示的液体压强的波形转换图,图18(b)示出了穿刺接头10一侧的输液管路内存在气泡、血栓等响管路通畅性的因素时液体压强的波形转换图。
90.具体地,当输液管路4保持较好的通畅性时,执行上述第s1步到第s4步时,第三液体管路21内的液体压强迅速从与灌注器一端输液管路4内的液体压强保持一致变为与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保持一致,对应地,显示在血压显示装置3上的波形呈现一个陡峭的下降沿,然后恢复周期性变化的血压波形;当穿刺接头一侧的输液管路4内存在气泡、血栓时,将影响有创血压测量管路的通畅性,使得压力传递时间延长,相应地,第三液体管路21内的液体压强恢复为与血管内导管101尖端处的血压一致的时间变长,显示在血压显示装置3上的波形呈现一个缓慢的下降沿,然后恢复周期性变化的血压波形。通过对上述第二流速下的液体压强波形向所述第一流速下的液体压强波形转换状态的分析,即可判断有创血压测量管路的通畅性。
91.以上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介绍,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