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26994发布日期:2022-07-13 01:5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一体式引流管,尤其涉及一种集注药、冲洗、引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引流管。


背景技术:

2.引流导管临床适用于在x线或b超下显示配合辅助穿刺器械或其他外科手术器械,对人体体腔内的体液、手术残液、胆汁等进行引流,达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需要。目前临床对于引流导管的需求不仅仅满足用于胸腹腔积液积气的引流,同时还使用引流导管用于对胸腹腔进行冲洗、注药、抽液等方面的使用。
3.公告号为 cn20444693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多功能冲洗引流导管,包括导管部和连接部,导管部的前端为穿刺硬头,导管部前端开设有与引流腔相通的引流孔;特征在于:导管部的外围设置有密封球囊,导管部的体壁中设置有冲洗通道和充气通道,冲洗通道通过导管部前端的开口与外界相通,充气通道与密封球囊相通;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分别与冲洗通道、充气通道、引流腔相通的冲洗注药接头、充气接头和引流接头。该实用新型的一次性使用多功能冲洗引流导管,集气囊定位、注射药物、注入冲洗液以及引流于一体的引流管。
4.现有技术所用多腔引流导管,因考虑病患的舒适度,但基本上都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管体材料偏软在引流导管中会发生瘪管、折弯、堵管、滑脱等现象,造成引流的不顺畅。并且注药、冲洗、引流不能同时进行,医治效率不高;由于管体较软,在穿刺过程中不能一次到位,增加了病患的医治难度和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提供了一种一体式引流管。克服了现有引流管存在的管体材料偏软在引流过程中会发生瘪管、打折、堵管滑脱等弊端;避免了在穿刺过程中内芯往前推送,导管后退的现象,减小穿刺阻力,提高置管的成功率;能够同时进行注药、冲洗、引流,从而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并且提高的治疗效率。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式引流管,包括尖端、引流管身、三腔连接件、注药腔、引流腔和冲洗腔,所述引流腔与引流管身内部相通,所述引流管身前端设有尖端,引流管身后端连接有三腔连接件,尖端顶面设有尖端开口并与引流腔相通,引流管身的体壁中还设有注药腔和冲洗腔,所述的引流腔前端表面设有引流侧孔与外界相通,注药腔和冲洗腔前端外表面开设有注药侧孔和冲洗侧孔与外界相通,三腔连接件上分别设有与注药腔、引流腔、冲洗腔相通的注药延长管和注药接头、引流延长管和引流接头、冲洗延长管和冲洗接头,所述的三腔连接件将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三腔汇集于引流管身,所述引流管身由金属管体编织制成。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的引流管身采用金属管体编织段和非编织段相结合方式制成,所述金属管体编织段长度为6-9cm,其余部分为非编织段制作。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金属管体编织段为三层管结构,分别是内层聚氨酯材料、中间层金属丝编织和外层聚氨酯材料,所述中间金属编织层由不锈钢材料编制成波浪形结构。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的引流管身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扁平形结构,所述金属管体编织段表面涂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涂层。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引流侧孔对应引流腔前端外表面开设的4—12个对称、交错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孔,所述的注药侧孔和冲洗侧孔为对应腔道前端外表面开设的1-6个平均分布的圆孔。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的引流管身外围设置有配合引流管身插入患者体内的穿刺针和用于暂时堵管防止空气进入的罗布特夹子,所述穿刺针由手柄)、穿刺杆、杆部台阶和针头组成,穿刺杆的一端设置有针头,针头与穿刺杆过渡处设有杆部台阶,所述穿刺杆另一端固定有便于手持的穿刺手柄,针头由实心铝棒制成。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尖端为半球状,尖端内设有与所述穿刺针杆部台阶相配的引流孔台阶,共同穿刺安放于人体病患处。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注药接头和冲洗接头采用6:100的鲁尔圆锥接头,引流接头采用宝塔接头结构,所述宝塔接头能兼容与水封瓶连,注药接头内设有硅胶垫结构,便于多次反复穿刺,冲洗延长管与引流延长管设有滴斗与调节阀,所述滴斗与调节阀控制引流与冲洗的流速。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引流导管三腔连接件(2)设有双耳(9)。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同时进行注药、冲洗、引流,从而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引流管身采用波浪形金属管体编织段和非编织段相结合,且导管腔内部分采用三层管的结构,保证了导管不容易瘪管、打折、堵管,在病灶脏器部分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增长了病灶内导管置入长度,引流效果更好,临床使用过程中不易滑脱;穿刺针尖端设有个杆部台阶与引流孔台阶相配,避免了在穿刺过程中内芯往前推送,导管后退的现象;引流导管尖端半球形状可减小穿刺阻力,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减轻病患治疗中的痛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引流管金属管体编织局部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引流管尖端管体局部剖视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引流管三腔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引流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注药、引流、冲洗三腔截面结构示意图1。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注药、引流、冲洗三腔截面结构示意图2。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注药、引流、冲洗三腔截面结构示意图3。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注药、引流、冲洗三腔截面结构示意图4。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注药、引流、冲洗三腔截面结构示意图5。
26.附图标识说明:
27.1-尖端,2-引流管身,3-三腔连接件,4-注药腔,5-引流腔,6-冲洗腔,7-穿刺针,8
罗布特夹子,9-双耳三腔连接件,11-尖端开口,21-金属管体编织段,22-非金属编织段,23-引流侧孔,41-注药接头,42-注药延长管,43-注药侧孔,44-注射器,45-注射针,51-引流接头,52-引流延长管,53-引流孔台阶,54-引流连接管,61-冲洗接头,62-冲洗延长管,63-冲洗侧孔,64-冲洗连接管,71-手柄,72-穿刺杆,73-杆部台阶,74-针头。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统一技术用语,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合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如图1-4给出了一种实施例的一体式引流管,它包括尖端1、引流管身2、三腔连接件3、注药腔4、引流腔5和冲洗腔6,所述引流腔5与引流管身2内部相通,所述引流管身2前端设有尖端1,所述引流管身2后端连接有三腔连接件3,所述尖端1顶面设有尖端开口11并与引流腔5相通,所述引流管身2的体壁中还设有注药腔4和冲洗腔6,所述的引流腔5前端表面设有引流侧孔23与外界相通,所述注药腔4和冲洗腔6前端外表面开设有注药侧孔43和冲洗侧孔63与外界相通,所述三腔连接件3上分别设有与注药腔4、引流腔5、冲洗腔6相通的注药延长管42和注药接头41、引流延长管52和引流接头51、冲洗延长管62和冲洗接头61,所述的三腔连接件3将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三腔汇集于引流管身2的内部,所述引流管身2由金属管体编织制成。
32.本技术的引流导管三腔独立、互不干涉,能够同时进行注药、冲洗、引流,从而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并且提供的治疗的效率;三腔的侧孔设计同时避免腔道的堵管,使注药、冲洗和引流更加顺畅;金属管体编织丝增强了引流导管的支撑力,即保证了导管不容易瘪管、打折、堵管,在病灶脏器部分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并且保证引流管前端不容易变形,使引流顺畅。
33.更优选的:所述的引流管身2采用金属管体编织结构段21和非编织段22相结合方式制成,所述金属管体编织段21长度为6-9cm,其余部分为非编织段制作。所述金属管体编织段21为三层管结构,分别是内层聚氨酯材料、中间层金属丝编织和外层聚氨酯材料,所述中间金属编织层由不锈钢材料编制成波浪形结构。金属管体编织结构增强导管的支撑力,保证了导管不容易瘪管、打折,在病灶脏器部分有很好的支撑作用,波浪形设计增长了病灶内导管置入长度,引流效果更好;并且导管前段波浪形设计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易滑脱。后段出身体部分采用非编织段,保证了引流导管能够有效方便的固定。
34.更优选的:所述金属管体编织段21表面涂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涂层。这样可减少引流导管置入时的阻力,出身体部分没有涂层,可避免涂层润滑导致导管的滑脱。
35.更优选的:所述引流侧孔23对应引流腔前端外表面开设的4—12个对称、交错分布
的圆形或椭圆形孔,所述的注药侧孔43和冲洗侧孔63为对应腔道前端外表面开设的1-6个平均分布的圆孔。侧孔的开设有利于引流,注药、冲洗等临床治疗工作,并且避免堵管现,使得引流更顺、高效。
36.更优选的:所述的引流管身2外围设置有配合引流管身2插入患者体内的穿刺针7和用于暂时堵管防止空气进入的罗布特夹子8,所述穿刺针7由手柄71、穿刺杆72、杆部台阶73和针头74组成,穿刺杆72的一端设置有针头74,针头与穿刺杆过渡处设有杆部台阶73,所述穿刺杆72另一端固定有便于手持的穿刺手柄71,所述针头74由实心铝棒制成。
37.更优选的:所述的尖端1为半球状,其内孔中设有与所述穿刺针杆部台阶73相配的引流孔台阶53,共同穿刺安放于人体病患处。尖端半球形状可减小穿刺阻力,杆部台阶与引流孔台阶相配,避免了在穿刺过程中内芯往前推送,导管后退的现象,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38.更优选的:所述注药接头41和冲洗接头61采用6:100的鲁尔圆锥接头,所述引流接头51采用宝塔接头结构,所述宝塔接头能兼容与水封瓶连,所述注药接头41内设有硅胶垫结构,所述硅胶垫结构便于多次反复穿刺,所述冲洗延长管62与引流延长管52设有滴斗与调节阀,所述滴斗与调节阀控制引流与冲洗的流速。
39.实施例2:所述引流导管三腔连接件2设有双耳9,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能更有效的用于引流导管固定时,使用缝线针线将引流导管有效的固定在患者表皮。
40.实施例3:所述的引流管身2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扁平形结构,所述的注药、引流、冲洗三腔具本形式的截面如图5-10所示,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和/或实施例2.
41.本技术运行原理如下:
42.参照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式引流导管,附件包括注射器44、注射针45、引流连接管54、冲洗连接管64、引流管2、穿刺针7。
43.具体使用时,b超确定胸/腹腔皮肤穿刺点,用手术刀划开穿刺皮层建立穿刺预通道,将穿刺针7预先插入到引流导管2的引流腔5中,穿刺针7的的针头74漏出引流导管的尖端1,左手握住引流导管2的前端,右手握住穿刺针7的手柄71,将穿刺针7与引流导管置入病灶处,再退出穿刺针7,当需要引流时将引流连接管54与引流接头51相连,积液从引流导管引流腔5经过引流连接管54流入至引流袋中;当需要注药或者抽取液体时,将注射针45刺入到注药接头41中进行抽吸或者注射,药液随着注药腔4从注药侧孔43流入至病灶处;当需要冲洗时将冲洗连接管64与冲洗接头61相连,冲洗连接管64的瓶塞穿刺器与冲洗瓶连接,通过重力冲洗液经过冲洗腔6的冲洗侧孔63流至腔内。
44.本实用新型引流导管2前端管身采用三层波浪形金属管体编织段设计,增强导管的支撑力,即保证头端波浪形部分不易变形,又保证了导管不容易瘪管、打折,在病灶脏器部分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前端采用波浪形设计,病灶内导管置入长度大于直线型导管,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不易滑脱,引流效果更好;后段出身体部分采用非编织段保证了引流导管能够有效方便的固定。部分涂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涂层,这样可减少引流导管置入时的阻力,并且出身体部分没有涂层,可避免涂层润滑导致导管的滑脱。
45.本技术,能够同时进行注药、冲洗、引流,从而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并且提高的治疗效率,克服了现有普通引流管存在的管体材料偏软在引流过程中会发生瘪管、打折、堵管等弊端,达到穿刺置管方便高效,使注药、冲洗和引流更加顺畅,降低病患的痛苦。
4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