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单向密闭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61870发布日期:2022-04-22 10:3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双重单向密闭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输液设备中的密闭接头。


背景技术:

2.临床治疗或检查时,医护人员需要先将输液留置针及输液安全管路接通患者的静脉,再进行试注射,最后患者排队等待进行增强造影。人体静脉血压通常为10mmhg,现有的单向密闭接头在长时间低压力作用下无法实现良好的密闭。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密闭接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双重单向密闭接头。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重单向密闭接头,包括接头主体、第一弹性膜及第二弹性膜,所述接头主体具有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上连接通道、中间通道及下连接通道,所述中间通道内固定有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所述第一中心柱具有第一密封端面,所述第二中心柱具有第二密封端面,所述中间通道内还固定有受到压力时能够产生形变的第一、第二弹性膜,所述第一弹性膜位于所述第一中心柱下方,所述第二弹性膜位于所述第二中心柱下方,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膜均具有上下贯穿的阀口,所述中间通道具有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在所述断开状态,所述第一密封端面与所述第一弹性膜面接触并堵住其阀口,所述第二密封端面与所述第二弹性膜面接触并堵住其阀口,使所述上连接通道和下连接通道断开连通;在所述导通状态,所述第一弹性膜产生形变而使其阀口离开所述第一密封端面,所述第二弹性膜产生形变而使其阀口离开所述第二密封端面,使所述中间通道连通所述上连接通道和下连接通道;且,所述第一密封端面和第二密封端面均具有圆弧倒角。
5.所述第一中心柱的外周面和所述中间通道的内壁通过辐射状分布的多个连接柱连接。
6.所述双重单向密闭接头包括第一胶垫和第二胶垫,所述第一胶垫包括第一筒状体及所述第一弹性膜,所述第一筒状体的顶部边缘与所述第一弹性膜的边缘连接一体,所述第二胶垫包括第二筒状体及所述第二弹性膜,所述第二筒状体的顶部边缘与所述第二弹性膜的边缘连接一体。
7.所述第一弹性膜和第二弹性膜均具有能够增加弹性的折弯部分。
8.所述第一弹性膜和第二弹性膜的厚度是0.1-0.15mm。
9.所述第二中心柱通过固定体固定在所述中间通道内部,所述固定体环绕所述第二中心柱,且所述第二中心柱和固定体之间形成上下贯穿的通槽。
10.所述第一筒状体压在所述固定体的顶部端面,所述固定体的底部端面压住所述第二筒状体。
11.所述第一中心柱和第二中心柱是圆形或方形柱体。
12.所述接头主体包括上接头主体及下接头主体,所述上连接通道设于所述上接头主
体,所述下连接通道设于所述下连接主体,所述上接头主体和下接头主体对接固定,所述中间通道形成于所述上接头主体和下接头主体之间。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置两个弹性膜及两个中心柱,未输液时,在静脉血压的反向压力作用下,实现双重密封,提高了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施方式双重单向密闭接头的剖视示意图;
15.图2及图3分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胶垫的立体图和剖视示意图;
16.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上接头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5及图6分别是图1中p和q所指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19.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20.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21.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双重单向密闭接头,包括接头主体1、中件2、第一胶垫3及第二胶垫4。接头主体1是沿其轴线方向上下贯穿的结构体,具有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上连接通道11、中间通道12及下连接通道13。中间通道内部固定有第一中心柱14,该第一中心柱14的底部端面是第一密封端面141。中件2固定在中间通道内部,其具有第二中心柱21,该第二中心柱21的底部端面是第二密封端面211。第一胶垫3和第二胶垫4能够对中间通道12的通断进行控制。第一胶垫3具有能够在受到压力时产生形变的第一弹性膜31,该第一弹性膜31具有沿接头主体的轴线方向上下贯穿的第一阀口32,第二胶垫4具有能够在受到压力时产生形变的第二弹性膜41,该第二弹性膜41具有沿接头主体的轴线方向上下贯穿的第二阀口42。
22.第一胶垫3固定在中间通道12内部,其位于第一中心柱14的下方,且第一中心柱的第一密封端面141能够紧贴第一弹性膜31。第二胶垫4固定在中间通道12内部,其位于第二中心柱21的下方,且第二中心柱的第二密封端面211 能够紧贴第二弹性膜41。
23.中间通道12具有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在箭头方向b所示的反向压力作用下,第一
弹性膜31紧贴第一密封端面141且第一密封端面141堵住第一阀口32,第二弹性膜41紧贴第二密封端面211且第二密封面211堵住第二阀口42,使中间通道12处于断开状态,进而使上连接通道11和下连接通道13断开连通。药液由上连接通道11进入接头主体1后,在箭头方向a所示的正向压力作用下,第一弹性膜31产生形变而使第一阀口32脱离第一密封端面141,第二弹性膜 41产生形变而使第二阀口42脱离第二密封端面211,使中间通道12处于导通状态,进而使上连接通道11和下连接通道13连通,使药液能够经过上连接通道11和中间通道12流入下连接通道13。
2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胶垫3和第二胶垫4固定在中间通道12内部,通过第一弹性膜31和第二弹性膜41在受到压力时产生形变来实现对中间通道12的通断控制。第一弹性膜31和第二弹性膜41可以垂直于接头主体1的轴线,即,第一弹性膜31和第二弹性膜41可以在该轴线方向上间隔设置并相互平行。在反向压力作用下,第一弹性膜31紧贴第一中心柱14而使第一阀口32被第一中心柱14堵住,第二弹性膜41紧贴第二中心柱21而使第二阀口42被第二中心柱21堵住,使中间通道12断开连通。在正向压力作用下,第一弹性膜31产生形变而使第一阀口32离开第一中心柱14,第二弹性膜41产生形变而使第二阀口42离开第二中心柱21,使中间通道12连通。
25.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端面141和第二密封端面211可以具有圆弧倒角 142、212。第一中心柱14和第二中心柱21可以是方形或圆形柱体。
26.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双重单向密闭接头,包括接头主体1、第一胶垫3、第二胶垫4及位于第一、第二胶垫之间的中件2。
27.接头主体1包括上接头主体15和下接头主体16。该上接头主体15是上下贯穿的结构体,其具有上连接通道11。该下接头主体16是上下贯穿的结构体,其具有下连接通道13。该上连接主体15的下部和下连接主体16的上部对接固定,该对接处形成中间通道12,该中间通道12连接该上连接通道11和下连接通道14。上接头主体15和下接头主体16可以同轴线,沿该轴线的方向上,上连接通道11、中间通道12及下连接通道1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28.中间通道12内部固定有第一中心柱14,该第一中心柱14的外周面和中间通道的内壁通过辐射状分布的多个连接柱17固定一体。第一中心柱14的底部端面是第一密封端面141。
29.第一胶垫3和第二胶垫4的结构相同,以第一胶垫为例说明结构。第一胶垫3具有圆筒形的第一筒状体33及圆形的第一弹性膜31,该第一筒状体33的顶部边缘与第一弹性膜31的边缘连接一体。第一弹性膜31具有能够增强弹性的折弯部分34,且该第一弹性膜31的中央位置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一阀口32。第二胶垫4具有第二筒状体43及第二弹性膜41,第二弹性膜41的中央位置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二阀口42,且第二弹性膜具有能够增强弹性的折弯部分。第一弹性膜31和第二弹性膜41可以平行设置,且该第一弹性膜31和第二弹性膜41 可以与接头主体1的轴线垂直。
30.中件2具有固定体22及第二中心柱21,该固定体22可以环绕该第二中心柱21,且该第二中心柱21和固定体22之间形成供药液通过的上下贯穿的通槽 23。第二中心柱21可以是方形或圆形柱体,其底部端面是第二密封端面211。
31.第一中心柱21、第一胶垫3、中件2及第二胶垫4均固定在中间通道12内部。第一胶垫3位于第一中心柱14的下方,第二胶垫4位于中件2的下方,中件2位于第一胶垫3和第二胶
垫4之间。第一中心柱的第一密封端面141与第一胶垫的第一弹性膜31面接触,第一胶垫的第一筒状体33抵压中件的固定体 22,中件第二中心柱的第二密封端面211与第二胶垫的第二弹性膜41面接触。中件的固定体22固定于中间通道12的内壁,第一、第二胶垫的筒状体固定于中间通道的内壁。在接头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第一中心柱14、第一胶垫3、中件2及第二胶垫4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32.中间通道12具有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反向压力时,第一弹性膜31紧贴第一中心柱的第一密封端面141,第一阀口32被第一密封端面141堵住;第二弹性膜41紧贴第二中心柱的第二密封端面211,使第二阀口42被第二密封端面 211堵住;使中间通道12处于断开状态,进而使上连接通道11和下连接通道 13断开连通。正向压力时,如药液进入上连接通道11后,在药液压力下,第一弹性膜31产生形变而使第一阀口32离开第一密封端面141,使药液进入第一胶垫3和第二胶垫4之间,在该药液压力下,第二弹性膜41产生形变而使第二阀口42离开第二密封端面211,使药液进入下连接通道13,即,在正向压力下,第一阀口32和第二阀口42打开,上连接通道11和下连接通道13通过该中间通道12连通。
33.使用时,下连接通道13与输液软管粘接固定,该输液软管连接留置针;上连接通道11与输液软管粘接固定,该输液软管连接药液容器。未输液时,在反向压力作用下,第一弹性膜31紧贴第一密封端面141,第二弹性膜41紧贴第二密封端面211。输液时,在药液的正向压力作用下,第一弹性膜31产生形变而与第一密封端面141之间形成供药液通过的间隙,第二弹性膜41产生形变而与第二密封端面211之间形成供药液通过的间隙。
34.本实施方式中,上连接通道11和下连接通道13均能够与输液软管粘接固定。上连接通道11和下连接通道13可以具有等内径部分,该等内径部分能够与输液软管粘接固定。中间通道12可以是变内径结构,如中间部分内径大而上下部分内径小。
35.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心柱14和第二中心柱21可以是方形或圆形柱体,第一中心柱的第一密封端面141可以具有圆弧倒角142,第二中心柱21的第二密封端面211也可以具有圆弧倒角212。
36.对于双重单向密闭接头,第一、第二弹性膜的壁厚较薄,如0.1-0.15mm,从而实现在低压力(如人体静脉血压通常为10mmhg)的状态下依然能保持材料运动的敏感度。第一、第二中心柱具有圆弧倒角,能够有效避免胶件注塑成型时存在的毛刺问题,避免因为毛刺导致的高低起伏不一而影响胶垫与第一、第二密封平面的密封。
37.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