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25577发布日期:2022-07-20 03:5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


背景技术:

2.上肢骨折包含多个关节骨折,骨折后,患者因卧床时无合适消肿体位导致患肢消肿缓慢,当遇到患肢关节冲洗时,因患肢没有合适体位,无法顺畅地进行冲洗,增加冲洗难度,延长冲洗时长,不利于患者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患者因卧床时无合适消肿体位导致患肢消肿缓慢,当遇到患肢关节冲洗时,因患肢没有合适体位,无法顺畅地进行冲洗,增加冲洗难度,延长冲洗时长,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问题。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该垫子包括上垫、底垫、前侧垫、后侧垫、左侧垫和右侧垫,底垫水平设置,底垫的前端通过前侧垫上连接上垫的前端,底垫的后端通过后侧垫上连接上垫的后端,底垫的左端通过左侧垫上连接上垫的左端,底垫的右端通过右侧垫上连接上垫的右端;前侧垫和后侧垫的形状和面积相同,上垫左端高度大于上垫右端的高度。
5.优选的,所述上垫为中部下凹的弧形面。
6.优选的,所述左侧垫包括第一直垫、斜垫和第二直垫,第一直垫、斜垫和第二直垫自上向下依次连接,且第一直垫和第二直垫均竖直设置,斜垫向右下侧倾斜。
7.优选的,所述左侧垫还包括第一弧形垫,上垫的左端通过第一弧形垫连接第一直垫的上端。
8.优选的,所述左侧垫还包括第二弧形垫和第三弧形垫,第一直垫的下端通过第二弧形垫连接斜垫的上端,斜垫的下端通过第三弧形垫连接第二直垫的上端。
9.优选的,所述上垫还包括第四弧形垫,上垫的右端通过第四弧形垫连接右侧垫的上端。
10.优选的,所述上垫还包括第五弧形垫和第六弧形垫,上垫的前端通过第五弧形垫连接前侧垫的上端,上垫的后端通过第六弧形垫连接后侧垫的上端。
11.优选的,所述上垫还包括第七弧形垫和第八弧形垫,第四弧形垫的前端通过第七弧形垫连接前侧垫的上端,第四弧形垫的后端通过第八弧形垫连接后侧垫的上端。
12.优选的,所述底垫的长度大于右侧垫的高度大于底垫的宽度大于第二直垫和第三弧形垫的高度和大于第一直垫和第二弧形垫的高度和。
13.优选的,所述垫子采用海绵材质。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上垫左端高度大于上垫右端的高度,通过将上肢放于上垫上面,适合将肘关节和腕关节的抬高;左侧垫自上向下依次由第一直垫、斜垫和第二直垫连接而成,第一直垫和第二直垫均竖直设
置,斜垫向右下侧倾斜,该形状适合将垫体紧贴胸壁使上肢有效向上抬高,符合人体最舒适位置,快速消肿,同时不至于压迫胸腔导致局部红肿;当需要进行上肢冲洗时,将上肢舒适的固定于垫子上,即可进行上肢灌注冲洗,不会因不适放置上肢,避免冲洗过程中使灌注管堵塞,保持灌注管通畅,易于冲洗,缩短冲洗时长,利于患者康复。
附图说明
1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16.图1是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结构立体图(一);
17.图2是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结构左视图;
18.图3是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结构立体图(二)。
19.附图标记说明:1、上垫;2、底垫;3、前侧垫;4、后侧垫;5、左侧垫;6、右侧垫;5-1、第一直垫;5-2、斜垫;5-3、第二直垫; 5-4、第一弧形垫;5-5、第二弧形垫;5-6、第三弧形垫;1-1、第四弧形垫;1-2、第五弧形垫;1-3、第六弧形垫;1-4、第七弧形垫; 1-5、第八弧形垫。
具体实施方式
20.实施例1:
21.如图1-3所示,一种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该垫子包括上垫1、底垫2、前侧垫3、后侧垫4、左侧垫5和右侧垫6,底垫2水平设置,底垫2的前端通过前侧垫3上连接上垫1的前端,底垫2的后端通过后侧垫4上连接上垫1的后端,底垫2的左端通过左侧垫5上连接上垫1的左端,底垫2的右端通过右侧垫6上连接上垫1的右端;前侧垫3和后侧垫4的形状和面积相同,上垫1左端高度大于上垫1右端的高度。
22.上垫1左端高度大于上垫1右端的高度,通过将上肢放于上垫1,其中肘关节放于上垫1高度低的一端右端,腕关节放于上垫1高度高的一端左端,便于将肘关节和腕关节同时抬高;左侧垫5自上向下依次由第一直垫5-1、斜垫5-2和第二直垫5-3连接而成,第一直垫5-1 和第二直垫5-3均竖直设置,斜垫5-2向右下侧倾斜,该形状适合将垫体紧贴胸壁使上肢有效向上抬高,符合人体最舒适位置,快速消肿,同时不至于压迫胸腔导致局部红肿;当需要进行上肢冲洗时,将上肢舒适的固定于垫子上,即可进行上肢灌注冲洗,不会因不适放置上肢,避免冲洗过程中使灌注管堵塞,保持灌注管通畅,易于冲洗,缩短冲洗时长,利于患者康复。
23.实施例2:
2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上垫1为中部下凹的弧形面。
25.具体的,中部下凹的弧形面自左向右的竖向截面为弧形。使上肢舒适贴合的放置于上垫1,线条简单优美;中部下凹的弧形面自前向后的竖向截面为中间下凹的弧形,该形状使上肢舒适贴合的放置于上垫1的同时,防止上肢滑动。
26.优选的,所述左侧垫5包括第一直垫5-1、斜垫5-2和第二直垫 5-3,第一直垫5-1、斜垫5-2和第二直垫5-3自上向下依次连接,且第一直垫5-1和第二直垫5-3均竖直设置,斜垫5-2向右下侧倾斜。
27.该形状适合将垫体紧贴胸壁使上肢有效向上抬高,符合人体最舒适位置,快速消肿,同时不至于压迫胸腔导致局部红肿;
28.优选的,左侧垫5还包括第一弧形垫5-4,上垫1的左端通过第一弧形垫5-4连接第一直垫5-1的上端。
29.具体的,第一弧形垫5-4自左向右的竖向截面为中间上凸的弧形;相比尖角形状易于对上肢造成磕碰,引起二次损伤,长时间使用会造成压痕,使用不舒服的情况,该形状可提高使用时的舒适性,降低尖角形状对上肢的损伤。
30.优选的,所述左侧垫5还包括第二弧形垫5-5和第三弧形垫5-6,第一直垫5-1的下端通过第二弧形垫5-5连接斜垫5-2的上端,斜垫 5-2的下端通过第三弧形垫5-6连接第二直垫5-3的上端。
31.具体的,第一直垫5-1和斜垫5-2之间通过第二弧形垫5-5平缓过渡连接,降低尖角对人体的损伤度,斜垫5-2和第二直垫5-3通过第三弧形垫5-6平缓过渡连接,使垫子舒适的充分贴合胸壁,提高垫子整体线条的美观度。
32.实施例3
3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上垫1还包括第四弧形垫1-1,上垫 1的右端通过第四弧形垫1-1连接右侧垫6的上端。
34.具体的,所述上垫1自左向右的竖向截面为中间上凸的弧形。相比尖角形状易于对上肢造成磕碰,引起二次损伤,长时间使用会造成压痕,使用不舒服的情况,该形状可提高使用时的舒适性,降低尖角形状对上肢的损伤。
35.优选的,所述上垫1还包括第五弧形垫1-2和第六弧形垫1-3,上垫1的前端通过第五弧形垫1-2连接前侧垫3的上端,上垫1的后端通过第六弧形垫1-3连接后侧垫4的上端。
36.具体的,所述第五弧形垫1-2和第六弧形垫1-3自前向后的竖向截面均为中间上凸的弧形。上垫1通过第五弧形垫1-2平缓过渡连接前侧垫3,上垫1通过第六弧形垫1-3平缓过渡连接后侧垫4,相比尖角形状易于对上肢造成磕碰,引起二次损伤,长时间使用会造成压痕,使用不舒服的情况,该形状可提高使用时的舒适性,降低尖角形状对上肢的损伤。
37.优选的,所述上垫1还包括第七弧形垫1-4和第八弧形垫1-5,第四弧形垫1-1的前端通过第七弧形垫1-4连接前侧垫3的上端,第四弧形垫1-1的后端通过第八弧形垫1-5连接后侧垫4的上端。第七弧形垫1-4和第八弧形垫1-5均起到平缓过渡连接的作用,作用同上。
38.优选的,所述前侧垫3和右侧垫6之间、后侧垫4和右侧垫6之间、前侧垫3和左侧垫5之间、后侧垫4和左侧垫5之间均通过弧形垫连接,弧形垫长度、弧度等根据需要选择,弧形垫在此处的主要作用为平缓过渡,降低尖角对人体的损伤。
39.优选的,所述底垫2的长度大于右侧垫6的高度大于底垫2的宽度大于第二直垫5-3和第三弧形垫5-6的高度和大于第一直垫5-1和第二弧形垫5-5的高度和。在保证垫子满足使用的前提下,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同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40.优选的,所述垫子采用海绵材质。海绵材质为柔软的材质,体感舒适,避免上肢放置的过程中因时间过程使受压处血运不畅,降低成本;在具体使用时,还可选择其他柔软材质的垫子,该柔软材质需保持使用时整个垫体形状稳定,不易形变。
41.优选的,所述垫子为一体状或者组合拼接而成;实际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实用性强。
4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
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