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用透镜

文档序号:31358778发布日期:2022-08-31 14:11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眼用透镜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眼用透镜。


背景技术:

2.在东亚人群中眼轴较之于欧美人种的眼轴偏短的较多。东亚人群眼轴偏短眼球的部分人罹患白内障或闭角型青光眼时,需要行白内障手术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比如白内障超声乳化加眼用透镜植入并房角分离。此类人群,在上述手术后,发生术后虹膜膨隆使前房角开放不全或睫状体阻滞型青光眼(又名恶性青光眼)可能性较大。
3.现有市场上可获得的适用于此类人群行白内障手术的眼用透镜其光学部为无孔设计。在这些现有类型的眼用透镜植入后,形成眼用透镜前后的压力差较大,使眼用透镜前移。同时睫状环与眼用透镜赤道部发生接触,玻璃体腔内会出现过多的房水滞留(即迷流的房水),现有类型的眼用透镜无法允许玻璃体腔内的迷流房水到达前房,虹膜逐渐膨隆,房角逐渐关闭,最后导致出现玻璃体腔内压增高,并损害视力,医学上称睫状环阻滞型青光眼。
4.目前有技术称,可以在眼用透镜中央打孔或眼用透镜打孔后涂黑,以及在光学部边缘镂空,这些将技术的眼用透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影响光学成像质量或影响房水自然病理生理情况下的引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眼用透镜对房水引流难题,提供一种引流效果好且成像质量好的眼用透镜。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一种眼用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本体和支撑部,所述透镜本体沿厚度方向设有一个或多个用于降低眼压的通孔,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透镜本体连接,用于固定所述透镜本体,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第一水平段和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第二水平段和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的自由端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倾斜段远离所述第一水平段的一端与所述透镜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倾斜段远离所述第二水平段的一端与所述透镜本体连接。
7.优选地,所述第一倾斜段与所述透镜本体相切,以及所述第二倾斜段与所述透镜本体相切。
8.优选地,通孔的孔壁涂覆有不透光材料。
9.优选地,当所述通孔数量为大于一个时,所述通孔的直径可为不同大小。
10.优选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大小为80微米至250微米之间。
11.优选地,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00微米,这种通孔直径在光学成像质量试验中(mtf),成像质量最佳。
12.优选地,所述光学部直径为6毫米,这种光学部直径在光学成像质量试验中(mtf),
成像质量最佳。
13.优选地,所述通孔数量为一个,位于所述光学部的正中。
14.优选地,所述通孔数量为两个,所述通孔以光学部圆心为中心上下对称分布,距离光学部圆心2毫米。这种距离在光学成像质量试验中(mtf),成像质量最佳,且上下对称分布可以抵消透光的干扰。
15.优选地,所述通孔数量为两个,所述通孔以光学部圆心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距离光学部圆心2毫米。这种距离在光学成像质量试验中(mtf),成像质量最佳,且左右对称分布可以抵消透光的干扰。
16.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眼用透镜通过在眼用透镜的光学部设置通孔,在术中或术后截开后囊,使前后房的房水顺利流通,消除眼用透镜前后压力差,预防虹膜膨隆致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和预防睫状环阻滞型青光眼的发生。
附图说明
17.图1现有技术的眼睛结构图;
18.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个通孔的结构图;
19.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通孔的结构图;
20.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质量试验中(mtf)通孔直径为100微米的数据图;
21.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质量试验中(mtf)通孔直径为150微米的数据图;
22.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质量试验中(mtf)通孔直径为250微米的数据图;
23.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质量试验中(mtf)通孔直径为300微米的数据图。
24.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下面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5.参见图1,为眼睛结构图。其中,参照各部件将本实用新型原理说明如下:
26.晶状体1的后侧为玻璃体腔2,前侧为前房3,外周为睫状环4。在短眼轴眼球的白内障患者(多可合并有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超声乳化吸收自然晶状体,植入眼用透镜。在术后眼用透镜前后表面的压力差值较自然晶体前后表面的压力差值较大,极易发生睫状环4阻滞和房水迷流,促使晶体虹膜前移,此时虹膜6膨隆使房角7狭窄甚至关闭。玻璃体腔2内会出现滞留的房水,当现有市面上可以获取的眼用透镜与囊膜隔离前后房时,无法允许玻璃体腔2内的积液到达前房3,故不能避免青光眼的发生及眼压的升高。本实用新型专利,特殊精确的设置眼用透镜的通孔5,联合光学区后囊膜的撕开,可以解决此难题。
27.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眼用透镜。包括透镜本体8和支撑部9,透镜本体8沿厚度方向设有一个或多个用于降低眼压的通孔10,支撑部9与透镜本体8连接,用于固定透镜本体8,支撑部9包括第一支撑单元91和第二支撑单元92,第一支撑单元91包括第一
水平段910和第一倾斜段911,第二支撑单元92包括第二水平段920和第二倾斜段921,第一水平段910和第二水平段920的自由端(9101和9201)延伸方向相反,第一倾斜段911远离第一水平段910的一端与透镜本体8连接,第二倾斜段921远离第二水平段920的一端与透镜本体8连接。
28.优选地,第一倾斜段911与透镜本体8相切,以及第二倾斜段921与透镜本体8相切。这种支撑部9的流线型设计可以使得眼用透镜占用空间更小,更方便植入和佩戴舒适。
29.优选地,当通孔10数量为大于一个时,通孔10的直径可为不同大小。例如靠近光学区的偏小,远离光学区的偏大,这样可以减少漏光,同时保证引流效果。
30.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眼用透镜的光学部81设置通孔10,并配合在自然晶状体后囊囊膜术中撕开后囊(或术后用yag激光截开后囊),使得前后房的房水顺利流通,消除眼用透镜前后压力差,预防虹膜膨隆致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和预防睫状环阻滞型青光眼的发生。
31.具体的,如图2所示,圆形通孔10数量为一个,位于光学部81的正中,可以起到玻璃体腔2和前房3的液体引流,确保引流效果和成像质量。
32.进一步地,通孔10的直径为100μm。
33.进一步地,眼用透镜的光学部81直径为6mm。
34.进一步地,通孔10的内壁涂覆有不透光材料。
35.具体的,如图3所示,沿光学部81的中心左右对称设置通孔10。两个圆形通孔10主要为距离光学部81中央圆心2mm处设置。这样在尽量使得玻璃体腔2内的积液可以及时、顺利通过圆形通孔10引流至前房3中。
36.进一步地,还可以沿光学部81的中心上下对称设置通孔10。
37.对于以上各参数选择,原因如下:
38.参考图4、图5、图6、图7,将通孔10直径在100微米,通过光学成像检测(mtf),可以保证不存在对成像质量影响,即效果优于其他直径。
39.另一方面,经过临床分析,当通孔10为多个时,确定通孔10设置位置在距离光学部81圆心2mm处,均匀设置两个,且光学部81直径为6mm的设计,成像效果最好。
40.通过以上的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在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眼用透镜通过在眼用透镜的光学部81设置通孔10,在自然晶状体后囊囊膜术中撕开后囊(或术后yag激光截开后囊),使前后房的房水顺利流通,消除眼用透镜前后压力差,预防虹膜膨隆致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和预防睫状环阻滞型青光眼的发生。
41.另外,通孔10设置在瞳孔区,实时引流房水,效果更好,因为在光学部81周边设置通孔10,不能解决小瞳孔下所需的前后房沟通,促使房水从后房进入前房。
42.再有,通孔10内侧壁还可以涂不透光材料,减少影响视觉成像的像差。更有益于患者视力。
4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