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移器及中段尿液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45138发布日期:2022-07-13 07:27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移器及中段尿液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耗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转移器及中段尿液收集器。


背景技术:

2.尿液检验是临床医学疾病筛查的常规辅助手段,尿样应为“中段尿样”;目前医院用于尿液采样的一般为一个杯子加一个试管,使用者拿到尿杯后,到洗手间需进行先排尿,再憋尿再排尿的过程,整个排尿过程与人体自然排尿的生理过程相悖,舒适度差、依从性低。然后将收集的尿液倒入到试管中,但试管中的尿样不能保证是中段尿液,大部分都是前段尿液与中段尿液的混合液,无法精准采集到中段尿液,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由于个人操作不当原因易造成尿液外溢,进而容易对使用者和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移器及中段尿液收集器,用于方便对中段尿液进行收集。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器为管状结构,在所述转移器第一端的端部设有阻液板,在所述转移器第一端的侧壁设有液体入口,在所述转移器第二端的侧壁设有液体出口,所述转移器的内腔为流道并连通所述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在所述转移器第二端的端部设有卡台,在所述转移器第二端的外侧设有套管,所述套管与转移器外壁接触;所述套管具有两种位置状态,当套管与液体出口错开时,液体经所述液体入口进入流道然后经液体出口流出,当液体出口置于套管内侧时实现对液体出口的封堵。
5.进一步地,所述套管为圆筒形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套管为塑料管或胶管。
7.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包括平行设置的安装环和密封环,所述安装环与密封环之间通过弹簧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安装环与转移器卡接连接,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密封环与卡台接触,此时套管对液体出口形成封堵;所述密封环与液体出口错开后,液体经液体入口进入流道,然后经液体出口流出。
8.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入口为若干紧密排列的小孔。
9.进一步地,所述卡台为半球形结构,且卡台的球形外壁朝向远离转移器的一侧。
10.中段尿液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11.尿杯,所述尿杯包括上下设置且连通的中段尿液收集杯和前段尿液收集杯,在前段尿液收集杯内设有浮球;浮球升起后卡在中段尿液收集杯和前段尿液收集杯之间实现前、中段尿液收集杯的隔绝;
12.尿管,所述尿管第一端敞口,在尿管第一端设有尿管塞,在位于尿管外部的尿管塞上设有尿管盖,在位于尿管内部的尿管塞上设有防倒流板,防倒流板的设置使得尿液只能穿过防倒流板后向尿管第二端流动;
13.转移器,所述转移器的第一端与前段尿液收集杯卡接连接,所述转移器的第二端伸入尿管塞内并与尿管塞卡接连接;将所述转移器第二端伸入尿管塞内后,转移器第二端将防倒流板顶开,且尿管塞挤压套管使得液体出口露出。
14.进一步地,所述浮球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半球体和下半球体,且上半球体与下半球体之间卡接连接。
15.进一步地,在下半球体侧壁设有延伸杆,延伸杆与前段尿液收集杯之间铰接连接。
16.进一步地,在中段尿液收集杯上部的侧壁设有溢流口。
17.进一步地,尿管塞与尿管之间卡接连接。
18.进一步地,在转移器的侧壁内设有排气通道,排气通道第一端与尿管内部连接,排气通道第二端与尿管外部连通。
19.进一步地,在转移器第一端的外壁设有卡槽,在中段尿液收集杯侧壁设有插孔,卡槽置于插孔内时转移器与中段尿液收集杯卡接在一起。
20.进一步地,在尿管塞的第一端设有折边,折边为圆环形且折边延伸至尿管第一端的外侧,在折边的内壁设有第一凸环,在尿管第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二凸环;安装时,将尿管塞塞入尿管内,在此过程中第一凸环逐渐靠近第二凸环,直至越过第二凸环后,尿管与尿管塞便相对固定在一起。
21.进一步地,在尿管塞第二端设有通孔,所述防倒流板为在通孔内壁上沿周向均匀设置的多块,防倒流板安装端与通孔内壁固定连接,自然状态下若干防倒流板共面设置对尿管进行封堵。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段尿液收集器,具有以下优点:
23.(1)转移器上的液体入口为若干小孔,可以过滤中段尿液中的杂质;
24.(2)尿管设计有防倒流板、试管盖,转移器插入试管后,防倒流板打开;转移器拔出后,防倒流板关闭,同时多余的尿液不会进入防倒流板上部;在医护人员拔出尿管盖,投入医疗废弃桶时,不会有尿液流出污染医护人员的手和环境;
25.(3)转移器上设计有套管,在插入试管后,防倒流板会迫使套管压缩,漏出液体出口;在拔出尿管后,套管自动回弹,堵住液体出口;
26.(4)浮球与尿杯铰接连接,可使浮球准确的卡在中段尿液收集杯和前段尿液收集杯之间,精准隔离10ml前段尿液;
27.(5)尿管塞和套管的设计使得尿管内最多收集12ml尿液,在采样检验时,不会因为采样器械进入尿管而使尿液流出,污染设备,同时可堵住液体出口。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9.图2为转移器的剖视图;
30.图3为另外一种结构的转移器的正视图;
31.图4为图2中转移器上排气通道的位置示意图;
32.图5为图2和图3中转移器的三维示意图(去除套管);
33.图6为尿管的剖视图;
34.图7为尿管塞的三维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36.图9为尿管塞的轴向示意图;
37.图10为防倒流板被顶开后的示意图;
38.图中:1前段尿液收集杯,2中段尿液收集杯,21溢流口,22安装件,23插孔,3浮球,31下半球体,32上半球体,33延伸杆,4转移器,41液体入口,42液体出口,43卡槽,44套管,441安装环,442密封环,443弹簧,45阻液板,46流道,47排气通道,48卡台,5铰接轴,6尿管,61尿管塞,611通孔,62折边,63第一凸环,64凹槽,65第二凸环,66尿管盖,67第三凸环,68防倒流板,69挡台。
具体实施方式
39.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中段尿液收集器主要包括前段尿液收集杯1、中段尿液收集杯2、浮球3、转移器4和尿管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40.如图1所示,前段尿液收集杯1为圆形结构,上端敞口。中段尿液收集杯2也为圆形结构,且中段尿液收集杯2的上端大、下端小,中段尿液收集杯2的上端敞口。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上部的侧壁设有溢流口21,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的底部设有安装件22,安装件22伸入前段尿液收集杯1内,进而实现前段尿液收集杯1与中段尿液收集杯2的相对固定连接。安装件2可以为板状,也可以为圆环形,安装件22可以卡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内,也可以1与中段尿液收集杯2螺纹连接。总之,中段尿液收集杯2与前段尿液收集杯之间可以快速安装和拆卸。前段尿液收集杯1和中段尿液收集杯2均为塑料件,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内设有浮球3,浮球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半球体32和下半球体31,上半球体32与下半球体31通过卡接的形式相对固定连接在一起。整个浮球为封闭的空间,浮球3为塑料件。在下半球体31的侧壁固定有延伸杆33,延伸杆33通过铰接轴5与前段尿液收集杯1内壁铰接连接在一起。自然状态,在浮球3重力作用下,浮球3与前段尿液收集杯1底部接触。当前段尿液收集杯1内液体不断增多时,浮球3在浮力作用下不断上移;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底部设有圆孔,随着浮球3的不断上移,浮球3的上部穿过圆孔后伸入中段尿液收集杯2中,进而对圆孔进行封堵,此时便实现了中段尿液收集杯2与前段尿液收集杯1之间的隔离,避免中段尿液收集杯2与前段尿液收集杯1之间尿液的混合。浮球3与前段尿液收集杯1之间通过安装件22铰接连接的方式,使浮球准确的卡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和前段尿液收集杯1之间,精准隔离10ml前段尿液。
41.中段尿液收集杯2与前段尿液收集杯1构成了尿杯,尿杯用于接收尿液,并实现初段尿与中段尿液的隔离,以及对中段尿液的储存。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的侧壁上设有插孔23,插孔23为圆形孔。前段尿液收集杯1的腔体是10ml设计,尿液充满前段尿液收集杯1时,浮球3会自动浮起,卡在前段尿液收集杯1和中段尿液收集杯2之间,可有效自动隔离10ml的前段尿。多余的尿液从溢流口溢出。
42.如图6所示,尿管6为塑料管,尿管6的第一端敞口,在尿管6的第一端上设有尿管塞61,尿管塞61为圆环形结构,尿管塞61内部中空,尿管塞61的第一端敞口、第二端设有通孔611,在尿管塞61的第一端设有折边62,折边62为圆环形且折边62延伸至尿管6第一端的外侧,在折边62的内壁设有第一凸环63,在尿管6第一端的外壁设有第二凸环65。安装时,将尿管塞61塞入尿管6内,在此过程中第一凸环63逐渐靠近第二凸环65,直至越过第二凸环65后,尿管6与尿管塞61便相对固定在一起。在折边62的外壁设有尿管盖66,尿管盖66可以相
对折边62摆动,在尿管盖66的外壁设有第三凸环67,在尿管塞61的内壁设有环形的凹槽64;将尿管盖66扣在尿管塞61上并使得第三凸环67伸入环槽内后,便可以实现对尿管塞61的封堵。尿管塞61外壁与尿管6内壁接触,实现尿管6与尿管塞61之间的密封。尿管6用于接收、储存中段尿液,以便于检验。
43.如图9所示,在尿管塞61的内壁设有三块防倒流板68,防倒流板68为扇形结构,三块防倒流板68在同一圆周上均匀设置。防倒流板68的安装端与尿管塞61内壁之间固定连接,自然状态下三块防倒流板68处于同一平面内配合作用实现尿液防倒流;此时尿管6内的尿液阻隔在防倒流板68之下。将转移器4伸入尿管塞61内后,转移器4第二端将防倒流板68顶开,如图10所示,此时防倒流板68在转移器4的挤压作用下翻转,翻转角度在50度-90度之间,此时尿液可以在转移器4内的流道46中流动,最终经液体出口42进入尿管6中。尿管塞61第二端通孔611的设置,使得尿管塞61的第二端形成挡台69。
44.在尿管6与尿杯之间设有转移器4,如图2至图5所示,转移器4为管状结构,转移器4的第一端大、第二端小,在转移器4第一端的外壁设有卡槽43。使用时,将转移器4的第一端伸入插孔23中,使得卡槽43置于插孔23中,此时便实现了转移器4与中段尿液收集杯2的连接。在转移器4第一端的侧壁设有液体入口41,液体入口41可以为一个大的圆孔、方孔,也可以为若干紧密排列(如以矩阵形式排列)的小孔。液体入口为若干紧密排列的小孔时,可以对进入液体入口内的尿液进行过滤,滤除尿液中的毛发等杂质。
45.将转移器4安装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上后,液体入口位于中段尿液收集杯2内。且将转移器4安装在中段尿液收集杯2上后,应使得液体入口朝下,这样中段尿液收集杯2内尿液逐渐增多时,尿液会穿过液体入口41进入转移器4内。在转移器4的第一端端部设有阻液板45,阻液板45可以相对转移器4摆动;使用时,将阻液板45扣在转移器4的第一端内,进而实现对转移器4第一端的封堵。阻液板45的设置,防止在尿液收集过程中前段尿液进入流道46,使尿液由液体入口41进入流道46,进而实现对中段尿液的精准收集。尿管盖66上的第三凸环67与凹槽卡接,转移器4伸入尿管塞61内后,转移器4外壁也与凹槽卡接,进而实现转移器4与尿管塞61的卡接连接。当需要将转移器4与尿管塞61分离时,将转移器4从尿管塞61内拔出即可。
46.在转移器4的第二端端部设有半球形的卡台48,卡台48的球形外壁朝向远离转移器4的一侧。自然状态下套管44上的密封环442与卡台48端面接触,卡台48的设置用于实现对密封环442的限位,防止套管44从转移器4上脱离。此时,液体出口42被密封环442挡住。通孔的内径尺寸与卡台48的端部圆形尺寸相同,这样卡台48可以穿过通孔后向尿管6第二端移动。
47.在转移器的第二端设有液体出口42,转移器4的内腔为流道46,尿液经液体入口41进入流道46,然后经液体出口42移出转移器4进入尿管6中。在转移器4第二端的外侧设有套管44,如图1、图2所示,套管44为圆筒形结构的塑料管或胶管,套管44套在转移器4的第二端上,对套管44施加轴向作用力后,可以使得套管44相对转移器第二端移动。套管44内壁与转移器4第二端外壁紧密接触。当套管44挡住液体出口42后,自液体入口41进入转移器4内的液体,便无法经液体出口42流出。自然状态下,套管44套在转移器4第二端的外部。套管44置于尿管塞61内时,尿管塞61与套管44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向外拔出转移器4时,套管44不会随转移器移出尿管塞61,此时液体出口42逐渐移动至套管44内,进而套管44对尿液出口42
进行封堵。但,随着转移器4不断移出尿管塞61,卡台48逐渐靠近并直至与套管44接触,此时在卡台48的推动下套管44开始随转移器4移出尿管塞61。此时,向外拔转移器4的作用力大于尿管塞61与套管44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当转移器4完全移出尿管6时,转移器4内的尿液不会经尿液出口42流出,也就不会污染使用者的手部。
48.使用时,将转移器4第二端伸入尿管塞61内,此时套管随转移器第二端伸入尿管塞。当转移器4第二端的卡台48与防导流板68接触后,卡台48将防倒流板68顶开,随后卡台穿过通孔611后继续向尿管6第二端移动。当尿管塞61上的挡台69与套管44端部接触后,尿管塞61对套管44的移动起到阻挡作用,此时套管44不再随转移器继续移动,进而液体出口42逐渐露出,直至转移器4与尿管塞61的位置相对固定后,液体出口42完全露出。此时,尿液自液体入口41进入流道46内后,可以经液体出口42流出而进入尿管6内。取尿完成后,将转移器4拔出尿管塞61。
49.如图3所示,为套管的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此时的套管44包括平行设置的安装环441和密封环442,安装环441和密封环442均为圆环形结构,且安装环441与密封环442之间通过弹簧443固定连接在一起。套管44上的安装环441与转移器4外壁之间通过卡扣卡接连接。将转移器4第二端伸入尿管塞61内后,卡台48与防倒流板68接触,进而将防倒流板68顶开。卡台48穿过尿管塞上的通孔611后向尿管6第二端继续移动,套管44第二端的密封环442则被尿管塞61上的挡台69挡住,随着转移器4不断的伸入尿管塞61内,套管44上的弹簧443压缩量逐渐增大,液体出口42穿过挡台69后露出。密封环442与液体出口42错开后,流道46内的尿液可以经液体出口42流出转移器4进入尿管6。将尿管6与转移器4分离后,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套管44第二端的密封环442向靠近液体出口42的一侧移动,直至套管44第二端的密封环442堵住液体出口42,此时转移器4内的尿液不能经液体出口42流出。此时若将转移器4与尿管6分离,便可以避免转移器4内尿液经液体出口42流出污染手部。尿管塞61和套管44的设计使得尿管6内最多收集12ml尿液。
50.在转移器的侧壁内设有排气通道47,将转移器第二端伸入尿管塞内后,转移器第二端穿过通孔611后伸入尿管内一段,排气通道47第一端与尿管内腔连通,排气通道的第二端与尿管外部连通。当尿管内不断进入尿液时,尿管内空气经排气通道47排出,以便于尿液顺利进入尿管。套管的设置,一方面对转移器与尿管塞之间的空间进行密封,避免尿液进入防倒流板上方区域;另一方面,套管移动至液体出口位置时,会对液体出口进行封堵。
51.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
52.(1)将转移器与尿管安装在一起,然后将尿杯安装在转移器上;
53.(2)使用者进行排尿,此时前段尿液进入前段尿液收集杯,当前段尿液收集杯内尿液盛满后,浮球在浮力作用下升起卡在前段尿液收集杯与中段尿液收集杯之间;此后排出的中段尿液存留在中段尿液收集杯内,且中段尿液经液体入口进入流道,并经液体出口进入尿管内;当排尿较多时,中段尿液收集杯内的尿液液面逐渐升高,直至经溢流口流出;
54.(3)排尿完成后,将中段尿液收集杯内的尿液倒出;然后,将尿杯、转移器与尿管分离;此时,尿管塞上的防倒流板复位,堵塞尿管塞,防止尿管内的尿液倒流;转移器上的套管复位,堵塞液体出口,避免转移器内的尿液经液体出口继续流出,污染使用者手部;
55.(4)将尿管上的尿管盖扣好,然后将尿管交给检验人员即可。
5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57.(1)转移器上的液体入口为若干小孔,可以过滤中段尿液中的杂质;
58.(2)尿管设计有防倒流板、试管盖,转移器插入试管后,防倒流板打开;转移器拔出后,防倒流板关闭,同时多余的尿液不会进入防倒流板上部;在医护人员拔出尿管盖,投入医疗废弃桶时,不会有尿液流出污染医护人员的手和环境;
59.(3)转移器上设计有套管,在插入试管后,防倒流板会迫使套管压缩,漏出液体出口;在拔出尿管后,套管自动回弹,堵住液体出口;
60.(4)浮球与尿杯铰接连接,可使浮球准确的卡在中段尿液收集杯和前段尿液收集杯之间,精准隔离10ml前段尿液;
61.(5)尿管塞和套管的设计使得尿管内最多收集12ml尿液,在采样检验时,不会因为采样器械进入尿管而使尿液流出,污染设备,同时可堵住液体出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