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19702发布日期:2022-07-29 22:43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线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方便、检测速度快、成像面积大、精度高的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线圈。


背景技术:

2.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有几百万人,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血管病变或堵塞,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血栓栓塞,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心脏缺血或梗塞。因此,早期发现并有效治疗动脉易损斑块,是卒中防控的关键。磁共振血管成像则是早期发现动脉易损斑块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相较于ct、x线、核医学等检查方式,其不采用电离辐射方式,让患者感觉更加舒适,且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在不移动患者的情况下创建任何角度的图像,获得多种图像类型,图像对比度高,检测更加准确方便。
3.目前常规的磁共振线圈的血管斑块成像效果达不到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的诊断要求,必须配备专用的磁共振颅、颈血管斑块线圈和心脏线圈,但是现有的各部位成像线圈只能分步探测检查,更换两套或以上的成像线圈来实现,信息采集的不足以达到头、颈、心脏的整体血管的大面积成像,耗时长、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线圈,其具有独特的壳体结构组合和共计32通道单元设计,能够快速实现无拼接的图像采集,生成高分辨率、高清的头颅、颈部和心脏的系统血管图像,满足针对大面积血管的高清成像需求,减少探测扫描时间,检测效率高,特别适合于快速、全面的诊断需求。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线圈,包括头线圈壳体、左颈线圈壳体、右颈线圈壳体、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和心脏线圈下壳体,各壳体内部均包含有线圈单元,所述线圈单元包括头线圈单元,颈线圈单元,以及心脏线圈单元;所述头线圈壳体包括均为容腔结构的底座、侧面板、后挡板和上盖板,底座、侧面板、后挡板和上盖板围成前端开口的头部容置腔,头线圈单元安装于对应头部容置腔各部位的底座、侧面板、后挡板和上盖板的容腔内;颈线圈单元安装于所述左颈线圈壳体和右颈线圈壳体内,心脏线圈单元安装于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和心脏线圈下壳体内,所述左颈线圈壳体、右颈线圈壳体和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均通过信号线缆安装于所述头线圈壳体上,所述底座内设有连接头线圈单元、颈线圈单元、心脏线圈单元的放大电路和接口电路,所述后挡板的外壁上设有连接线盒的总接线座。
7.作为优选,所述左颈线圈壳体和右颈线圈壳体通过信号线缆安装于头部容置腔的前端开口外的两侧前壁上;所述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通过信号线缆安装于头部容置腔的侧壁上。
8.作为优选,所述线圈单元采用构成头颅、颈部和心脏的三维检测空间的共计32通
道线圈单元,是分别由头颅上下部通道、颈部左右3
×
2通道、心脏上下16通道线圈单元的组合。联合构造32通道线设计,后挡板上的总接线座中插入包括32通道的线束,使得可同时传输头线圈单元、颈线圈单元和心脏线圈单元的磁共振检测信号,成像面积大、质量好、效率高。
9.作为优选,所述心脏线圈下壳体与所述底座一体成型。
10.更优地,所述底座的前端设有超出头部容置腔的前端开口的颈背托持部,颈背托持部的上表面设置成由后至前向下弯曲的弧形面,使预部托持部更加贴合被检测者的颈部,更加舒适,所述颈背托持部还往下延伸,形成为心脏线圈下壳体。
11.作为优选,所述上盖板的一端通过设置缓冲阻尼铰链铰接于后档板的顶部。
12.作为优选,所述左颈线圈壳体和右颈线圈壳体与待检测部位直接接触的内侧壁设置成凹向的弧形面。
13.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侧面板和后挡板为一体成型结构,制造和使用方便,外形更加美观。
14.作为优选,所述上盖板对应被检测者面部的区域设置成向上拱起的结构且开设用于被检测对象观察的视窗,便于互动反馈。头部容置腔正下方的底座设置成向下拱起的结构,方便头部伸入到头部容置腔中。
15.作为优选,所述上盖板和侧面板的两侧边设置相适配的卡扣件,即形成头颅部分的开合式结构,检测时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适,也方便线圈结构的上下闭合锁紧。
16.作为优选,所述左颈线圈壳体和右颈线圈壳体之间设置长度可调节的连接绑带,绑带上优选设有位置可调的下巴定位套,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使检测时颈线圈壳体不易产生位移,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本实用新型的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线圈,结构巧妙,采用分部位联合成像技术,以头颅、颈部和心脏的血管为成像目标,通过实现三维加速成像矩阵电路,应用阵列表面天线技术和多维阵列技术的整合,达到了高信噪比、高清、高分辨率的成像及缩短扫面时间的目的,适用范围更广,实用性强,尤其具备如下优点:
19.(1)采用颅、颈与心脏相联合的结构,头颅线圈的外壳体符合人体工学的结构、颈线圈的外壳体设计成贴合颈部专用的结构,心脏线圈的上下组合结构,实现分布于头颅、颈部与心脏血管的大范围整体成像;
20.(2)头颅部分采用开合式结构,检测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适;
21.(3)心脏线圈下结构紧贴背部,上部软壳体为可移动摆位的柔性体,能适合不同体型要求而紧贴于胸部心脏部位,有利信号采集;
22.(4)采用多通道与优化分配通道的设计,5x2的头颅线圈单元、3x2的颈线圈单元加上8x2的心脏线圈单元,各线圈单元采用三维加速成像矩阵电路和多维阵列等技术,三维加速性能极佳,实现快速扫面,成像质量卓越、分辨率高。
附图说明
23.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的前视图;
26.图3是图1的右视图;
27.图4是图1的立体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如图1-5所示,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线圈,包括头线圈壳体、左颈线圈壳体8、右颈线圈壳体9、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10和心脏线圈下壳体11,各壳体内部均包含有线圈单元,所述线圈单元包括头线圈单元,颈线圈单元,以及心脏线圈单元;所述头线圈壳体包括均为容腔结构的底座1、侧面板2、后挡板3和上盖板4,底座1、侧面板2、后挡板3和上盖板4围成前端开口的头部容置腔5,头线圈单元安装于对应头部容置腔5各部位的底座1、侧面板2、后挡板3和上盖板4的容腔内;颈线圈单元安装于所述左颈线圈壳体8和右颈线圈壳体9内,心脏线圈单元安装于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10和心脏线圈下壳体11内,所述左颈线圈壳体8、右颈线圈壳体9和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10均通过信号线缆6安装于所述头线圈壳体上,所述底座1内设有连接头线圈单元、颈线圈单元、心脏线圈单元的放大电路和接口电路,所述后挡板3的外壁上设有连接线盒的总接线座7。
30.所述左颈线圈壳体8和右颈线圈壳体9通过信号线缆6安装于头部容置腔5的前端开口外的两侧前壁上;所述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10通过信号线缆6安装于头部容置腔5的侧壁上。
31.所述线圈单元采用构成头颅、颈部和心脏的三维检测空间的共计32通道线圈单元,是分别由头颅上下部10通道、颈部左右3
×
2通道、心脏上下16通道线圈单元的组合。联合构造32通道线设计,后挡板3上的总接线座7中插入包括32通道的线束,使得可同时传输头线圈单元、颈线圈单元和心脏线圈单元的磁共振检测信号,成像面积大、质量好、效率高。
32.所述心脏线圈下壳体11与所述底座1一体成型。
33.所述底座1的前端设有超出头部容置腔5的前端开口的颈背托持部,颈背托持部的上表面设置成由后至前向下弯曲的弧形面,使预部托持部更加贴合被检测者的颈部,更加舒适,所述颈背托持部还往下延伸,形成为心脏线圈下壳体11。
34.所述上盖板4的一端通过设置缓冲阻尼铰链铰接于后档板3的顶部。
35.所述左颈线圈壳体8和右颈线圈壳体9与待检测部位直接接触的内侧壁设置成凹向的弧形面。
36.所述底座1、侧面板2和后挡板3为一体成型结构,制造和使用方便,外形更加美观。
37.所述上盖板4对应被检测者面部的区域设置成向上拱起的结构且开设用于被检测对象观察的视窗,便于互动反馈。头部容置腔5正下方的底座设置成向下拱起的结构,方便头部伸入到头部容置腔中。
38.所述上盖板4和侧面板2的两侧边设置相适配的卡扣件,即形成头颅部分的开合式结构,检测时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适,也方便线圈结构的上下闭合锁紧。
39.所述左颈线圈壳体8和右颈线圈壳体9之间设置长度可调节的连接绑带,绑带上优选设有位置可调的下巴定位套,进一步起到固定作用,使检测时颈线圈壳体不易产生位移,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40.心脏线圈上部软壳体10作为胸部柔性结构体能适合不同体型要求而紧贴于检测部位。
41.本实用新型的头、颈、心脏血管系统一体成像线圈采用分部位联合成像技术,以头颅、颈部和心脏的血管成像目标,具体采用颅、颈与心脏相联合的结构、符合人体工学的头颅线圈结构,加专用颈部和心脏的贴合结构,具体以头颅部分10通道、颈部6通道、心脏16通道的单元分配,联合构造32通道线路设计。多通道与优化分配通道的设计,即5x2的头颅+3x2的颈部+8x2的心脏,进一步实现三维加速成像矩阵电路,阵列表面天线技术和多维阵列技术的整合,达到高信噪比、高清、高分辨率的成像及缩短扫面时间的目的。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