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治疗设备及其转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37146发布日期:2022-08-23 23:10阅读:79来源:国知局
通气治疗设备及其转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气治疗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通气治疗设备。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该通气治疗设备的转接头。


背景技术:

2.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是指通过一种高流量鼻塞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以调控并相对恒定的吸氧浓度(21%~100%)、温度(31℃~37℃)和湿度的高流量吸入气体的治疗方式。hfnc设备主要用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通过提高流量、向患者提供加温湿化的呼吸气体而进行有效治疗,适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轻中度呼吸困难及呼吸窘迫或伴有低血氧症的患者。通过专用的鼻导管系统,在设备输出的持续高流量条件下,可使患者产生持续的气道正压,防止肺泡萎缩塌陷。
3.在临床使用时,hfnc设备一般配套有湿化罐,用于加湿输送给患者的呼吸气体。通常地,湿化罐可以通过一个转接头与主机和患者端的通气管路连接,以从主机获取气体,并在该湿化罐内加湿后,通过通气管路提供给患者。
4.对于一些特殊患者而言,尤其是对环境气氛中的细菌或病毒敏感的病人,吸入的气体应当经过适当的滤芯过滤,以保证呼吸安全。然而,现有多数高流量氧疗仪和呼吸机并不具有用于过滤细菌和病毒的滤芯,不能满足特殊使用需求。即使存在少量设置有细菌或病毒滤芯的高流量氧疗仪,也仅是向特殊患者特别提供的,对于普通病患而言并不适用,其在滤芯拆除后无法连接形成完整的气体通路,导致设备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通气治疗设备无法供不同需求患者灵活使用的问题,提供一种通气治疗设备,该通气治疗设备能够选择为在气体通路中设置或移除滤芯,以在不需要使用滤芯组件的情形下仍然能够形成完整的气体通路,满足临床不同病人的使用需求。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通气治疗设备,包括具有主机出气口的主机、可拆卸地安装至该主机上的湿化罐以及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湿化罐的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一转接头具有第一进气管,该第一进气管的在所述湿化罐外延伸的部分连接有滤芯,所述主机出气口通过所述滤芯和所述第一进气管连通所述湿化罐的内腔。
7.优选地,该通气治疗设备包括具有第二进气管的第二转接头,所述第一转接头和该第二转接头能够选择性连接至所述湿化罐,在该第二转接头连接至所述湿化罐的状态下,所述主机出气口连接至所述第二进气管并通过该第二进气管连通所述湿化罐的内腔。
8.优选地,在所述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各自连接至所述湿化罐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湿化罐的连接位置与所述主机出气口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进气管和所述湿化罐的连接位置与所述主机出气口之间的间距。
9.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头包括与所述第一进气管连接为一体的第一出气管,该第
一出气管在所述第一转接头连接至所述湿化罐的状态下连通该湿化罐的内腔。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气管具有朝向所述主机出气口方向延伸的水平延伸段,在所述第一转接头连接至所述湿化罐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各自连接至所述湿化罐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连线与该水平延伸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1.优选地,所述滤芯连接至所述第一进气管的远离所述湿化罐的自由端,在所述第一转接头连接至所述湿化罐的状态下,所述主机出气口连接至该滤芯的远离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侧。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气管和所述滤芯中的一者在彼此连接的一端形成有内圆锥接头,另一者形成有能够与该内圆锥接头配合的外圆锥接头。
13.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头包括第一出气管,该第一出气管的远离所述湿化罐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钩,并且,所述主机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出气管的定位槽,该定位槽内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钩配合的限位槽。
14.优选地,所述主机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湿化罐的支撑座,该支撑座内设有弹性元件,以能够在该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下将所述湿化罐支撑为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钩与所述限位槽配合。
15.优选地,所述主机上设有水平延伸的湿化罐导轨,所述湿化罐能够沿该湿化罐导轨安装至所述主机上,且在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定位钩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为能够阻止所述湿化罐沿所述湿化罐导轨从所述主机脱离。
1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作上述通气治疗设备的所述第一转接头的转接头。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通气治疗设备可以在湿化罐上选择性连接第一转接头,以在需要对呼吸气体进行过滤时利用连接有滤芯的第一转接头将主机出气口输送的气体输送至湿化罐内湿化,以过滤其中的病毒或细菌;当普通病患使用时,可以利用例如为第二转接头的普通转接头将主机出气口直接连通至湿化罐内腔,由此,该通气治疗设备能够灵活适用于不同病人,可在不同情况下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通气治疗设备在配备有第一转接头的状态下的立体结构图;
19.图2是图1中通气治疗设备的湿化罐与第一转接头和滤芯的连接结构图;
20.图3是图2中第一转接头和滤芯的连接结构图;
21.图4是图3中的第一转接头的主视图;
22.图5是将图1中通气治疗设备的第一转接头替换为第二转接头的立体结构图;
23.图6是图5中通气治疗设备的湿化罐与第二转接头的连接结构图;
24.图7是图6中第二转接头的立体结构图;
25.图8是图1中通气治疗设备的主机的立体结构图;
26.图9是第一转接头或第二转接头与主机的定位配合结构的剖面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主机;11-主机出气口;12-定位槽;13-限位槽;14-支撑座;15-湿化罐导轨;2-湿
化罐;3-第一转接头;31-第一进气管;32-第一出气管;32a-第一定位钩;4-第二转接头;41-第二进气管;42-第二出气管;42a-第二定位钩;5-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0.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31.参照图1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通气治疗设备,例如可以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仪或呼吸机等,包括主机1、可拆卸地连接至该主机1上的湿化罐2以及选择性连接至该湿化罐2的第一转接头3或第二转接头4。其中,如图8所示地,主机1具有主机出气口11,当湿化罐2以及第一转接头3和第二转接头4中的任一者安装至该主机1上的状态下,主机出气口11通过该第一转接头3或第二转接头4连通至湿化罐2的内腔,以向该内腔中通入待湿化的呼吸气体。
32.如图2至图4所示,用于上述通气治疗设备的第一转接头3具有第一进气管31,该第一进气管31连接有滤芯5。在该第一转接头3连接至湿化罐2的状态下,主机出气口11通过该滤芯5和第一进气管31连通湿化罐2的内腔。与此不同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转接头4包括第二进气管41,在该第二转接头连接至湿化罐2的状态下,主机出气口11连接至第二进气管41并通过该第二进气管41连通湿化罐2的内腔。可以看出,该第二转接头4可以类似于现有转接头,其第二进气管41从湿化罐2延伸至主机1的主机出气口11,并直接连接至该主机出气口11,以将该主机出气口11输出的气体直接通入湿化罐2的内腔中湿化,该气体未经过滤。
33.与该第二转接头4相比,湿化罐2连接第一转接头3时可以在该第一转接头3的第一进气管31与主机1的主机出气口11之间预留出容纳滤芯5的空间,或者在该第一进气管31的延伸路径上设置滤芯5,由此可以对主机出气口11输出的气体进行过滤,进而通过第一进气管31通入湿化罐2的内腔中湿化,满足特殊病患需求。由此,本实用新型的通气治疗设备可以在选择性湿化罐2上连接第一转接头3或第二转接头4,以灵活适用于不同病人,可在不同情况下正常使用。在此情形下,第一转接头3使得该通气治疗设备可以在不更换主机1的状态下满足不同使用需求,降低了医院的设备采购费用,节省了社会资源,更好地满足病人的不同需求。同时,通过设置一次性使用的第一转接头3,可以提高设备的临床使用效率。
34.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为了便于连接滤芯5,第一转接头3和第二转接头4的结构以及其各自与湿化罐2的相对连接关系存在差异。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采用第一转接头3时第一进气管31和湿化罐2的连接位置与主机出气口11之间的间距(第一转接头3连接至湿化罐2的状态下)大于采用第二转接头4时第二进气管41和湿化罐2的连接位置与主机出气口11之间的间距(第二转接头4连接至湿化罐2的状态下)。由此,可以使得湿化罐2在应用不同转接头时相对主机1旋转一定角度,以适应第一转接头3相对第二转接头4的变化,预留容纳滤芯5的空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得第一转接头3的第一进气管31相对第二转接头4的第二进气管41缩短一定长度,同样可以在第一进气管31连接滤芯5,由此无需通过相对主机1转动湿化罐2的方式增长第一进气管31和该湿化罐2的连接位置与主机出气口11之
间的间距。或者,可以在湿化罐2上设有分别对应第一转接头3和第二转接头4的进气口,并在适配第一转接头3和第二转接头4中的一者时,将对应另一者的进气口封堵,同样可以增长第一进气管31和该湿化罐2的连接位置与主机出气口11之间的间距。
35.通常地,为了便于装配,转接头集成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转接头3可以包括与第一进气管31连接为一体的第一出气管32。在该第一转接头3连接至湿化罐2的状态下,该第一出气管32也连通湿化罐2的内腔,从而可以用于连接通气管路,以向患者输送湿化的气体。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转接头4可以包括与第二进气管41连接为一体的第二出气管42,在该第二转接头4连接至湿化罐2的状态下,该第二出气管42也连通该湿化罐2的内腔,从而可以用于连接通气管路,以向患者输送湿化的气体。
36.第一进气管31可以具有朝向主机出气口11方向延伸的水平延伸段,由此便于(通过滤芯5)连接至主机出气口11。正如前述,通过相对主机1转动湿化罐2,可以相对增长第一进气管31和该湿化罐2的连接位置与主机出气口11之间的间距,以具有容纳滤芯5的空间。在此情形下,第一进气管31和第一出气管32相对湿化罐2的延伸方向亦不同于第二转接头4。为了便于理解,首先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二转接头4的第二进气管41和第二出气管42的水平延伸段的延伸方向基本垂直于该第二进气管41和第二出气管42的各自连接至湿化罐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连线,由此从主机1至该湿化罐2具有相对较短的气流路径。与此不同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转接头3连接至湿化罐2的状态下,第一进气管31和第一出气管32各自连接至湿化罐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连线与其水平延伸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由此在第一进气管31与主机出气口11之间具有容纳滤芯5的空间。
37.正如前述,滤芯5可以设置于第一进气管31的延伸路径上或连接至该第一进气管31的自由端。当连接至该第一进气管31的自由端时,主机出气口11可以直接连接至该滤芯5,并依次通过该滤芯5和第一进气管31连通湿化罐2的内腔。为了保证连接密封性,可以将第一进气管31和滤芯5中的一者在彼此连接的一端形成为内圆锥接头,另一者形成为能够与该内圆锥接头配合的外圆锥接头。例如,第一进气管31可以在朝向滤芯5的一端具有φ22的内圆锥面,滤芯5具有与该内圆锥面配合的外圆锥面,从而可以将该外圆锥面插入至第一进气管31的内圆锥面中实现密封连接,保证连接可靠和气密性。
38.通常地,第一转接头3或第二转接头4可以预先连接至湿化罐2上,进而随该湿化罐2一同安装至主机1上。为了良好地定位湿化罐2在主机1上的安装位置,保证气路连接可靠,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还提供了该第一转接头3或第二转接头4与主机1的定位配合结构。
39.参照图8所示,主机1上可以设有用于定位第一出气管32和第二出气管42的定位槽12,该定位槽12内可以形成有限位槽13。相应地,如图4所示,第一转接头3的第一出气管32的远离湿化罐2的一端可以设有第一定位钩32a,并且/或者,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转接头4的第二出气管42的远离湿化罐2的一端可以设有第二定位钩42a。由此,如图9所示地,在应用第一转接头3时,第一定位钩32a可以与定位槽12内的限位槽13配合,以限制该第一转接头3及其连接的湿化罐2从主机1脱离;同理地,在应用第二转接头4时,第二定位钩42a可以与定位槽12内的限位槽13配合,以限制该第二转接头4及其连接的湿化罐2从主机1脱离。
40.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钩32a和第二定位钩42a向上弯曲,以钩合至主
机1的限位槽13。为此,可以通过设置弹性机构自动地使得安装于主机1上的湿化罐2连接的第一转接头3或第二转接头4钩合至该限位槽13中。为此,可以在主机1的用于支撑湿化罐2的支承座14(该支承座14可以为如用于加热湿化罐2内的水分的加热盘)内设置弹性元件(如弹簧),以利用该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推动支撑于其上的湿化罐2向上移动,直至相应的第一转接头3的第一定位钩32或第二转接头4的第二定位钩42钩合至限位槽13内。此处,第一定位钩32或第二定位钩42与该限位槽13的钩合量可以为0.5mm-5mm,如1mm,以便于湿化罐2的拆装操作。
41.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钩32a或第二定位钩42a与限位槽13配合,以能够限制湿化罐2沿水平方向脱离主机1。对应地,该湿化罐2可以沿水平方向安装至主机1,为此,可以在主机1上设置水平延伸的湿化罐导轨15,以能够使得湿化罐2沿该湿化罐导轨15安装至主机(1)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湿化罐2安装方式的不同或不同定位需求,限位槽13可以设置为在其他方向限制第一转接头3和第二转接头4的运动。
42.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