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2245发布日期:2022-07-26 21:24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强迫振荡技术一种无创检测呼吸阻力的医疗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一个外置的振荡发生器产生特定频率和振幅的振荡气流,叠加在患者的呼吸气流之上进入肺组织,在气道开口处测量肺组织反馈的振荡压力和流量信号,利用信号时域和频域分析技术即可计算呼吸系统阻抗。利用此方法测量呼吸系统阻抗的过程中,人体上呼吸道的结构会对振荡气流造成分流效应,从而影响呼吸系统阻抗的测量准确性。
3.目前强迫振荡技术的呼吸阻抗测量设备,均需要受试者用双手支撑和固定脸颊和下颚,年龄较小的受试者还需要其他人员的辅助才可以完成此动作,来削弱分流效应。由于受试者对操作流程理解的差异,可能会出现支撑效果不佳的情况,导致面部组织吸收了振荡气流的动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通过传感器和控制装置的配合,自动贴压于受试者的面部,当用于强迫振荡技术测量呼吸系统阻抗的过程中时,可以有效的削弱分流效应,使获得高准确度检测结果的成功率提高。
5.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于辅助受试者进行呼吸测试,其包括:
6.咬嘴,所述咬嘴用于向所述受试者通入气体;
7.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咬嘴的一侧;
8.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咬嘴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一侧;
9.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向或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呈预设角度。
10.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元件及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驱动元件的动力输出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连接,所述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向或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呈预设角度。
11.其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第二传动件、第三传动件及第四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于所述驱动元件的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二传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三传动件及所述第四传动件啮合,所述第三传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上,所述第四传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
12.当所述驱动元件工作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三传动件及所述第四传动件相向或相背转动,由此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向或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呈
预设角度。
13.其中,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传动轴、第一传动子部、第二传动子部及第三传动子部,所述第一传动子部、第二传动子部及第三传动子部依次间隔套设于所述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子部与所述第三传动件啮合,所述第二传动子部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啮合,所述第三传动子部与所述第四传动件啮合;
14.当所述驱动元件工作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子部转动,并通过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子部及第三传动子部与所述第二传动子部同步转动,第一传动子部及第三传动子部同步转动分别带动所述第三传动件及所述第四传动件同步相向或相背转动,由此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同步相向或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呈预设角度。
15.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调节轴以及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调节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一调节轴套设有所述第三传动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调节轴以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调节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第二调节轴套设有所述第四传动件;
16.当第三传动件与所述第四传动件分别在第二传动件的带动下发生相向或相背转动时,第三传动件带动第一支撑板绕第一调节轴向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方向转动;第四传动件带动第二支撑板绕第二调节轴向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向或相背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呈预设角度。
17.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面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面向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表面。
18.其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供气件,所述供气件分别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相通,用于向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充入气体或抽出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中的气体。
19.其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元件、第一力矩传感器以及第二力矩传感器,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轴,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调节轴,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调节轴及所述第二调节轴所受力矩,控制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及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向运动时,当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及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检测到力矩达到预设力矩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停止工作。
20.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一气压传感器以及第二气压传感器,第一气压传感器以及第二气压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元件电连接,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囊内,用于监测所述第一气囊内的第一气压;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囊内,用于监测所述第二气囊内的第二气压,所述控制元件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压及所述第二气压控制所述供气件对所述第一气囊及第二气囊进行充气或抽气。
21.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外部接口,所述外部接口电连接所述控制元件,用于为所述控制元件接入电源以及发送信号;或者,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外部接口及供电单元,所
述供电单元分别电连接所述外部接口和所述控制元件,所述外部接口电用于为所述控制元件接入电源,供电单元用于为所述控制元件供电。
22.本技术所述的支撑装置用于辅助受试者进行呼吸测试,当受试者使用时,所述支撑装置根据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及体重得到预设角度,受试者咬住咬嘴,随后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向运动,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呈预设角度;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相向运动的具体过程中,所述驱动元件通过传动组件带动第一调节轴及第二调节轴相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向转动,同步此转动过程,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对所述第一调节轴及所述第二调节轴所受力矩进行监测,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调节轴及所述第二调节轴所受力矩不为零时,此时意味着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已经贴合受试者脸颊;根据呼吸测试要求中对受试者脸颊的压力要求来设定预设力矩,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调节轴及所述第二调节轴所受力矩达到预设力矩时,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向所述控制元件发出信号,所述控制元件发出指令使所述驱动元件停止转动,随后所述控制元件控制所述供气件向所述第一气囊及所述第二气囊充气,气体本身具有流动性,可以流向受试者脸颊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间隙,在充气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及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对其内部气压进行监测,当达到预设气压后,向所述控制元件发出信号,所述控制元件停止所述供气件充气,此时所述第一气囊及所述第二气囊填充了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与受试者脸颊之间的间隙;本技术所述的支撑装置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元件的配合,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自动贴压于受试者的面部,使面部的所受压力稳定,支撑效果高效,当用于强迫振荡技术测量呼吸系统阻抗时,可以避免受试者用双手支撑和固定脸颊和下颚的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检测失败,使获得高准确度检测结果的成功率提高。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26.图3为本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27.图4为本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仰视图;
28.图5为本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技术所述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控制组件的电路框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支撑装置;100-咬嘴;
34.200-第一支撑组件;210-第一调节轴;220-第一支撑板;230-第一气囊;
35.300-第二支撑组件;310-第二调节轴;320-第二支撑板;330-第二气囊;
36.400-驱动机构;410-驱动元件;411-动力输出轴;420-传动组件;421-第一传动件;422-第二传动件;422a-第一传动子部;422b-第二传动子部;422c-第三传动子部;422d-传动轴;423-第三传动件;424-第四传动件;
37.500-供气件;
38.600-控制组件;610-控制元件;620-第一力矩传感器;630-第二力矩传感器;640-第一气压传感器;650-第二气压传感器;660-外部接口;670-供电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4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2.请参照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1,用于辅助受试者进行呼吸测试,其包括:
43.咬嘴100,所述咬嘴100用于向所述受试者通入气体;
44.第一支撑组件200,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咬嘴100的一侧;
45.第二支撑组件300,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咬嘴100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的一侧;
46.驱动机构400,所述驱动机构40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向或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呈预设角度。
47.本技术所述的支撑装置1用于辅助受试者进行呼吸测试,当受试者使用时,所述支撑装置1根据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及体重得到预设角度,受试者咬住咬嘴100,随后所述驱动机构400驱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向运动,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呈预设角度,在所述预设角度下,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可以贴合受试者脸颊;本技术所述的支撑装置1通过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自动贴压于受试者的面部,使面部的所受压力稳定,支撑效果高效,当用于强迫振荡技术测量呼吸系统阻抗时,可以避免受试者用双手支撑和固定脸颊和下颚的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检测失败,使获得高准确度检测结果的成功率提高。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1还包括安装架,咬嘴100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且位于所述咬嘴100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且位于所述咬嘴100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的一侧;驱动机构400安装于所述安装架远离所述咬嘴100的一侧。
49.请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400包括驱动元件410及传动组件420,所述传动组件420安装于所述驱动元件410的动力输出轴411,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第二支撑组件300连接,所述驱动元件410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420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向或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呈预设角度。可选地,所述驱动元件410为电机,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动力输出轴411沿第一方向(如图6中箭头a所示)旋转,或沿第二方向(如图6中箭头b所示)旋转,当所述动力输出轴411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驱动元件410驱动所述传动组件420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向运动,当所述动力输出轴411沿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驱动元件410驱动所述传动组件420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背运动;当所述支撑装置1实际应用时,在受试者咬住咬嘴100后,所述驱动元件410的所述动力输出轴411沿第一方向旋转,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向运动,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向受试者脸颊贴合,直至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呈预设角度,当所述支撑装置1使用完成后,所述驱动元件410的所述动力输出轴411沿第二方向旋转,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背运动,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远离受试者脸颊,以待下一位受试者使用。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420包括第一传动件421、第二传动件422、第三传动件423及第四传动件424,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固定于所述驱动元件410的动力输出轴411,所述第二传动件422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件421、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啮合,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
51.当所述驱动元件410工作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421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422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相向或相背转动,由此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向或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呈预设角度。
52.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件421、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皆为伞齿轮,所述第二传动件422为伞齿轮组,当所述驱动元件410工作时,所述驱动元件410的动力输出轴411转动同步带动第一传动件421转动,所述第一传动件421通过与所述第二传动件422啮合,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422转动,所述第二传动件422通过分别与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啮合,从而带动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转动,而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进而带动了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转动;所述驱动元件410的工作通过第一传动件421、第二传动件422、第三传动件423及第四传动件424之间的啮合,带动了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向或相背运动。
5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件422包括传动轴422d、第一传动子部422a、第二
传动子部422b及第三传动子部422c,所述第一传动子部422a、第二传动子部422b及第三传动子部422c依次间隔套设于所述传动轴422d,所述第一传动子部422a与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啮合,所述第二传动子部422b与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啮合,所述第三传动子部422c与所述第四传动件424啮合;
54.当所述驱动元件410工作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件421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子部422b转动,并通过传动轴422d带动第一传动子部422a及第三传动子部422c与所述第二传动子部422b同步转动,第一传动子部422a及第三传动子部422c同步转动分别带动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同步相向或相背转动,由此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同步相向或相背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呈预设角度。
55.可选地,所述第二传动件422为伞齿轮组,所述第一传动子部422a、第二传动子部422b及第三传动子部422c皆为伞齿轮,并且依次间隔套设固定于所述传动轴422d,所述第一传动子部422a、第二传动子部422b及第三传动子部422c同步转动,当所述驱动元件410工作时,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带动所述第二传动子部422b转动,所述第二传动子部422b通过所述传动轴422d带动所述第一传动子部422a及第三传动子部422c转动;其中,所述第三传动件423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传动子部422a啮合,所述第三传动件423的转动中心远离所述第二传动件422,所述第四传动件424的边缘与所述第三传动子部422c啮合,所述第四传动件424的转动中心远离所述第二传动件422,由此,所述第一传动子部422a及第三传动子部422c分别带动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及所述第四传动件424同步相向或相背转动,由此带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同步相向或相背运动。
56.请参照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包括第一调节轴210以及第一支撑板220,所述第一调节轴21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20,第一调节轴210套设有所述第三传动件423;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包括第二调节轴310以及第二支撑板320,所述第二调节轴310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20,第二调节轴310套设有所述第四传动件424;
57.当第三传动件423与所述第四传动件424分别在第二传动件422的带动下发生相向或相背转动时,第三传动件423带动第一支撑板220绕第一调节轴210向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板320的方向转动;第四传动件424带动第二支撑板320绕第二调节轴310向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220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支撑板220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0相向或相背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及所述第二支撑板320呈预设角度。
58.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咬嘴100的一侧,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板220通过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咬嘴100的一侧;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套设有所述第三传动件423,所述第三传动件423与所述第二传动件422啮合,所述第二传动件422与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啮合,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固定于所述驱动元件410的动力输出轴411上;当所述驱动元件410工作时,所述动力输出轴411通过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422转动,所述第二传动件422带动所述第三传动件423转动,所述第三传动件423带动第一支撑板220绕第一调节轴210向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板320的方向转动。
59.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咬嘴100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的一侧,具体地,所述第二支撑板320通过所述第二调节轴31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咬
嘴100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的一侧;所述第二调节轴310套设有所述第四传动件424,所述第四传动件424与所述第二传动件422啮合,所述第二传动件422与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啮合,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固定于所述驱动元件410的动力输出轴411上;当所述驱动元件410工作时,所述动力输出轴411通过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421带动所述第二传动件422转动,所述第二传动件422带动所述第四传动件424转动,所述第四传动件424带动第二支撑板320绕第二调节轴310向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220的方向转动。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还包括第一气囊230,所述第一气囊23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20面向所述第二支撑板320的表面,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还包括第二气囊330,所述第二气囊330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20面向所述第一支撑板220的表面。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1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受试者咬住咬嘴100,随后所述驱动机构400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220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0相向运动,使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及所述第二支撑板320呈预设角度,在所述预设角度下,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及所述第二支撑板320可以贴合受试者脸颊,但是由于受试者的脸型差异,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及所述第二支撑板320与受试者脸颊之间会存在间隙,为此,通过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及所述第二支撑板320与受试者脸颊之间设置所述第一气囊230及所述第二气囊330,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320贴合受试者脸颊后,向所述第一气囊230及所述第二气囊330充气,填充了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320与受试者脸颊之间的间隙,使支撑装置1对受试者面部的压力均匀、稳定。
6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1还包括供气件500,所述供气件500分别于所述第一气囊230和所述第二气囊330相通,用于向所述第一气囊230和所述第二气囊330中充入气体或抽出所述第一气囊230和所述第二气囊330中的气体。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1在使用过程中,所述驱动机构400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220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0相向运动,待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及所述第二支撑板320呈预设角度后,所述供气件500用于向所述第一气囊230和所述第二气囊330充入气体,使所述第一气囊230和所述第二气囊330的体积膨胀,进而填充了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320与受试者脸颊之间的间隙,使支撑装置1对受试者面部的压力均匀、稳定,待所述支撑装置1使用完毕后,所述供气件500抽出所述第一气囊230和所述第二气囊330中的气体,以待下一位受试者使用。
62.请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1还包括控制组件600,所述控制组件600包括控制元件610、第一力矩传感器620以及第二力矩传感器630,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620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轴210,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630设置于所述第二调节轴310,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620和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630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及所述第二调节轴310所受力矩,控制元件610分别与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620、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630及所述驱动机构400电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20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20相向运动时,当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620及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630检测到力矩达到预设力矩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400停止工作。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1在使用过程中,所述驱动机构400驱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相向运动,在所述相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620和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630持续检测第一调节轴210及所述第二调节轴310所受的力矩,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及所述第二调节轴310所受力矩不为零时,此时意味着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320已经贴合受试者脸颊;根据呼吸测试要求
中对受试者脸颊的压力要求来设定预设力矩,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及所述第二调节轴310所受力矩达到预设力矩时,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620以及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630向所述控制元件610发送信号,所述控制元件610接收到信号后立刻控制所述驱动机构400停止运行,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贴合受试者脸颊。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600还包括第一气压传感器640以及第二气压传感器650,第一气压传感器640以及第二气压传感器650分别与所述控制元件610电连接,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640设置于所述第一气囊230内,用于监测所述第一气囊230内的第一气压;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650设置于所述第二气囊330内,用于监测所述第二气囊330内的第二气压,所述控制元件61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气压及所述第二气压控制所述供气件500对所述第一气囊230及第二气囊330进行充气或抽气。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1在使用过程中,在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呈预设角度后,所述供气件500向所述第一气囊230和所述第二气囊330中充入气体,在冲入气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640以及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650持续检测所述第一气压和所述第二气压,当所述第一气压和所述第二气压达到预定阈值时,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640以及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650立即向所述控制元件610发送信号,所述控制元件610控制所述供气件500停止供气,以避免所述第一气囊230及第二气囊330体积膨胀过大,过量填充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320与受试者脸颊之间的间隙,对受试者的面部造成过大压力,导致受试者感觉不适,也避免当所述支撑装置1用于强迫振荡技术测量呼吸系统阻抗时,造成检测结果不精确。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600还包括外部接口660,所述外部接口660电连接所述控制元件610,用于为所述控制元件610接入电源以及发送信号;或者,所述控制组件600还包括外部接口660及供电单元670,所述供电单元670分别电连接所述外部接口660和所述控制元件610,所述外部接口660用于为所述控制元件610接入电源,供电单元670用于为所述控制元件610供电。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1与测试仪器的主机适配时,所述外部接口660可以直接连接测试仪器的主机,所述测试仪器的主机通过所述外部接口660为所述支撑装置1供电,并可以向所述控制元件610发送信号;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1与测试仪器的主机不适配时,所述测试仪器的主机无法直接与所述控制元件610电连接,为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组件600还包括供电单元670,所述供电单元670分别电连接所述外部接口660和所述控制元件610,所述测试仪器的主机通过所述外部接口660为所述供电单元670充电,所述供电单元670再为所述支撑装置1供电;通过设置供电单元670,可使所述支撑装置1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65.请参照图8,当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1与测试仪器的主机适配时,所述测试仪器的主机通过外部接口660直接电连接所述控制元件610,所述测试仪器的主机通过外部接口660给所述支撑装置1供电并且传输信号;当本技术所述支撑装置1与测试仪器的主机不适配时,所述测试仪器的主机电连接外部接口660,所述外部接口660电连接所述供电单元670,所述供电单元670电连接所述控制元件610,所述测试仪器的主机通过外部接口660给所述支撑装置1供电;
66.所述控制元件610与所述驱动元件410、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620以及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630电连接,所述驱动元件410通过传动组件420驱动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及第二调节轴310相向转动,在所述相向运动的过程中,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及所述第二调
节轴310所受力矩不为零时,此时意味着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320已经贴合受试者脸颊;根据呼吸测试要求中对受试者脸颊的压力要求来设定预设力矩,当检测到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及所述第二调节轴310所受力矩达到预设力矩时,所述第一力矩传感器620以及所述第二力矩传感器630向所述控制元件610发送信号,所述控制元件610接收到信号后立刻控制所述驱动机构400停止运行,使所述第一支撑组件200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00贴合受试者脸颊;
67.所述控制元件610与所述供气件500,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640以及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650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20及所述第二支撑板320呈预设角度后,所述供气件500向所述第一气囊230和所述第二气囊330中充入气体,在充入气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640以及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650持续检测所述第一气压和所述第二气压,当所述第一气压和所述第二气压达到预定阈值时,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640以及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650立即向所述控制元件610发送信号,所述控制元件610控制所述供气件500停止供气,以避免所述第一气囊230及第二气囊330体积膨胀过大,对受试者的面部造成过大压力;
68.当所述支撑装置1使用结束后,所述控制元件610向供气件500发送信号,使所述供气件500抽出所述第一气囊230及第二气囊330内的气体,在抽出气体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气压传感器640以及所述第二气压传感器650持续检测所述第一气压和所述第二气压,当所述第一气压和所述第二气压与外界气压平衡时,所述供气件500停止抽气,所述控制元件610向所述驱动元件410发送信号,所述驱动元件410通过传动组件420驱动所述第一调节轴210及第二调节轴310相背转动,远离受试者的脸颊,以待下一位受试者使用。
69.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