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与注射装置联接的安全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28705发布日期:2023-06-29 14:18阅读:31来源:国知局
用于与注射装置联接的安全盖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与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注射装置相联接的安全盖。用于一次性使用的安全盖,包括基座、盖和铰接元件。基座借助于铰接元件与盖连接。基座包括适于接收注射针的针安装座。在此,针安装座被配置的方式为接收本身是直的且沿着接收轴线延伸的注射针。基座优选地具有旋转对称的形状。盖包括外壳体和与该外壳体同轴布置的内壳体。外壳体和内壳体彼此联接。外壳体安装在内壳体上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内壳体。铰接元件一方面与基座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内壳体连接。经由与内壳体的连接,产生了与盖作为整体的连接。铰接元件(该铰接元件优选地在边缘侧上分别与基座并且还与盖两者相关联)形成枢转轴线,该枢转轴线被定向成垂直于针安装座的接收轴线。铰接元件可以具体地由膜铰链形成。借助于铰接元件,盖可以相对于基座绕枢转轴线枢转。盖从初始位置开始在第一枢转方向上可枢转到治疗位置中。在处于初始位置时,盖的纵向轴线平行于针安装座的接收轴线对准。针安装座优选地形成在基座的上端端部处,并且优选地定心在基座上,使得同样在基座的上端端部处邻接于其的盖在处于其初始位置时径向地围绕针安装座。这具有的结果是,只要盖处于其初始位置中,被接收在针安装座中的注射针被盖在空间上包围或相应地围绕。通过比较,在盖处于其治疗位置时,盖相对于基座围绕枢转轴线枢转,使得盖的纵向轴线相对于针安装座的接收轴线枢转。换言之,在盖处于其治疗位置中时,盖相对于初始位置“横向地枢转离开”,使得位于针安装座中的注射针被释放以供使用。在盖的枢转过程中,注射针因此被释放。外壳体能够相对于内壳体围绕盖的纵向轴线至少在一个旋转方向上扭转。为此目的,外壳体和内壳体分别优选地具有旋转对称的形状。外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凹部,该至少一个凹部适于与布置在基座上的至少一个锁定装置配合。锁定装置相对于针安装座的接收轴线径向地向外突出并且被配置成使得其可以以形状配合的方式与外壳体的凹部接合,只要外壳体处于相对于内壳体扭转的锁定位置中。该锁定具有的结果为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进一步扭转被阻挡。因此,该形状配合至少在盖的圆周方向上起作用。


背景技术:

1、上述所述类型的安全盖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为此,特别参考国际专利申请wo2018/172853a1。其描述了一种通用安全盖,该安全盖在注射之前和之后形成注射针的安全壳体。与相关联的注射装置的连接的安全盖的使用在此以特定顺序进行。

2、当与安全盖协作的注射装置投入使用时,该盖首先处于其初始位置。在该初始位置中,盖的内壳体和外壳体的平行于盖的纵向轴线延伸的长凹部布置成彼此重叠。该盖借助于铰接元件与基座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得该盖相对于基座绕铰接元件的枢转轴线是可枢转的。利用这种可枢转性将该盖转换到其治疗位置。在枢转过程中,注射针穿透彼此重叠的外壳体和内壳体的凹部,然后露出。现在能够使用注射装置以向患者注射相应的药剂。在使用之后,该盖可以借助于铰接元件再次枢转回到其初始位置中,使得该盖再次在空间上包围注射针。在这种状态下,基本上可以借助于该盖到治疗位置中的重复转换来释放注射针。这不是所希望的,因为从注射针角度出发,导致基本上受伤的风险以及因此注射的风险。因此,为了防止重复释放注射针,外壳体可以借助于夹持元件相对于内壳体绕该盖的纵向轴线扭转180°,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的细长凹部不再彼此重叠。外壳体在此被锁定在内壳体上,使得外壳体处于锁定位置。之后,不再能够借助于枢转该盖来释放注射针。由于外壳体锁定在内壳体上,此外不再能够产生外壳体的原始初始位置,在处于该原始初始位置时,外壳体和内壳体的凹部已经彼此重叠。

3、已知的安全盖与特定注射装置相连接可能是不利的,该注射装置需要将安全盖与注射针拧在一起,因此在具有所谓的鲁尔锁定连接(luer-lock-anschluss)的注射器中通常是必要的。在大多数注射装置中,通常安全盖与注射针一起仅放置在注射装置的前端部处,因此例如放置在具有所谓的鲁尔滑动连接(luer-slip-anschluss)的注射器中。在这种注射装置中,能够容易地使用已知的安全盖。然而,在具有“螺纹连接”的注射装置中,外壳体和内壳体能够相对于彼此扭转可能是有问题的。因此,在应用中已经发现,为了安全起见,通过螺纹连接紧固在注射装置上的安全盖与注射针一起再次通过注射装置的使用者手动地“重新紧固”,即,为了安全拧紧的目的,扭矩被施加在安全盖上。这种“重新紧固”要求安全盖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只要使用者在该移动期间抓握外壳体,就可能无意地发生到外壳体锁定位置的转换,此时,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被锁定。因此,注射针将不可避免地被包围在盖中,使得盖——如另外由于转换到外壳体锁定位置中而期望的——不再能够转换到其治疗位置中。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技术是基于提供一种安全盖的问题,该安全盖在具有螺纹连接的注射装置的背景下起保护作用,免于误操作。

2、根本问题是根据本发明的借助于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安全盖来解决的。有利的实施例将从相关从属权利要求中显现。

3、根据本发明的安全盖的特征在于,基座包括至少一个锁定装置,基座借助于锁定装置以形状配合的方式与外壳体接合,使得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扭转被阻挡。锁定装置与外壳体的这种接合至少在外壳体处于其初始位置时以及在盖处于其初始位置时存在。外壳体的起始位置不同于其锁定位置。至少在盖处于其初始位置时,外壳体处于其起始位置。就外壳体和内壳体(如以上关于现有技术所描述的)具有彼此重叠的细长凹部而言,外壳体的位置被理解为其中内壳体和外壳体的凹部彼此重叠的起始位置。另一方面,这种实施例中的锁定位置在凹部不再彼此重叠时实现。外壳体例如可相对于内壳体绕盖的纵向轴线扭转180°。

4、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安全盖的特征在于,外壳体相对于基座是可移位的,并且以此方式,盖能够被转换到端部位置中。当处于该端部位置中时,锁定装置与外壳体的接合被解除,使得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扭转被释放。因此,在盖处于其端部位置时,外壳体可转换到其锁定位置。

5、根据本发明的安全盖具有若干优点。具体地,它允许基本上维持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扭转的能力,以便最终将外壳体转换到其锁定位置并且借助于盖带来相应的注射针的所希望的牢固围绕。此外,至少一个锁定装置与外壳体在外壳体处于其初始位置时的根据本发明的形状配合连接具有的技术效果是,当盖仍然处于其初始位置时,外壳体仍然不能相对于内壳体扭转。在盖的初始位置中,(仍然)不希望被扭转的能力。相反,外壳体和内壳体借助于锁定装置相对于彼此有效地锁定,使得-如上所述-注射装置的使用者可以在使用注射装置之前“重新紧固”安全盖,即,可以在外壳体上施加扭矩,而不会在这样做时无意地已经相对于内壳体过早地扭转外壳体,并且从而将其转换到其锁定位置。

6、尽管如此,外壳体和内壳体的扭转能力也是有可能的,为了在完成注射之后最终牢固地包围注射针,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是不从盖的初始位置开始、而是从端部位置开始执行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扭转。当至少外壳体(优选地整个盖)相对于初始位置相对于基座移位时,实现这一点。此外,该端部位置的特征在于,当处于端部位置时,锁定装置与外壳体的形状配合接合被解除,使得基本上以与现有技术可比的方式,外壳体能够相对于内壳体扭转,以此方式,能够将其转换到其锁定位置中,并且因此注射针能够被牢固地包围。

7、在根据本发明的安全盖的使用中,因此在注射完成之后,与现有技术相当的额外的步骤是必要的,即,将盖转换到其端部位置中。因此详细地,安全盖作为整体可以进行如下操作:在相应的注射开始时,盖首先处于其初始位置中。在该初始位置中,盖的纵向轴线和针安装座的接收轴线通常彼此平行布置,优选地一致地布置。安全盖被拧紧到注射装置上,该注射装置具体地可以被配备有螺纹连接,例如以鲁尔锁定连接的形式。在处于初始位置中时,由于锁定装置与外壳体的接合,根据本发明的外壳体被固定以防止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无意的)扭转。因此,借助于将扭矩施加到外壳体上,可以容易地进行安全盖的任何重新紧固或相应地紧密拧紧,以用于将安全盖更好地紧固在注射装置上(注射装置的使用者所期望的)。外壳体与基座的锁定在此具有的结果是,所施加的扭矩从外壳体转移至基座并且最终可以实现安全盖的所希望的重新紧固。从初始位置开始,盖被转换到其治疗位置中,在治疗位置上,相应的注射针被释放。这个过程类似于现有技术并且已经在以上进行了描述。在完成注射之后,将盖转换回到其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中,注射针被盖在空间上包围。已经到达这个初始位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安全盖中,仍然阻挡了现有技术中希望的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扭转。因此,现在提供的是将盖从初始位置开始进一步转换到其端部位置中,在端部位置中,锁定装置与外壳体之间的形状配合被解除。在解除之后,外壳体能够以与现有技术相当的方式相对于内壳体扭转。因此,盖以与现有技术相当的方式转换到其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中,注射针借助于盖被牢固地包围。因此完成注射装置与根据本发明的安全盖的操作。因此,安全盖现在可以从注射装置移除,具体是拧下,并且丢弃。

8、在根据本发明的安全盖的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基座包括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被配置成用于既在处于其锁定位置时与外壳体的凹部的形状配合接合,又在处于其初始位置时与外壳体的形状配合接合。换言之,该实施例中的锁定装置具有双重功能,即,在外壳体处于其初始位置中以及处于其锁定位置中时,固定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锁定。在特别有利的方式中,锁定装置可被配置成径向向外突出的销的形式。这样的销可以具体地相对于针安装座的接收轴线比外壳体的在销的区域中的外部盖表面径向地进一步向外延伸。在这种配置中,销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到盖表面中或相应地突出到外壳体的位于其中的凹部中,并且因此防止外壳体相对于基座绕盖的纵向轴线旋转。

9、当锁定装置被布置为与铰接元件径向相对时,带有被配置为径向延伸的销的锁定装置的安全盖的实施例是特别优选的。在此,铰接元件优选地被布置在基座上的边缘侧上或者相应地邻接基座的外边缘。这具有以下特征:在这种布置中,盖借助于铰接元件绕相关联的枢转轴线是可枢转的,其方式为借助于该枢转,外壳体的移位可以在销形的、径向延伸的锁定装置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发生。对此,此外特别有利的是,锁定装置和铰接元件的枢转轴线是在平行于针安装座的接收轴线的方向上测得的彼此间隔开的。这种配置的结果是,由于所述的距离,盖绕枢转轴线的枢转导致盖以及因此外壳体的移动分量相对于针安装座的接收轴线的侧向或相应地径向的移动。这种移动是合适的,以便使外壳体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径向延伸的锁定装置移动,刚好使得锁定装置与外壳体的接合被解除。特别地,外壳体可以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接收轴线移动超过锁定装置的远端端部,使得外壳体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围绕锁定装置。锁定装置与外壳体的凹部的接合于是不再存在,使得外壳体从现在开始能够相对于基座和相对于内壳体扭转,并且最后能够根据需要转换到其锁定位置中。

10、此外,特别有利的是,盖借助于铰接元件从其初始位置绕枢转轴线前进到端部位置中而可以枢转到与第一枢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枢转方向上,由此能够实现外壳体相对于基座并且因此相对于锁定装置的移位。于是,如所描述的,这种移位伴随着锁定装置与外壳体之间的形状配合的解除。当处于端部位置时,盖优选地相对于初始位置枢转如此远,使得针安装座的纵向轴线和接收轴线形成至少5°、优选地至少7°的角度。

11、在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外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凹部,该第二凹部被布置成用于与基座的锁定装置进行形状配合接合。有利地,外壳体的两个凹部布置为相对于盖的纵向轴线偏移180°。具有两个凹部的外壳体的实施例能够使外壳体相对于基座或相应地相对于内壳体锁定在不同位置(即,具体是初始位置和锁定位置)中。在外壳体处于其初始位置中时,与锁定装置产生形状配合的凹部可以以特别有利的方式被配置为在外壳体的轴向方向上伸长,并且从盖的近端端部开始在盖的远端端部的方向上延伸。有利地,细长凹部具有平行于盖的纵向轴线测量的至少2.0cm、优选地至少3.0cm的长度。在盖从其初始位置前进到其治疗位置的转移过程中,这种盖特别适合于释放保持在针安装座中的相应注射针。注射针因此可以在盖转换到其治疗位置中的过程中通过凹部从盖离开,使得注射针从那时开始暴露,以用于相应患者的治疗。反之亦然,在完成治疗之后,注射针可以在将盖在其初始位置的方向上向后转移时通过凹部再次进入盖中,使得其在空间上再次位于盖内。

12、类似地,如果内壳体具有沿着盖的纵向轴线延伸的至少一个凹部。该凹部从盖的近端端部开始并且在盖的远端端部的方向上延伸会是特别有利的。类似于外壳体的凹部的有利实施例,如果内壳体的凹部具有平行于盖的纵向轴线测量的至少2.0cm、优选地至少3.0cm的长度,对于内壳体的凹部也是有利的。

13、有利地,内壳体和外壳体具有彼此对应的、优选地分别呈上述细长形式的凹部,这些凹部在盖处于其初始位置中时彼此重叠并且因此使得注射针能够从盖退出并且使得注射针能够随后重新进入盖中。外壳体和内壳体的这些凹部在此有利地在其形状和平行于盖的纵向轴线测量的其长度上彼此相对应。

14、有利地,外壳体的和内壳体的这些凹部在外壳体处于其锁定位置中时相对于彼此偏移,使得上述注射针不再能够同时穿过两个凹部。因此,防止了盖被转换到其治疗位置中,在治疗位置中,注射针被释放。因此,防止了注射针造成的伤害。

15、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安全盖的这种实施例可以是有利的,该安全盖包括互锁机构,该互锁机构具有分别在基座上和在盖上的互锁配对件。被布置在盖上的互锁配对件有利地布置在盖的内壳体上。基座和盖的互锁配对件布置成在盖处于其端部位置时以扣置的方式彼此接合。以此方式,有可能将盖固定在其端部位置中。这个实施例具有的优点是,安全盖在使用一次之后已经在外部看到使用过,因为盖是位于并且保持其端部位置中。因此尽可能排除了因疏忽而认为安全盖仍然未被使用的情况。

16、最后,这种安全盖的实施例可能是有利的,安全盖的基座具有径向突出的圆周套环,基座可以借助于套环与注射装置的螺纹协作。特别地,套环可以径向向外突出,因为通常注射装置en配备有被配置为内螺纹的螺纹。通过套环,因此使之有可能将安全盖拧到相应配置的注射装置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