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9712215发布日期:2022-04-16 17:55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烧伤是全世界发生率排名第四位的高发伤害,仅位列交通事故、坠落与故意伤害之后,烧伤是化学、物理、放射等众多原因作用于人体所导致的外伤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烧伤发生超过1000万次。常见的烧伤包括热烧伤、电烧伤、冻伤、化学烧伤等。其治疗不但费用高昂,且较为严重的烧伤极易形成瘢痕、甚至致残致畸,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三度四分法”对烧伤程度进行划分,如i度、浅ii度、深ii度、iii度。其中,对i度烧伤的定义为:仅伤及表皮,局部皮肤发红,伴随轻度肿胀和疼痛,2-3天后红肿现象退去,局部坏死的表皮细胞由深层细胞增生修复。经治疗后不形成瘢痕,有时会有轻度色素沉着。浅ii度烧伤的定义为:伤及全层表皮和真皮浅层。表皮与真皮分开,渗出液积聚而形成水泡。水泡表皮脱落可见淡红色基底,肿胀明显。皮肤再生缓慢,3-4天后形成薄层棕黄色干痂,愈后有色素沉着,但无瘢痕形成。深ii度烧伤:伤及真皮深层,局部皮肤、神经坏死,失去痛觉。基底呈浅红或红白相间,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较少但底部肿胀明显。皮肤损毁较重,已不能靠其自身再生功能恢复。伤后1-2天创面逐渐干燥,3-4周治疗后可愈合,愈合后会留有瘢痕。iii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可深达皮下、肌肉、骨骼等。皮肤发生坏死、脱水后形成焦痂,亦称之为“焦痂性烧伤”。其创面呈苍白、棕褐色或焦黑炭化,皮下组织间隙有大量液体积聚。焦痂2-4周逐渐分离并露出肉芽创面,愈合后留有瘢痕或畸形,不能出汗。临床上通常将i度、浅ii度烧伤划分为浅度烧伤,使用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好。深ii度、iii度烧伤为深度烧伤,通常需进行手术治疗方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上,手术切痂、植皮、清创在治疗之前,常要保持创面的干燥,这样有利于通过手术将坏死的皮肤切除,因此这类治疗方法被称之为干性疗法。相比干性疗法,湿性疗法反其道而行之,将创面保持在一种湿润的环境中,促进皮肤组织的再生。湿性疗法在八十年代末期在我国一跃突起,在战地治疗与临床医疗中获得了辉煌成就。
3.目前常用的湿性治疗药剂主要有:油剂如黄丹烧伤膏、复方紫草油、无疤烫伤油、膏剂主要有:美宝湿润烧伤膏、三黄烫伤膏、京万红等,同时也存在水溶剂、喷雾剂、成膜剂等制成的烧伤治疗药膏。
4.油剂以油作为基质,如花生油、桐油、菜籽油等加入多种药物后直接调敷于患处,可使创面润滑无板硬粘着不适感,使用时无刺激性、止痛效果好并且给药方便,如广东皮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柯树泉发明的中药烧伤膏通过将新型的植物油增稠剂应用到中药烧伤药膏中,取代了传统烧伤膏使用的蜂蜡基质,制备出由生地黄等11味中药组成的便于运输、携带,使用方便的油性烧伤药膏。但是,油性基质烧伤药膏存在清洗、换药困难等问题。
5.膏剂型的烧伤膏以膏体状基质为主要成分,如凡士林、凝胶等。由于膏剂富有粘性,外敷创面处可避免细菌感染同时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药物在创面的停留时间
等。
6.例如,上海美宝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商庆新、葛翠兰、徐荣祥制备了基于透明质酸和纤维素衍生物的湿润烧伤膏,其具有疏脂性,不会因吸收湿润烧伤膏的油膏而影响该油膏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能均匀黏附在受损皮肤表面形成疏松的隔离层,具有透气性好,可吸收创面渗出液,封闭创面的功效。
7.正宁县中医医院王政峰基于青黛、紫草、血竭、冰片、轻粉、凡士林制备出具有清热解毒、敛创拔毒、祛腐生肌、消肿止痛作用的烧伤膏。
8.也有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水凝胶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水凝胶敷料主要由羧甲基壳聚糖、卡波姆940、三乙醇胺、尤加利精油、吐温20和水按照5:5:1:100:1:900的质量比制成,先制备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和卡波姆940溶液,再将羧甲基壳聚糖溶液滴加到卡波姆940凝胶基质中,加入三乙醇胺调节ph为6.9~7.2,最后加入尤加利精油和吐温20辅助混匀、搅拌、加去离子水再搅拌得到所述产品。其中,所述产品中的羧甲基壳聚糖和卡波姆的质量比为1:1。
9.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壳聚糖抑菌促愈合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壳聚糖抑菌促愈合凝胶的原料组成为:0.5~6%的水溶性壳聚糖衍生物、0.5~1%的抑菌剂、0.1~0.8%的卡波姆、5.5~8.0%ph值调节剂、0.1~3%润滑剂,余量为超纯水。其中所述卡波姆为卡波姆980、卡波姆981、卡波姆940中的一种,润滑剂为丙三醇、丙二醇、聚乙二醇中的一种,通过在超纯水中加入水溶性壳聚糖生物、抑菌剂得到溶液a,在超纯水中加入卡波姆静置自然溶胀1~6h后加入ph剂调节至凝胶状态得到溶液b,再将a、b溶液混合,加入润滑剂搅拌均匀,再调节ph使之达到透明凝胶状态,脱气、灭菌得到所述产品。该产品能达到良好的抑菌和促愈合效果,适用于擦伤、裂伤、刀伤、烫伤、烧伤、手术缝合伤口等。
10.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烧烫伤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烧烫伤软膏剂由下述重量份的组分组成:磺胺嘧啶银20份,磺胺嘧啶锌10份,d90≤50μm的对氨基苯甲酸乙酯10份,十六醇90份,液体石蜡60份,白凡士林14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10份,羟苯乙酯1.5份,甘油50份,月桂氮卓酮9份,纯化水599.5份。本发明采用微粉化的对氨基苯甲酸乙酯(d90≤50μm),同时将磺胺嘧啶银、磺胺嘧啶锌以及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重量比控制在2∶1∶1,这样能够使对氨基苯甲酸乙酯与伤口紧密接触而迅速发挥镇痛作用,减轻病人创面的疼痛,提高病人的用药顺应性。
11.以上烧伤药膏可以有效地提升受损皮肤的修复效果,但由于许多中药性湿润烧伤膏的有效成分含量不明确,产品工艺、质量标准不易控制,并且众多的烧伤膏对烧伤创面治疗效果仍不尽理想,烧伤创面的愈合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和创面重塑几个阶段,涉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仍需研制更为有效、产品成分明确、质量可控的烧伤治疗药膏,特别是具有瘢痕抑制效果的烧伤治疗药膏。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烧伤膏对烧伤创面治疗效果不佳,治愈后多产生瘢痕等缺陷,提供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
13.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
14.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应用。
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16.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
[0017][0018][0019]
优选地,所述抗瘢痕烧伤药膏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
[0020][0021]
优选地,所述抗瘢痕烧伤药膏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
[0022]
[0023]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抗瘢痕烧伤药膏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物质制成:
[0024][0025][0026]
本发明创新地针对烧伤创面的病理化特征以及愈合过程涉及的复杂生物学过程,例如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和创面重塑等,开发出一种创新的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以及抑制瘢痕产生的药膏。
[0027]
该创新的药膏中,选用的羧甲基壳聚糖是在壳聚糖的基础上进行了羧基化修饰,能有效改善壳聚糖的溶解性能;尿囊素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加快伤口愈合、软化角质层蛋白、抑制瘢痕生长的功效;丙三醇作为保湿润滑剂,既能促进各个组分之间的融合,又能维持生长因子的活性;三氯生具有广谱的抗菌功效,能避免创面出现二次感染;透明质酸具有保水、调节渗透压、促进细胞修复的功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则可以刺激表皮细胞进入细胞分裂期,启动细胞功能基因活化、表达、分泌生物活性蛋白以促进皮肤的修复;而苯佐卡因具有镇痛、止痒效果,能减缓创面的疼痛感;通过科学配备,能使产品发挥出优异的修复治愈、抗瘢痕效果。
[0028]
伤口愈合过程中,在伤口边缘的肌成纤维细胞牵拉下,皮肤和皮下组织向伤口中心移动,伤口周边的末梢神经受到牵拉的刺激,会有痒感,如果忍不住去抓挠伤口,就会延迟伤口的愈合时间。本发明配方中创新地将尿囊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苯佐卡因通过科学配合使用,在促进细胞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的同时,发挥镇痛止痒的效果,避免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出现人为的二次创伤,以降低留下瘢痕的风险。而配合发挥着抑菌效果的三氯生的使用,又能避免伤口在愈合过程中感染细菌,协助尿囊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发挥出最好的药效,进一步加快伤口的愈合,抑制瘢痕。本发明人综合考虑影响创面愈合、产生瘢痕的各种因素,使配方中各个组份互相配合,协同增效,产生最优的治疗效果。
[0029]
一种所述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分别取相应质量的卡波姆941、羧甲基壳聚糖、尿囊素、丙三醇、三氯生、苯佐卡因、透明质酸、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溶于水中,搅拌均匀得到。
[0030]
优选地,所述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
步骤一,将卡波姆941溶解到水中得到0%~2%的卡波姆941溶液,将羧甲基壳聚糖溶解到水中得到0.25%~4%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0032]
步骤二,取步骤一的卡波姆941溶液和羧甲基壳聚糖溶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卡波姆
941-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0033]
步骤三,以步骤二的卡波姆941-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为基质,分别加入尿囊素、丙三醇、三氯生、苯佐卡因、透明质酸、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搅拌均匀得到抗瘢痕烧伤药膏。
[0034]
优选地,步骤一制备0.015%~0.8%的卡波姆941溶液,制备0.5%~2%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0035]
优选地,步骤一所述卡波姆941与羧甲基壳聚糖的质量比小于1:1。在本比例范围内,既能使烧伤药膏具有良好粘性和流动性,达到给药方便的目的,又不会降低羧甲基壳聚糖的溶解度,防止羧甲基壳聚糖析出,影响烧伤药膏的功效。
[0036]
进一步优选地,步骤一所述卡波姆941与羧甲基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6。
[0037]
优选地,所述搅拌速率为200~1000rpm,搅拌持续1~10min。
[0038]
进一步优选地,搅拌速率为400rpm,搅拌5min。
[0039]
优选地,步骤三按先后顺序往步骤二所述卡波姆941-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中加入尿囊素、丙三醇、三氯生、苯佐卡因、透明质酸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每加入一种原料立即进行搅拌后再加入另一种原料。
[0040]
一种所述抗瘢痕烧伤药膏在制备烧伤创面愈合修复和/或防止瘢痕产生的药物上的应用。
[004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42]
本发明保护的是一种具有良好烧伤修复与瘢痕抑制效果的烧伤治疗药膏,其为皮肤外用药膏,具有良好的烧伤修复效果与瘢痕抑制能力。
[0043]
本发明产品成分清晰,药效分析明确,在有效治愈烧伤受损皮肤的同时也具有抗瘢痕形成功效。
[0044]
本发明的抗瘢痕烧伤药膏具有广谱的抑菌效果,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能加快伤口愈合,促进皮肤修复,在治愈烧伤创面的同时,也具有减缓创面疼痛感、止痒和抗瘢痕形成的功效,对烧伤创面愈合修复与瘢痕抑制都有显著的效果;
[0045]
产品中的尿囊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苯佐卡因通过科学配合使用,既能促进细胞生长,加快伤口愈合,也能发挥镇痛止痒的效果,避免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出现人为的二次创伤,增加留下瘢痕的风险,而配合发挥着抑菌效果的三氯生的使用,又能避免创面在愈合过程中感染细菌,加快了创面的愈合。
附图说明
[0046]
图1为实施例1产品以及配方中各组分的红外光谱图。
[0047]
图2为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产品的外观图。
[0048]
图3为实施例1~5和对比例4~6的抑菌效果图,其中,a和b为大肠杆菌抑菌圈展示图,c和d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展示图。
[0049]
图4为实施例1~2和对比例4~7以及对照组产品对小鼠烧伤创面的治愈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
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0051]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0052]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3]
步骤一,将卡波姆941溶解到水中得到质量体积比为0%~2%的卡波姆941溶液,将羧甲基壳聚糖溶解到水中得到质量体积比为0.25%~4%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0054]
步骤二,取步骤一的卡波姆941溶液和羧甲基壳聚糖溶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卡波姆941-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0055]
步骤三,以步骤二的卡波姆941-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为基质,分别加入尿囊素、丙三醇、三氯生、苯佐卡因、透明质酸、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搅拌均匀得到抗瘢痕烧伤药膏;
[0056]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三往卡波姆941-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中每加入一种上述原料组分后,都进行搅拌,搅拌转速为200~1000rpm,搅拌时间为1~10min。
[0057]
实施例1
[0058]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9]
第一步:室温下,在25ml去离子水中加入0.125g卡波姆941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60]
第二步:室温下,在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75g羧甲基壳聚糖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61]
第三步:室温下,第一步所配制的0.5%卡波姆941溶液中加入第二步所配制的1.5%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并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62]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制备混合液中加入尿囊素粉末0.5g,并搅拌5min直至完全溶解,随后加入丙三醇25ml,继续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63]
第五步:将第四步所获溶液中加入三氯生0.025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随后加入苯佐卡因0.1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64]
第六步:将第五步制备样品加入透明质酸0.1g、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0.003g后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随后灌注入胶管中并置于室温阴凉处保存。
[0065]
实施例2
[0066]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7]
第一步:室温下,在25ml去离子水中加入0.25g卡波姆941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68]
第二步:室温下,在45ml去离子水中加入1.75g羧甲基壳聚糖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69]
第三步:室温下,第一步所配制的卡波姆941溶液中加入第二步所配制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并搅拌1min,搅拌速率为1000转每分钟;
[0070]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制备混合液中加入尿囊素粉末0.3g,并搅拌10min直至完全溶解,随后加入丙三醇28ml,继续搅拌10min。搅拌速率为200转每分钟;
[0071]
第五步:将第四步所获溶液中加入三氯生0.001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随后加入苯佐卡因0.5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72]
第六步:将第五步制备样品加入透明质酸0.2g、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0.004g后搅
拌2min,搅拌速率为1000转每分钟。随后灌注入胶管中并置于室温阴凉处保存。
[0073]
实施例3
[0074]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5]
第一步:室温下,在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6g卡波姆941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76]
第二步:室温下,在1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6g羧甲基壳聚糖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77]
第三步:室温下,第一步所配制的卡波姆941溶液中加入第二步所配制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并搅拌6min,搅拌速率为300转每分钟;
[0078]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制备混合液中加入尿囊素粉末0.8g,并搅拌7min直至完全溶解,随后加入丙三醇25ml,继续搅拌7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79]
第五步:将第四步所获溶液中加入三氯生0.05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500转每分钟,随后加入苯佐卡因0.4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80]
第六步:将第五步制备样品加入透明质酸0.15g、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0.002g后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随后灌注入胶管中并置于室温阴凉处保存。
[0081]
实施例4
[0082]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83]
第一步:室温下,在1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25g卡波姆941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84]
第二步:室温下,在4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5g羧甲基壳聚糖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85]
第三步:室温下,第一步所配制的卡波姆941溶液中加入第二步所配制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并搅拌6min,搅拌速率为300转每分钟;
[0086]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制备混合液中加入尿囊素粉末1g,并搅拌3min直至完全溶解,随后加入丙三醇8ml,继续搅拌3min。搅拌速率为800转每分钟;
[0087]
第五步:将第四步所获溶液中加入三氯生0.025g,搅拌1min,搅拌速率为1000转每分钟,随后加入苯佐卡因0.01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88]
第六步:将第五步制备样品加入透明质酸0.01g、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0.001g后搅拌1min,搅拌速率为1000转每分钟。随后灌注入胶管中并置于室温阴凉处保存。
[0089]
实施例5
[0090]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91]
第一步:室温下,在25ml去离子水中加入0.5g卡波姆941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92]
第二步:室温下,在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2g羧甲基壳聚糖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
[0093]
第三步:室温下,第一步所配制的卡波姆941溶液中加入第二步所配制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并搅拌6min,搅拌速率为300转每分钟;
[0094]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制备混合液中加入尿囊素粉末0.5g,并搅拌7min直至完全溶解,随后加入丙三醇15ml,继续搅拌7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95]
第五步:将第四步所获溶液中加入三氯生0.03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500转每分钟,随后加入苯佐卡因0.15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096]
第六步:将第五步制备样品加入透明质酸0.1g、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0.005g后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随后灌注入胶管中并置于室温阴凉处保存。
[0097]
实施例6
[0098]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99]
第一步:室温下,在2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0.5g羧甲基壳聚糖粉末并持续搅拌至粉末完全溶解得到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0100]
第二步:将第一步所制备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中加入尿囊素粉末0.5g,并搅拌5min直至完全溶解,随后加入丙三醇25ml,继续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101]
第三步:将第二步所获溶液中加入三氯生0.025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随后加入苯佐卡因0.1g,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
[0102]
第四步:将第三步制备样品加入透明质酸0.1g、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0.003g后搅拌5min,搅拌速率为400转每分钟。随后灌注入胶管中并置于室温阴凉处保存。
[0103]
实施例7
[0104]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原料组成、工艺步骤和工艺条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卡波姆941的添加量为0.01g。
[0105]
实施例8
[0106]
一种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原料组成、工艺步骤和工艺条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卡波姆941的添加量为0.5g,羧甲基壳聚糖的添加量为0.5g。
[0107]
对比例1
[0108]
对比例1的原料组成、工艺步骤和工艺条件与实施例1相似,不同之处是,卡波姆941的添加量为0.75g。
[0109]
对比例2
[0110]
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原料组成、工艺步骤和工艺条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步骤一用卡波姆940代替卡波姆941。
[0111]
对比例3
[0112]
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原料组成、工艺步骤和工艺条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步骤一用羟乙基壳聚糖代替羧甲基壳聚糖。
[0113]
对比例4
[0114]
对比例4与实施例1的原料组成、工艺步骤和工艺条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用等量的去离子水替换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0115]
对比例5~16
[0116]
对比例5~16与实施例1的原料组成、工艺步骤和工艺条件相似,不同之处如表1所示。
[0117]
表1对比例5~16各原料组分含量
[0118][0119][0120]
表中“/”表示与实施例1相同
[0121]
应用例1抗瘢痕烧伤药膏配比成分的傅立叶红外光谱检测
[0122]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检测实施例1所得抗瘢痕烧伤药膏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具体测试方法如下:将苯佐卡因、尿囊素、三氯生、甘油、卡波姆941、羧甲基壳聚糖、透明质酸、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烧伤药膏样品分别采用溴化钾(kbr)压片,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检测扫描范围为4000-400cm-l
,分辨率为4cm-1
,取30次扫描平均值,获得红外吸收光谱,结构如图1所示。
[0123]
由图1可知:
[0124]
苯佐卡因、尿囊素、三氯生、甘油、卡波姆941、烧伤药膏样品在3500cm-1
附近检测到o-h和n-h特有的伸缩吸收峰,结合2500cm-1
附近的吸收峰表明存在一定数量的c-h与oh伸缩振动吸收。1600cm-1
处为典型的羰基吸收峰,900-1500cm-1
处为多种不含h的单键伸缩振动峰,如c-o、c-n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长链饱和烃结构。
[0125]
实施例1的抗瘢痕烧伤药膏在3500cm-1
、2500cm-1
、900cm-1
、1500cm-1
处均检测到各组分的特征峰,说明在本发明的科学配比下,各个组分之间都能发挥出各自的功效。另外,抗瘢痕烧伤药膏在100cm-1-1500cm-1
处的吸收表明了苯佐卡因、尿囊素、三氯生、甘油、卡波姆941中的n-h、c=o键发生了相互作用,即各组分的化学基团在加入后发生了反应,-nh2和c=o基团减少。
[0126]
应用例2产品外观与流动性观察
[0127]
观察实施例1~4和对比例1~3所得产品的外观与流动性,结果见图2。
[0128]
由图2可知:
[0129]
实施例1~4所得的抗瘢痕烧伤药膏体透明,无杂质沉淀。
[0130]
由对比例1可知,增加了卡波姆941的添加量,产品的流动性非常差,即使将装有产品的试剂瓶倒立,产品也不会倒流,而且导致了羧甲基壳聚糖析出,出现白色絮状物。
[0131]
由对比例2可知,用卡波姆940代替卡波姆941,所得烧伤膏呈凝胶状态,在装有产品的试剂瓶倒置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流动,流动性较差,同时也出现了白色的絮状物,说明并不是任何一款卡波姆都能制备出合格的产品。
[0132]
由对比例3可知,用羟乙基壳聚糖代替羧甲基壳聚糖,产品中也出现白色的絮状物,说明羧甲基壳聚糖在体系中的溶解性较好,用其他类型的壳聚糖代替,不一定能与本发明配方的各种组分相互融合。
[0133]
应用例3抑菌圈直径测量
[0134]
测定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的产品的抑菌效果,具体操作如下: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使用平板涂布法,将两种菌液(1
×
108cfu/ml)分别均匀涂布于高温灭菌处理过的琼脂培养基上,待培养基充分吸收菌液后分别吸取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的产品5μl滴于直径为6mm的无菌药敏纸片上,待其充分润湿后,轻轻放置于涂有菌液的培养基表面,随后放置于细菌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透明抑菌圈的大小。同时,以纯净水作为阴性对照组,以5μl浓度为10mg/ml替加环素作为阳性对照组,实验结果见表2。另外,图3为实施例1~5和对比例4~6的抑菌圈实验结果图。
[0135]
应用例4细胞毒性检测
[0136]
将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具体操作如下: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l949(人正常肝细胞)细胞以1
×
104个/孔的密度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以含10%胎牛血的dmem高糖培养基(青霉素、链霉素1万u/ml)作为细胞培养液,将细胞置于含有5%体积分数的co2培养箱中,37℃静置培养24h。待细胞单层铺满96孔板孔底时,分别加入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产品5μl,并以pbs作为对照组。将细胞于培养箱中静置培养4h后,加入10μl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试剂,进一步在细胞培养箱中37℃培养1.5h,随后,用酶标仪测定活细胞在450nm处的光密度(od)。细胞存活率(%)=(odtest-odblank)/(odcontrol-odblank)
×
100%。细胞的毒性检测结果见表2。
[0137]
应用例5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抑菌功效检测
[0138]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产品的抑菌功效,具体操作如下:在无菌条件下,以移液器分别吸取10μl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于10ml lb肉汤培养基中,将其加入细菌摇菌管中置于37℃摇床230r/min培养3h。待细菌活化并稳定在对数生长期后,随后用离心机(3000rpm,5min)对细菌进行收集,并使用磷酸缓冲液pbs洗涤细菌后,稀释细菌浓度,用多功能酶标仪进行检测,使细菌悬液的浓度达到od600为0.01(即(0.4-0.5)
×
106cfu/ml)吸取100μl细菌悬液逐级稀释至104cfu/ml,
[0139]
然后吸取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的产品各300μl与100μl浓度为104cfu/ml的细菌悬液分别混匀,置于37℃摇床230r/min孵育2h后,再吸取100μl菌液均匀涂抹在装有17ml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37℃恒温恒湿培养18h,统计菌落个数,并统计抑菌效率,实验结果见表2。
[0140]
应用例6对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检测
[0141]
测定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所得产品对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具体实验方案
如下:选取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组后使用脱毛膏脱毛。1天后使用烫伤仪在小鼠脱毛背部构建烧伤模型(95℃,6s),待创面自然冷却1小时后分别涂抹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的产品,并涂抹pbs作为对照组别,每天对创面进行一次换药,观察不同时间段小鼠创面的愈合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另外,图4为实施例1~2和对比例4~6以及空白对照组的小鼠烧伤创面愈合情况。
[0142]
表2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产品性能
[0143]
[0144][0145]
表3实施例1~8和对比例1~16产品对小鼠烧伤创面的治愈效果
[0146]
[0147]
[0148][0149]
由表2和表3可知:
[0150]
实施例1~8所得的抗瘢痕烧伤药膏表现出优异的抑菌效果,尤其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均达到11mm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均达到16mm以上,仅使用少量产品就能达到100%的抑菌率,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存活率均达到85%以上,在治愈小鼠烧伤创面时,第6天就开始结痂,第12天痂皮开始脱落,于第16天完全脱落,在第21天就能修复愈合,并且愈合情况良好,可见本发明产品能在短时间内治愈烧伤创面,并达到促进瘢痕抑制的效果。
[0151]
由对比例1~3可知,卡波姆941添加量过高,卡波姆的种类以及壳聚糖的种类都影响着产品的抑菌效果以及生物相容性,尤其是对比例3,其细胞存活率只有78%,该3组产品都出现白色絮状物,各组分之间没有相互融合,不能发挥较好的药效,应用到小鼠的烧伤创面上,烧伤创面愈合较慢,且有瘢痕产生。
[0152]
由对比例4意外发现,其产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分别只有8mm和15mm,抑菌率没有达到100%,逊色于实施例1,且细胞存活率较差,只有63%,可见羧甲基壳聚糖不但会影响着产品的抑菌效果,也是导致产品的生物相容性较差的条件之一,而小鼠烧伤创面痊愈过程中出现感染,痂皮于第16天还未完全脱落,痊愈时间推迟,第21天仍未完全愈合,瘢痕明显。
[0153]
由对比例5可知,不含有尿囊素的产品,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只有8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只有81%,小鼠烧伤创面在结痂阶段出现感染现象。
[0154]
由对比例11可知,尿囊素的添加量并非越多越好,添加量较高,会导致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变差,创面不能适应产品,产品也就无法发挥较好的治愈效果了。
[0155]
因此,尿囊素的添加及其添加量是平衡产品的抑菌效果与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0156]
由对比例6和对比例13可知,三氯生不但是影响产品抑菌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其
添加量也直接影响了产品的生物相容性,这些都是体现产品性能的重要指标,会直接导致小鼠烧伤创面的治愈效果与瘢痕抑制效果。对比例6的小鼠烧伤创面在第6天出现脓性分泌物,形成黄色结痂,说明在痊愈过程中出现了二次感染,直到第12天才观察到结痂,这是产品抑菌效果不达标导致的;而对比例13小鼠烧伤创面的治愈时间也延迟,这是因为较低的生物相容性导致产品没有发挥最好的药效。
[0157]
由对比例7和对比例15可知,透明质酸添加量对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影响较大,产品无法对烧伤创面起到恰当的反应,并意外地发现,还显著影响了产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小鼠烧伤创面的在第21天未完全愈合,有瘢痕。
[0158]
由对比例8和对比例12可知,减少丙三醇的含量,未能赋予产品较好的保湿润滑效果,也无法维持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活性,导致小鼠烧伤创面的痂皮于第12天才有结痂迹象,于第21天仍未完全愈合,有瘢痕,愈合修复效果不理想。另外,增加丙三醇的含量,又严重影响了产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且导致产品仅有75%较差的细胞存活率,可见丙三醇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合理的配比下,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0159]
由对比例9和对比例14可知,苯佐卡因的添加量直接影响小鼠创面的愈合修复效果。添加量不足,没有发挥足够的镇痛止痒效果,小鼠控制不住抓挠伤口,使已经开始结痂脱落的烧伤创面出现伤口复发的现象,添加量较高,又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其细胞存活率只有71%,不能成为合格的产品。
[0160]
由对比例10和对比例16可知,重组人生长因子添加量影响着小鼠烧伤创面的愈合,0添加量,小鼠烧伤创面痂皮在第6天仍未出现结痂,完全愈合时间大于21天,且瘢痕明显;当添加量为0.01g,较高,对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又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产品无法对烧伤创面起到恰当愈合促进功效。
[0161]
综上所述,本发明配方中的各种成分除了发挥自身的有益效果,还能相互配合使产品具有更加显著的抑菌效果、对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修复、瘢痕抑制具有更好的效果,各组分之间的配比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到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配比,才能在达到更好的效果的同时,又不产生资源浪费。
[0162]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