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诊断目的的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构建后的评估方法

文档序号:30665666发布日期:2022-07-06 02:51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非诊断目的的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构建后的评估方法

1.本发明涉及银屑病研究领域,具体为一种非诊断目的的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构建后的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2.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对银屑病的研究中,关于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建构主要依靠局部药物诱导并应用于基因水平上的研究。我们选择咪喹莫特对小鼠背部皮肤局部用药,经诱导后,在表型上,产生红斑、鳞屑;组织学上,导致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新血管生成,免疫细胞浸润,具有类似于人银屑病的表型及病理特征。临床上通过对患者皮损面积和皮损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即pasi评分,来评价患者当前的病情。其方法是将人体分成头颈部、躯干、上肢和下肢四部分,首先分别计算各处的皮损面积分,再按皮损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得分相加,最后得出pasi总分。但由于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以及条件限制,我们只选择了小鼠背部皮肤的表型变化进行评分,另外考虑经诱导的小鼠致病周期较短,通常五天左右即可达到表型高峰,与临床患者对pasi评分的运用有较大差异,因此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数据更加具有有效性,能更准确的反映出小鼠的病理表型上的变化,我们针对实验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发明一种新的评分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诊断目的的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构建后的评估方法,利用该评估方法可以更加高效直观的评估动物模型构建的质量,确定皮损严重程度,有利于深入系统的研究银屑病。
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诊断目的的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构建后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环节:
5.s1、确定小鼠皮损面积占涂药区域皮损面积百分比,并根据皮损面积占比b以0-2分评分,其中0%=0分,1%~30%=1分,31%~100%=2分;
6.s2、确定红斑评分e,e根据红斑颜色深浅分为0-2分,其中无红斑为0分,浅红色1分,红色及更深2分;
7.s3、确定鳞屑评分d,d根据鳞屑覆盖皮损表面的面积百分比分为0-3分,其中,无鳞屑覆盖=0分,30%皮损覆盖鳞屑=1分,60%皮损覆盖鳞屑=2分,90%及以上皮损覆盖鳞屑=3分;
8.s4、确定斑块评分i,i根据斑块大小以0-3分评分,无=0分,斑块平均直径《2mm=1分,斑块平均直径2~4mm=2分,斑块平均直径》4mm=3分;
9.s5、确定皮损严重程度s,s=b+e+d+i。
10.进一步地,所述皮损面积占比b=皮损面积/总实验皮肤面积。
11.进一步地,所述鳞屑覆盖皮损面积表面的占比为鳞屑覆盖皮损面积/总皮损面积。
12.进一步地,所述斑块大小为所有斑块最大处直径/斑块数量。
13.本发明还涉及所述评估方法在描述并量化比较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中皮肤炎症严重程度中的应用。
14.进一步地,s分值分段划分标准为:s《4为轻度炎症,s在4~7为中度炎症,s》7为重度炎症。
15.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现有的银屑病pasi评分主要是根据四肢、躯干和头颈部皮肤皮损面积进行计算,涉及皮肤范围较广,发病周期较长,不适用于小鼠体内研究。本发明优选构建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相比其他部位,皮肤面积较大且完整,涂药方便易涂均匀,取材方便;表型出现迅速且典型直观。
17.2、本发明银屑病病理基础研究时,用到的是小鼠模型,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皮肤炎症严重程度评估方法,更符合小鼠诱导银屑病后出现的皮肤表型和疾病发展周期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实现短时间内对小鼠背部皮肤炎症的严重程度的准确描述以及后续的严重程度的精确对比。。
18.3、该评估方法可观察银屑病小鼠模型病程的全过程,为后续研究提供动态监测数据,有助于深入研究银屑病致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为其提供真实有效的理论数据。
19.4、相比pasi中皮损面积和指数相乘的模式,本技术中采用相加的评估方法,其目的是对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的皮肤炎症进行量化,起到更加准确直观评估皮肤炎症程度的效果。在pasi评分中关键指标为皮损、红斑、浸润和脱屑,而本发明的主要指标皮损、红斑、鳞屑、斑块数量在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中表现更为典型。由于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的发病周期短、疾病发展与消退都较快,使用本技术中的评估方法进行皮肤炎症的量化更能体现出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差异。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的表型变化图,其中a为温和脱毛后背部图;b、c、d、e、f分别为经咪喹莫特诱导后连续五天的表型变化图。
21.图2为实施例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的评分量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23.非诊断目的的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构建后的评估方法,包括以下环节:
24.s1、确定小鼠皮损面积占涂药区域皮损面积百分比,并根据皮损面积占比b以0-2分评分,其中0%=0分,1%~30%=1分,31%~100%=2分;
25.s2、确定红斑评分e,e根据红斑颜色深浅分为0-2分,其中无红斑为0分,浅红色1分,红色及更深2分;
26.s3、确定鳞屑评分d,根据鳞屑覆盖皮损表面的面积百分比分为0-3分,其中,无鳞屑覆盖=0分,30%皮损覆盖鳞屑=1分,60%皮损覆盖鳞屑=2分,90%及以上皮损覆盖鳞屑=3分;皮损覆盖鳞屑为鳞屑覆盖皮损面积/总皮损面积。
27.s4、确定斑块评分i,根据斑块大小以0-3分评分,无=0分,斑块平均直径《2mm=1
分,斑块平均直径2~4mm=2分,斑块平均直径》4mm=3分;所述斑块大小为所有斑块最大处直径/斑块数量。
28.s5、确定皮损严重程度s,s=b+e+d+i,根据s分值量化银屑病小鼠模型背部皮肤炎症的严重程度。
29.通过对小鼠背部皮损面积评分,银屑病典型临床症状红斑、鳞屑以及斑块评分对小鼠背部银屑病炎症严重程度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价,有利于针对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进行更准确,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可以有利于对银屑病相关基础研究的进行。
30.小鼠背部银屑病模型构建方法为先对小鼠背部实验部位皮肤进行温和脱毛,然后连续五天在小鼠背部试验部位皮肤均匀涂抹62.5mg咪喹莫特。如图1所示,其中a为小鼠温和脱毛后背部图,b、c、d、e、f分别为小鼠经咪喹莫特诱导后连续五天表型变化图。图1各图s分值的组成如下所述:
31.图a为小鼠温和脱毛后背部图;
32.图b为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一天后的表型图,其中b值为0、e值为1、d值为0、i值为0、s值为1;
33.图c为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二天后的表型图,其中b值为1、e值为1、d值为1、i值为0、s值为3;
34.图d为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三天后的表型图,其中b值为1、e值为1、d值为2、i值为1、s值为5;
35.图e为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二天后的表型图,其中b值为2、e值为2、d值为2、i值为2、s值为8;
36.图f为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二天后的表型图,其中b值为2、e值为2、d值为3、i值为3、s值为10。
37.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同等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