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跟腱牵引踝部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53778发布日期:2022-07-13 09:5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可调式跟腱牵引踝部支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医用康复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调式跟腱牵引踝部支具。


背景技术:

2.支具是一种置于身体外部,旨在限制身体的某项运动,从而辅助手术治疗的效果,或直接用于非手术治疗的外固定。同时在外固定的基础上加上压点,就可以成为矫形支具,用于身体畸形的矫正治疗。
3.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部分患者脚部与小腿的比例与多数患者的比例偏差比较大,采用常规的跟腱牵引踝部支具,会造成跟腱牵引踝部支具与小腿固定位置偏高或偏低,从而造成跟腱牵引踝部支具与患者高度不匹配带来的舒适度低的问题。
4.为此,我们提出来可调式跟腱牵引踝部支具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造成跟腱牵引踝部支具与患者高度不匹配带来的舒适度低的问题,而提出的可调式跟腱牵引踝部支具。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可调式跟腱牵引踝部支具,包括小腿束缚座、高度调节架、锁扣和支撑座,所述高度调节架的上部固定连接在小腿束缚座的后部,所述锁扣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小腿束缚座的后部,所述锁扣挤压在高度调节架的外壁,所述高度调节架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支撑座的后部侧端。
7.通过解开锁扣,再将调节高度调节架的高度,直到将高度调节架调节至与使用者小腿高度适配后,再将锁扣锁紧,方便了通过锁扣拥塞控制小腿束缚座的高度,通过调节小腿束缚座的高度,提高了小腿束缚座与患者腿部的适配度。
8.优选的,所述高度调节架包括滑套、导杆和连接座,所述滑套滑动套在导杆的外壁,所述导杆的下端固定连接在连接座的后部上端,所述滑套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小腿束缚座的后部,所述连接座的前部内壁转动安装在支撑座的后部,所述锁扣与导杆相互挤压,所述滑套和导杆至少设置和一对。
9.采用一对滑套和导杆防止小腿束缚座转动,从而保障了小腿束缚座的稳定性。
10.优选的,所述滑套的下部开设有开口,所述锁扣嵌在滑套的开口内。
11.通过滑套的开口方便了锁扣与导杆挤压固定。
12.优选的,所述锁扣包括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侧外壁设置有螺纹,所述螺纹杆的一侧螺纹安装有弹力杆,所述弹力杆设置有一对,所述弹力杆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小腿束缚座的后部,所述螺纹杆一侧部螺纹安装在其中一个弹力杆的内壁,且螺纹杆贯穿弹力杆,所述螺纹杆的另一侧部滑动贯穿另一个弹力杆,两个弹力杆夹在导杆的外壁。
13.采用两个弹力杆夹在导杆外侧的方式,使得弹力杆同时夹紧固定两个导杆,通过旋拧螺纹杆同时控制两个弹力杆夹紧或放松,相对于单侧固定方式,提高了固定后的稳定
性。
14.优选的,所述锁扣还包括旋钮,所述旋钮的一侧端固定连接在螺纹杆背向螺纹的一端,所述旋钮的外壁开设有防滑纹。
15.通过旋钮增加螺纹杆的操作杠杆,节省了操作力,方便了手动操作螺纹杆转动工作。
16.优选的,所述弹力杆的侧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卡在导杆的外壁。
17.通过卡槽与导杆卡接的方式提高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弹力杆压紧导杆的稳定性。
18.优选的,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一魔术贴、弹力鞋垫、弹力壳、转块和第一套环,所述第一魔术贴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弹力壳的一侧上端,所述弹力鞋垫垫在弹力壳内部,所述弹力鞋垫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弹力壳的内壁后端,所述转块对称固定连接在弹力壳的侧端,所述转块转动安装在连接座的内壁,所述第一套环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弹力壳背向第一魔术贴的一侧上端。
19.通过拉紧第一魔术贴方便了带动弹力壳前部向内收缩。
20.优选的,所述弹力壳的前部镂空开设有伸缩槽。
21.采用将第一魔术贴穿过第一套环,然后对折第一魔术贴固定脚部的方式,利用第一魔术贴带动弹力壳向内形成弹力形变,再通过伸缩槽增加弹力壳的形变幅度,提高了支撑座与患者脚部的匹配度。
22.优选的,所述小腿束缚座包括第二魔术贴、弹力罩和第二套环,所述第二魔术贴的侧端固定连接在弹力罩的一侧前端,所述第二套环固定连接在弹力罩的另一侧前端,所述弹力罩的后部固定连接在弹力杆和滑套的前端。
23.采用将第二魔术贴穿过第二套环,然后对折第二魔术贴贴紧,利用第二魔术贴束缚第二套环带动弹力罩包裹脚部,方便了小腿束缚座与小腿固定。
24.优选的,所述弹力罩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软垫。
25.采用软垫提高小腿束缚座佩戴的舒适度。
2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通过解开锁扣,再将调节高度调节架的高度,直到将高度调节架调节至与使用者小腿高度适配后,再将锁扣锁紧,方便了通过锁扣拥塞控制小腿束缚座的高度,通过调节小腿束缚座的高度,提高了小腿束缚座与患者腿部的适配度。
27.2、采用两个弹力杆夹在导杆外侧的方式,使得弹力杆同时夹紧固定两个导杆,通过旋拧螺纹杆同时控制两个弹力杆夹紧或放松,相对于单侧固定方式,提高了固定后的稳定性。
28.3、采用将第一魔术贴穿过第一套环,然后对折第一魔术贴固定脚部的方式,利用第一魔术贴带动弹力壳向内形成弹力形变,再通过伸缩槽增加弹力壳的形变幅度,提高了支撑座与患者脚部的匹配度。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发明的高度调节架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发明的锁扣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发明的支撑座拆分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发明的小腿束缚座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小腿束缚座;2、高度调节架;3、锁扣;4、支撑座; 21、滑套;22、导杆;23、连接座;31、螺纹杆;32、旋钮;33、卡槽;34、弹力杆;41、第一魔术贴;42、弹力鞋垫;43、弹力壳;44、转块;45、第一套环;46、伸缩槽;51、第二魔术贴;52、弹力罩; 53、第二套环。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6.请参阅图1和2,可调式跟腱牵引踝部支具,包括小腿束缚座1、高度调节架2、锁扣3和支撑座4,高度调节架2的上部固定连接在小腿束缚座1的后部,锁扣3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小腿束缚座1的后部,锁扣3挤压在高度调节架2的外壁,高度调节架2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支撑座4的后部侧端。先解开锁扣3,再将调节高度调节架2的高度,直到将高度调节架2调节至与使用者小腿高度适配后,再将锁扣3锁紧。
37.请参阅图2,高度调节架2包括滑套21、导杆22和连接座23,滑套21滑动套在导杆22的外壁,导杆2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连接座 23的后部上端,滑套21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小腿束缚座1的后部,连接座23的前部内壁转动安装在支撑座4的后部,锁扣3与导杆22相互挤压,滑套21和导杆22至少设置和一对。将锁扣3解开后,操作滑套21沿导杆22向下或向上滑动,调整滑套21的高度,之后再将锁扣3锁紧。
38.请参阅图2,滑套21的下部开设有开口,锁扣3嵌在滑套21的开口内。开口用于锁扣3穿过滑套21与导杆22接触。
39.请参阅图2和3,锁扣3包括螺纹杆31,螺纹杆3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螺纹,螺纹杆31的一侧螺纹安装有弹力杆34,弹力杆34设置有一对,弹力杆34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小腿束缚座1的后部,螺纹杆31一侧部螺纹安装在其中一个弹力杆34的内壁,且螺纹杆31贯穿弹力杆34,螺纹杆31的另一侧部滑动贯穿另一个弹力杆34,两个弹力杆34夹在导杆22的外壁。利用两个弹力杆34夹在导杆22外侧的方式,使得弹力杆34同时夹紧固定两个导杆22。
40.请参阅图3,锁扣3还包括旋钮32,旋钮32的一侧端固定连接在螺纹杆31背向螺纹的一端,旋钮32的外壁开设有防滑纹。利用旋钮32增加螺纹杆31的操作杠杆,起到省力作用。
41.请参阅图3,弹力杆34的侧端开设有卡槽33,卡槽33卡在导杆 22的外壁。弹力杆34通过卡槽33与导杆22挤压固定,利用卡槽33 增加弹力杆34与导杆22的接触面积。
42.请参阅图2和4,支撑座4包括第一魔术贴41、弹力鞋垫42、弹力壳43、转块44和第一套环45,第一魔术贴41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弹力壳43的一侧上端,弹力鞋垫42垫在弹力壳43内部,弹力鞋垫42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弹力壳43的内壁后端,转块44对称固定连接在弹力壳43的侧端,转块44转动安装在连接座23的内壁,第一套环45的下端转动连接在弹力壳43背向第一魔术贴41的一侧上端。使用时,将第一魔术贴41穿过第一套环45,然后对折第一魔术贴41 固定脚部,利用第一魔术贴41带动弹力壳43向内形成弹力形变的方式,使得弹力壳43与脚部匹配。
43.请参阅图4,弹力壳43的前部镂空开设有伸缩槽46。伸缩槽46 用于增加弹力壳43的形变幅度。
44.请参阅图2、3和5,小腿束缚座1包括第二魔术贴51、弹力罩 52和第二套环53,第二魔术贴51的侧端固定连接在弹力罩52的一侧前端,第二套环53固定连接在弹力罩52的另一侧前端,弹力罩 52的后部固定连接在弹力杆34和滑套21的前端。将第二魔术贴51 穿过第二套环53,然后对折第二魔术贴51贴紧,利用第二魔术贴51 束缚第二套环53带动弹力罩52包裹脚部。
45.请参阅图5,弹力罩5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软垫。通过软垫提高弹力罩52与小腿受力均匀度。
46.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脚放在弹力壳43内部,然后将第一魔术贴41穿过第一套环45对折贴紧,再向上拉动小腿束缚座1,使弹力罩52套在小腿上,将弹力罩52拉到合适的位置后,再将第二魔术贴51贯穿第二套环53对折贴紧,将小腿束缚座1与小腿固定,最后将手动操作旋钮32将螺纹杆31拧紧,利用螺纹杆31带动弹力杆34 向内收缩,利用弹力杆34挤压导杆22,使得导杆22、滑套21和小腿束缚座1之间得到固定。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