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鼻喉科耳道吸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76432发布日期:2022-09-10 00:34阅读:71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引器,尤其涉及一种耳鼻喉科耳道吸引器。


背景技术:

2.人们的耳部都会产生分泌物,长时间不清理,沉淀后就会形成耳垢,在对耳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耳道内的耳垢进行清理,避免耳垢影响后续的手术。
3.专利公开号为cn215023149u,公开了一种耳鼻喉科护理用耳道吸引器,包括吸引器本体、吸风机、收集袋和丝杆,所述吸引器本体的内部安装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内部等间距开设有散热槽,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安装有吸风机,所述吸引器本体靠近安装板的一侧安装有散热后壳,所述吸引器本体的底端安装有出料管,所述吸引器本体远离散热后壳的一侧设置有吸引管本体,且吸引管本体的顶端和底端皆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吸引器本体的顶端和底端皆开设有十字槽。该耳鼻喉科护理用耳道吸引器,通过向外侧拉动t型限位杆带动弹簧发生缩紧,从而t型限位杆与安装槽分离,再将吸引管本体从吸引器本体内取出,则便于对吸引管本体拆卸替换,提高了多功能性。但是该设备不具备将外耳道撑开的功能,导致吸引管本体进入耳道时较为困难,进而容易影响耳垢清理的效率。
4.综上所述,有必要研发一种能够将外耳道撑开的耳鼻喉科耳道吸引器。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外耳道撑开的耳鼻喉科耳道吸引器,以克服现有的设备不具备将外耳道撑开的缺点。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耳鼻喉科耳道吸引器,包括有:外壳;第一固定件,外壳后侧连接有第一固定件;第一活塞,外壳内部后侧中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活塞;把手,第一活塞后部连接有把手;抽气箱,第一活塞前侧滑动式连接有抽气箱,抽气箱与第一活塞配合用于对耳垢进行吸取;导管,抽气箱前侧转动式连接有用于对耳垢进行导向的导管;进气阀,抽气箱前部连接有进气阀;出气阀,抽气箱底部中间连接有出气阀;调节机构,外壳内部连接有用于调节导管移动的距离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部件与第一活塞连接;展开机构,调节机构后部连接有用于扩开外耳道的展开机构,展开机构部件与抽气箱连接。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调节机构包括有:
第二固定件,外壳内部后侧连接有第二固定件,抽气箱位于第二固定件内部,外壳顶部后侧与第二固定件顶部均开有限位槽;滑轨,第二固定件内部左右两侧对称连接有用于起导向作用的滑轨;第一滑块,两个滑轨后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前侧与抽气箱后侧连接;第一弹簧,第一滑块后侧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两个第一弹簧后端均与滑轨内部后侧连接,第一滑块顶部中间开有滑槽;第二滑块,滑槽内部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二弹簧,第二滑块左下侧与第一滑块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三固定件,第一活塞前部左右两侧对称开有收纳槽,两个收纳槽内部前侧均连接有第三固定件;第一活动块,两个第三固定件上均转动式连接有第一活动块,两个第一活动块转动后均能够收纳进收纳槽内;第一扭簧,两个第三固定件上均套有两个第一扭簧,四个第一扭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动块连接。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展开机构包括有:第一弹性板,第二固定件外部右后侧连接有第一弹性板;第二弹性板,第二固定件外部左后侧连接有第二弹性板,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配合用于撑开患者的外耳道,第二弹性板右下侧开有导向槽;第四固定件,第一弹性板与第二弹性板内侧均连接有第四固定件;第五固定件,抽气箱前侧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五固定件;移动杆,左侧的第五固定件与左侧的第四固定件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移动杆,右侧的第五固定件与右侧的第四固定件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移动杆。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用于对耳垢进行收集的收集机构,收集机构包括有:磁铁块,导管前侧连接有磁铁块;收集管,导管前侧内部放置有用于对耳垢进行收集的收集管,磁铁块对收集管进行吸附;滤网,收集管内部后侧连接有用于对耳垢进行阻挡的滤网。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用于对耳垢进行软化的软化机构,软化机构包括有:第六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底部右侧连接有第六固定件;第一储存器,第六固定件底部连接有用于存储软化剂的第一储存器;盖子,第一储存器底部中间安装有能够拆卸的盖子;第一软管,第一储存器前部连接有第一软管,第一软管前端与导管右侧的导流槽相通;喷头,导管前部安装有用于对耳道进行喷洒软化剂的喷头,喷头与第一软管相通;第二活塞,第一储存器内部后侧滑动式连接有用于挤压软化剂的第二活塞;第七固定件,第二活塞后侧连接有第七固定件;
第二活动块,第七固定件左侧转动式连接有第二活动块;第二扭簧,第二活动块右部上下两侧均与第七固定件之间连接有第二扭簧。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用于对耳垢进行震落的震动机构,震动机构包括有:第八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底部左侧连接有第八固定件;第二储存器,第八固定件下侧连接有第二储存器;阀门,第二储存器下侧连接有阀门;第三活塞,第二储存器内部后侧滑动式连接有第三活塞;螺纹套,把手左侧中间连接有螺纹套;螺纹杆,第一固定件左前侧与外壳左后侧之间转动式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后侧与螺纹套滑动式连接;空间凸轮,螺纹杆前侧连接有空间凸轮;第二软管,第二储存器前侧中间连接有第二软管,第二软管前端与导管左侧的导流槽相通;气囊,导管前部连接有用于对耳垢进行震落的气囊,气囊与导管左侧的导流槽相通。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有用于对耳壁进行擦拭的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包括有:齿轮,导管后部连接有齿轮;第三扭簧,齿轮后侧与抽气箱前侧之间连接有第三扭簧;齿条杆,第二弹性板上的导向槽内滑动式连接有齿条杆,齿条杆与齿轮啮合;挡板,齿条杆右部前后两侧均连接有用于避免齿条杆与齿轮脱离啮合的挡板;第九固定件,导管前部安装有能够拆卸的第九固定件;海绵块,第九固定件前部连接有用于对耳垢进行擦拭的海绵块。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导管内部左右两侧均开有导流槽。
14.本发明具有以下至少一个优点:1、本发明在第四固定件的限位作用下,使得移动杆带动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往外侧张开,进而将患者的外耳道撑开,如此,能够方便导管进入患者的耳道内,降低导管进入耳道内部的难度,进而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15.2、本发明通过对耳垢吸取时,耳垢进入收集管内进行收集,如此,能够避免耳垢被抽入抽气箱内,通过将收集管拆下来进行更换,能够保证吸引器的卫生。
16.3、本发明通过第二活塞往前移动,能够使第一储存器内的软化剂通过喷头喷出,进而对耳壁上的耳垢进行软化,如此,耳垢软化后,能够使得耳垢不再粘在耳壁上,进而能够更好的对耳垢进行吸取。
17.4、本发明通过第三活塞前后移动,能够将第二储存器内部的空气推入气囊内,再将气囊内的空气抽回第二储存器内,如此往复,即可使得气囊不断的进行膨胀与收缩,使得气囊能够将粘在耳道内壁的耳垢震落,从而能够对耳垢清理的更加彻底。
18.5、本发明通过齿条杆左右移动带动齿轮正反转,使得导管带动第九固定件和海绵块进行正反转,进而使得海绵块对患者耳道内壁进行擦拭,提高对耳垢的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调节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调节机构的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调节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发明调节机构的第三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发明展开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发明展开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发明收集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本发明收集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本发明软化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3为本发明软化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本发明震动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5为本发明震动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6为本发明旋转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7为本发明旋转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中标记为:1-外壳,2-第一固定件,3-第一活塞,4-把手,5-抽气箱,51-导管,511-导流槽,52-进气阀,53-出气阀,6-调节机构,61-第二固定件,611-限位槽,62-滑轨,63-第一弹簧,64-第一滑块,641-滑槽,65-第二弹簧,66-第二滑块,67-第三固定件,671-收纳槽,68-第一扭簧,69-第一活动块,7-展开机构,71-第一弹性板,72-第四固定件,73-移动杆,74-第五固定件,75-第二弹性板,751-导向槽,8-收集机构,81-收集管,82-滤网,83-磁铁块,9-软化机构,91-第六固定件,92-第一储存器,93-盖子,94-第二活塞,95-第七固定件,96-第二扭簧,97-第二活动块,98-第一软管,99-喷头,10-震动机构,101-第八固定件,102-第二储存器,103-阀门,104-第三活塞,105-空间凸轮,106-螺纹杆,107-螺纹套,108-第二软管,109-气囊,11-旋转机构,111-齿条杆,112-齿轮,113-第三扭簧,114-第九固定件,115-海绵块,11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38.实施例1一种耳鼻喉科耳道吸引器,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包括有外壳1、第一固定件2、第一活塞3、把手4、抽气箱5、导管51、进气阀52、出气阀53、调节机构6和展开机构7,外壳1后侧连接有第一固定件2,外壳1内部后侧中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活塞3,第一活塞3后部连接有把手4,第一活塞3前侧滑动式连接有抽气箱5,抽气箱5与第一活塞3配合用于对耳垢进行吸取,抽气箱5前侧转动式连接有用于对耳垢进行导向的导管51,导管51内部左右两侧均开有导流槽511,抽气箱5前部连接有进气阀52,抽气箱5底部中间连接有出气阀53,外壳1内部连接有用于调节导管51移动的距离的调节机构6,调节机构6部件与第一活塞3连接,调节机构
6后部连接有用于扩开外耳道的展开机构7,展开机构7部件与抽气箱5连接。
39.请参阅图1、图4、图5、图6和图7,调节机构6包括有第二固定件61、滑轨62、第一弹簧63、第一滑块64、第二弹簧65、第二滑块66、第三固定件67、第一扭簧68和第一活动块69,外壳1内部后侧连接有第二固定件61,抽气箱5位于第二固定件61内部,外壳1顶部后侧与第二固定件61顶部均开有限位槽611,第二固定件61内部左右两侧对称连接有用于起导向作用的滑轨62,两个滑轨62后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块64,第一滑块64前侧与抽气箱5后侧连接,第一滑块64后侧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63,两个第一弹簧63左右对称,两个第一弹簧63后端均与滑轨62内部后侧连接,第一滑块64顶部中间开有滑槽641,滑槽641内部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块66,第二滑块66位于两个限位槽611后部之间,第二滑块66左下侧与第一滑块64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65,第一活塞3前部左右两侧对称开有收纳槽671,两个收纳槽671内部前侧均连接有第三固定件67,两个第三固定件67上均转动式连接有第一活动块69,两个第一活动块69转动后均能够收纳进收纳槽671内,两个第三固定件67上均套有两个第一扭簧68,四个第一扭簧6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3和第一活动块69连接。
40.请参阅图1、图8和图9,展开机构7包括有第一弹性板71、第四固定件72、移动杆73、第五固定件74和第二弹性板75,第二固定件61外部右后侧连接有第一弹性板71,第二固定件61外部左后侧连接有第二弹性板75,第一弹性板71与第二弹性板75对称设置,第一弹性板71和第二弹性板75配合用于撑开患者的外耳道,第一弹性板71与第二弹性板75内侧均连接有第四固定件72,抽气箱5前侧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五固定件74,左侧的第五固定件74与左侧的第四固定件72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移动杆73,右侧的第五固定件74与右侧的第四固定件72之间转动式连接有移动杆73,第二弹性板75右下侧开有导向槽751。
41.使用时,医护人员手动将第一弹性板71和第二弹性板75均放在患者的外耳道处,随后手动将第二滑块66往右拉动,使得第二滑块66与限位槽611分离,此时第二弹簧65被拉伸,随后手动往前推动把手4,把手4带动第一活塞3往前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块64往前移动,此时第一弹簧63被拉伸,第一滑块64带动第二滑块66、抽气箱5和导管51往前移动,抽气箱5往前移动的同时,带动第五固定件74往前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杆73往前移动,在第四固定件72的限位作用下,带动第一弹性板71和第二弹性板75往外侧张开,进而将患者的外耳道撑开,方便导管51进入患者的耳道内,导管51移动到合适的距离后,松开第二滑块66,此时第二弹簧65复位,带动第二滑块66往左移动复位,使得第二滑块66重新卡入限位槽611内对第一滑块64和抽气箱5进行限位,避免导管51继续往前移动,随后继续往前推动把手4,把手4带动第一活塞3继续往前移动,进而带动第三固定件67和第一活动块69往前移动,在第一滑块64的限位作用下,使得第一活动块69进行转动,此时第一扭簧68形变,从而使得第一活动块69转动收纳进收纳槽671内,使得第一滑块64无法对第一活动块69进行阻拦,当第一活动块69往前移动至与第一滑块64分离时,此时第一扭簧68形变,带动第一活动块69反转复位,如此,便无法带动抽气箱5往前移动,随后继续往前推动把手4和第一活塞3往前移动,使得第一活塞3将抽气箱5内部的空气通过出气阀53排出,如此,能够避免空气会通过导管51排出,导致空气会将耳垢吹至耳朵深处,影响耳垢的处理,空气排尽后,手动迅速将把手4往后拉动,把手4带动第一活塞3快速往后移动复位,在第一活塞3的吸力作用下,此时出气阀53闭合,进气阀52开启,使得导管51将患者耳道内部的耳垢抽入导管51内,当第一活塞3带动第一活动块69往后移动至与第一滑块64接触时,带动第一活动块69转动,此时第一扭
簧68形变,当第一活动块69往后移动至与第一滑块64分离时,此时第一扭簧68复位,带动第一活动块69反转复位,随后停止拉动把手4,将第二滑块66往右拉动,此时第二弹簧65被拉伸,使得第二滑块66与限位槽611分离,此时第一弹簧63复位,带动第一滑块64、抽气箱5、导管51和第二滑块66往后移动复位,使得导管51移出患者的耳道,随后松开第二滑块66,此时第二弹簧65复位,带动第二滑块66往左移动复位,抽气箱5往后移动时带动第五固定件74和移动杆73往后移动复位,进而带动第四固定件72、移动杆73、第一弹性板71和第二弹性板75往内侧移动复位,随后将第一弹性板71和第二弹性板75移开患者的耳道,将导管51内部收集的耳垢倒出即可。
42.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请参阅图1、图10和图11,还包括有用于对耳垢进行收集的收集机构8,收集机构8包括有收集管81、滤网82和磁铁块83,导管51前侧连接有磁铁块83,导管51前侧内部放置有用于对耳垢进行收集的收集管81,磁铁块83对收集管81进行吸附,收集管81内部后侧连接有用于对耳垢进行阻挡的滤网82。
43.当第一活塞3往后移动对患者耳道内部的耳垢进行吸取时,耳垢进入收集管81内进行收集,滤网82对耳垢进行阻拦,避免耳垢进入导管51内,吸取完毕后,将收集管81取下,将新的收集管81放至导管51前侧,磁铁块83对新的收集管81进行吸附,对收集管81进行更换即可,如此,便可保证吸引器的卫生。
44.请参阅图1、图11、图12和图13,还包括有用于对耳垢进行软化的软化机构9,软化机构9包括有第六固定件91、第一储存器92、盖子93、第二活塞94、第七固定件95、第二扭簧96、第二活动块97、第一软管98和喷头99,第二固定件61底部右侧连接有第六固定件91,第六固定件91底部连接有用于存储软化剂的第一储存器92,第一储存器92底部中间安装有能够拆卸的盖子93,第一储存器92前部连接有第一软管98,第一软管98前端与导管51右侧的导流槽511相通,导管51前部安装有用于对耳道进行喷洒软化剂的喷头99,喷头99与第一软管98相通,第一储存器92内部后侧滑动式连接有用于挤压软化剂的第二活塞94,第二活塞94后侧连接有第七固定件95,第七固定件95左侧转动式连接有第二活动块97,把手4移动后与第二活动块97接触,第二活动块97右部上下两侧均与第七固定件95之间连接有第二扭簧96。
45.医护人员先手动将盖子93打开,将软化剂装入第一储存器92内,随后将盖子93复位,当把手4往前移动至与第二活动块97接触时,通过第二活动块97带动第七固定件95往前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活塞94往前移动,第二活塞94将第一储存器92内的软化剂往前推至第一软管98内,使得软化剂通过导管51右侧的导流槽511进入喷头99,再从喷头99喷至患者的耳道内,使得软化剂对耳道内部的耳垢进行软化,当第二活动块97无法继续往前移动时,把手4继续往前移动,带动第二活动块97往前转动,此时第二扭簧96形变,把手4越过第二活动块97时,此时第二扭簧96复位,带动第二活动块97往后转动复位,当把手4往后移动复位时,通过第二活动块97带动第七固定件95和第二活塞94往后移动复位,当第二活动块97无法继续往后移动时,把手4继续往后移动,带动第二活动块97往后转动,此时第二扭簧96形变,当把手4继续往后移动越过第二活动块97时,此时第二扭簧96复位,带动第二活动块97往前转动复位,如此,耳垢软化后,能够更好的对耳垢进行吸取。
46.请参阅图1、图14和图15,还包括有用于对耳垢进行震落的震动机构10,震动机构
10包括有第八固定件101、第二储存器102、阀门103、第三活塞104、空间凸轮105、螺纹杆106、螺纹套107、第二软管108和气囊109,第二固定件61底部左侧连接有第八固定件101,第八固定件101下侧连接有第二储存器102,第二储存器102下侧连接有阀门103,第二储存器102内部后侧滑动式连接有第三活塞104,把手4左侧中间连接有螺纹套107,第一固定件2左前侧与外壳1左后侧之间转动式连接有螺纹杆106,螺纹杆106后侧与螺纹套107滑动式连接,螺纹杆106前侧连接有空间凸轮105,第三活塞104后部与空间凸轮105接触,第二储存器102前侧中间连接有第二软管108,第二软管108前端与导管51左侧的导流槽511相通,导管51前部连接有用于对耳垢进行震落的气囊109,气囊109与导管51左侧的导流槽511相通。
47.当把手4往前移动时,带动螺纹套107往前移动,螺纹套107带动螺纹杆106转动,进而带动空间凸轮105转动,空间凸轮105带动第三活塞104进行前后移动,当第三活塞104往前移动时,第三活塞104将第二储存器102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软管108推入导管51左侧的导流槽511内,进而进入气囊109内,使得气囊109膨胀,当第三活塞104往后移动时,第三活塞104将气囊109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软管108抽回第二储存器102内,如此往复,即可使得气囊109不断的进行膨胀与收缩,使得气囊109将耳壁上黏住的耳垢震落,如此,能够对耳垢清理的更加彻底。
48.请参阅图1、图16和图17,还包括有用于对耳壁进行擦拭的旋转机构11,旋转机构11包括有齿条杆111、齿轮112、第三扭簧113、第九固定件114、海绵块115和挡板116,导管51后部通过键连接有齿轮112,齿轮112后侧与抽气箱5前侧之间连接有第三扭簧113,第二弹性板75上的导向槽751内滑动式连接有齿条杆111,齿条杆111与齿轮112啮合,齿条杆111右部前后两侧均连接有用于避免齿条杆111与齿轮112脱离啮合的挡板116,导管51前部安装有能够拆卸的第九固定件114,第九固定件114前部连接有用于对耳垢进行擦拭的海绵块115。
49.当导管51往前移动时,带动齿轮112、齿条杆111、第九固定件114和海绵块115往前移动,在挡板116的作用下,使得齿条杆111能够跟随齿轮112一起进行移动,避免齿轮112移动时,齿条杆111会与齿轮112脱离啮合,使得海绵块115移动至患者的耳道内部,同时第一弹性板71和第二弹性板75往外侧移动,使得第二弹性板75带动齿条杆111往左移动,齿条杆111带动齿轮112转动,进而带动导管51、第九固定件114和海绵块115转动,此时第三扭簧113形变,使得海绵块115对患者而到内部的耳垢进行一次擦拭,当导管51带动齿轮112、齿条杆111、第九固定件114和海绵块115往后移动复位时,第一弹性板71和第二弹性板75往内侧移动复位,进而带动齿条杆111往右移动复位,从而带动齿轮112、导管51、第九固定件114和海绵块115反转复位,此时第三扭簧113随之复位,使得海绵块115对耳道内壁的耳垢进行二次擦拭,能够将未被吸取的耳垢残留清理干净,使得对耳垢的清理更加彻底,海绵块115移出患者耳道后,医护人员手动将第九固定件114和海绵块115拆下,更换新的第九固定件114和海绵块115即可。
50.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