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精显专用导丝、输送指引结构、使用及其精显方法

文档序号:31045053发布日期:2022-08-06 05:12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架精显专用导丝、输送指引结构、使用及其精显方法

1.本发明涉及血管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架精显专用导丝、输送指引结构、使用及其精显方法。


背景技术:

2.冠状动脉病变是冠心病治疗领域常见的临床问题,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及血管搭桥术被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常用手段,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而通常以有创的介入血管造影术作为评价的标准,通过导丝输送球囊成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复查来检验支架形态的主要方式之一。
3.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管腔内部及置入支架的评估有局限性,随着心血管支架制作工艺逐步升级,支架越来越精细,但同时也给血管内支架显影带来重重困难。目前常规显影方法无法清晰显示支架释放后的定位及支架的扩张状态,无法准确判断进行后扩张操作时支架内后扩张球囊的位置。目前临床上支架植入术后复查采用造影的方式显示病变,但无法清晰显示支架形态,若要发挥支架精显功能,需更换指引导管,通过指引导管输送导丝及球囊对支架进行精显,而球囊到达病变部位,可能对血管进行二次损伤,较易形成血栓及并发症,且检查费用较高。
4.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专用导丝,能够通过造影导管进入支架内对支架进行定位以实现精显,疏通堵塞部位并避免球囊进入的二次损伤,同时降低患者的检查费用,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支架精显专用导丝、输送指引结构、使用及其精显方法,以期解决上述技术难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支架精显专用导丝,所述专用导丝上设置有多个mark点,每两个所述 mark点形成一组双mark点,每组双mark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血管支架的初始长度,所述专用导丝的末端形成有钩凸起,所述mark点用于对血管支架定位,使血管支架在造影过程中精显,所述钩凸起利用弹性对血管支架进行支撑。
7.一种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包括专用导丝、止挡部、指引导管、弹性部、血管支架,其中,所述专用导丝在指引导管中移动,所述指引导管与止挡部连接,所述指引导管之间通过弹性部连接,所述弹性部由一组沿引导管周向间隔设置的钢片组成,每个所述钢片的两端分别与指引导管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血管支架压缩装设在弹性部的外侧。
8.所述弹性部被压缩时会向外膨胀,进而使血管支架沿周向扩张,支撑起血管壁堵塞部位,对该部位血液进行疏导。
9.所述指引导管靠近弹性部的一端内壁设置有管凸起,管凸起与钩凸起相互勾连时,抵靠在止挡部上,梢微拽拉专用导丝,弹性部将被压缩,由于弹力,弹性部由扁平状向外膨胀成“灯笼状”。
10.在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需要输送多个血管支架时,将专用导丝缓缓推入指引导管中,转动专用导丝,使钩凸起与管凸起相互勾连,抵靠在止挡部上,梢微拽拉专用导丝,弹性部带动血管支架向外膨胀,如此反复,可使多个血管支架发生膨胀形变,进而完成对多个支架的自定位安装,不仅可以提高精显功能,还可以防止来回抽拉指引导管对血管壁造成的二次损伤。
11.优选地,所述血管支架的膨胀支撑结构(即钩凸起)还可以是“唇状”结构或“花瓣状”结构。
[0012]“唇状”膨胀支撑结构,在专用导丝的末端形成有两个钩凸起,两个钩凸起之间设有条状凹槽,两个钩凸起具有弹性,钩凸起远离专用导丝的一侧设置有锥形的导丝斜面部;条状凹槽所在的壁面向外侧倾斜,与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θ。
[0013]
当导丝的末端在指引导管内时,两个钩凸起被压缩,θ接近0度,当导丝的末端滑出指引导管且到达弹性部时,两个钩凸起由于弹性张开,钩凸起伸出并抵靠在指引导管的端面上,θ达到最大角度。
[0014]“花瓣状”膨胀支撑结构,所述专用导丝的末端形成有四个钩凸起,所述条状凹槽设置为纵横交错的两个,多个钩凸起形成了“花瓣状”的膨胀支撑结构,每个所述条状凹槽所在的壁面向外侧倾斜,与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θ,所述弹性部的钢片在相邻两个钩凸起之间设置。
[0015]
基于上述所述一种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0016]
步骤s1:实施手术麻醉,常规动脉穿刺,将造影导丝推入动脉鞘;
[0017]
步骤s2:在造影导丝达到靶血管位置后,记录造影导丝伸入长度h,顺着动脉穿刺部位推入造影剂,对靶血管进行造影,根据造影结果,确定拥塞部位相对于造影导丝的位置集m;
[0018]
步骤s3:根据位置集m和造影导丝伸入长度h筛选输送指引结构的类型,在选择最优的输送指引结构的类型后,沿着造影导丝插入指引导管,在指引导管到达最末拥塞位部位时,抽出造影导丝;
[0019]
步骤s4:根据输送指引结构的类型选择匹配的专用导丝,沿指引导管送入专用导丝,利用钩凸起勾拉弹性部,弹性部膨胀,在第一拥塞位部位植入血管支架,微调指引导管,使得下一弹性部到下一拥塞位部位,推动专用导丝勾拉该弹性部,植入第二个血管支架,依次方式直至所有血管支架植入完成;
[0020]
步骤s5:缓慢抽出专用导丝,利用钩凸起将指引导管内的病变组织刮出;
[0021]
步骤s6:在专用导丝完全抽出后,将指引导管缓慢抽出,血管支架植入完成。
[0022]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支架精显专用导丝、输送指引结构、使用及其精显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
[0023]
1).通过专用导丝勾拉管凸起或弹性部,弹性部的弹性可控,实现支架撑开的同时,有利于保持支架的形态;
[0024]
2).专用导丝具有精显的双mark点,可对植入的支架进行定位,并在术后复查造影时,基于定位位置确定支架的形态;
[0025]
3).相对于传统的气囊输送结构,本发明的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简单,在血管内
移动距离短,可以同时搭载多个血管支架,降低了手术的复杂性,有利于减少输送结构对血管二次损伤。
[0026]
4).专用导丝具有钩凸起,在抽拉专用导丝时,进入指引导管的病变组织也被带出,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在造影、辅助支撑的同时起到了一定的疏通治疗作用;
[0027]
5).本发明的支架精显专用导丝以及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明显降低术后复查费用、接受度高,便于在医疗行业全面推广。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的专用导丝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为本发明的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示意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专用导丝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专用导丝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专用导丝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3]
图6为本发明的专用导丝在造影过程中的实物图;
[0034]
图中,1-专用导丝;2-止挡部;3-指引导管;4-弹性部;5-血管支架;
[0035]
1-1-mark点,1-2-钩凸起;1-3-条状凹槽;1-4-斜面部;3-1-管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7]
实施例1
[0038]
请考察图1,一种支架精显专用导丝,专用导丝上设置有多组双mark点1-1,每组双mark点1-1之间的距离等于血管支架的初始长度,专用导丝的末端形成有钩凸起1-2,专用导丝采用线弹性结构金属材料制成。mark点1-1用于对血管支架定位,进而有利于血管支架在造影过程中精显(即精确显示),钩凸起1-2 利用弹性对血管支架进行支撑。
[0039]
实施例2
[0040]
请考察图2-3,一种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包括专用导丝1、止挡部2、指引导管3、弹性部4、血管支架5,其中,专用导丝1在指引导管3中移动,指引导管3与止挡部2连接,指引导管3之间通过弹性部4连接,弹性部4由一组沿引导管周向间隔设置的钢片组成,每个钢片的两端分别与指引导管3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血管支架5压缩装设在弹性部4的外侧,弹性部4被压缩时会向外膨胀,进而使血管支架5沿周向扩张,支撑起血管壁堵塞部位,对该部位血液进行疏导。
[0041]
指引导管3靠近弹性部4的一端内壁设置有管凸起3-1,管凸起3-1与钩凸起1-2相互勾连时,抵靠在止挡部2上,梢微拽拉专用导丝1,弹性部4将被压缩,由于弹力,弹性部4由扁平状向外膨胀成“灯笼状”。
[0042]
图2(a)、2(b)、2(c)所示为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的具体工作流程示意图,在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需要输送多个血管支架时,首先根据造影结果确定专用导丝的mark点位置,将mark点标记后的专用导丝1缓缓推入指引导管3中,转动专用导丝1,使钩凸起1-2与管
凸起3-1相互勾连,抵靠在止挡部2 上,梢微拽拉专用导丝1,弹性部4带动血管支架5向外膨胀,如此反复,可使得多个血管支架5发生膨胀形变,进而完成多个支架的自定位安装,不仅可以提高精显功能,还可以防止来回抽拉指引导管对血管壁造成的二次损伤。
[0043]
值得注意地是,相对于传统的血管支架输送机构,本方案的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不设置气囊(球囊)、气泵以及套管等部件,由于血管管径较小(尤其是支管管径),现有的气囊支撑机构,在实际操作时压力和充气量不好控制,压力小时血管支架无法撑起,压力过大或充气量过大时,容易导致血管支架变形或对血管壁造成损伤,而本方案的血管支架,在指引导管之间设置弹性部,其弹性变形是可控,且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0044]
实施例3
[004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不同是,在本实施例中,血管支架的膨胀支撑结构不同,膨胀支撑结构有“唇状”结构和“花瓣状”结构。
[0046]
具体地,请考察图4,图4(a)为专用导丝局部结构纵向剖面图,图4(b) 为专用导丝局部结构的侧视图,“唇状”膨胀支撑结构,在专用导丝1的末端形成有两个钩凸起1-2,两个钩凸起1-2之间设有条状凹槽1-3,两个钩凸起1-2 具有弹性,钩凸起1-2远离专用号导丝1的一侧设置有锥形的导丝斜面部1-4;条状凹槽1-3所在的壁面向外侧倾斜,与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θ,θ范围在0~15
°
之间。
[0047]
进而,当导丝的末端在指引导管3内时,两个钩凸起1-2被压缩,θ接近0 度;当导丝的末端滑出指引导管3且到达弹性部4时,两个钩凸起1-2由于弹性张开,钩凸起1-2伸出并抵靠在指引导管3的端面上,此时θ达到最大角度;通过抵靠在止挡部2上,梢微拽拉专用导丝1,弹性部4将被压缩。
[0048]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无需设置管凸起3-1,通过叉状的膨胀支撑结构,可以实现血管支架的膨胀支撑。
[0049]
如图5所示,图5(a)为专用导丝局部结构纵向剖面图,图5(b)为专用导丝局部结构的侧视图,条状凹槽1-3还可以设置为纵横交错的两个,此时,从图5(b)中可以看出,四个钩凸起1-2形成了“花瓣状”的膨胀支撑结构,弹性部4的钢片在相邻两个钩凸起之间设置。
[0050]
相比于“唇状”结构,“花瓣状”结构,有利于在指引导管3的末端安装更多的钢片,且弹性性能更好;无论是“唇状”结构还是“花瓣状”结构,在一个血管支架5输送完成后,需要输送下一个血管支架时,在钩凸起1-2的弹性作用下,导丝斜面部1-4相对于指引导管3滑动并收缩到指引导管3内,实现了对钩凸起勾拉作用的解除。
[0051]
实施例4
[0052]
基于上述上述实施例2-3的一种血管支架输送指引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提出了输送指引结构的实用方法,该使用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0053]
步骤s1:实施手术麻醉,常规动脉穿刺,将造影导丝推入动脉鞘;
[0054]
步骤s2:在造影导丝达到靶血管位置后,记录造影导丝伸入长度h,顺着动脉穿刺部位推入造影剂,对靶血管进行造影,根据造影结果,确定拥塞部位相对于造影导丝的位置集m;
[0055]
步骤s3:根据位置集m和造影导丝伸入长度h筛选输送指引结构的类型,在选择最优的输送指引结构的类型后,沿着造影导丝送入指引导管3,在指引导管3到达第一拥塞位部位时,抽出造影导丝;
[0056]
需要指出地是,输送指引结构的类型由指引导管3的长度以及弹性部4的数量确定,根据指引导管的长度和弹性部数量可以构建一个标准化输送指引结构库,在实际诊疗时,医生根据造影结果筛出最优的输送指引结构,最优的输送指引结构是指弹性部数量满足拥塞部位血管支架数量需求、且需要移动血管支架到达各个拥塞部位的总距离最短。目前,医师可凭临床经验对输送指引结构的类型进行选择。
[0057]
步骤s4:根据输送指引结构的类型选择匹配的专用导丝,沿指引导管3送入专用导丝1,利用钩凸起1-2勾拉弹性部4,弹性部4膨胀,在第一拥塞位部位植入血管支架5,微调指引导管3,使得下一弹性部4到下一拥塞位部位,推动专用导丝1勾拉该弹性部4,植入第二个血管支架,依次方式直到所有血管支架5植入完成;
[0058]
步骤s5:缓慢抽出专用导丝1,利用钩凸起1-2将指引导管3内的病变组织刮出;
[0059]
由于弹性部4间隔设置,膨胀过程中会将拥塞部位的病变组织(如血管脂肪、钙化结构)挤入指引导管3内,进而,在专用导丝退出时,钩凸起可对病变组织进行刮除。
[0060]
步骤s6:在专用导丝完全抽出后,将指引导管3缓慢抽出,血管支架植入完成。
[0061]
在术后复查,需要检查血管支架形态时,还包含如下步骤:
[0062]
步骤s7:实施手术麻醉,动脉穿刺,将专用导丝1推入动脉鞘,在专用导丝1达到靶血管位置后,顺着动脉穿刺部位推入造影剂,对靶血管进行造影;
[0063]
步骤s8:将专用导丝移动到相应血管支架的下方,使mark点1-1对准血管支架两端,逐个检查血管支架的形态。
[0064]
实施例5
[0065]
基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支架精显专用导丝,还包括一种基于支架精显专用导丝的血管支架精显方法,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0066]
步骤s9:实施手术麻醉,冠状动脉穿刺,将支架精显示专用导丝推入人体动脉鞘,支架精显示专用导丝包含双mark点(如图6中所示),且双mark点之间的间距l等于支架的初始长度l0;
[0067]
步骤s10:放射科采集显影准备,x射线ct系统启动,聚焦人体植入血管支架的部位定位,获取该部位的连续多帧图像,其中,高能x射线束在经过被探测支架后的投影数据可用下式表示:
[0068][0069]
式中,μ(s)为沿血管长度方向在某一位置处的质量衰减系数,i0为输入x射线束的束流强度,ii为第i束射线穿透被探测支架后的束流强度,由此可见,对x 射线束入射前后束流强度的准确采集是保证和提高精显支架图像质量的关键。
[0070]
步骤s11:对多帧图像进行数据进行划分,确定像素单元(即像素毫米映射);
[0071]
步骤s12:标准化图像处理:逐帧处理图像,将每一帧图像中双mark点分别移动到图像中心,记录一个mark点在坐标系下的支架一端位置坐标集set
11 (x,y,z)、set
12
(x,y,z)、...set
1n
(x,y,z),记录另一个mark点在坐标系下的支架另一端位置坐标位置坐标集set
21
(x,y,z)、set
22
(x,y,z)、...set
2n (x,y,z);
[0072]
步骤s13:计算变形修正系数矩阵α和β:pc端调取人体的支架历史数据,历史数据
包括支架在多帧图像下的两端位置坐标集(set’11
(x,y,z)、set’12
(x,y,z)、 set’1n
(x,y,z))和(set’21
(x,y,z)、set’22
(x,y,z)、...set’2n
(x,y,z)),计算位置mark点位置误差平均数δset
avg1
和δset
avg2
,并计算变形修正系数矩阵α(行向量为αi)和β(行向量为βi)。
[0073][0074][0075][0076][0077]
步骤s14:在步骤s13的基础上,将变形修正系数矩阵α和β输入血管支架的三维模型中,对血管支架的两端位置坐标t1(x,y,z)、t2(x,y,z)进行修正,修正的坐标数据为t
1*
=αt(x,y,z)和t
2*
=βt(x,y,z),修正后对血管支架模型重新生成,导出血管支架修正后的三维图像。
[0078]
在此基础上,医师通过步骤s14血管支架修正后的三维图像,结合ct图像 (ct图像包含血管图像数据),重点检查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状态,进而增强了植入血管支架的可视性,有助于检测支架的形态和血管贴壁情况。
[007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