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型移动DR

文档序号:31412336发布日期:2022-09-03 10:3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离型移动DR
一种隔离型移动dr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医用设施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隔离型移动dr。


背景技术:

2.移动式x射线机(又称:移动dr),是放射科重要的检测设备之一,利用x射线对人体组织进行放射检查及放射治疗,移动dr可以移动至病房,实现对不易移动或不便移动的患者进行成像诊断,但是,在病房使用移动dr时,存在以下问题:
3.1)由于移动dr发出的x射线具有辐射,且现有的移动dr无隔离防护结构,因此医护人员都会在调节完成后先远离移动dr再远程控制拍摄,这种方式工作效率低,且如果拍摄的病人多,则需要医护人员频繁的走动,劳动强度高;
4.2)移动dr拍摄时,如转移病房内的其他病人,则会影响其他病人的治疗,且转移病人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进一步降低工作效率;而如不转移病房内的其他病人,则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就会受到x射线的辐射。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隔离型移动dr,能够将x射线与周边环境隔离,无需医护人员的频繁走动,且能够在不影响其他病人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工作效率高。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7.设计一种隔离型移动dr,包括:
8.第一可移动车体、第二可移动车体和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可移动车体安装有用于收纳第一隔离帘的第一收纳部和用于收纳第二隔离帘的第二收纳部,所述第一隔离帘的两端均为伸缩端,且所述第一隔离帘的两端分别绕过位于第一可移动车体两侧的第一竖向导向辊后与第二可移动车体两侧的立柱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帘的伸缩端自下向上延伸后依次绕过第一可移动车体上的第一水平导向辊和第二可移动车体上的第二水平导向辊,且所述第二隔离帘的伸缩端的端部和第二可移动车体上的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用于驱动第二隔离帘的端部升降,且所述第二隔离帘的两侧均设有由第三隔离帘制成的裙边,所述第一隔离帘的上端位于裙边的内侧,且所述第一隔离帘的伸缩端的端部位于下降后的第二隔离帘的伸缩端上的裙边的内侧,且所述第二隔离帘位于第一隔离帘的外侧;
9.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可移动车体沿水平方向远离或靠近第一可移动车体;
10.以及x射线源组件,用于发射x射线,所述x射线源组件安装于第一可移动车体,且所述x射线源组件位于工作时由第一隔离帘和第二隔离帘围成用于容纳病床的隔离腔内,其中,所述第二可移动车体设有供病床进出隔离腔的通道。
11.进一步,所述第一隔离帘、第二隔离帘和裙边均为铅橡胶,所述裙边低温硫化粘接于第二隔离帘,且所述裙边设为波纹状结构。
12.进一步,所述第一收纳部包括一对第二竖向导向辊、至少1个第三竖向导向辊和伸
缩弹簧,所述第一隔离帘的两端分别依次绕过第二竖向导向辊和第一竖向导向辊,所述第一竖向导向辊和第二竖向导向辊均位于第一隔离帘的内侧,所述第三竖向导向辊位于第一隔离帘的外侧,所述第三竖向导向辊固定于第一可移动车体上的导轨,所述伸缩弹簧用于驱动第三竖向导向辊沿导轨滑动,进而使第三竖向导向辊挤压第一隔离帘向其内侧移动,且所述第三竖向导向辊位于第二竖向导向辊和第一竖向导向辊之间,所述第二竖向导向辊位于第一竖向导向辊远离立柱的一侧。
13.进一步,所述导轨包括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两端通过支座固定于第一可移动车体,所述第一滑杆上套设有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三竖向导向辊的端部连接,且所述伸缩弹簧套设于第一滑杆,所述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套和支座抵触。
14.进一步,所述第二收纳部包括安装于第一可移动车体的机架,所述机架设有用于容纳第二隔离帘的容纳槽,所述第二隔离帘的固定端绕过置于容纳槽内的重力压辊,且所述第二隔离帘的固定端的端部固定于容纳槽的上端,且所述容纳槽的两侧均设有固定于第一可移动车体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有竖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装配有滑块,所述重力压辊的端部分别与对应侧的滑块连接,所述重力压辊和第二隔离帘的上侧抵触。
15.进一步,所述第二可移动车体包括一对并列的第二车架,每个所述第二车架均设有滚轮,且一对所述立柱分别设于一对第二车架上,其中,所述第二水平导向辊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立柱的上端铰接,且所述第二车架通过多级伸缩杆与第一可移动车体连接,一对所述第二车架之间的区域构成上述通道。
16.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分别设于一对第二车架上的第二滑杆和丝杆以及驱动丝杆转动的第一驱动部,所述丝杆的端部通过轴承座连接于对应侧的立柱,所述第二滑杆的端部通过轴承座连接于对应侧的立柱,所述丝杆上的螺母座和第二滑杆上的第二滑套均与第二隔离帘的伸缩端的端部连接;
17.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驱动丝杆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于安装有丝杆的第二车架。
18.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对分别铰接于第一可移动车体两侧的一级摆杆以及驱动一级摆杆转动的第二驱动部,一对所述一级摆杆均铰接有二级摆杆,一对所述二级摆杆分别与一对第二车架铰接;
19.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可移动车体的转动轴和驱动转动轴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与一对二级摆杆连接。
20.进一步,还包括:
21.伸缩模组,用于驱动x射线源组件沿x轴方向移动,x轴方向为第二可移动车体水平相对于第一可移动车体移动的方向;
22.升降模组,用于驱动x射线源组件沿z轴方向升降;
23.水平移动模组,用于驱动x射线源组件沿y轴方向移动;
24.以及旋转模组,用于驱动x射线源组件绕y轴转动;
25.其中,所述伸缩模组包括电动伸缩臂,所述升降模组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直线运动模组,所述水平移动模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直线运动模组,所述第二直线运动模组安装于第二可移动车体,所述第二直线运动模组固定于第一直线运动模组的第一滑台上,所述电动伸缩臂固定于第二直线运动模组的第二滑台上,且所述旋转模组包括连接于电动伸
缩壁的伸缩端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铰接有用于安装x射线源组件的基座,且所述安装座设有用于驱动基座绕其与安装座的铰接点在竖直面内转动的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为伺服电机。
26.进一步,还包括托板,所述托板通过伸缩机构与基座连接,所述托板正对于x射线源组件,其中,所述托板的侧面设有插孔,所述插孔贯穿托板,所述托板的正面朝向x射线源组件,且所述托板的正面设有用于露出穿插于插孔内的成像板的接收孔,且所述插孔内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一侧和成像板抵触,另一侧通过缓冲弹簧连接插孔远离接收孔的一侧,且所述缓冲板的两端设有导向斜板,所述导向斜板向远离接收孔的一侧倾斜。
27.进一步,还包括隔离机构,所述隔离机构包括分别设于托板两侧的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缠绕于第一卷筒上的透明薄膜的自由端绕过托板的正面、并连接于第二卷筒;
28.所述托板的两侧分别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容纳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设有供透明薄膜穿过的长条口,所述第一壳体内转动连接有用于穿插于第一卷筒的内孔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二壳体内转动连接有用于穿插第二卷筒的内孔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第二卷筒的内孔传动配合,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内填充有第一海绵,所述第一海绵内吸附有消毒液,且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扣接有压板,所述压板设有挤压长条口的第二海绵。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隔离型移动dr结构与众不同,操作方便,具有一下有益效果:
30.1)利用第一隔离帘、第二隔离帘和裙边配合构成容纳病床的隔离腔,以阻挡x射线向病床的四周和上端发散,进而有效屏蔽位于隔离腔内的x射线源组件发射的x射线,避免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受到辐射,无需医院人员远程操作拍摄,也无需转移其他病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有效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隔离帘的下端稍高于地面,且第一隔离帘的下端远低于病床的床板高度,且x射线源组件位于床板的上方,构成死角,进而第一隔离帘配合地面能够阻断x射线向下发散,且x射线也不会自第一隔离帘的下端和地面之间的缝隙射出,且由于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均位于x射线源组件的侧面,则能够实现对x射线的完全屏蔽,工作人员可站于病床附近进行近距离操控;
31.2)本装置通过控制第二可移动车体远离或靠近第一可移动车体可实现快速展开和收纳,相较于临时在病床附近搭建隔离帘,效率更高,不耗费人工,且由于不存在搭建隔离帘时存在的人工操作失误,则本装置的屏蔽隔离性更好,且便于转运;另外,上述结构组成的隔离腔可随移动dr同步使用,工作效率高;
32.3)通过第一隔离帘、第二隔离帘和裙边三者的配合,第一隔离帘和第一竖向导向辊、第二竖向导向辊的配合,以及第二隔离帘分别与第一水平导向辊、第二水平导向辊的配合,有效避免第一隔离帘、第二隔离帘和裙边在展开或收纳过程中发生折损,而影响其隔离性能,且保证其使用寿命;
33.4)本装置可用于户外或野外环境下作业,无需在临时建立的医疗点搭建隔离x射线隔离仓,能够快速投入使用,方便携带转运,且能够重复使用,有效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附图1为一种隔离型移动dr的主视图;
36.附图2为附图1中的a-a剖视图;
37.附图3为附图2中的b-b剖视图;
38.附图4为附图3的使用状态图;
39.附图5为伸缩模组、升降模组、水平移动模组、旋转模组、x射线源组件和背板的装配图;
40.附图6为附图5中的c处放大图;
41.附图7为附图6中d向视图;
42.附图8为缓冲板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9为筒体和盖板的装配图;
44.附图10为第二隔离帘的结构示意图;
45.图中:1.第一可移动车体,2.裙边,3.第二隔离帘,4.容纳槽,5.滑槽,6.支撑板,7.第三竖向导向辊,8.第一隔离帘,9.立柱,10.第二车架,11.多级伸缩杆,12.二级摆杆,13.第一竖向导向辊,14.第一滑杆,15.第一滑套,16.第二竖向导向辊,17.机架,18.重力压辊,19.滑块,20.转动轴,21.第二电机,22.一级摆杆,23.第二滑杆,24.伸缩弹簧,25.水平移动模组,26.升降模组,27.丝杆,28.伸缩模组,29.安装座,30.销轴,31.基座,32.x射线源组件,33.伸缩机构,34.托板,35.透明薄膜,36.接收孔,37.成像板,38.缓冲板,39.缓冲弹簧,40.插孔,41.第二壳体,42.第一海绵,43.压板,44.第二海绵,45.长条口,46.第二卷筒,47.第一壳体,48.第一卷筒,49.第三驱动部,50.筒体,51.盖板,52.导向斜板,53.第一水平导向辊,54.第二水平导向辊。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7.如图1至10所示,作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隔离型移动dr,包括:
48.第一可移动车体1、第二可移动车体和升降装置,第一可移动车体1安装有用于收纳第一隔离帘8的第一收纳部和用于收纳第二隔离帘3的第二收纳部,第一隔离帘8的两端均为伸缩端,具体地,可通过拉扯伸缩端即可拉出收纳于第一收纳部的第一隔离帘8,且第一隔离帘8的两端分别绕过位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两侧的第一竖向导向辊13后与第二可移动车体两侧的立柱9固定连接,第二隔离帘3的伸缩端自下向上延伸后依次绕过第一可移动车体1上的第一水平导向辊53和第二可移动车体上的第二水平导向辊54,第一水平导向辊53的两端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于机架17,且第二隔离帘3的伸缩端的端部和第二可移动车
体上的升降装置连接,升降装置用于驱动第二隔离帘3的端部升降,且第二隔离帘3的两侧均设有由第三隔离帘制成的裙边2,裙边2分别位于第一水平导向辊53和第二水平导向辊54的两端,且裙边2位于第二隔离帘3的下侧,第一隔离帘8的上端位于裙边2的内侧,具体地,第一隔离帘8的上端伸入第二隔离帘3和裙边2之间形成的卡槽内,且第一隔离帘8的伸缩端的端部位于下降后的第二隔离帘3的伸缩端上的裙边2的内侧,且所述第二隔离帘3位于第一隔离帘8的外侧,利用裙边2和第二隔离帘3的竖直部分遮挡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之间的间隙,以阻断x射线自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之间的间隙泄露;
49.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二可移动车体水平远离或靠近第一可移动车体1,工作时,通过驱动第二可移动车体远离可拉动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同步移动,进而将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置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内的部分拉出,且并通过升降装置带动第二隔离帘3下降至底部,以使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围成用于容纳病床的隔离腔,利用第一隔离帘8、第二隔离帘3和裙边2实现对病床的四周和顶部进行屏蔽隔离,有效阻挡x射线泄露,其中,第二车体设有供病床进出隔离腔的通道,需要注意是,在实际使用时,可先调整x射线源组件32和成像板37的位置,然后利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可移动车体沿病床的长度或宽度方向远离第一可移动车体1,进而使病床进入第一隔离帘8的伸缩端之间,病人也同步进入第一隔离帘8的伸缩端之间,且待病床完全进入第一隔离帘8之间后,启动升降装置,以带动第二隔离帘3的下端下降,以封闭通道,从而将病床完全的密封罩设于隔离腔内,且将病人也罩设于隔离腔内,而在拍摄完成后,进行上述相反操作即可实现收纳折叠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
50.以及x射线源组件32,用于发射x射线,具体地,x射线源组件32为现有设备,具体原理和结构不再详细赘述,x射线源组件32安装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且所述x射线源组件32位于隔离腔内,以便于将x射线源组件32被罩设于隔离腔内。
51.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隔离型移动dr时,利用第一隔离帘8、第二隔离帘3和裙边2配合构成容纳病床的隔离腔,以阻挡x射线向病床的四周和上端发散,进而有效屏蔽位于隔离腔内的x射线源组件32发射的x射线,避免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受到辐射,无需医院人员远程操作拍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有效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52.本装置可实现快速展开和收纳,随移动dr同步使用,无需临时搭建,使用便携,且本装置也可由于其便于携带和收纳后体积小的特性用于户外或野外临时搭建的医疗点,多样化使用。
5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隔离帘8的下端稍高于地面,且第一隔离帘8的下端远低于病床的床板高度,且x射线源组件32位于床板的上方,构成死角,进而第一隔离帘8配合地面能够阻断x射线向下发散,且x射线也不会自第一隔离帘8的下端和地面之间的缝隙射出,且由于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均位于x射线源组件32的侧面,则能够实现对x射线的完全屏蔽,工作人员可站于病床附近进行近距离操控。
54.另外,由于移动dr的辐射剂量小,进而可通过第一隔离帘8、第二隔离帘3和裙边2进行屏蔽。
5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隔离帘8、第二隔离帘3和裙边2均为铅橡胶,铅橡胶为阻挡x摄像的常用物件,且铅橡胶能够弯曲变形,裙边2低温硫化粘接于第二隔离帘3,进而使裙边2和第二隔离帘3形成一体化,又能避免裙边2和第二隔离帘3之间存在针线孔或
安装孔而影响阻挡x射线的效果,且所述裙边2设为波纹状结构,能够适应于第二隔离帘3的弯曲变向处,通过裙边2上的波纹挤压或拉伸以适应第二隔离帘3处的弯曲,避免第二隔离帘3的弯曲变向处的裙边2翘边,有效遮挡第二隔离帘3和第一隔离帘8之间缝隙。
5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收纳部包括一对第二竖向导向辊16、至少1个第三竖向导向辊7和伸缩弹簧24,第一隔离帘8的两端分别依次绕过第二竖向导向辊16和第一竖向导向辊13,第二竖向导向辊16的两端分别与机架17和第一可移动车体1铰接,第一竖向导向辊13的两端与机架17和第一可移动车体1铰接,第一竖向导向辊13和第二竖向导向辊16均位于第一隔离帘8的内侧,即第一竖向导向辊13和第二竖向导向辊16的侧面均与第一隔离帘8的内侧抵触,且保持第一隔离帘8的绷紧状态,第三竖向导向辊7位于第一隔离帘8的外侧,且第三竖向导向辊7和第一隔离帘8的外侧抵触,第三竖向导向辊7固定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上的导轨,使第三竖向导向辊7可沿导轨移动,具体地,所述伸缩弹簧24用于驱动第三竖向导向辊7沿导轨滑动,进而使第三竖向导向辊7挤压第一隔离帘8向其内侧移动,工作时,当第二可移动车体远离第一可移动车体1,由于立柱9的拉扯,则第一隔离帘8带动第三竖向导向辊7向外移动并挤压伸缩弹簧24,从而使第一隔离帘8伸出,以完成展开;当第二可移动车体靠近第一可移动车体1,则伸缩弹簧24恢复形变并带动第一隔离帘8向内移动,以完成收纳;且第三竖向导向辊7位于第二竖向导向辊16和第一竖向导向辊13之间,第二竖向导向辊16位于第一竖向导向辊13远离立柱9的一侧,即第三竖向导向辊7沿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宽度方向移动,能够有效减少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收纳后本装置整体的长度,便于本装置在病房内移动。
57.在具体设计生产中,第一竖向导向辊13和第二竖向导向辊16的下端均设有同轴的挡环,第一隔离帘8的下端和挡环的上端接触,进而承托第一隔离帘8,并对第一隔离帘8限位,避免第一隔离帘8向下滑动。
58.具体地,利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可移动车体沿病床的长度方向远离第一可移动车体1,进而使病床进入第一隔离帘8的伸缩端之间,这种布局方式,能够有效缩小本装置的体积,且便于在病房内移动,符合病房内病床的床尾设置过大,空间大的布局,在使用时,通过医护人员将本装置推动至床尾并对准,即可进行后续操作。
5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导轨包括第一滑杆14,第一滑杆14的两端通过支座固定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第一滑杆14上套设有第一滑套15,第一滑套15可沿第一滑杆14滑动,具体地,第一滑杆14沿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滑套15和第三竖向导向辊7的端部连接,且伸缩弹簧24套设于第一滑杆14,伸缩弹簧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套15和支座抵触。
6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二收纳部包括安装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机架17,所述机架17设有用于容纳第二隔离帘3的容纳槽4,所述第二隔离帘3的固定端绕过置于容纳槽4内的重力压辊18,进而使第二隔离帘3位于容纳槽4内的部分呈u型,重力压辊18位于第二隔离帘3的u型部分的内侧,且第二隔离帘3的固定端的端部固定于容纳槽4的上端,且所述容纳槽4的两侧均设有固定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设有竖向延伸的滑槽5,所述滑槽5内滑动装配有滑块19,所述重力压辊18的端部分别与对应侧的滑块19连接,所述重力压辊18和第二隔离帘3的上侧抵触,即重力压辊18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压第二隔离帘3;收纳第二隔离帘3时,在第二可移动车体靠近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过程中,立柱9
不再拉扯第二隔离帘3,即在重力压辊18的作用下被重新收纳于容纳槽4内;展开第二隔离帘3时,在立柱9的拉扯下,重力压辊18被抬升,进而使容纳槽4内的第二隔离帘3伸出。
6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上述第二可移动车体包括一对并列的第二车架10,每个第二车架10均设有滚轮,以便于能够移动,且一对立柱9分别设于一对第二车架10上,其中,第二水平导向辊54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立柱9的上端通过轴承座铰接,且第二车架10通过多级伸缩杆11与第一可移动车体1连接,一对第二车架10之间的区域构成上述通道,工作时,病床自一对第二车架10之间的区域进入隔离腔。
6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级伸缩杆11能够保证多级伸缩杆11在完全收缩后的长度最短,尽可能的减少第一可移动车体1和第二可移动车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尽可能的缩小本装置在收纳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后的长度,从而便于在病房内有限的空间移动,本装置的宽度以保证能够供病床进入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63.且本装置设置为在病床长度方向的伸缩,能够实现最大化缩小本装置在收纳第一隔离帘8和第二隔离帘3后的体积。
6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升降装置包括分别设于一对第二车架10上的第二滑杆23和丝杆27以及驱动丝杆27转动的第一驱动部,所述丝杆27的端部通过轴承座连接于对应侧的立柱9,所述第二滑杆23的端部通过轴承座连接于对应侧的立柱9,所述丝杆27上的螺母座和第二滑杆23上的第二滑套均与第二隔离帘3的伸缩端的端部连接,优选地,第二隔离帘3的伸缩端的端部设有横梁,横梁和第二滑套和螺母座连接,以保证第二隔离帘3的伸缩端的端部强度;
65.具体地,第一驱动部包括驱动丝杆27转动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固定于安装有丝杆27的第二车架10,第一电机的转轴可通过联轴器连接丝杠的端部,为保证外观美观,可将丝杆27设置于隔离腔的内侧。
6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上述驱动装置包括一对分别铰接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两侧的一级摆杆22以及驱动一级摆杆22转动的第二驱动部,一对一级摆杆22均铰接有二级摆杆12,一对所述二级摆杆12分别与一对第二车架10铰接,通过第二驱动部带动一级摆杆22绕其与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铰接点转动,以带动二级摆杆12从动,从而使第二可移动车体远离或靠近第一可移动车体1;
67.具体地,第二驱动部包括转动连接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转动轴20和驱动转动轴20转动的第二电机21,转动轴20的两端分别与一对二级摆杆12固定连接,第二电机21固定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且第二电机21的转轴通过传动机构连接转动轴20,优选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
6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还包括:
69.伸缩模组28,用于驱动x射线源组件32沿x轴方向移动,x轴方向为第二可移动车体水平相对于第一可移动车体1移动的方向,即为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长度方向;
70.升降模组26,用于驱动x射线源组件32沿z轴方向升降;
71.水平移动模组25,用于驱动x射线源组件32沿y轴方向移动,y轴方向和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宽度方向重合;
72.以及旋转模组,用于驱动x射线源组件32绕y轴转动,即在xz面内转动;
73.在工作时,医护人员可通过操控伸缩模组28、升降模组26和水平移动模组25实现
调节x射线源组件32在隔离腔内的位置,并配合旋转模组调节x射线源组件32的朝向,进而可根据病人的待拍照的患处调整x射线源组件32的位置和朝向,以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
74.其中,上述伸缩模组28包括电动伸缩臂,具体地,电动伸缩壁可设置为多级伸缩,以使其具有较长的伸缩长度,适配病床的长度,保证x射线源组件32在x轴方向有较大的移动范围,而电动伸缩臂的具体结构不再详细赘述,为现有技术,升降模组26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直线运动模组,所述水平移动模组25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直线运动模组,所述第二直线运动模组安装于第二可移动车体,第二直线运动模组固定于第一直线运动模组的第一滑台上,电动伸缩臂固定于第二直线运动模组的第二滑台上,且旋转模组包括连接于电动伸缩壁的伸缩端的安装座29,所述安装座29铰接有用于安装x射线源组件32的基座31,且安装座29设有用于驱动基座31绕其与安装座29的铰接点在竖直面内转动的第三驱动部49,第三驱动部49为伺服电机,更具体地,基座31固定于转动连接于安装座29上的销轴30,伺服电机固定于安装座29,伺服电机驱动销轴30绕其轴线转动。
75.优选地,第一可移动车体1的车轮为具有锁紧刹车功能的万向轮,滚轮也可选用万向轮,工作时,可锁定第一可移动车体1,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二可移动车体单向移动,有效避免第二可移动车体和第一可移动车体1反向移动。
7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还包括托板34,托板34通过伸缩机构33与基座31连接,伸缩机构33可选用电动推杆,且托板34正对于x射线源组件32,其中,托板34的侧面设有插孔40,插孔40贯穿托板34,托板34的正面朝向x射线源组,且托板34的正面设有用于露出穿插于插孔40内的成像板37的接收孔36,进而使成像板37能够接收自x射线源组件32发射的x射线,且插孔40内设有缓冲板38,缓冲板38的一侧和成像板37抵触,另一侧通过缓冲弹簧39连接插孔40远离接收孔36的一侧,进而推动成像板37靠近接收孔36,且缓冲板38的两端设有导向斜板52,导向斜板52向远离接收孔36的一侧倾斜,以便于医护人员将成像板37插入插孔40,工作时,将患者的患处所在的肢体置于托板34的内侧,以通过托板34支撑,从而无需在拍摄时将患者的患处垫高,方便快捷,且缓冲弹簧39具有缓冲作用,能够避免成像板37被压伤;尤其是拍摄胸片时,为保证最佳拍摄效果,一般病人需要处于直立状态,且保持身体紧贴成像板37,而在患者行动不便的情况,只能使患者处于仰躺的状态下拍摄,但是这种方式拍摄效果不佳,容易漏诊或误诊,且仰躺状态下患者容易压伤成像板37,成像板37价格是非常昂贵,然后通过使用托板34,预先通过医护人员将病人调整至坐立状态,再将托板34调整至病人的背部或胸部,以支撑病人使其保持坐立状态,进而可实现最佳拍摄效果,且在缓冲弹簧39的作用下能够使成像板37紧贴患者的身体,也能够使成像板37具有缓冲功能,避免成像板37被压伤。
77.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还包括隔离机构,隔离机构包括分别设于托板34两侧的第一卷筒48和第二卷筒46,缠绕于第一卷筒48上的透明薄膜35的自由端绕过托板34的正面、并连接于第二卷筒46,且透明薄膜35覆盖托板34的正面,通过透明薄膜35隔绝病人和成像板37接触,使用后,转动第二卷筒46即可更换位于托板34正面的透明薄膜35,能够保持托板34的卫生,防止细菌或病毒传染;
78.托板34的两侧分别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容纳第一卷筒48和第二卷筒46的第一壳体47和第二壳体41,第一壳体47和第二壳体41均扣接于托板34,方便拆卸更换,第一壳体47和第二壳体41均设有供透明薄膜35穿过的长条口45,第一壳体47内转动连接有用于穿插于第
一卷筒48的内孔的第一转轴,第二壳体41内转动连接有用于穿插第二卷筒46的内孔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第二卷筒46的内孔传动配合,第二转轴连接有第三驱动部49,第三驱动部49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具体地,第三驱动部49可为手柄或电机,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卷筒48和第二卷筒46均可在第一壳体47和第二壳体41内转动,其中,所述第二壳体41内填充有第一海绵42,所述第一海绵42内吸附有消毒液或酒精,利用消毒液进入第二壳体41的透明薄膜35进行杀菌消毒,避免传播,且所述第一壳体47和第二壳体41均扣接有压板43,压板43设有挤压长条口45的第二海绵44,第二壳体41上的第二海绵44能够避免消毒液自长条口45外流,第一壳体47上的第二海绵44能够提供给透明薄膜35预紧力,进而保持位于托板34正面的透明薄膜35处于绷紧状态,完全覆盖托板34的正面,避免透明薄膜35伸出过长而使透明薄膜35和托板34错位。
79.具体地,第一壳体47和第二壳体41结构相同,均包括筒体50和盖板51,长条口45设于筒体50的侧面,且长条口45延伸至筒体50的开口端的端部,盖板51扣合于筒体50的开口端,以封闭筒体50,在安装第一卷筒48和第二卷筒46时,可预先将透明薄膜35的自由端固定于第二卷筒46,然后将第一卷筒48和第二卷筒46分别插入对应的筒体50内,且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插入第一卷筒48和第二卷筒46的内孔,而透明薄膜35自筒体50的开口端进入长条口45,最后将盖板51扣合于筒体50的开口端即可。
80.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1.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8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