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起身器及安装有该辅助起身器的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4454发布日期:2022-10-04 21:0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辅助起身器及安装有该辅助起身器的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助行装置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辅助起身器及安装有该辅助起身器的助行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助行器能够辅助老人、病人等行走能力较差的使用者站立和行走,然而,由于助行器的使用者通常腰腿力量不足,常无法自行切换坐姿和站姿,导致使用者使用助行器时存在诸多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带有辅助起身器的助行器,该辅助起身器一般包括底板、座板和驱动组件,座板在驱动组件驱动作用下能够相对于底板旋转,在座板大体水平时,使用者能够以较舒适的姿势坐在座板上休息,在座板的后部被微微抬起时,使用者能够顺势从座板上起立或就坐到座板上,使用者能够较为方便地切换坐姿和站姿。
3.但是使用上述辅助起身器时发现,驱动组件在座板被抬起的过程中失效容易导致座板突然跌落,导致使用者,特别是腰部、臀部、腿部的肌肉或骨骼不能受到大力冲击的使用者受到伤害,助行器的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起身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辅助起身器在座板抬起时,驱动组件驱动失效容易导致座板突然跌落,导致腰部、臀部、腿部的肌肉或者骨骼不能受到大力冲击的使用者受伤,助行器的安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辅助起身器,该辅助起身器包括底板、座板、驱动组件和第一保险组件,所述座板与所述底板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座板能够在所述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底板在最小角度位置和最大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所述第一保险组件包括支架、齿轮、拨杆和弹性件;
6.其中,所述支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板,两所述侧板均设于所述底板并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支架还具有设于两所述侧板之间的齿轮轴和拨杆轴,所述齿轮轴位于所述第一轴线上,所述拨杆轴平行于所述齿轮轴;
7.所述齿轮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并连接于所述座板,所述齿轮能够在所述座板的带动下绕所述齿轮轴旋转,且所述齿轮能够在所述齿轮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座板移动,所述齿轮的外周面设有沿所述齿轮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啮合部和滑动部,所述啮合部具有沿所述齿轮的周向依次设置的若干第一轮齿,所述滑动部的宽度沿着所述座板从所述最大角度位置旋转至所述最小角度位置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滑动部的底面为弧面,所述弧面的周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啮合部的齿根圆柱面平滑过渡连接,且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的齿根圆柱面,所述弧面的中部靠近所述齿轮轴的中心设置;
8.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齿轮轴上并抵靠于所述啮合部和邻近所述啮合部的所述侧板之间;
9.所述拨杆的第一端设有长孔,所述拨杆通过所述长孔套设于所述拨杆轴上,所述拨杆的靠近所述啮合部的侧面在所述拨杆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向所述滑动部倾斜;所述拨杆的第二端能够在所述座板由最小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大角度位置的过程中与所述啮合部啮合以限制所述座板朝所述最小角度位置回落;所述拨杆的第二端还能够在所述座板由最大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的过程中经所述啮合部靠近所述拨杆轴的一端滑入所述滑动部并与所述弧面保持滑动配合,且所述拨杆的第二端在所述座板旋转至所述最小角度位置时能够从所述滑动部重新滑入所述啮合部远离所述拨杆轴的一端。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靠近所述拨杆轴的所述第一轮齿的靠近所述拨杆轴的齿面和靠近所述滑动部的端面之间通过第一圆弧面圆滑过渡连接,所述拨杆的第二端的端面和靠近所述啮合部的侧面之间通过第二圆弧面圆滑过渡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设于靠近所述滑动部的所述侧板,所述顶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顶板用于与所述拨杆相抵靠,以使所述拨杆的第二端从所述啮合部靠近所述拨杆轴的一侧滑入所述滑动部并与所述弧面保持滑动配合。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险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齿轮的外周面还设有连接凸块,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座板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凸块中的其中一个设有滑块,所述连接件和所述连接凸块中的另外一个设有能够与所述滑块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滑动配合的滑槽。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座板相对于所述底板旋转的直线驱动器,所述直线驱动器的顶部与所述座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直线驱动器的中部与底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底板设有避让孔,所述直线驱动器的底部能够经所述避让孔穿出至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座板的一侧。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辅助起身器还包括移动电源,所述移动电源设于所述底板,所述移动电源与所述直线驱动器电性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辅助起身器还包括支撑组件和第二保险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和所述第二支杆的高度均高于所述座板;所述第二保险组件包括转轴、保险带、发条弹簧、偏心块和齿圈,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支杆,所述保险带的一端收卷于所述转轴,所述保险带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杆,所述保险带的中部用于承托所述座板并能够在所述保险带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底板滑动;所述发条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杆,所述发条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转轴,所述发条弹簧用于为所述保险带收卷于所述转轴提供回复力;所述转轴的外周面设有安装凸块,所述偏心块套设于所述安装凸块并与所述安装凸块间隙配合,所述偏心块的外周面设有若干第三轮齿,若干所述第三轮齿位于所述偏心块远离所述转轴的中心的一侧;所述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杆,所述偏心齿轮能够在所述保险带从所述转轴被抽出的加速度大于预定值时通过若干所述第三轮齿与所述齿圈卡合,以限制所述保险带继续从所述转轴上被抽出。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辅助起身器还包括风扇、温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风扇设于座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座板设有通风孔组,所述风扇的出风端朝向所述通风孔组设置;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扇、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分别电性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辅助起身器还包括心率传感器,所述心率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1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助行器,所述助行器包括上述辅助起身器。
19.本技术提供的辅助起身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辅助起身器,在座板处于最小角度位置时,拨杆的第一端的长孔以远离齿轮轴的侧壁与拨杆轴抵紧,拨杆的第二端处于啮合部远离拨杆轴的一端,此时,驱动组件驱动座板正向(由最小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大角度位置的方向)旋转,齿轮在座板的带动下正向旋转,拨杆第一端的长孔依然以远离齿轮轴的侧壁与拨杆轴保持抵紧,拨杆的第二端与啮合部的若干第一轮齿相啮合,能够限制齿轮反向(由最大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的方向)旋转,进而限制座板反向旋转,这样,当驱动组件失效时,座板不会突然朝最小角度位置跌落,能够避免对腰部、臀部、腿部不能受到大力冲击的使用者造成伤害,提高助行器的安全性。
20.并且,当座板旋转至最大角度位置时,拨杆的第一端的长孔依然以远离齿轮轴的侧壁与拨杆轴保持抵紧,拨杆的第二端处于啮合部靠近拨杆轴的一端,此时,驱动组件驱动座板反向(由最大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的方向)旋转,齿轮在座板的带动下反向旋转,且齿轮还在拨杆的抵推力的作用在齿轮轴上朝挤压弹性件的方向移动;由于拨杆通过长孔与拨杆轴配合,在齿轮的抵推力作用下,拨杆的第二端朝滑动部偏转,且拨杆第一端的长孔的远离齿轮轴的侧壁不再与拨杆轴保持抵紧,同时,由于滑动部的弧面的周向的两端分别与啮合部的齿根圆柱面平滑过渡连接,并且拨杆的靠近啮合部的侧面在拨杆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向滑动部倾斜设置,拨杆的第二端朝滑动部发生偏转之后被进一步地导向滑动部内,拨杆的第二端完全滑入滑动部后,由于滑动部的弧面的中部相对于啮合部的齿根圆柱面更靠近齿轮轴的中心设置,拨杆的第二端被夹持在齿轮部及与滑动部相邻的侧板之间,拨杆的第二端与弧面保持滑动配合而不能重新滑入啮合部,与此同时,在齿轮的抵推力的作用下,拨杆的长孔以靠近齿轮轴的侧壁与拨杆轴保持抵紧。当底板重新旋转回最小角度位置时,由于滑动部的弧面的周向的两端分别与啮合部的齿根圆柱面平滑过渡连接,拨杆的第二端不再与啮合部的侧面抵靠,拨杆不能通过啮合部挤压弹性件,压缩的弹性件被松开,弹性件推动齿轮朝靠近拨杆的方向移动,拨杆的第二端自动滑入啮合部远离拨杆轴的一端,这样,在座板再次正向旋转时,拨杆能够与齿轮的啮合部啮合,来限制座板反向旋转,保证助行器的安全性。
21.另外,在座板反向(由最大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的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在座板处于最大角度位置时,使用者处于未完全坐下的状态,使用者往往脚部着地,使用者的部分重量由使用者的脚部支撑,另外部分重量由座板支撑,随着座板朝最小角度位置旋转,使用者的重量逐渐转移至由座板支撑,在座板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时,使用者处于完全坐下的状态,使用者的重量完全由座板承受,本技术的的齿轮的滑动部的宽度设计为沿着座板从最大角度位置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这样,在座板承受的重量越大时,拨杆滑动至滑动部越窄的位置,拨杆在滑动部内滑动时所需克服的弹性件的弹性力越大,弹性件产生的阻力与座板承受的重量正相关,能够使座板以较为均匀地速度向最小角度位置旋转,尽量避免座板120加速旋转,进而避免使用者在坐下的过程中感受到因座板加速旋转带来的失重感,提高辅助起身器的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位于最小角度位置时助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位于最大角度位置时助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保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板处于最大角度位置时连接件、齿轮、拨杆、齿轮轴、拨杆轴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板从最大角度位置开始反向旋转时连接件、齿轮、拨杆、齿轮轴、拨杆轴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板反向旋转至最大角度位置和最小角度位置之间的位置时连接件、齿轮、拨杆、齿轮轴、拨杆轴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板刚好反向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且拨杆的第二端未滑入啮合部时连接件、齿轮、拨杆、齿轮轴、拨杆轴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板反向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且拨杆的第二端滑入啮合部时,连接件、齿轮、拨杆、齿轮轴、拨杆轴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板处于最大角度位置时齿轮、拨杆、齿轮轴、拨杆轴和弹性件的俯视示意图;
3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板从最大角度位置刚开始反向旋转时齿轮、拨杆、齿轮轴、拨杆轴和弹性件的俯视示意图;
34.图12为图2所示的助行器的b处放大图;
35.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6.图14为图1所示的助行器的a处放大图。
37.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8.10-助行器;
39.100-辅助起身器;110-底板;111-避让孔;112-底板框架;113-第一铰接轴;114-第三铰接轴;120-座板;121-座板框架;122-第二铰接轴;123-通风孔组;130-驱动组件;131-直线驱动器;140-第一保险组件;141-支架;1411-齿轮轴;1412-拨杆轴;1413-侧板;1414-顶板;142-齿轮;1421-连接凸块;1422-滑槽;1423-啮合部;1424-滑动部;1425-第一轮齿;1426-弧面;1427-第一圆弧面;1428-第二轮齿;143-拨杆;1431-长孔;1432-第二圆弧面;144-弹性件;145-连接件;1451-滑块;150-移动电源;160-第二保险组件;161-转轴;1611-安装凸块;162-保险带;163-发条弹簧;164-偏心块;1641-第三轮齿;165-齿圈;166-容置盒;170-风扇;180-温湿度传感器;190-心率传感器;
40.200-车架组件;210-第一扶手架;220-第二扶手架;
41.a-最小角度位置;b-最大角度位置;o-第一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5.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100及安装有该辅助起身器100的助行器10进行说明。助行器10包括辅助起身器100和车架组件200,车架组件200能够单独用于辅助使用者站立和行走,辅助起身器100安装于车架组件200上,能够辅助助行器10的使用者从站姿调整为坐姿或从坐姿调整为站姿。该辅助起身器100包括底板110、座板120、驱动组件130和第一保险组件140。请结合参阅图4,第一保险组件140包括支架141、齿轮142、拨杆143和弹性件144。
46.其中,座板120与底板110绕第一轴线o可转动地连接,座板120在驱动组件130的驱动下能够相对于底板110在最小角度位置a和最大角度位置b之间旋转,具体地,底板110可以水平设置,座板120处于最小角度位置a时,座板120也水平设置并与底板110贴合,底板110处于最大角度位置b时,座板120与底板110之间的夹角呈锐角,例如,座板120与底板110之间的夹角为10
°
、20
°
、30
°
、35
°
、40
°
、45
°
等。
47.请参阅图4,支架141具有齿轮轴1411、拨杆轴1412和两侧板1413,两侧板1413相对地设置于底板110上,且两侧板1413均垂直于第一轴线o,齿轮轴1411和拨杆轴1412均设于两侧板1413之间,齿轮轴1411位于第一轴线o上,拨杆轴1412平行于齿轮轴1411。具体地,拨杆轴1412远离底板110和座板120的铰接处设置,拨杆轴1412和齿轮轴1411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48.请参阅图4和图5,齿轮142套设于齿轮轴1411上并与座板120相连接,齿轮142能够在座板120的带动下绕齿轮轴1411旋转,且齿轮142能够在齿轮142的轴向上相对于座板120移动。具体地,齿轮142可以通过连接件145与座板120连接,连接件145与座板120固定连接,且连接件145上设有滑块1451,齿轮142的外周面设有连接凸块1421,连接凸块1421中设有滑槽1422,该滑槽1422能够与滑块1451沿平行于第一轴线o的方向滑动配合。当然,也可以在连接凸块1421上设置滑块1451,连接件145上设置滑槽1422,此种情况图未显示。
49.请参阅图4,齿轮142的外周面还设有沿齿轮142的轴向依次设置的啮合部1423和滑动部1424,啮合部1423具有沿齿轮142的周向依次设置的若干第一轮齿1425,滑动部1424
的宽度沿着座板120从最大角度位置b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参阅图10和图11)。滑动部1424的底面为弧面1426,弧面1426的周向的两端分别与啮合部1423的齿根圆柱面平滑过渡连接,相对于啮合部1423的齿根圆柱面,弧面1426的中部靠近齿轮轴1411的中心设置,换言之,啮合部1423的齿根圆柱面与弧面1426周向的中部相对应的区域相对于弧面1426的周向的中部凸起形成台阶,弧面1426的周向的中部相对于啮合部1423的齿根圆柱面向靠近齿轮轴1411的方向凹陷。
50.弹性件144套设于齿轮轴1411上并抵靠于啮合部1423和邻近啮合部1423的侧板1413之间。具体地,弹性件144可以为波形弹簧。
51.请参阅图5,拨杆143的第一端设有长孔1431,具体地,长孔1431为横截面为长条孔的通孔,拨杆143通过长孔1431套设于拨杆轴1412上,拨杆143的靠近啮合部1423的侧面在拨杆143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向滑动部1424倾斜,具体地,拨杆143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其中一个侧面靠近啮合部1423,另外一个侧面靠近滑动部1424,长孔1431从其中一个侧面贯穿至另外一个侧面。请结合参阅图10,两个侧面中,靠近啮合部1423的侧面与长孔1431的贯穿方向不垂直,且从拨杆143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朝向滑动部1424倾斜,拨杆143靠近滑动部1424的侧面垂直于长孔1431的贯通方向;拨杆143的第二端能够在座板120由最小角度位置a旋转至最大角度位置b的过程中与啮合部1423啮合以限制座板120朝最小角度位置a回落;拨杆143的第二端还能够在座板120由最大角度位置b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的过程中经啮合部1423靠近拨杆轴1412的一端滑入滑动部1424并与弧面1426保持滑动配合,且拨杆143的第二端在座板120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时能够从滑动部1424重新滑入啮合部1423远离拨杆轴1412的一端。
52.本技术提供的辅助起身器100,与现有技术相比,请参阅图9,在座板120处于最小角度位置a时,拨杆143的第一端的长孔1431以远离齿轮轴1411的侧壁与拨杆轴1412抵紧,拨杆143的第二端处于啮合部1423远离拨杆轴1412的一端,即拨杆143的第二端处于啮合部1423沿周向的一端,在此种状态下,驱动组件130驱动座板120正向旋转(由最小角度位置a旋转至最大角度位置b的方向旋转),齿轮142在座板120的带动下正向旋转,拨杆143第一端的长孔1431依然以远离齿轮轴1411的侧壁与拨杆轴1412保持抵紧,拨杆143的第二端与啮合部1423的若干第一轮齿1425相啮合,使齿轮142只能正向旋转,即限制齿轮142反向旋转(由最大角度位置b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的方向旋转),进而限制座板120反向旋转,这样,当驱动组件130失效时,座板120不会突然朝最小角度位置a跌落,能够避免对腰部、臀部、腿部不能受到大力冲击的使用者造成伤害,提高助行器10的安全性。
53.并且,请参阅图5,当座板120正向旋转到达最大角度位置b时,即由图9所示状态正向旋转至图5所示状态时,拨杆143的第一端的长孔1431依然以远离齿轮轴1411的侧壁与拨杆轴1412保持抵紧,拨杆143的第二端处于啮合部1423靠近拨杆轴1412的一端,即拨杆143的第二端处于啮合部1423沿周向的另一端,此时,驱动组件130驱动座板120反向旋转(由最大角度位置b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的方向旋转),请参阅图6,齿轮142在座板120的带动下反向旋转,且齿轮142还在拨杆143的抵推力的作用在齿轮轴1411上朝挤压弹性件144的方向移动,在座板120通过连接件145与齿轮142连接时,可以看出齿轮142上的连接凸块1421相对于连接件145朝挤压弹性件144的方向移动;由于拨杆143通过长孔1431与拨杆轴1412配合,在齿轮142的抵推力作用下,拨杆143的第二端朝滑动部1424偏转(偏转过程请结合参
阅图10和图11),且拨杆143的长孔1431的远离齿轮轴1411的侧壁不再与拨杆轴1412保持抵紧,同时,由于滑动部1424的弧面1426的周向的两端分别与啮合部1423的齿根圆柱面平滑过渡连接,并且拨杆143的靠近啮合部1423的侧面在拨杆143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逐渐向滑动部1424倾斜设置,拨杆143的第二端朝滑动部1424发生偏转之后被进一步地导向滑动部1424内,请参阅图7,拨杆143的第二端完全滑入滑动部1424后,由于滑动部1424的弧面1426的中部相对于啮合部1423的齿根圆柱面靠近齿轮轴1411设置,啮合部1423的齿根圆柱面的中部相对于弧面1426的中部凸起形成台阶,拨杆143的第二端被夹持在啮合部1423及与滑动部1424相邻的侧板1413之间,拨杆143的第二端与弧面1426保持滑动配合,不能跨越台阶重新滑入啮合部1423,与此同时,在齿轮142的抵推力的作用下,拨杆143的长孔1431以靠近齿轮轴1411的侧壁与拨杆轴1412保持抵紧。请参阅图8和图9,当底板110重新旋转回最小角度位置a时,由于滑动部1424的弧面1426的周向的两端分别与啮合部1423的齿根圆柱面平滑过渡连接,拨杆143的第二端不再与啮合部1423的侧面抵靠,即拨杆143的第二端不能通过啮合部1423向弹性件144施加压力,压缩的弹性件144被松开,弹性件144推动齿轮142朝靠近拨杆143的方向移动,拨杆143的第二端自动滑入啮合部1423远离拨杆轴1412的一端,这样,在座板120再次正向旋转时,拨杆143能够与齿轮142的啮合部1423啮合,来限制座板120反向旋转,保证助行器10的安全性。
54.另外,在座板120反向旋转(由最大角度位置b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的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在座板120处于最大角度位置b时,使用者处于未完全坐下的状态,使用者往往脚部着地,使用者的部分重量由使用者的脚部支撑,另外部分重量由座板120支撑,随着座板120朝最小角度位置a旋转,使用者的重量逐渐转移至由座板120支撑,在座板120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时,使用者处于完全坐下的状态,使用者的重量完全由座板120承受,请参阅图10和图11,本技术的的齿轮142的滑动部1424的宽度设计为沿着座板120从最大角度位置b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具体地,滑动部1424的宽度为滑动部1424沿齿轮142的轴向的尺寸,这样,在座板120承受的重量越大时,拨杆143滑动至滑动部1424越窄的位置,拨杆143在滑动部1424内滑动所需克服的弹性件144的弹性力越大,弹性件144产生的阻力与座板120承受的重量形成正相关关系,能够使座板120以较均匀的速度向最小角度位置a旋转,尽量避免座板120加速旋转,避免使用者在坐下的过程中感受到座板120加速旋转带来的失重感,提高辅助起身器100的使用体验感。
55.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1,靠近拨杆轴1412的第一轮齿1425的靠近拨杆轴1412的齿面和靠近滑动部1424的端面之间通过第一圆弧面1427圆滑过渡连接,拨杆143的第二端的端面和靠近啮合部1423的侧面之间通过第二圆弧面1432圆滑过渡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在驱动组件130驱动座板120从最大角度位置b向最小角度位置a旋转时,第一圆弧面1427和第二圆弧面1432滑动配合,能够引导拨杆143的第二端较为顺滑地从啮合部1423滑入滑动部1424,使座板120的旋转较为顺畅。
56.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齿轮142外周面的还设有第二轮齿1428,第二轮齿1428设置于啮合部1423靠近拨杆轴1412的一端,第二轮齿1428与第一轮齿1425沿齿轮142的周向分布,第二轮齿1428的宽度等于齿轮142的宽度,第二轮齿1428能够对拨杆143的第二端进行限位,有利于拨杆143的第二端在运行至啮合部1423靠近拨杆轴1412的一端时顺畅地滑入滑动部1424。
57.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支架141还包括顶板1414,顶板1414设于靠近滑动部1424的侧板1413,顶板1414平行于第一轴线o,顶板1414用于与拨杆143相抵靠,以使拨杆143的第二端从啮合部1423靠近拨杆轴1412的一侧滑入滑动部1424并与弧面1426保持滑动配合,采用上述结构,拨杆143的第二端能够稳定地在弧面1426上滑动,不会脱离弧面1426,能够保证座板120从最大角度位置b平稳地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
58.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驱动组件130包括用于驱动座板120相对于底板110旋转的直线驱动器131,直线驱动器131的顶部与座板120可转动地连接,直线驱动器131的中部与底板110可转动地连接,底板110设有避让孔111,直线驱动器131的底部能够经避让孔111穿出至底板110远离座板120的一侧。
59.具体地,直线驱动器131可以为电动推杆、气缸、液压缸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60.具体地,底板110上靠近座板120的表面可设置底板框架112,底板框架112环绕避让孔111设置,座板120上靠近底板110的表面可设置座板框架121,底板框架112和座板框架121通过第一铰接轴113铰接,第一铰接轴113位于第一轴线o上,座板框架121远离第一铰接轴113的一端设有第二铰接轴122,底板框架112远离第一铰接轴113的一端设有第三铰接轴114。直线驱动器131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轴122,直线驱动器131的中部铰接于第三铰接轴114,具体地可以通过直线驱动器131的安装座铰接于第三铰接轴114,直线驱动器131的另一端能够从底板110的避让孔111穿出至底板110远离座板120的一侧。
61.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100,将直线驱动器131中部与底板110可转动连接,并在底板110上开设有允许直线驱动器131的底部穿过的避让孔111,使得直线驱动器131能够安装在面积较小的底板110上使用,有利于减小辅助起身器100的体积,便于辅助起身器100的轻量化设计,便携性好,尤其适合在汽车等空间狭小的环境中使用。
62.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的辅助起身器100还包括移动电源150,移动电源150设于底板110,移动电源150与直线驱动器131电性连接。
63.具体地,移动电源150可为蓄电池,移动电源150可以安装在底板110的底部,移动电源150的电源线可以通过避让孔111与下文所述的风扇170、温湿度传感器180和心率传感器190实现电性连接。
64.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100,利用移动电源150为直线驱动器131提供的电能,能够增加辅助起身器100的便携性,并使得辅助起身器100能够应用于汽车、浴室等狭小空间内安装使用,提高辅助起身器100的适应性。
65.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13,的辅助起身器100还包括支撑组件和第二保险组件160;支撑组件包括分别位于底板110的相对两侧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的高度均高于座板120,具体地,在辅助起身器100安装在车架组件200上时,车架组件200的第一扶手架210可以用作第一支杆,车架组件200的第二扶手架220可用作第二支杆。第二保险组件160包括转轴161、保险带162、发条弹簧163、偏心块164和齿圈165,转轴161可转动地设于第一支杆,保险带162的一端收卷于转轴161,保险带162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杆,保险带162的中部用于承托座板120并能够在保险带162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底板110滑动;发条弹簧16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杆,发条弹簧163的另一端固定于转轴161,发条弹簧163用于为保险带162收卷于转轴161提供回复力;转轴161的外周面设有安
装凸块1611,偏心块164套设于安装凸块1611并与安装凸块1611间隙配合,偏心块164的外周面设有若干第三轮齿1641,若干第三轮齿1641位于偏心块164远离转轴161的中心的一侧;齿圈165固定于第一支杆,偏心齿轮142能够在保险带162从转轴161被抽出的加速度大于预定值时通过若干第三轮齿1641与齿圈165卡合,以限制保险带162继续从转轴161上被抽出。
66.具体地,第二保险组件160还可以包括容置盒166,容置盒166安装在第一支杆上,容置盒166具有容置腔和与容置腔连通的保险带出口,转轴161、发条弹簧163、偏心块164和齿圈165均可以收容于该容置盒166内,保险带162收卷于转轴161上并能够从保险带出口被抽出。
67.具体地,转轴161上的安装凸块1611为长方体形。
68.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100,驱动组件130驱动座板120从最大角度位置b旋转至最小角度位置a的过程中,驱动组件130失效,座板120会将保险带162从转轴161上加速抽出,保险带162抽出的加速度大于预定加速度时,转轴161会将偏心块164甩出至偏心块164的第三轮齿1641与齿圈165啮合,偏心块164的第三轮齿1641和齿圈165啮合之后能够使转轴161停止转动,进而将保险带162锁定,保险带162使座板120停留在空中,不至于突然跌落,有利于提高辅助起身器100的安全性。
69.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的辅助起身器100还包括风扇170,风扇170设于座板120靠近底板110的一侧,座板120设有通风孔组123(请参阅图1),风扇170的出风端朝向通风孔组123设置。风扇17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采用上述结构,风扇170能够向使用者吹风,避免使用者久坐时体温过高,能够提高辅助起身器100的使用体验感。
70.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的辅助起身器100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180和控制器(图未显示),温湿度传感器180设于座板120背离底板110的一侧;控制器与风扇170、温湿度传感器180分别电性连接。
71.具体地,在温湿度传感器180检测到温度超过第一预定值,或者湿度超过第二预定值时,控制器可以控制风扇170开启,能够降低使用者臀部的温度和湿度,提高辅助起身器100的使用体验感,在温湿度传感器180检测到温度低于第三预定值,且湿度低于第四预定值时,控制器可控制风扇170关闭,能够在保证使用者处于较舒适状态时,尽量降低辅助起身器100消耗的电能。在辅助起身器100设有移动电源150时,温湿度传感器180和控制器均可以由移动电源150供电。
72.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起身器100,通过检测座板120表面的温度和湿度,再根据测得的温度和湿度,合理地控制风扇170的启闭,能够提高辅助起身器100的使用体验。
73.在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的辅助起身器100还包括心率传感器190,心率传感器190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心率传感器190可以用于检测使用者的心率变化,有助于对使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具体地,辅助起身器100还可以设置警报器,警报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可以在心率传感器190检测到的心率过高或过低时,控制警报器发出警报,以便于对使用者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7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