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智能除颤监护设备

文档序号:32252476发布日期:2022-11-19 02:0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心电监护及自动除颤领域,具体为一种可穿戴智能除颤监护设备。
背景技术
::2.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最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其中,心脏颤动是一种高风险疾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可能导致心脏骤停(sca)并危及生命,心脏颤动按照位置和特征分为多种心率失常疾病,例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3.心室颤动(ventricularflutter,vf),简称为室颤,是心室肌极快速的、完全不协调的收缩运动,心室不能进行机械性收缩,无法完成泵的功能。可由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冠心病、心肌病等,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率失常,触电、麻醉及手术等意外因素引起,还有些心律失常性疾病可能导致心室颤动,如频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消失,呈形状、频率、振幅高低各异、完全无规则的波浪状曲线。4.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简称为室速,是指起源于心室、自发、连续3个或3个以上、频率大于100次/分的期前收缩组成的心律;室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就是室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是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5.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心房颤动是指心房的异位起搏点以350次以上的频率发放冲动,而引起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心房颤动的原因由缺血性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等疾病导致。例如心脏瓣膜病,由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导致,还有可能是原发性的心房颤动。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f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其大小、形态和振幅不同;心室律绝对不规则,未治疗时通常为100~160次/分;qrs波群形态正常,当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宽大畸形。6.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为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中间型,病因为心房异位起搏点频率达到250~350次/分钟且呈规则状态,引起心房快而协调的收缩。7.室上性心动过速(superventriculartachycardia),简称室上速,心电图表现为一系列快速、规则的qrs波群,频率160~220次/分,平均200次/分左右。qrs波群大多不增宽畸形,保持窦律时形态,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常见;但若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室内差异传导或预激综合征时则qrs波可增宽变形。8.针对上述心率失常疾病,心脏除颤器(电复律机)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抢救设备之一,主要由控制电路、心电图记录器、电源以及除颤电极板等组成,它用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实施电击治疗,可消除心率失常,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9.按电击脉冲是否与r波同步来分可分为非同步型和同步型除颤器两种。非同步型除颤器在除颤时与患者自身的r波不同步,可用于心室颤动或扑动。而同步型除颤器在除颤时与患者自身的r波同步,它利用人体心电信号r波控制电流脉冲的发放,使电击脉冲刚好落在r波下降支,而不是易激期,从而避免心室纤颤的发生,主要用于除心室颤动和扑动以外的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等。10.其中,电复律所用电能根据不同类型心率失常所需电能进行充电和放电:心室颤动为250j~300j,为非同步复律;室性心动过速为150j~200j,心房颤动为150j~200j,心房扑动为80j~100j,室上性心动过速100j,均为同步复律。11.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在人体体表特定两点间的电位差(即导联)变化,来反映心脏的工作状态。心电-心脏节律性的收缩、舒张是血液在血管中循环的动力源泉,心肌细胞的兴奋和兴奋传播是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所有心肌细胞膜生物电活动的整体就构成了心电信号。心电图-心电信号经过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在体表利用心电电极监测这种信号并将其在时间轴上描记出来就构成心电图。12.由于针对心室颤动和其它心率失常疾病的电击脉冲干预时机不同,且不同类型心率失常对于电击脉冲能量需求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心率失常的快速准确识别就显得尤其重要,且用于心电检测的导联的布置方法,导联与患者的连接对于获取准确的心电图具有关键作用。13.心电检测中,十二导联监测比传统单导联监测系统更能准确及时了解患者有无心律失常,以及心律失常的种类、发作率、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对确定心律失常的性质、选择诊断治疗手段、观察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十二导联监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当患者体位改变或电极片使用一段时间后,屏幕上会出现很多的干扰波,会影响心电图的判断分析,因此电极片与患者皮肤进行稳固有效的电连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现有技术中,按电极板放置的位置分为体内除颤器和体外除颤器。体内除颤器是将电极放置在胸内直接接触心肌进行除颤;体外除颤器是将电极放在胸壁处间接进行除颤。体内除颤器中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已经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是预防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有效方式;而体外除颤器中的可穿戴心律转复除颤器(wear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wcd)因其具有穿戴简单方便、可充电重复使用、除颤效果可靠等优点,适用于更广泛的预防和治疗。15.如公开号为cn20481537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穿戴式智能除颤仪,该专利的技术方案将心电检测传感器设置在可穿戴上,使传感器紧贴心脏,包括后续的信号处理和除颤控制。该技术方案仅依靠可穿戴物将传感器限定在体表心脏附近,传感器与心脏周围皮肤接触并不紧密,心电测量位置单一,测量精度不高,无法对心电图进行细致准确地分析。公开号为cn210541542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十二导联可穿戴式心电监护衣,该专利的技术方案将心电检测传感器布置为十二导联,可以有效提高测量位置的多样性,但其传感器与皮肤的连接仍然依靠仅穿戴物进行限定。16.公开号为cn11361692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远程心电监护与健康信息管理的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wcd设备、云服务器、客户端;wcd设备,用于实时监测设备自身运行信息和患者心电数据,并发送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用于接收wcd设备发送的设备自身运行信息和患者心电数据,建立患者数据库,创建、修改、发送相应的医疗信息、报警消息等至客户端;客户端,依托于移动终端和/或pc端,与云服务器配合为使用客户提供服务。wcd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穿戴信息,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信息。17.该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可穿戴心律转复除颤器,即wcd设备的电极也是依靠可穿戴背心、胸带和腰带的压力与人体保持紧密接触,心电电极布置于患者前部,除颤电极在前部和背部同时布置。公告号为cn108289611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该专利可穿戴体外除颤器可以包括第一除颤器电极垫和第二除颤器电极垫以及多个ecg感测电极,除颤器电极垫能够通过粘合剂与患者的皮肤连接,并基于诸如导电水凝胶或凝胶等导电材料进行电接触,可穿戴除颤器通过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的分层开孔构造和水汽输送性质改进了皮肤与设备之间的接触。粘合剂、凝胶与皮肤之间的连接在出汗或外部干扰的情况下易发生脱离,时间变长,粘合效果和导电性能显著下降,不适于长时间的佩戴。公告号为cn108290035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导电流体储存器可以用于分配导电流体,以增加除颤器的电极与患者之间的电连接,容器在导电流体出口设置可充放气的气囊以控制导电流体的流出。但放气后的气囊与开口之间并无连接,容器内的导电流体可能基于晃动或外界压力开口处泄漏,且未涉及从开口流出的导电流体的回收,导电流体可能污染电极,影响其它部件的正常功能。18.综上所述,上述方案的电极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方式无法将电极有效地限定在人体皮肤上的目标位置;电极与皮肤的连接方式也未能考虑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的作用区别,未提供一种连接紧密且适于长时间覆盖的连接方式;心电检测和除颤治疗中也未对不同类型的心率失常进行针对性地设置。19.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背景技术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技术实现要素:20.针对现有技术所提出的至少一部分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穿戴智能除颤监护设备,包括:wcd环带,用于将心电检测及除颤设备限定于患者特定位置的wcd环带按照能够覆盖心电监测区域和除颤区域的方式与患者可拆卸地连接;心电模块,心电模块按照能够分别对患者肢体和胸部进行心电检测的方式设置有肢体导联和胸部导联;除颤模块,用于提供电复律治疗的除颤模块按照能够设置为前后位或前左位除颤治疗模式的方式布置有若干除颤电极;控制模块,用于分析心电模块检测数据并控制除颤模块进行除颤治疗;其中,除颤电极可通过导电液在内腔和外腔之间来回流动的方式与患者皮肤建立或结束电性连接。21.心脏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心电监护,且对于危重病人,需要及时介入电复律治疗。针对现有设备无法将电极有效地限定在人体皮肤的目标区域的问题,本技术的wcd环带基于中心环带、手部环带和腿部环带的可调整结构可以适应性地覆盖患者的目标区域,例如,分别设置在中心环带两侧的左调节部和右调节部可以横向调整中心环带,上下调节部则可以竖向调整中心环带,使得设置在中心环带靠近患者皮肤一侧的电极可以准确地覆盖胸腔目标点;同时,可调整、可拆卸的中心环带对不同体型的患者均能保持较好的适用性,连接稳定有效。22.针对电极与皮肤的连接方式未考虑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的作用区别的问题,本申请的心电模块和除颤模块在配合作用的基础上,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与患者建立电性连接的方式不同,心电电极与患者皮肤持续保持电性连接以检测心电信号,除颤电极则通过导电液在内腔和外腔之间来回流动的方式与患者皮肤建立或结束电性连接,可以适应更高能量的传导,并可以保证长时间使用的舒适性。23.针对心电检测和除颤治疗未对不同类型的心率失常进行针对性设置的问题,本技术的心电模块同时设置有胸部导联和肢体导联,相较于单一导联设置,对于心电信号的检测更加准确全面;除颤模块的若干除颤电极可以配置为不同的除颤方位,配合控制模块的不同除颤策略进行电复律治疗,相对单一布置,不同除颤方位和不同除颤策略可以组合以适应各种心脏心率疾病的电复律治疗方案。24.优选地,设备包括可穿戴的wcd环带,用于将心电检测及除颤设备限定于患者特定位置的wcd环带按照能够覆盖心电监测区域和除颤区域的方式与患者可拆卸地连接,其中,wcd环带通过设置在患者上半身的中心环带按照分别覆盖患者以心脏等高线为中心的一定高度的胸部区域及背部区域的方式设置有胸部环带和背部环带;wcd环带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患者腿部和手部的腿部环带和手部环带。25.优选地,设备包括用于心电检测的心电模块,心电模块按照能够分别对患者肢体和胸部进行心电检测的方式设置有肢体导联和胸部导联,胸部导联基于布置在胸部环带靠近患者皮肤一侧的胸部电极对患者的心电数据进行测量和监控;肢体导联基于布置在腿部环带和手部环带靠近患者皮肤一侧的肢体电极形成心电检测体系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心电数据。肢体电极和胸部电极通过连接贴与腿部环带/手部环带和胸部环带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电极的布置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26.优选地,设备包括用于对患者进行除颤治疗的除颤模块,除颤模块按照能够形成不同除颤治疗模式的方式设置有第一除颤电极、第二除颤电极和第三除颤电极,其中,第一除颤电极基于胸部环带被限定在胸部环带靠近患者皮肤一侧的心脏区域;第二除颤电极设置在与心脏基本等高的背部区域并依靠背部环带进行限定;第三除颤电极设置在左腋下部基本与心脏等高的位置并依靠胸部环带进行限定。27.优选地,设置在患者心脏等高区域的中心环带在胸部环带和背部环带相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左调节部和右调节部,左调节部按照能够分别对胸部环带和背部环带进行横向调节的方式布置在患者左侧腋下区域;右调节部按照能够对胸部环带和背部环带进行横向调节的方式布置在患者右侧腋下区域;使得心电模块和除颤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其布置在胸部环带和背部环带的位置,胸部环带和背部环带依靠左调节部和右调节部进行横向调节的方式将胸部环带和背部环带限定在与患者心脏等高的区域。28.优选地,中心环带还包括用于调整中心环带在患者身体布置高度的上下调节部,上下调节部按照能够分别改变中心环带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与患者身体的接触紧密程度的方式布置有上调节带和下调节带,使得上调节带和下调节带可基于对中心环带的调节作用改变中心环带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包围尺寸并配合左调节部和右调节部以满足中心环带在患者身体上下移动的紧固需要。29.优选地,左调节部、右调节部、上调节带、下调节带、手部调节带和腿部调节带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定位参考标记,定位参考标记按照设置的刻度或规律变化的标记可以记录调节程度及位置的方式进行布置,使得定位参考标记可以辅助wcd环带的穿戴和紧固。30.将中心环带首次布置在患者身体上时,先不设置心电模块和除颤模块,中心环带通过左调节部和右调节部配合上调节带和下调节带分别将胸部环带和背部环带限定在与患者心脏高度基本一致的位置;在中心环带基本覆盖患者布置心电模块和除颤模块的位置且中心环带在患者身体上的紧固力度合适时,在中心环带表面设置定位标记以记录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在胸腔周围的布置位置,记下左调节部、右调节部、上调节带和下调节带的定位参考标记的数据;解下中心环带,在中心环带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一侧基于定位标记布置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与中心环带可基于连接贴进行连接;将布置了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的中心环带重新与患者建立连接,使得心电模块和除颤模块在中心模块的布置位置准确可调,也可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患者的穿戴。31.优选地,用于限定肢体电极的腿部环带和手部环带按照能够拉伸或收缩的方式分别设置有腿部调节带和手部调节带,使得腿部环带和手部环带可以基于腿部调节带和手部调节带以改变包围尺寸,使得腿部环带和手部环带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不同肢体位置或不同患者的肢体。32.优选地,在设备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测和除颤治疗时,心电模块和除颤模块需要与患者身体建立可靠的电性连接。第一除颤电极、第二除颤电极和第三除颤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用于容纳电极部件并形成保护外壳的电极壳,使得能够抵抗外部压力电极壳基于带空腔的壳状结构将压力传递至电极壳与皮肤接触的附着环;电极壳按照导电液能够来回流动的方式在内部空间设置有分层设置的内腔和外腔,其中,内腔按照内腔的内部空间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方式设置在外腔靠近患者皮肤一侧,外腔按照能够容纳导电液并基于空气压力将导电液通过至少一个导电液流道排入内腔的方式与内腔进行连接,例如,外腔体积可以大于内腔的体积,使得外腔中的部分导电液可以充满内腔。33.针对电极与患者皮肤的电性连接不牢固,不适用于长期使用的问题,本技术的除颤电极基于可流动的导电液与患者皮肤建立可变化的电性连接,例如,当心电检测数据长时间保持正常时,除颤电极可以将内腔的导电液回流至外腔,避免导电液长时间浸润患者皮肤带来的不适,当心电检测数据异常时,导电液从外腔转移至内腔,使得布置在内腔的电极片可以与患者皮肤重新建立电性连接;且除颤电极可基于控制模块的信号将导电液从外腔预先转移至内腔,由于内腔的实际尺寸较小,在心电信号还未完全达到需要除颤治疗的时候,电性连接已建立,避免导电液的转移而延误电复律治疗的时机。34.优选地,在第一除颤电极基于中心环带的作用限定在患者皮肤表面的情况下,第一除颤电极布置在内腔的电极片与患者皮肤贴合。内腔与皮肤接触面的边缘设置有用于保持电极壳与皮肤紧密贴合的附着环,附着环按照设置在与内腔中心保持不同径向距离的内环和外环能够包围形成内部中空的真空环的方式配置为双层环状结构。35.优选地,在内环和外环与皮肤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可以渗透出附着液的微孔,微孔基于附着液流道与附着液存储腔连接,使得附着液可以发生在附着液流道的毛细作用被输送到微孔处并浸润内环和外环与皮肤接触的表面,使得内环与外环可以基于附着液紧密贴合皮肤并形成与空气隔绝的真空环,其中,在真空环基于内环和外环形成独立空间的情况下,真空泵可以通过对真空环内抽真空的方式将真空环配置具有一定真空度的密闭空间,使得电极壳可以基于大气压与真空环的压力差进一步地贴附在患者皮肤表面,内环、外环和真空环的共同作用也将保证了内腔与皮肤贴合的紧密性,使得内腔可以容纳导电液而不会泄漏。36.优选地,使用柔性和韧性兼具的材料制作的附着环和真空环可以较好地贴合在患者皮肤表面,在贴合处不平整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附着力。在内腔基于附着环和真空环与皮肤的贴合作用下,气体泵经过外腔充气阀和外腔充气道对容纳有导电液的外腔施加气体,使得导电液在气体挤压的作用下经过导电液流道和控制阀向内腔转移并充满内腔,内腔的空气经过内腔充气道和内腔充气阀排出内腔,使得内腔中布置的电极片可以基于充满内腔的导电液与皮肤之间建立有效的电性连接,其中,控制阀、外腔充气阀和内腔充气阀在两侧压差大于/小于压差阈值时打开/关闭,外腔充气道和内腔充气道在于外腔和内腔连接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道疏水膜,使得空气可以通过而导电液无法通过。37.优选地,在除颤模块结束电击后,气体泵经过内腔充气道和内腔充气阀对内腔排入空气,使得内腔的导电液在空气的压力下经导电液流道和控制阀排回外腔,外腔的空气通过外腔充气道和外腔充气阀排出外腔,使得除颤模块在不工作时将导电液保持在外腔以增强长期穿戴的舒适性。38.优选地,真空环设置有用于获取真空环的真空度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真空度小于真空度阈值时,真空泵自动启动以减少真空环内的压力;内腔和外腔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三压力传感器,当内腔或外腔的充气压力达到第一压力阈值时,气体泵停止工作,第一充气阀、控制阀、第二充气阀两侧的压差逐渐降低至压差阈值以下,第一充气阀、控制阀、第二充气阀关闭。39.优选地,心电模块与皮肤建立电性连接的方式可以参照除颤模块的结构并简化设置。例如,肢体电极和胸部电极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用于容纳心电电极片的心电电极壳,心电电极壳内部设置有容纳导电液的导电液存储腔,导电液储存腔通过与导电液储存腔连接的毛细孔的毛细作用将导电液输送至心电电极片与皮肤接触的位置,使得在腿部环带/手部环带/中心环带限定下与皮肤贴合的肢体电极/胸部电极与皮肤建立电性连接。4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适于长时间使用的除颤电极,除颤电极包括用于容纳电极部件并形成保护外壳的电极壳,使得能够抵抗外部压力的电极壳基于带空腔的壳状结构将压力传递至电极壳与皮肤接触的附着环;电极壳按照导电液能够来回流动的方式在内部空间设置有分层布置的内腔和外腔,其中,所述内腔按照所述内腔的内部空间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腔靠近患者皮肤一侧,所述外腔按照能够容纳所述导电液并基于空气压力将所述导电液通过至少一个导电液流道排入所述内腔的方式与所述内腔进行连接,其中,所述内腔与皮肤接触面的边缘设置有用于保持所述电极壳与皮肤紧密贴合的附着环,所述附着环按照设置在与所述内腔的中心保持不同径向距离的内环和外环能够包围形成内部中空的真空环的方式配置为双层环状结构。4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穿戴智能除颤设备的监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项或多项:控制模块按照能够分别获取心电模块的肢体电极和胸部电极检测数据的方式与心电模块建立电性连接;控制模块按照能够向除颤模块按照除颤策略发送电击信号的方式与除颤模块建立电性连接;计算单元根据心电模块的实时检测数据和存储单元的历史心电数据建立患者的心电图并依据心电图特征判断当前的包括第一状态至第八状态的心电状态,控制模块根据第一状态至第八状态制定至少包括第一策略至第八策略的除颤策略;其中,在计算单元不断获取当前心电数据和历史心电数据并进行持续分析的情况下,针对患者当前处于不同的心电状态时,分别采取不同的除颤策略对患者进行电复律治疗;控制模块包括用于确定患者实时位置的定位单元和用于管理除颤治疗所需电能的能量管理单元,能量管理单元可以依据不同的除颤策略对除颤模块输出不同能量的电击信号;除颤模块的第一除颤电极和第二除颤电极组成前后位,第一除颤电极和第三除颤电极组成前左位,当心电状态由第一状态向第三状态至第七状态的转变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时,除颤模块优先采用前后位进行电击除颤;当第一状态向第三状态至第七状态的转变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时,除颤模块优先采用前左位进行电击除颤。42.优选地,设备包括分析心电模块检测数据并控制除颤模块进行除颤治疗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按照能够分别获取心电模块的肢体电极和胸部电极检测数据的方式与心电模块建立电性连接;控制模块按照能够向除颤模块的第一除颤电极、第二除颤电极和第三除颤电极分别按照除颤策略发送电击信号的方式建立电性连接。43.优选地,控制模块包括用于记录历史心电数据的存储单元,存储单元与计算单元电连接,使得计算单元可以基于心电模块的实时检测数据和存储单位的历史心电数据形成心电图并发送至存储单元进行保存,存储单元、计算单元均与通信单元电连接,使得通信单元可以将存储单元或计算单元传输的数据基于无线通信或有线的方式传递至监护模块,监护模块至少包括佩戴在患者手部的智能手表、监护人随身携带的监护终端和云端服务器的一种或多种。44.优选地,控制模块包括用于确定患者实时位置的定位单元和用于管理除颤治疗所需电能的能量管理单元,能量管理单元可以依据不同的除颤策略对除颤模块输出一定能量的电击信号。45.优选地,计算单元根据心电模块的实时检测数据和存储单元的历史心电数据建立患者的心电图并依据心电图特征判断当前的包括第一状态至第八状态的心电状态,控制模块根据第一状态至第八状态制定至少包括第一策略至第八策略的除颤策略;其中,第一状态为正常窦性心律状态;第二状态为轻微偏离窦性心律的预备状态;第三状态为心室颤动状态;第四状态为室性心动过速状态;第五状态为心房颤动状态;第六状态为心房扑动状态;第七状态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状态;第八状态为经除颤治疗但还未完全恢复窦性心律的状态。46.优选地,在计算单元不断获取当前心电数据和历史心电数据并进行持续分析的情况下,针对患者当前处于不同的心电状态时,分别采取不同的除颤策略对患者进行电复律治疗。47.优选地,除颤模块的布置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前后位,即一块除颤电极板放在背部肩胛下区;另一块除颤电极放在胸骨左缘3~4肋间水平,适用于节约电能、潜在并发症少及选择性电复律的情况。第二种称为前左位,第一除颤电极板放在胸骨右缘2~3肋间(心底部),第二除颤电极放在左腋前线内第5肋间(心尖部),适用于紧急电击除颤的情况。48.优选地,除颤模块的第一除颤电极和第二除颤电极组成前后位,第一除颤电极和第三除颤电极组成前左位,当心电状态由第一状态向第三状态至第七状态的转变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时,除颤模块优先采用前后位进行电击除颤;当第一状态向第三状态至第七状态的转变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时,除颤模块优先采用前左位进行电击除颤。49.优选地,当计算单元判断心电状态由第一状态变化到第二状态且变化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间阈值时,控制模块控制除颤模块以第一功率进入预工作状态,真空泵和气体泵开始运作,导电液进入内腔,使得电极片与皮肤之间建立电性连接;当计算单元判断心电状态由第一状态变化到第二状态且变化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时,控制模块控制除颤模块以第二功率进入预工作状态,真空泵和气体泵开始运作,导电液加速进入内腔,使得电极片与皮肤之间建立更快速的电性连接。50.优选地,当心电状态处于第八状态时,控制模块控制除颤模块保持建立电性连接的预工作状态;当心电状态从第二状态至第八状态恢复至第一状态的时间大于第三时间阈值时,控制模块控制除颤模块将内腔中的导电液排回外腔,除颤模块结束预工作状态。51.优选地,在控制模块的计算单元基于当前心电数据和历史心电数据生成心电图并进行持续分析的情况下,控制模块将当前心电数据和心电图通过通信模块传递至监护模块的云端服务器进行备份存储;在计算模块将当前心电状态判断为第三至第七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将当前定位数据、心电数据、心电图、心电状态及除颤策略信息同时发送至监护模块的远端服务器、智能手表和监护终端,智能手表以震动或灯光的方式向患者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患者保持尽量避免运动状态或结束运动状态以保持平和稳定;监护终端可以提醒监护人员或医护人员关注患者状态并准备进入干预以提供帮助。52.优选地,智能手表和监护终端可以随时调用远端服务器查看当前心电数据、心电图和历史心电数据;在计算模块判断心电状态处于第三状态至第七状态的时间大于第四时间阈值时,控制模块基于通信单元向智能手表和监护终端发送报警信心并通知医护人员介入干预。附图说明53.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正面简化整体结构示意图;54.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背面简化结构示意图;55.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中心环带结构示意图;56.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腿部环带和手部环带结构示意图;57.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心电模块的电极结构示意图;58.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除颤模块的电极结构示意图;59.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控制连接示意图。60.附图标记列表61.100:wcd环带;101:中心环带;1011:左调节部;1012:右调节部;1013:胸部环带;1014:背部环带;1015:上下调节部;1016:定位参考标记;1017:上调节带;1018:下调节带;102:腿部环带;1021:腿部调节带;103:手部环带;1031:手部调节带;200:心电模块201:肢体导联;2011:肢体电极;202:胸部导联;2021:胸部电极;2022:心电电极壳;2023:导电液存储腔;2024:毛细孔;2025:心电电极片;203:连接贴;300:除颤模块;301:第一除颤电极;3010:电极壳;3011:内腔;3012:外腔;3013:附着环;3014:外环;3015:内环;3016:真空环;3017:微孔;3018:附着液存储腔;3019:附着液流道;3020:控制阀;3021:导电液流道;3022:内腔充气道;3023:内腔充气阀;3024:外腔充气道;3025:外腔充气阀;3026:气体泵;3027:疏水膜;3028:真空泵;3029:电极片;302:第二除颤电极;303:第三除颤电极;400:控制模块;401:计算单元;402:存储单元;403:通信单元;404:定位单元;405:能量管理单元;500:监护模块;501:智能手表;502:监护终端;503:云端服务器。具体实施方式6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63.实施例164.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穿戴智能除颤监护设备,包括可穿戴的wcd环带100,用于将心电检测及除颤设备限定于患者特定位置的wcd环带100按照能够覆盖心电监测区域和除颤区域的方式与患者可拆卸地连接,其中,wcd环带100通过设置在患者上半身的中心环带101按照分别覆盖患者以心脏等高线为中心的一定高度的胸部区域及背部区域的方式设置有胸部环带1013和背部环带1014;wcd环带100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患者腿部和手部的腿部环带102和手部环带103。65.设备包括用于心电检测的心电模块200,心电模块200按照能够分别对患者肢体和胸部进行心电检测的方式设置有肢体导联201和胸部导联202,胸部导联202基于布置在胸部环带1013靠近患者皮肤一侧的胸部电极2021对患者的心电数据进行测量和监控;肢体导联201基于布置在腿部环带102和手部环带103靠近患者皮肤一侧的肢体电极2011形成心电检测体系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心电数据。肢体电极2011和胸部电极2021通过连接贴203与腿部环带102/手部环带103和胸部环带1013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电极的布置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66.设备包括用于对患者进行除颤治疗的除颤模块300,除颤模块300按照能够形成不同除颤治疗模式的方式设置有第一除颤电极301、第二除颤电极302和第三除颤电极303,其中,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除颤电极301基于胸部环带1013被限定在胸部环带1013靠近患者皮肤一侧的心脏区域;第二除颤电极302设置在与心脏基本等高的背部区域并依靠背部环带1014进行限定;第三除颤电极303设置在左腋下部基本与心脏等高的位置并依靠胸部环带1013进行限定。67.优选地,如图3所示,设置在患者心脏等高区域的中心环带101在胸部环带1013和背部环带1014相接触的位置设置有左调节部1011和右调节部1012,左调节部1011按照能够分别对胸部环带1013和背部环带1014进行横向调节的方式布置在患者左侧腋下区域;右调节部1012按照能够对胸部环带1013和背部环带1014进行横向调节的方式布置在患者右侧腋下区域;使得心电模块200和除颤模块300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其布置在胸部环带1013和背部环带1014的位置,胸部环带1013和背部环带1014依靠左调节部1011和右调节部1012进行横向调节的方式将胸部环带1013和背部环带1014限定在与患者心脏等高的区域。68.优选地,中心环带101还包括用于调整中心环带101在患者身体布置高度的上下调节部1015,上下调节部1015按照能够分别改变中心环带10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与患者身体的接触紧密程度的方式布置有上调节带1017和下调节带1018,使得上调节带1017和下调节带1018可基于对中心环带101的调节作用改变中心环带10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包围尺寸并配合左调节部1011和右调节部1012以满足中心环带101在患者身体上下移动的紧固需要。69.优选地,左调节部1011、右调节部1012、上调节带1017、下调节带1018、手部调节带1031和腿部调节带102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定位参考标记1016,定位参考标记1016按照设置的刻度或规律变化的标记可以记录调节程度及位置的方式进行布置,使得定位参考标记1016可以辅助wcd环带100的穿戴和紧固。70.优选地,将中心环带101首次布置在患者身体上时,先不设置心电模块200和除颤模块300,中心环带101通过左调节部1011和右调节部1012配合上调节带1017和下调节带1018分别将胸部环带1013和背部环带1014限定在与患者心脏高度基本一致的位置;待中心环带101基本覆盖患者布置心电模块200和除颤模块300的位置且中心环带101在患者身体上的紧固力度合适时,在中心环带101表面设置定位标记以记录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在胸腔周围的布置位置,记下左调节部1011、右调节部1012、上调节带1017和下调节带1018的定位参考标记1016的数据;解下中心环带101,在中心环带101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一侧基于定位标记布置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与中心环带101可基于连接贴203进行连接;将布置了心电电极和除颤电极的中心环带101重新与患者建立连接,使得心电模块200和除颤模块300在中心模块的布置位置准确可调,也可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患者的穿戴。71.优选地,如图4所示,用于限定肢体电极2011的腿部环带102和手部环带103按照能够拉伸或收缩的方式分别设置有腿部调节带1021和手部调节带1031,使得腿部环带102和手部环带103可以基于腿部调节带1021和手部调节带1031以改变包围尺寸,使得腿部环带102和手部环带103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不同肢体位置或不同患者的肢体。例如,腿部调节带1021和手部调节带1031可以配置为带有魔术贴公部的松紧带穿过搭扣的并反向搭接于设置在调节带或环带的魔术贴母部,也可以配置为一侧带纹路的调节带穿过卡扣,在调节带将环带收紧情况下,卡扣的开关与调节带的纹路相配合进行限定。72.优选地,在设备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测和除颤治疗时,心电模块200和除颤模块300需要与患者身体建立可靠的电性连接。如图6所示,第一除颤电极301、第二除颤电极302和第三除颤电极30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用于容纳电极部件并形成保护外壳的电极壳3010,使得电极壳3010可以抵抗外部压力并将压力传递至电极壳3010与皮肤接触的附着环3013;电极壳3010按照导电液能够来回流动的方式在内部空间设置有分层设置的内腔3011和外腔3012,其中,内腔3011按照内腔3011的内部空间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方式设置在外腔3012靠近患者皮肤一侧,外腔3012按照能够容纳导电液并基于空气压力将导电液通过至少一个导电液流道3021排入内腔3011的方式与内腔3011进行连接,例如,外腔3012体积可以大于内腔3011的体积,使得外腔3012中的部分导电液可以充满内腔3011。73.优选地,在第一除颤电极301基于中心环带101的作用限定在患者皮肤表面的情况下,第一除颤电极301布置在内腔3011的电极片3029与患者皮肤贴合。内腔3011与皮肤接触面的边缘设置有用于保持电极壳3010与皮肤紧密贴合的附着环3013,附着环3013按照设置在与内腔3011中心保持不同径向距离的内环3015和外环3014能够包围形成内部中空的真空环3016的方式配置为双层环状结构。74.优选地,在内环3015和外环3014与皮肤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可以渗透出附着液的微孔3017,微孔3017基于附着液流道3019与附着液存储腔3018连接,使得附着液可以发生在附着液流道3019的毛细作用被输送到微孔3017处并浸润内环和外环3014与皮肤接触的表面,使得内环3015与外环3014可以基于附着液紧密贴合皮肤并形成与空气隔绝的真空环3016,其中,在真空环3016基于内环3015和外环3014形成独立空间的情况下,真空泵3028可以通过对真空环3016内抽真空的方式将真空环3016配置具有一定真空度的密闭空间,使得电极壳3010可以基于大气压与真空环3016的压力差进一步地贴附在患者皮肤表面,内环3015、外环3014和真空环3016的共同作用也将保证了内腔3011与皮肤贴合的紧密性,使得内腔3011可以容纳导电液而不会泄漏。75.优选地,使用柔性和韧性兼具的材料制作的附着环3013和真空环3016可以较好地贴合在患者皮肤表面,在贴合处不平整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附着力。在内腔3011基于附着环3013和真空环3016与皮肤的贴合作用下,气体泵3026经过外腔充气阀3025和外腔充气道3024对容纳有导电液的外腔3012施加气体,使得导电液在气体挤压的作用下经过导电液流道3021和控制阀3020向内腔3011转移并充满内腔3011,内腔3011的空气经过内腔充气道3022和内腔充气阀3023排出内腔3011,使得内腔3011中布置的电极片3029可以基于充满内腔3011的导电液与皮肤之间建立有效的电性连接,其中,控制阀3020、外腔充气阀3025和内腔充气阀3023在两侧压差大于/小于压差阈值时打开/关闭,外腔充气道3024和内腔充气道3022在于外腔3012和内腔3011连接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道疏水膜3027,使得空气可以通过而导电液无法通过。76.优选地,在除颤模块300结束电击后,气体泵3026经过内腔充气道3022和内腔充气阀3023对内腔3011排入空气,使得内腔3011的导电液在空气的压力下经导电液流道3021和控制阀3020排回外腔3012,外腔3012的空气通过外腔充气道3024和外腔充气阀3025排出外腔3012,使得除颤模块300在不工作时将导电液保持在外腔3012以增强长期穿戴的舒适性。77.优选地,真空环3016设置有用于获取真空环3016的真空度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当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真空度小于真空度阈值时,真空泵3028自动启动以减少真空环3016内的压力;内腔3011和外腔3012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三压力传感器,当内腔3011或外腔3012的充气压力达到第一压力阈值时,气体泵3026停止工作,第一充气阀、控制阀3020、第二充气阀两侧的压差逐渐降低至压差阈值以下,第一充气阀、控制阀3020、第二充气阀关闭。78.优选地,心电模块200与皮肤建立电性连接的方式可以参照除颤模块300的结构并简化设置。例如,如图5所示,肢体电极2011和胸部电极2021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用于容纳心电电极片2025的心电电极壳2022,心电电极壳2022内部设置有容纳导电液的导电液存储腔2023,导电液存储腔2023通过与导电液存储腔2023连接的毛细孔2024的毛细作用将导电液输送至心电电极片2025与皮肤接触的位置,使得在腿部环带102/手部环带103/中心环带101限定下与皮肤贴合的肢体电极2011/胸部电极2021与皮肤建立电性连接。79.优选地,肢体电极2011和胸部电极2021可按照十二导联的设置方式进行布置,即:心电图及导联线分为红、黄、绿、黑、白5色,白色又分为c1、c2、c3、c4、c5、c6共计10条导线;红色接在右上肢,黄色在左上肢,绿色接的是左下肢,黑色接的是右下肢,白色导联线各导联均连接胸前的相应导联。具体摆放位置如下:80.肢体导联201:肢体导联ⅰ右上肢连接的是负极,左上肢连接的是正极。肢体导联ⅱ在右上肢连接的是负极,左下肢连接的是正极。肢体导联ⅲ在左上肢连接的是负极,左下肢连接的是正极。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在右上肢接的是正极,左上肢和左下肢共同连接的是负极。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左上肢接的是正极,右上肢和左下肢共同连接的是负极。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f,左下肢连接的是正极,左上肢和右上肢共同连接负极;81.胸部导联202:v1它是安在胸骨右缘第4间隙;v2是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和v1相对的;v3是在v2与v4连接线的中点;v4就在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v5是左侧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是左侧腋中线与v4、v5同一水平面;v7是在左侧腋后线,与v4、v5同一水平面;v8是在左肩胛下角,与v4、v5、v6、v7同一水平面;v9是在左锁骨旁与v4、v5、v6同一水平面;v3r、v4r、v5r布置于v3、v4、v5相应部位的右侧胸部。82.例如,本技术的导联电极可由银-氯化银制成,可以检测并及时发现心律紊乱和/或心率过缓、过速等情况,但电极板放置部位应以能满足以下条件:p波清晰、明显(如为窦性节律);qrs波振幅要清晰并达到一定幅度,以触发心率计数和报警;不妨碍抢救操作(如电除颤等),可适用于以下过程中的电复律治疗: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心电监护有助于分析心脏骤停的原因和指导治疗(如除颤等);监测体表心电图可及时发现心律紊乱;复苏成功后应监测心律、心率变化,直至稳定为止;心律紊乱高危患者:许多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生致命性心律紊乱。心电监护是发现严重心律紊乱、预防猝死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方法;危重症心电监护: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感染、预激综合征和心脏手术后等。对接受了某些有心肌毒性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药物治疗的患者,亦应进行心电监护。此外,各种危重症伴发缺氧、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尤其钾、钠、钙、镁)、多系统脏器衰竭;某些诊断、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心导管检查,心包穿刺时,均可发生心律紊乱,导致猝死,必须进行心电监护;医疗机构外的检测监护过程等。83.优选地,如图7所示,设备包括分析心电模块200检测数据并控制除颤模块300进行除颤治疗的控制模块400,控制模块400按照能够分别获取心电模块200的肢体电极2011和胸部电极2021检测数据的方式与心电模块200建立电性连接;控制模块400按照能够向除颤模块300的第一除颤电极301、第二除颤电极302和第三除颤电极303分别按照除颤策略发送电击信号的方式建立电性连接。84.优选地,控制模块400包括用于记录历史心电数据的存储单元402,存储单元402与计算单元401电连接,使得计算单元401可以基于心电模块200的实时检测数据和存储单位的历史心电数据形成心电图并发送至存储单元402进行保存,存储单元402、计算单元401均与通信单元403电连接,使得通信单元403可以将存储单元402或计算单元401传输的数据基于无线通信或有线的方式传递至监护模块500,监护模块500至少包括佩戴在患者手部的智能手表501、监护人随身携带的监护终端502和云端服务器503的一种或多种。85.优选地,控制模块400包括用于确定患者实时位置的定位单元404和用于管理除颤治疗所需电能的能量管理单元405,能量管理单元405可以依据不同的除颤策略对除颤模块300300输出一定能量的电击信号。86.优选地,计算单元401根据心电模块200的实时检测数据和存储单元402的历史心电数据建立患者的心电图并依据心电图特征判断当前的包括第一状态至第八状态的心电状态,控制模块400根据第一状态至第八状态制定至少包括第一策略至第八策略的除颤策略;其中,第一状态为正常窦性心律状态;第二状态为轻微偏离窦性心律的预备状态;第三状态为心室颤动状态;第四状态为室性心动过速状态;第五状态为心房颤动状态;第六状态为心房扑动状态;第七状态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状态;第八状态为经除颤治疗但还未完全恢复窦性心律的状态。87.优选地,在计算单元401不断获取当前心电数据和历史心电数据并进行持续分析的情况下,针对患者当前处于不同的心电状态时,分别采取不同的除颤策略对患者进行电复律治疗,其中,第一策略可以是保持检测状态,控制模块400不对除颤模块300发送电击信号;第二策略可以是计算单元401针对当前心电图处于第二状态进行复核,若复核结果不变化,计算单元401继续保持检测状态;若复核结果变化,控制模块400依据更新后的除颤策略进行操作;第三策略可以是控制模块400控制能量管理单元405对除颤模块300发送能量为250-300j的电击信号,其电击类型为非同步复律;第四策略可以是控制模块400控制能量管理单元405对除颤模块300发送能量为150-200j的电击信号,其电击类型为同步复律;第五策略可以是控制模块400控制能量管理单元405对除颤模块300发送能量为150-200j的电击信号,其电击类型为同步复律;第六策略可以是控制模块400控制能量管理单元405对除颤模块300发送能量为80-100j的电击信号,其电击类型为同步复律;第七策略可以是控制模块400控制能量管理单元405对除颤模块300发送能量为100j的电击信号,其电击类型为同步复律;第八策略可以是计算单元401对心电图进行复核,若复核结果不变化,计算单元401继续保持检测状态;若复核结果变化,控制模块400依据更新后的除颤策略进行操作。88.心脏除颤器多数采用rlc阻尼放电的方法,电压变换器将直流低压变换成脉冲高压,经高压整流后向储能电容c充电,使电容获得一定的储能。除颤治疗时,控制高压继电器k动作,由储能电容c、电感l及人体(负荷)串联接通,使之构成rlc串联谐振。这是指除颤电击前,储能电容两端储存的最大能量值,单位用焦耳(j)表示。经实验证明,电击的安全剂量即最大储能值以不大于400j为宜。储能电容充电到最大储能值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最大储能时间。该参数要求越小越好,因为储能时间越短,抢救和治疗所需的准备时间也就越少。但因受电源内阻的限制,该时间不可能无限制地减少。目前大多数除颤器最大储能时间在(10~15)s范围内。这是指除颤器以最大储能值向一定负荷释放能量时在负荷上的最高电压值。为了确保安全,防止患者除颤电击时承受过高的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除颤器以最大储能值向电阻负荷释放时,在负荷上的最高电压值不应超过5000v。89.优选地,除颤模块300的布置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前后位,即一块除颤电极板放在背部肩胛下区;另一块除颤电极放在胸骨左缘3~4肋间水平,适用于节约电能、潜在并发症少及选择性电复律的情况。第二种称为前左位,第一除颤电极301板放在胸骨右缘2~3肋间(心底部),第二除颤电极302放在左腋前线内第5肋间(心尖部),适用于紧急电击除颤的情况。90.优选地,除颤模块300的第一除颤电极301和第二除颤电极302组成前后位,第一除颤电极301和第三除颤电极303组成前左位,当心电状态由第一状态向第三状态至第七状态的转变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时,除颤模块300优先采用前后位进行电击除颤;当第一状态向第三状态至第七状态的转变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时,除颤模块300优先采用前左位进行电击除颤。91.优选地,当计算单元401判断心电状态由第一状态变化到第二状态且变化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间阈值时,控制模块400控制除颤模块300以第一功率进入预工作状态,真空泵3028和气体泵3026开始运作,导电液进入内腔3011,使得电极片3029与皮肤之间建立电性连接;当计算单元401判断心电状态由第一状态变化到第二状态且变化时间小于第二时间阈值时,控制模块400控制除颤模块300以第二功率进入预工作状态,真空泵3028和气体泵3026开始运作,导电液加速进入内腔3011,使得电极片3029与皮肤之间建立更快速的电性连接。92.优选地,当心电状态处于第八状态时,控制模块400控制除颤模块300保持建立电性连接的预工作状态;当心电状态从第二状态至第八状态恢复至第一状态的时间大于第三时间阈值时,控制模块400控制除颤模块300将内腔3011中的导电液排至外腔3012,除颤模块300结束预工作状态。93.优选地,在控制模块400的计算单元401基于当前心电数据和历史心电数据生成心电图并进行持续分析的情况下,控制模块400将当前心电数据和心电图通过通信模块传递至监护模块500的云端服务器503进行备份存储;在计算模块将当前心电状态判断为第三至第七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模块400将当前定位数据、心电数据、心电图、心电状态及除颤策略信息同时发送至监护模块500的远端服务器、智能手表501和监护终端502,智能手表501以震动或灯光的方式向患者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患者保持尽量避免运动状态或结束运动状态以保持平和稳定;监护终端502可以提醒监护人员或医护人员关注患者状态并准备进入干预以提供帮助。94.优选地,智能手表501和监护终端502可以随时调用远端服务器查看当前心电数据、心电图和历史心电数据;在计算模块判断心电状态处于第三状态至第七状态的时间大于第四时间阈值时,控制模块400基于通信单元403向智能手表501和监护终端502发送报警信心并通知医护人员介入干预。95.实施例296.由于穿戴于患者身上,相对外部使用aed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更加迅速,但是也需要进行更充分的安全性考虑和更完善的安全设置。97.虽然用于除颤的电压可能并不足以威胁人体的基本生命,但是电击仍然会对人员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电击造成的肌肉收缩会让人感到不适,针对抵抗力低下的患病人员、老人、小儿,即便低幅值的电击仍然可能会产生很大的隐患,相较于常规的外用aed设备,往往是外界人士发现患者已经出现心律失常的较为明显的病症(例如已经倒地不起、捂住胸口表现疼痛等),此时对患者使用cpr心肺复苏或者使用外用aed通常是没有问题且急迫必要的,但是对于可穿戴的除颤设备,由于其极为靠近用户侧,能够相对更快地接收到用户的生理信息,理论上可以先于外部(可以指外部人员、外部检测设备等)发现用户的心率失常现象,并立即给予电击除颤,然而也更加容易由于过快的处理判断而造成误判而对用户发出非必要的电击。用户出现一些心率失常征兆时,并不一定代表其会产生严重到需要电击除颤的境地,反而,不适时的电极容易造成非期望的心脏失常问题,设备失误造成用户身体的损伤甚至重大损伤,如何定责的问题也十分复杂。因此如何安全处理可穿戴除颤仪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一件相当重要的工作。98.基于此本实施例给出如下方案:基于心电模块200获取的心电检测结果而控制除颤模块300处于停机、粘滞和动作三种状态,停机状态是指除颤模块300完全处于停机,至少不产生任何实际动作;动作状态是指除颤模块300处于并且执行了对用户身体进行电击除颤的状态;粘滞状态是指基于心电检测单元给出的预兆信息,除颤模块300至少执行一个除颤相关的子步骤但是非执行除颤相关的全部步骤的状态。除颤相关的子步骤至少包括,除颤电极预通电至预定电压、通气使得部分腔内压力升高、打开或关闭部分控制阀等。99.本方案中粘滞状态作为动作与非动作之间的中性位置为可穿戴除颤设备的安全性使用提供了较好的保障。具体地,针对心电模块200给出的不同心电检测结果,除颤模块300切换至对应的工作状态。当心电检测结果在若干预设周期均处于第一结果时,除颤模块300切换为或者保持停机状态;第一结果可以是心电状态处于正常的窦性心律状态,若干预设周期可以设定为3个可调整的预设周期,在患者心电状态处于稳定正常状态或恢复正常状态达到一定时限时,除颤模块300处于停机状态。100.当心电检测结果处于第二结果时,心电状态由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患者心电状态稍偏离正常,但还未发展至需要立即进行除颤的阶段,或心电状态由第三至第七状态转变为第八状态,患者已接受除颤治疗,但还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窦性心律,则除颤模块300切换或者保持粘滞状态。101.响应于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变化时间不同,粘滞状态也分为至少三种子模式,第一、第二和第三粘滞模式。第一粘滞模式下除颤模块300产生机械动作而不产生电动作,第二粘滞模式下除颤模块300产生电动作而不产生机械动作,第三粘滞模式下机械动作与电动作都处于待命状态而非动作状态。当心电检测结果为第二结果时,若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变化时间大于第一阈值,除颤模块300进入第一粘滞模式;若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变化时间大于第二阈值且不大于第一阈值,除颤模块300进入第二粘滞模式;当第一状态转变为第二状态的变化时间不大于第三阈值,除颤模块300进入第三粘滞模式;当心电状态处于第八状态时,除颤模块300保持第三粘滞模式。102.机械动作可以指,充气产生压力作用而将导电液挤出而使得电极与用户皮肤建立导电通道;电动作可以指,能量管理单元产生除颤需求能量的电压。当电动作和机械动作均实施时,才能完成对用户电击除颤的工作。待命状态可以指,能量管理单元或除颤模块300已经做好实际动作前的相应准备,这些准备可以是信号范围的,也可以是动作范围的,例如电极的通电信号通信或者是充气单元的热机。基于上述设置,粘滞状态很好地填补了除颤模块300动作与非动作之间的灰色区域,能够较好地防止除颤模块300误判而导致用户遭受非期望电击的问题,同时也不会延误用户在需要时的电击除颤,并且能够精准地基于对患者身体状态的判断,选择多种粘滞状态模式,合理安排相对缓慢动作的机械动作与相对较快的电动作在各种状态下的先后关系,在降低导电液不适时放出造成用户体表被污染的可能性的同时,时刻准备充足的待用电压以防止用户确实出现心率失常的危险。103.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