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304630发布日期:2022-11-23 09:3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同时还涉及该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2.主动脉疾病危害极大,病变会累积主动脉弓上三根重要的分支血管,主动脉疾病的治疗大多数以腔内治疗为主,病变完全覆盖分支血管后,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开窗治疗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方法,而左锁骨下动脉是开窗治疗中最麻烦、难度最高的一根血管,原因在于左锁骨下动脉变异扭曲,位置不稳定。目前各种原位开窗针,都不能顺利完成左锁骨下动脉的原位开窗,且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后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动脉夹层加重或者动脉开窗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目前左锁骨下动脉难以顺利原位开窗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减少原位开窗难度、增加穿刺成功率、能够顺利实现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的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同时提供了相应的开窗方法。
4.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包括主动脉腔内支架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主动脉腔内支架上设有牵引结构,牵引结构伸入左锁骨下动脉,牵引结构连接有与牵引结构可组装连接的穿刺结构,穿刺结构内设有导丝,导丝引导扩张球囊进入左锁骨下动脉。
5.优选地,牵引结构包括一端可组装连接在主动脉腔内支架上的牵引线以及血管内抓捕器,血管内抓捕器与牵引线相配合。
6.优选地,牵引线外套设有与牵引线间隙配合的牵引导管。
7.优选地,穿刺结构为穿刺针,导丝设于穿刺针内。
8.优选地,主动脉腔内支架上设有与左锁骨下动脉相配合的牵引环组,牵引环组的长度为25-45mm、26mm、27mm、28mm、29mm、30mm、31mm、32mm、33mm、34mm、35mm、36mm、37mm、38mm、39mm、40mm、41mm、42mm、43mm、44mm。
9.优选地,牵引环组包括与牵引线可组装连接的牵引环,相邻两个牵引环之间的间隔为5-20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
10.优选地,穿刺针为可弯曲穿刺针。
11.根据上述开窗系统进行模拟人体的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量左锁骨下动脉的位置确定主动脉腔内支架上对应的牵引环,将牵引线穿设在对应的牵引环上,将主动脉腔内支架收回到支架释放系统内并通过股动脉送入;
步骤2:经左锁骨下动脉植入牵引导管到相对应的腹主动脉或髂主动脉或股主动脉等合适的位置,该合适的位置能够使血管内抓捕器伸出牵引导管后就能实现对牵引线的抓捕动作,杜绝造成对血管的损伤,经牵引导管用血管内抓捕器抓取牵引线,将牵引线经牵引导管拉出;步骤3:植入主动脉腔内支架到既定的位置,该既定的位置使对应的牵引环靠近左锁骨下动脉与主动脉连接处,植入过程中显露主动脉腔内支架与牵引线的连接处a,使该连接处a靠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步骤4: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一次性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的覆膜部分和裸支架部分;步骤5:穿刺针沿牵引线通过牵引导管到达主动脉腔内支架连接处a;步骤6:利用牵引线与穿刺针间的相互作用力,穿刺针对主动脉腔内支架的覆膜进行穿刺;步骤7:穿刺完成后,经穿刺针内的空腔将导丝送至主动脉内,建立轨道,撤出穿刺针及牵引线;步骤8:经导丝将扩张球囊输送到左锁骨下动脉指定位置,植入左锁骨下动脉支架。
12.根据上述开窗系统进行模拟人体的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量左锁骨下动脉的位置确定主动脉腔内支架上对应的牵引环,将牵引线穿设在对应的牵引环上,将主动脉腔内支架收回到支架释放系统内并通过股动脉送入;步骤2:经左锁骨下动脉植入牵引导管到相对应的腹主动脉或髂主动脉或股主动脉等合适的位置,该合适的位置能够使血管内抓捕器伸出牵引导管后就能实现对牵引线的抓捕动作,杜绝造成对血管的损伤,经牵引导管用血管内抓捕器抓取牵引线,将牵引线经牵引导管拉出;步骤3:植入主动脉腔内支架到既定的位置,该既定的位置使对应的牵引环靠近左锁骨下动脉与主动脉连接处,植入过程中显露主动脉腔内支架与牵引线的连接处a,使该连接处a靠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步骤4: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先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的覆膜部分,待开窗成功后,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的裸支架部分;步骤5:穿刺针沿牵引线通过牵引导管到达主动脉腔内支架连接处a;步骤6:利用牵引线与穿刺针间的相互作用力,穿刺针对主动脉腔内支架的覆膜进行穿刺;步骤7:穿刺完成后,经穿刺针内的空腔将导丝送至主动脉内,建立轨道,撤出穿刺针及牵引线;步骤8:经导丝将扩张球囊输送到左锁骨下动脉指定位置,植入左锁骨下动脉支架。
13.优选地,步骤4中按照fan氏分型定位法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通过在主动脉腔内支架上设置牵引结构,配合穿刺结构对左锁骨下动
脉进行原位开窗动作,牵引结构使用时,根据左锁骨下动脉的测量数据将牵引线与相对应的牵引环连接,从而对穿刺结构的穿刺针进行引导及辅助穿刺动作,实现了穿刺针对主动脉腔内支架的覆膜部分进行准确穿刺的目的,从而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带来的严重并发症,降低原位开窗难度,提升原位开窗成功率。
15.(2)本发明通过在主动脉腔内支架上设置牵引环及牵引线对穿刺针的穿刺位置进行引导,同时根据牵引线与穿刺针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穿刺针轻松实现对主动脉腔内支架上覆膜部分的穿刺动作;本发明提供的牵引线不仅能够实现对穿刺针穿刺位置的引导,还能够辅助穿刺针实现对主动脉腔内支架上覆膜部分的穿刺,间隔设计的牵引环能够解决个体间左锁骨下动脉位置差异较大的问题,使本发明能够适合更多的患病个体。
附图说明
16.图1是实施例1中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图1的a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中图2牵引环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1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3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4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5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6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7中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主动脉腔内支架;2、牵引线;3、牵引导管;4、穿刺针;5、牵引环;6、连接处a;7、锥形头端;8、圆形开孔;9、可组装套筒;10、调节环;11、圆形头端;12、锥形开孔;13、尖端头端;14、弧型头端。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19.实施例1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其结构如图1-图4所示,其中图3未表现牵引导管3、穿刺针4,包括主动脉腔内支架1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主动脉腔内支架1上设有牵引结构,牵引结构伸入左锁骨下动脉,牵引结构连接有与牵引结构可组装连接的穿刺结构,穿刺结构内设有导丝,导丝引导扩张球囊进入左锁骨下动脉。
20.牵引结构包括一端可组装连接在主动脉腔内支架1上的牵引线2以及血管内抓捕器,血管内抓捕器与牵引线2相配合。牵引线2外套设有与牵引线2间隙配合的牵引导管3。穿刺结构为穿刺针4,导丝设于穿刺针4内。穿刺针4为可弯曲穿刺针。
21.主动脉腔内支架1上设有与左锁骨下动脉相配合的牵引环组,牵引环组的长度为25-45mm。牵引环组包括与牵引线2可组装连接的牵引环5,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5-20mm。
22.穿刺针4的头端可以设为锥形头端7,锥形头端7设置圆形开孔8;穿刺针4的头端可以设为圆形头端11,锥形头端7设置锥形开孔12;穿刺针4的头端可以设为尖端头端13,锥形
头端7设置圆形开孔8;穿刺针4的头端可以设为弧型头端14,锥形头端7设置锥形开孔12;上述穿刺针4的头端形状配合开孔方式均能实现对主动脉腔内支架1覆膜部分的穿刺。
23.根据上述开窗系统进行模拟人体的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量左锁骨下动脉的位置确定主动脉腔内支架1上对应的牵引环5,将牵引线2穿设在对应的牵引环5上,将主动脉腔内支架1收回到支架释放系统内并通过股动脉送入;步骤2:经左锁骨下动脉植入牵引导管3到腹主动脉或髂主动脉或股主动脉等合适的位置,经牵引导管3用血管内抓捕器抓取牵引线2,将牵引线2经牵引导管3拉出;步骤3:植入主动脉腔内支架1到既定的位置,植入过程中显露主动脉腔内支架1与牵引线2的连接处a 6,使该连接处a 6靠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步骤4: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1,一次性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1的覆膜部分和裸支架部分;步骤5:穿刺针4沿牵引线2通过牵引导管3到达主动脉腔内支架1连接处a 6;步骤6:利用牵引线2与穿刺针4间的相互作用力,穿刺针4对主动脉腔内支架1的覆膜进行穿刺;步骤7:穿刺完成后,经穿刺针4内的空腔将导丝送至主动脉内,建立轨道,撤出穿刺针4及牵引线2;步骤8:经导丝将扩张球囊输送到左锁骨下动脉指定位置,植入左锁骨下动脉支架。
24.根据上述开窗系统进行模拟人体的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测量左锁骨下动脉的位置确定主动脉腔内支架1上对应的牵引环5,将牵引线2穿设在对应的牵引环5上,将主动脉腔内支架1收回到支架释放系统内并通过股动脉送入;步骤2:经左锁骨下动脉植入牵引导管3到腹主动脉或髂主动脉或股主动脉等合适的位置,经牵引导管3用血管内抓捕器抓取牵引线2,将牵引线2经牵引导管3拉出;步骤3:植入主动脉腔内支架1到既定的位置,植入过程中显露主动脉腔内支架1与牵引线2的连接处a 6,使该连接处a 6靠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步骤4: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1,先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1的覆膜部分,待开窗成功后,释放裸支架部分;步骤5:穿刺针4沿牵引线2通过牵引导管3到达主动脉腔内支架1连接处a 6;步骤6:利用牵引线2与穿刺针4间的相互作用力,穿刺针4对主动脉腔内支架1的覆膜进行穿刺;步骤7:穿刺完成后,经穿刺针4内的空腔将导丝送至主动脉内,建立轨道,撤出穿刺针4及牵引线2;步骤8:经导丝将扩张球囊输送到左锁骨下动脉指定位置,植入左锁骨下动脉支架。
25.步骤4中按照fan氏分型定位法释放主动脉腔内支架1。
26.实施例2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穿刺针4的长度≥牵引导管3的长度,牵引线2的长度≥牵引导管3的长度。
27.实施例3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其结构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穿刺针4的头端为锥形头端7,锥形头端7上设有与穿刺针4内空腔相连通的圆形开孔8。
28.实施例4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其结构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结构上设有与导丝轨道结构相配合的可组装连接结构,可组装连接结构包括套设在穿刺针4上的可组装套筒9,可组装套筒9上设有与牵引线2相配合的调节环10。
29.实施例5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其结构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穿刺针4的头端为圆形头端11,圆形头端11上设有与穿刺针4内空腔相连通的锥形开孔12。
30.实施例6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其结构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穿刺针4的头端为尖端头端13,尖端头端13上设有与穿刺针4内空腔相连通的圆形开孔8。
31.实施例7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其结构如图9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穿刺针4的头端为弧型头端14,弧型头端14上设有与穿刺针4内空腔相连通的锥形开孔12。
32.实施例8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26mm。
33.实施例9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27mm。
34.实施例10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28mm。
35.实施例11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29mm。
36.实施例12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0mm。
37.实施例13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1mm。
38.实施例14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2mm。
39.实施例15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3mm。
40.实施例16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4mm。
41.实施例17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5mm。
42.实施例18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6mm。
43.实施例19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7mm。
44.实施例20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8mm。
45.实施例21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39mm。
46.实施例22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40mm。
47.实施例23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41mm。
48.实施例24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42mm。
49.实施例25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43mm。
50.实施例26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牵引环组的长度为44mm。
51.实施例27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6mm。
52.实施例28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7mm。
53.实施例29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8mm。
54.实施例30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9mm。
55.实施例31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0mm。
56.实施例32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1mm。
57.实施例33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2mm。
58.实施例34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3mm。
59.实施例35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4mm。
60.实施例36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5mm。
61.实施例37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6mm。
62.实施例38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7mm。
63.实施例39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8mm。
64.实施例40组装式主动脉腔内支架及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相邻两个牵引环5之间的间隔为19mm。
6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不仅限于上述实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