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肢体固定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55552发布日期:2022-11-19 07:31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肢体固定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肢体固定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肢体损伤正在日益增多,而在治疗的同时,为防止患者由于自身运动而导致受伤处出现二次伤害,就需要一种固定装置对患者的肢体加以固定支撑,来限制其活动。
3.现有技术也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如公开号为cn111759617a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肢体固定器,包括底座,底座的两端均活动连接有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第一盖板上设有第一吊挂部,第二盖板上设有第二吊挂部和第三吊挂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与底座组成可容纳患者腿部的空间;第一扎带和第一扎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挂部和第二吊挂部连接;第二扎带和第二扎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挂部和第三吊挂部连接,第二吊挂部和第三吊挂部之间设有凹陷部,第一吊挂部可绕连接部运动并嵌入凹陷部中从而使第一扎带和第二扎带分别卷成环状,由此便可将患者肢体周围对肢体包围固定,并使肢体悬空。
4.上述发明中通过第一扎带和第一扎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挂部和第二吊挂部连接;第二扎带和第二扎带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吊挂部和第三吊挂部连接,第二吊挂部和第三吊挂部之间设有凹陷部,第一吊挂部可绕连接部运动并嵌入凹陷部中从而使第一扎带和第二扎带分别卷成环状,由此便可将患者肢体周围对肢体包围固定,但如此固定,完全限制患者着的肢体的运动,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不利于患者的休息。
5.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肢体固定支撑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肢体固定支撑装置,包括一对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底座靠近顶部的两侧均固连有一对连接座;所述弧形板与连接座滑动连接;所述底座顶部远离弧形板的一侧设置有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轨与连接座滑动连接,且弧形滑轨与弧形板滑动连接;所述弧形板侧表面固连有若干对第一直杆;所述弧形滑轨的内侧表面固连有若干对第二直杆;成对所述第一直杆的间距小于成对第二直杆的间距;所述第一直杆之间相对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一柔性板;所述第二直杆远离弧形滑轨的一端的端面固连接第二柔性板;工作时,患者的肢体受到伤害,而导致骨折或形成创口时,可使用本发明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医生首先将弧形板与弧形滑轨,沿着底座的底面,向着底座的两侧滑动,从而使弧形板与弧形滑轨的顶部相互分离,此时医生将患者肢体需要固定位置,放入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之间,再转动弧形板与弧形滑轨,使其顶部相向转动并固定,再通过第一直杆与第二直杆分别带动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转,从而贴合到患者肢体两侧的表面,完成对患者肢体的固定,由此既方便了医生对患者受伤部位的治疗,又防止患者自身的运动,而造成创伤处二次伤害,同时弧形
板与弧形滑轨固定后形成的整体仍能在底座顶面转动,方便了患者旋转来调整肢体,以适配不同的躺姿和坐姿,进而降低了患者不适感。
8.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面于弧形板和弧形滑轨对应位置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连接有滚筒;所述滚筒的侧表面固连有橡胶垫;工作时,当弧形板与弧形滑轨发生转动时,会带动转动槽内的滚筒滚动,避免了弧形板与弧形滑轨与底座表面的接触,防止底座表面与弧形板与弧形滑轨相互摩擦而造成磨损,同时又通过滚筒的转动降低滚筒与弧形板与弧形滑轨之间的摩擦,延长弧形板、弧形滑轨和滚筒的使用寿命,而滚筒表面固连的橡胶垫也能降低弧形板与弧形滑轨转动时产生的震动,降低医生或患者调整肢体时,患者的痛楚。
9.优选的,所述第一直杆与第二直杆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远离底座表面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处于所述第一直杆表面的滑块,其侧表面与第一柔性板固连;处于所述第二直杆表面的滑块,其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柔性板固连;工作时,当患者的肢体的过粗或过细,而不利于固定时,医生可通过旋转第一套筒,通过第一套筒的旋转带动滑块沿着第一直杆或第二直杆的轴向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沿着第一直杆或第二直杆的轴向方向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对不同粗细的肢体的固定,提高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柔性板靠近底部的一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侧壁固连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表面套接有薄膜,且转动杆与薄膜之间设置有卷簧;所述薄膜远离转动杆的一端固连有限位杆;所述第二柔性板的底部端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杆与限位槽卡接;工作时,当医生通过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完成对患者的夹持后,可拉动限位杆,并通过限位杆拉出转动槽内的薄膜,再将限位杆塞入限位槽内,完成限位杆与限位槽之间的卡接,此时薄膜能对患者肢体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的内侧表面固连有均匀设置条形气囊;所述条形气囊之间相互连通;靠近顶部的所述条形气囊固连有进气管;所述条形气囊表面固连有硅胶垫;工作时,当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转动至患者肢体的两侧时,医生通过进气管向条形气囊中充入空气,此时条形气囊鼓起,并挤患者的肢体,从而辅助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起到进一步的固定患者肢体的作用,同时硅胶垫也能降低与患者皮肤接触时的不适感。
12.优选的,所述条形气囊的内表面之间固连若干均匀设置的弹性绳;工作时,当条形气囊中充满气体时,弹性绳处于拉伸状态,当需要选将患者的肢体脱离条形气囊固定时,医生可将进气管打开,使条形气囊内的气体从进气管排出,此时弹性绳收缩,以辅助将条形气囊内的气体从进气管排出,提高条形气囊内的气体的排出效率。
13.优选的,两个所述底座之间连接有延长杆;所述延长杆包括第一套杆与第二套杆;所述第一套杆与第二套杆分别与底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杆与第二套杆滑动连接;工作时,当患者的肢体严重骨折时,需要将肢体骨折处的两端进行固定,防止肢体在骨折处发生活动或者弯曲,而造成骨折处的二次伤害,此时医生需要将两个底座通过第一套杆和第二套杆相互连接,再将骨折处置于两个底座之间的位置,并通过底座顶部的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将肢体骨折处的两端位置进行固定,进而限制住肢体骨折处活动,方便医生的治疗,降低二次伤害发生的概率。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套杆于第二套杆滑动连接处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工作时,医生可通过第一套杆与第二套杆之间的滑动,来调整两个底座之间的距离,当调整至需要的长度后,医生再旋转第二套筒,使第二套筒收紧第一套杆与第二套杆的连接处。从而起到限制第一套杆与第二套杆长度的作用。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筒的外侧表面固连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套筒的一侧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远离连接柱的一端连接有固定筒;所述连接柱靠近顶盖一端开有滑槽;所述滑槽的槽底固连有磁铁块;所述顶盖靠近连接柱的一端固连有铁柱,且铁柱与滑槽滑动连接;工作时,当患者骨折情况十分严重时,需要对其骨折处添加骨牵引针加以固定,而骨牵引针的固定需要外部支撑,此时医生便可通过将骨牵引针末端塞入固定筒,以实现对骨牵引针固定,同时医生可拔起顶盖,使铁柱远离磁铁块后旋转顶盖,从而带动固定筒旋转,进而使固定筒能够固定不同角度的骨牵引针。
16.优选的,所述固定筒两侧均固连有转轴;所述转轴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顶盖固连;所述转轴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固定筒的内壁固连有均匀设置的弹片;所述弹片远离固定筒内壁的一端固连有挤压片;工作时,医生可通过转动轴调整固定筒的倾仰,调整到合适倾仰角度后,再通过螺母加以固定,使固定筒能够适配从不同角度插入肢体的骨牵引针,而插入固定筒内的骨牵引针也能通过弹片带动挤压片,再由挤压片挤压骨牵引针,实现对骨牵引针的进一步的固定。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8.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肢体固定支撑装置,通过第一直杆与第二直杆分别带动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转,从而贴合到患者肢体两侧的表面,完成对患者肢体的固定,由此既方便了医生对患者受伤部位的治疗,又防止患者自身的运动,而造成创伤处二次伤害,同时弧形板与弧形滑轨固定后形成的整体仍能在底座顶面转动,方便了患者旋转来调整肢体,以适配不同的躺姿和坐姿,进而降低了患者不适感。
19.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肢体固定支撑装置,通过第一套筒的旋转带动滑块沿着第一直杆或第二直杆的轴向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沿着第一直杆或第二直杆的轴向方向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柔性板与第二柔性板对不同粗细的肢体的固定,提高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22.图2是本发明中滚筒的立体视图;
23.图3是本发明中滑块的结构示意视图;
24.图4是本发明中条形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发明中第一套杆的剖视图;
26.图6是本发明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发明中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本发明中连接柱的剖视图;
29.图中:1、底座;2、弧形板;3、连接座;4、弧形滑轨;5、第一直杆;6、第二直杆;7、第一
柔性板;8、第二柔性板;9、转动槽;10、滚筒;11、橡胶垫;12、第一套筒;13、滑块;14、凹槽;15、转动杆;16、薄膜;17、限位杆;18、限位槽;19、条形气囊;20、进气管;21、硅胶垫;22、弹性绳;23、延长杆;24、第一套杆;25、第二套杆;26、第二套筒;27、连接柱;28、顶盖;29、固定筒;30、滑槽;31、磁铁块;32、铁柱;33、转轴;34、连接块;35、螺母;36、弹片;37、挤压片。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31.实施例一
32.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肢体固定支撑装置,包括一对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板2;所述底座1靠近顶部的两侧均固连有一对连接座3;所述弧形板2与连接座3滑动连接;所述底座1顶部远离弧形板2的一侧设置有弧形滑轨4;所述弧形滑轨4与连接座3滑动连接,且弧形滑轨4与弧形板2滑动连接;所述弧形板2侧表面固连有若干对第一直杆5;所述弧形滑轨4的内侧表面固连有若干对第二直杆6;成对所述第一直杆5的间距小于成对第二直杆6的间距;所述第一直杆5之间相对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一柔性板7;所述第二直杆6远离弧形滑轨4的一端的端面固连接第二柔性板8;工作时,患者的肢体受到伤害,而导致骨折或形成创口时,可使用本发明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医生首先将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沿着底座1的底面,向着底座1的两侧滑动,从而使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的顶部相互分离,此时医生将患者肢体需要固定位置,放入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之间,再转动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使其顶部相向转动并固定,再通过第一直杆5与第二直杆6分别带动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转动,从而贴合到患者肢体两侧的表面,完成对患者肢体的固定,由此既方便了医生对患者受伤部位的治疗,又防止患者自身的运动,而造成创伤处二次伤害,同时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固定后形成的整体仍能在底座1顶面转动,方便了患者旋转来调整肢体,以适配不同的躺姿和坐姿,进而降低了患者不适感。
33.如图1至图2所示,其中所述底座1的顶面于弧形板2和弧形滑轨4对应位置开设有转动槽9;所述转动槽9内转动连接有滚筒10;所述滚筒10的侧表面固连有橡胶垫11;工作时,当弧形板2和弧形滑轨4发生转动时,会带动转动槽9内的滚筒10滚动,避免了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与底座1表面的接触,防止底座1表面与弧形板2和弧形滑轨4相互摩擦而造成磨损,同时又通过滚筒10的转动降低滚筒10与弧形板2和弧形滑轨4之间的摩擦,延长弧形板2、弧形滑轨4和滚筒10的使用寿命,而滚筒10表面固连的橡胶垫11也能降低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转动时产生的震动,降低医生或患者调整肢体时,患者的痛楚。
34.如图1和图3所示,其中所述第一直杆5与第二直杆6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第一套筒12;所述第一套筒12远离底座1表面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滑块13;处于所述第一直杆5表面的滑块13,其侧表面与第一柔性板7固连;处于所述第二直杆6表面的滑块13,其远离第一套筒12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柔性板8固连;工作时,当患者的肢体过粗或过细,而不利于固定时,医生可通过旋转第一套筒12,通过第一套筒12的旋转带动滑块13沿着第一直杆5或第二直杆6的轴向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沿着第一直杆5或第二直杆6的轴向方向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对不同粗细的肢体的固定,提高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
35.如图1和图4所示,其中所述第一柔性板7靠近底部的一端开设有凹槽14;所述凹槽14内侧壁固连有转动杆15;所述转动杆15表面套接有薄膜16,且转动杆15与薄膜16之间设置有卷簧;所述薄膜16远离转动杆15的一端固连有限位杆17;所述第二柔性板8的底部端面开设有限位槽18;所述限位杆17与限位槽18卡接;工作时,当医生通过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完成对患者的夹持后,可拉动限位杆17,并通过限位杆17拉出转动槽9内的薄膜16,再将限位杆17塞入限位槽18内,完成限位杆17与限位槽18之间的卡接,此时薄膜16能对患者肢体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36.如图1和图4所示,其中所述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的内侧表面固连有均匀设置条形气囊19;所述条形气囊19之间相互连通;靠近顶部的所述条形气囊19固连有进气管20;所述条形气囊19表面固连有硅胶垫21;工作时,当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转动至患者肢体的两侧时,医生通过进气管20向条形气囊19中充入空气,此时条形气囊19鼓起,并挤患者的肢体,从而辅助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起到进一步的固定患者肢体的作用,同时硅胶垫21也能降低与患者皮肤接触时的不适感。
37.如图1和图4所示,其中所述条形气囊19的内表面之间固连若干均匀设置的弹性绳22;工作时,当条形气囊19中充满气体时,弹性绳22处于拉伸状态,当需要选将患者的肢体脱离条形气囊19固定时,医生可将进气管20打开,使条形气囊19内的气体从进气管20排出,此时弹性绳22收缩,以辅助将条形气囊19内的气体从进气管20排出,提高条形气囊19内的气体的排出效率。
38.如图1和图5所示,其中两个所述底座1之间连接有延长杆23;所述延长杆23包括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所述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分别与底座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滑动连接;工作时,当患者的肢体严重骨折时,需要将肢体骨折处的两端进行固定,防止肢体在骨折处发生活动或者弯曲,而造成骨折处的二次伤害,此时医生需要将两个底座1通过第一套杆24和第二套杆25相互连接,再将骨折处置于两个底座1之间的位置,并通过底座1顶部的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将肢体骨折处的两端位置进行固定,进而限制住肢体骨折处活动,方便医生的治疗,降低二次伤害发生的概率。
39.如图5所示,其中所述第一套杆24于第二套杆25滑动连接处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套筒26;所述第二套筒26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工作时,医生可通过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之间的滑动,来调整两个底座1之间的距离,当调整至需要的长度后,医生再旋转第二套筒26,使第二套筒26收紧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的连接处。从而起到限制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长度的作用。
40.实施例二
41.如图6至图8所示,对比实施例一,其中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套筒12的外侧表面固连有连接柱27;所述连接柱27远离套筒的一侧设置有顶盖28;所述顶盖28远离连接柱27的一端连接有固定筒29;所述连接柱27靠近顶盖28一端开有滑槽30;所述滑槽30的槽底固连有磁铁块31;所述顶盖28靠近连接柱27的一端固连有铁柱32,且铁柱32与滑槽30滑动连接;工作时,当患者骨折情况十分严重时,需要对其骨折处添加骨牵引针加以固定,而骨牵引针的固定需要外部支撑,此时医生便可通过将骨牵引针末端塞入固定筒29,以实现对骨牵引针固定,同时医生可拔起顶盖28,使铁柱32远离磁铁块31后旋转顶盖28,从而带动固定筒29旋转,进而使固定筒29能够固定不同角度的骨牵引针。
42.如图6至图8所示,其中所述固定筒29两侧均固连有转轴33;所述转轴33表面转动连接有连接块34;所述连接块34与顶盖28固连;所述转轴33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35;所述固定筒29的内壁固连有均匀设置的弹片36;所述弹片36远离固定筒29内壁的一端固连有挤压片37;工作时,医生可通过转动轴调整固定筒29的倾仰,调整到合适倾仰角度后,再通过螺母35加以固定,使固定筒29能够适配从不同角度插入肢体的骨牵引针,而插入固定筒29内的骨牵引针也能通过弹片36带动挤压片37,再由挤压片37挤压骨牵引针,实现对骨牵引针的进一步的固定。
43.工作时,患者的肢体受到伤害,而导致骨折或形成创口时,可使用本发明对患者的肢体进行固定,医生首先将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沿着底座1的底面,向着底座1的两侧滑动,从而使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的顶部相互分离,此时医生将患者肢体需要固定位置,放入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之间,再转动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使其顶部相向转动并固定,再通过第一直杆5与第二直杆6分别带动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转,从而贴合到患者肢体两侧的表面,完成对患者肢体的固定,由此既方便了医生对患者受伤部位的治疗,又防止患者自身的运动,而造成创伤处二次伤害,同时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固定后形成的整体仍能在底座1顶面转动,方便了患者旋转来调整肢体,以适配不同的躺姿和坐姿,进而降低了患者不适感。
44.当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发生转动时,会带动转动槽9内的滚筒10滚动,避免了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与底座1表面的接触,防止底座1表面与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相互摩擦而造成磨损,同时又通过滚筒10的转动降低滚筒10与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之间的摩擦,延长弧形板2、弧形滑轨4和滚筒10的使用寿命,而滚筒10表面固连的橡胶垫11也能降低弧形板2与弧形滑轨4转动时产生的震动,降低医生或患者调整肢体时,患者的痛楚。
45.当患者的肢体的过粗或过细,而不利于固定时,医生可通过旋转第一套筒12,通过第一套筒12的旋转带动滑块13沿着第一直杆5或第二直杆6的轴向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沿着第一直杆5或第二直杆6的轴向方向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对不同粗细的肢体的固定,提高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
46.当医生通过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完成对患者的夹持后,可拉动限位杆17,并通过限位杆17拉出转动槽9内的薄膜16,再将限位杆17塞入限位槽18内,完成限位杆17与限位槽18之间的卡接,此时薄膜16能对患者肢体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47.当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转动至患者肢体的两侧时,医生通过进气管20向条形气囊19中充入空气,此时条形气囊19鼓起,并挤患者的肢体,从而辅助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起到进一步的固定患者肢体的作用,同时硅胶垫21也能降低与患者皮肤接触时的不适感。
48.当条形气囊19中充满气体时,弹性绳22处于拉伸状态,当需要选将患者的肢体脱离条形气囊19固定时,医生可将进气管20打开,使条形气囊19内的气体从进气管20排出,此时弹性绳22收缩,以辅助将条形气囊19内的气体从进气管20排出,提高条形气囊19内的气体的排出效率。
49.当患者的肢体严重骨折时,需要将肢体骨折处的两端进行固定,防止肢体在骨折处发生活动或者弯曲,而造成骨折处的二次伤害,此时医生需要将两个底座1通过第一套杆
24和第二套杆25相互连接,再将骨折处置于两个底座1之间的位置,并通过底座1顶部的第一柔性板7与第二柔性板8将肢体骨折处的两端位置进行固定,进而限制住肢体骨折处活动,方便医生的治疗,降低二次伤害发生的概率。
50.医生可通过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之间的滑动,来调整两个底座1之间的距离,当调整至需要的长度后,医生再旋转第二套筒26,使第二套筒26收紧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的连接处。从而起到限制第一套杆24与第二套杆25长度的作用。
51.当患者骨折情况十分严重时,需要对其骨折处添加骨牵引针加以固定,而骨牵引针的固定需要外部支撑,此时医生便可通过将骨牵引针末端塞入固定筒29,以实现对骨牵引针固定,同时医生可拔起顶盖28,使铁柱32远离磁铁块31后旋转顶盖28,从而带动固定筒29旋转,进而使固定筒29能够固定不同角度的骨牵引针。
52.医生可通过转动轴调整固定筒29的倾仰,调整到合适倾仰角度后,再通过螺母35加以固定,使固定筒29能够适配从不同角度插入肢体的骨牵引针,而插入固定筒29内的骨牵引针也能通过弹片36带动挤压片37,再由挤压片37挤压骨牵引针,实现对骨牵引针的进一步的固定。
53.上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说明书附图中的图1为基准,按照人物观察视角为标准,装置面对观察者的一面定义为前,观察者左侧定义为左,依次类推。
5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5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