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2945944发布日期:2023-01-14 10:55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光针灸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光针灸就是利用微细光束照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新型针灸方法,可以是脉冲激光,也可以是紫外线或红外线等。且与传统针灸方法相比,其特点是无针刺引起的疼痛,对组织无损害,无滞针、断针及针穴感染之可能,不但有类似针灸的作用,同时还有激光本身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物效应。
3.但是对于不同的患者在使用光针灸装置进行光针灸的过程中,需要时常对光针灸装置的发光源进行强度的调整,而调整的过程通常都是由相应的医护人员根据经验进行,而这样的调节过程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对进行针灸的人群可能会引起不适,例如疼痛感。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光针灸过程中发光源调节的准确性,降低针灸过程中对进行针灸的人群造成不适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及装置。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穴位的当前温度;判断所述当前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所述当前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增强指令;基于所述增强指令以提高发光源的光照强度;若所述当前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则判断所述当前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所述当前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获取减弱指令;基于所述减弱指令以降低所述发光源的光照强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当前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获取增强指令以提高发光源的光照强度,在当前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获取减弱指令以降低发光源的光照强度。从而能够根据穴位的温度调节发光源的光照强度,能够提高光针灸过程中发光源调节的准确性,降低针灸过程中对进行针灸的人群造成不适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7.作为优选,在所述获取减弱指令之前,还包括:获取穴位的针灸时长;判断所述针灸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若是,则获取停止指令以使所述发光源停止工作;
若否,则进行下一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针灸时长确定是否需要减弱发光源的光照强度,能够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9.作为优选,在所述获取穴位的当前温度之前,还包括:获取设备的自检反馈信息;基于所述自检反馈信息判断所述设备中是否存储有治疗方案;若存在,则获取选择指令;基于所述选择指令以选择相应的所述治疗方案生成治疗指令;基于所述治疗指令以控制所述设备进行光针灸工作;若不存在,则获取方案缺失反馈信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自检反馈信息确定设备是否有治疗方案,从而能够方便生成治疗指令进行治疗,或者获取方案缺失反馈信息,从而能够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醒。
11.作为优选,还包括:获取人体位置的标准图像和实时图像;基于所述实时图像和所述标准图像判断人体是否发生移动;若发生移动,则基于实时图像和所述标准图像获取移动幅度;判断所述移动幅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幅度;若是,则获取暂停指令以使所述发光源暂停工作。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实时图像和标准图像判断人体是否发生移动,在发生移动时,且移动幅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幅度,则使发光源暂停工作,能够尽可能保证针灸位置的准确性。
13.作为优选,在所述获取暂停指令以使所述发光源暂停工作之后,还包括:基于所述实时图像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所述实时图像与所述标准图像是否匹配;若匹配,则获取恢复指令以使所述发光源继续工作;若不匹配,则获取告警信息。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断实时图像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是否与标准图像匹配,也就是判断患者是否复位,如果是,则发光源继续工作,如果否,则获取告警信息,从而能够对医疗人员进行提醒。
15.作为优选,在所述获取暂停指令以使所述发光源暂停工作之前,还包括:获取所述装置的偏转角度;判断所述偏转角度是否与预设角度匹配;若否,则获取基于所述偏转角度和所述预设角度获取偏转指令;基于所述偏转指令以使所述偏转角度与所述预设角度匹配;若是,则进行下一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断偏转角度是否与预设角度匹配,能够判断实时图像与标准图像不匹配是否是人为引起。如果不匹配,则根据偏转指令使偏转角度与预设角度匹配,如果匹配,则继续后续的步骤,从而能够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17.作为优选,还包括:
获取患者的当前心跳速度;基于所述当前心跳速度判断患者的心跳速度是否加快;若是,则获取最低调节指令以将所述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其中,所述预设最低强度是指所述光照强度能够起到治疗效果的最低强度。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当前心跳速度确定患者心跳是否加快,如果加快则将光照强度调节值预设最低强度,从而使患者能够适应光针灸。
19.作为优选,在所述将所述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之前,还包括:获取所述心跳速度加快的持续时长;判断所述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时长;若是,则不获取所述最低调节指令;若否,则进行下一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断心跳速度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时长,能够确定患者心跳速度加快是否是温度过高引起的,从而确定是否进行光照强度的调节,进而能够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2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光针灸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光针灸装置,能够应用上述任一项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有若干机械手,所述机械手远离所述基体的一端设有发光源,所述机械手靠近所述发光源的一端设有穴位温度传感器,所述基体设有分别与所述穴位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发光源电连接的显示装置,所述基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发光源电连接的控制旋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穴位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患者的穴位温度,并在显示装置上进行显示,然后根据显示的温度通过控制旋钮控制发光源的发光强度,同时也通过显示装置进行显示。从而能够提高光针灸过程中发光源调节的准确性,降低针灸过程中对进行针灸的人群造成不适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在当前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获取增强指令以提高发光源的光照强度,在当前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获取减弱指令以降低发光源的光照强度。从而能够根据穴位的温度调节发光源的光照强度,能够提高光针灸过程中发光源调节的准确性,降低针灸过程中对进行针灸的人群造成不适情况发生的可能性;2.根据针灸时长确定是否需要减弱发光源的光照强度,能够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针灸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至步骤s14的流程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1至步骤s26的流程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1至步骤s35的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1至步骤s43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51至步骤s55的流程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61至步骤s63的流程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71至步骤s74的流程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基体;11、底座;111、转动口;112、第一主动齿轮;113、第二主动齿轮;114、挡板;12、横板;121、凹槽;122、从动齿轮;123、水平尺;2、机械手;21、发光源;22、穴位温度传感器;23、追踪传感器;3、显示装置;31、显示屏;32、控制芯片;33、通讯接口;34、时间控制器;35、控制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至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光针灸装置。参照图1和图2,光针灸装置包括呈长方体状的基体1,基体1的上表面固设有若干机械手2,机械手2沿基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机械手2靠近基体1的上表面的边缘设置,同时机械手2远离基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发光源21。进行光针灸的过程中,患者可以躺在基体1的上表面上,然后机械手2自身进行转动,使发光源21朝向患者身上的穴位,然后发光源21通电进行发光,进而实现光针灸的过程。
28.基体1包括呈长方体状的底座11,以及与底座11转动连接的横板12。底座11的上表面开设有转动口111,转动口111呈长方形,且沿底座11的长度方向开设。横板12呈长方体板状,且横板12的短边所在的两个侧壁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转动轴,且转动轴的轴线的方向与横板12的长度方向平行。横板12的长边所在的两个侧壁的截面呈半圆形,且横板12的宽度等于转动口111的宽度。
29.转动口111的短边所在的内壁分别开设有一个位于同一个轴线上的转动孔,两个转动轴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转动孔中。横板12上开设有凹槽121,凹槽121包括正槽和反槽,正槽开设于横板12的上表面,反槽开设于横板12的下表面。
30.其中,正槽是当人体面部朝上的时候相适配开设的槽,反槽是当人体面部朝下的时候相适配开设的槽。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对于不同身高的人可以设置不同大小的凹槽121。
31.当人体面部朝上时,也就是面部朝向远离基体1的方向,视为正面,相对的,当面部朝下时,视为反面。当患者需要正面进行光针灸时,转动轴在转动孔内转动从而带动横板12转动,进而使正槽朝上,进而使正槽能够对患者的位置进行定位。相应的,当需要反面进行光针灸时,转动轴再次带动横板12转动,进而使反槽朝上。从而通过上述的方式能够通过凹槽121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定位,能够尽可能保证进行光针灸时患者身体的稳定性,以及针灸穴位寻找的准确性。
32.转动轴远离横板12的一端延伸出底座11的表面,且同轴固定连接有位于底座11外侧的从动齿轮122。同时,底座11靠近从动齿轮122的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主动齿轮112和第二主动齿轮113,第一主动齿轮112和第二主动齿轮113的轴线平行,且同时与从动齿轮122啮合。第一主动齿轮112的直径大于从动齿轮122的直径,从动齿轮122的直径大于第二主动齿轮113的直径。
33.当需要快速翻转横板12时,第一主动齿轮112转动带动从动齿轮122转动,进而能
够对横板12进行粗调,当需要对横板12的转动角度进行细调时,第二主动齿轮113带动从动齿轮122转动,进而在相同的转动时间内,第二主动齿轮113带动从动齿轮122转动的转动角度小于第一主动齿轮112带动从动齿轮122转动的转动角度,进而实现对横板12的粗调和细调。
34.且底座11靠近从动齿轮122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放置槽,两个放置槽中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动力马达,其中一个动力马达的转动轴与第一主动齿轮112的转动轴同轴固定连接,另一个动力马达的转动轴与第二主动齿轮113的转动轴同轴固定连接。
35.同时底座11靠近从动齿轮12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双向旋钮,其中一个双向旋钮与其中一个动力马达电连接,另一个双向旋钮与另一个动力马达电连接。工作过程中,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双向旋钮的转动方向,从而实现控制动力马达的转动方向,进而能够控制横板12的转动方向。
36.横板1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靠近从动齿轮122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水平尺123,水平尺123与横板12的转动轴垂直,且水平尺123与横板12平行,且沿横板12的宽度方向设置。其中,水平尺123可以设置为电子水平尺123也可以是物理水平尺123。
37.当使用者通过双向旋钮控制横板12转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水平尺123的是否水平,从而确定旋转的横板12是否水平,进而能够提高转动横板12角度的准确性。
38.同时,底座11的上表面沿长度方向所在的表面分别转动连接有一个挡板114,当横板12角度调整完成之后,可以转动挡板114,进而使挡板114位于横板12的上方,且与横板12的表面抵触,进而能够对横板12进行定位,能够尽可能防止横板12进行转动,从而能够提高横板12的稳定性。
39.进行光针灸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穴位的追踪,机械手2靠近发光源21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追踪传感器23,进行光针灸的过程中,可以在患者的穴位上固定穴位标记,例如可以是用不同的颜色对穴位进行标记,也可以是在患者的穴位上粘贴不同的图案,进而使追踪传感器23能够根据标记追踪到相应的穴位。追踪过程可以是每个追踪传感器23都能追踪固定的颜色。
40.当追踪传感器23追踪到相应的标记之后,将追踪的信息传递给基体1上的控制芯片32,然后控制芯片32控制机械手2进行移动,进而使发光源21能够对相应的穴位进行光针灸。
41.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光针灸的时长,发光源21电连接有时间控制器34,其中,时间控制器34可以是设置于控制芯片32内的时间控制程序,通过时间控制程序能够控制发光源21通电时长,进而控制发光源21的发光时间,从而控制光针灸的时长。
42.基体1的侧壁远离从动齿轮12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显示装置3,且显示装置3包括显示屏31,控制旋钮35,控制芯片32以及若干控制按钮。其中,发光源21与控制芯片32电连接,显示屏31与控制芯片32电连接,同时控制旋钮35与发光源21电连接。使用者可以通过转动控制旋钮35,从而能够控制发光源21的亮度,并将发光源21的亮度值在显示屏31上进行显示。
43.显示装置3电连接有通讯接口33,通讯接口33与控制芯片32电连接。其中通讯接口33包括物理接口和虚拟接口,物理接口例如usb接口,type-c接口等,虚拟接口例如蓝牙接口等无线通信接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通讯接口33将针灸方案传送至控制器内,然后通过显
示屏31进行显示,并通过控制按钮进行选择,当然,显示屏31也可以是触摸屏,通过触摸的方式进行选择。然后根据选定的针灸方案能够控制机械手2进行移动,进而使发光源21能够进行光针灸。
44.进一步的,机械手2靠近发光源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穴位温度传感器22,穴位温度传感器22与控制芯片32电连接,穴位温度传感器22能够检测机械手2进行光针灸的穴位的温度,并发送至控制芯片32,然后在显示屏31上进行显示,从而可以时医疗人员能够直观的观察温度读数。
45.然后,通过控制控制旋钮35调整发光源21的发光强度,进而调整患者穴位的针灸的温度,不需要医护人员根据经验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提高光针灸过程中发光源21调节的准确性,降低针灸过程中对进行针灸的人群造成不适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光针灸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通过第一主动齿轮112和第二主动齿轮113调节横板12的转动角度,然后当患者躺好之后,医护人员在患者的身上设置穴位标记,然后追踪传感器23能够追踪穴位,使机械手2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后,发光源21进行光针灸,同时通过穴位温度传感器22能够测量穴位的温度,并在显示装置3上显示光照强度和穴位温度,最后可以通过控制旋钮35调准确的整光照强度,进而调整穴位温度。从而能够提高光针灸过程中发光源21调节的准确性,降低针灸过程中对进行针灸的人群造成不适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47.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下面结合上述的一种光针灸装置对光针灸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48.参照图3,光针灸控制方法包括:s1.获取穴位的当前温度;s2.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s3.若当前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则获取增强指令;s4.基于增强指令以提高发光源的光照强度;s5.若当前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s6.若当前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则获取减弱指令;s7.基于减弱指令以降低发光源的光照强度。
49.具体来说,对患者进行光针灸的过程中,首先通过穴位温度传感器获得患者的穴位的当前温度,然后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其中第一预设温度为能够起到治疗效果的最低温度。
50.如果当前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证明此时光针灸的温度不足,此时获取增强指令,从而根据增强指令提高发光源的光照强度,增强的方式可以是预设一个光照强度,然后根据这个预设的光照强度进行增强。
51.如果当前温度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则不需要进行其他的操作。如果当前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此时需要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可以是根据若干不同的人群进行光针灸时,检测的能够承受的光针灸的最大温度值的平均值。
52.如果当前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证明此时进行光针灸的温度,患者会出现不能忍受的疼痛感,因此此时获取减弱指令,然后根据减弱指令降低发光源的光照强度。减弱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光照强度与温度的关系表,关系表中包括光照强度以及与光照强度对应
的温度值,关系表中的对应关系可以通过历史的实验数据测量之后获得。
53.在当前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可以预设需要调整的光照强度,进而使光照强度能够在显示屏上进行显示,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通过控制旋钮进行控制调整发光源的光照强度。当然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通过驱动马达带动控制旋钮转动,然后根据光照强度预设驱动马达的旋转角度,即当获得光照强度的对应值之后,即可获得驱动马达的旋转角度,进而能够对控制旋钮进行控制转动,使调节的光照强度与显示屏上显示的需要调整的光照强度相等。其中,第一预设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
54.通过上述的方式进行调节,不需要医护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调节,可以根据需要的光照强度进行定量调节,从而能够提高光针灸过程中发光源调节的准确性,降低针灸过程中对进行针灸的人群造成不适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55.参照图4,为了提高发光源调节的准确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减弱指令之前,还包括:s11.获取穴位的针灸时长;s12.判断针灸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s13.若是,则获取停止指令以使发光源停止工作;s14.若否,则获取减弱指令。
56.具体来说,在获取减弱指令之前,需要判断进行光针灸的过程中,穴位温度上升至第二预设温度时,经过的时长是否满足预设值,这个时长即为针灸时长,针灸时长的获取方式为从当前温度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开始计算,然后进行计时到针灸的预设时长停止,也就是到第一预设时长停止,在这期间记录的时长,均为针灸时长。
57.判断针灸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就判断进行针灸的时间是否满足针灸的时长要求。如果此时针灸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长,证明此时针灸时间足够,此时无需要对当前的穴位绩效进行针灸,因此此时不需要进行光照强度的调整,获取停止指令控制发光源断电停止工作即可。
58.同时,在本技术的一种可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情况下,当时间控制器发生故障不能控制发光源断电时,时间控制器设置的第一预设时长可以发送至控制芯片,控制芯片可以直接控制发光源断电。
59.当针灸时长小于第一预设时长时,证明此时针灸没有结束,但是温度以及达到第二预设温度,因此,此时就需要对发光源的光照强度进行调整,所以此时执行后续的步骤,也就是获取减弱指令。从而通过上述的方式,能够进一步确定控制发光源光照强度减弱的准确性。
60.参照图5,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使光针灸装置能够及时工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穴位的当前温度之前,还包括:s21.获取设备的自检反馈信息;s22.基于自检反馈信息判断设备中是否存储有治疗方案;s23.若存在,则获取选择指令;s24.基于选择指令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生成治疗指令;s25.基于治疗指令以控制设备进行光针灸工作;s26.若不存在,则获取方案缺失反馈信息。
61.具体来说,在获取当前温度之前,也就是在进行针灸之前,获取设备的自检反馈信息,即当设备开机之后,即执行设备的自检程序,然后根据生成的日志文件获得自检反馈信息。
62.然后根据自检反馈信息判断设备中是否存储有治疗方案,即根据自检反馈信息判断治疗方案中的相关数据是否为空,若为空,证明没有治疗方案,反之,则证明存在治疗方案。
63.如果存在治疗方案,则获取选择指令,获取操作方式可以是显示屏弹出治疗方案,然后医护人员对显示屏上的治疗方案进行选择,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也就是根据指令指令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64.当治疗方案选择完成之后,根据治疗方案生成治疗指令,并根据治疗指令控制设备进行光针灸工作,即控制机械手进行移动,并控制发光源进行发光针灸。其中,治疗指令为根据治疗方案中的穴位标记以及穴位的针灸顺序生成的控制指令,使机械手能够按照穴位标记以及顺序进行移动,进而实现发光源进行针灸的效果。
65.而如果不存在治疗方案,证明此时设备中的方案缺失,此时获取方案缺失反馈信息,并在显示屏上进行显示,或者通过显示装置上的喇叭进行语音提示,从而能够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
66.当然,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当设备中没有治疗方案,或者没有需要的治疗方案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通讯接口将需要的治疗方案上传至设备的控制芯片中,从而能够实现对治疗方案的补充。
67.且设备可以通过通讯接口与手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建立通讯连接,进而使终端设备能够与控制芯片建立控制关联,进而能够对设备进行控制,能够提高控制的便捷性。
68.参照图6,为了尽可能保证针灸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s31.获取人体位置的标准图像和实时图像;s32.基于实时图像和标准图像判断人体是否发生移动;s33.若发生移动,则基于实时图像和标准图像获取移动幅度;s34.判断移动幅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幅度;s35.若是,则获取暂停指令以使发光源暂停工作。
69.具体来说,在进行针灸之前,获取人体位置的标准图像,即当患者在横板上躺好且医护人员确定患者躺下的位置无误之后,通过摄像头初次拍摄之后,获取的图像即为标准图像。接着在进行针灸的过程中,摄像头实时拍摄患者的图像,即为实时图像。
70.然后根据实时图像和标准图像判断人体是否发生移动,即根据实时图像和标准图像判断人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偏移,判断方式可以通过图像的识别算法进行。例如,预设人体关键位置的偏移幅度,比如两个膝关节,两个肘关节,以及脑袋的位置的偏移幅度,例如可以设置为有偏移幅度,即为发生移动。
71.如果发生移动,此时根据实时图像和标准图像获取移动幅度,也就是偏移幅度。然后判断偏移幅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幅度,即患者进行移动的幅度是否过大,导致穴位的判断不够准确。
72.如果移动幅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幅度,证明此时患者移动的位置较大,可能会导致
针灸的穴位不准确,此时获取暂停指令控制发光源暂停工作,也就是此时的治疗指令并不停止执行,而是进行暂停操作。同时能够发出相应的告警信息,例如显示屏进行显示,从而能够对医护人员记性提醒,从而及时纠正患者的体位。
73.如果移动幅度小于预设幅度,则证明此时患者体位的变动,不会影响光针灸过程寻找穴位的准确性,因此此时不需要进行其他的操作。其中,预设幅度可以是根据实际的测量值设置的幅度值,即当穴位寻找不准确的时候移动幅度的最小值。
74.参照图7,为了能够使光针灸能够继续进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暂停指令以使发光源暂停工作之后,还包括:s41.基于实时图像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长内实时图像与标准图像是否匹配;s42.若匹配,则获取恢复指令以使发光源继续工作;s43.若不匹配,则获取告警信息。
75.具体来说,当发光源暂停工作之后,根据实时图像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长内实时图像与标准图像是否匹配,也就是判断在第二预设时长内,患者是否自己调整了体位,使实时图像与标准图像匹配,也就是此时的移动幅度小于预设幅度,即为匹配。其中,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76.如果匹配,证明此时患者能够自己进行体位的纠正,不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帮忙,因此此时获取恢复指令,使发光源继续通电工作,即按照之前执行的治疗指令继续进行针灸的工作。
77.如果不匹配,则继续进行后续的动作,即获取告警信息,此时证明患者可以是无意识的动作导致体位变动,例如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此时无法进行自主的体位变动,从而能够提醒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体位进行纠正,方便治疗的继续进行。
78.参照图8,实时图像与标准图像不匹配也可能是横板角度存在错误导致,因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暂停指令以使发光源暂停工作之前,还包括:s51.获取装置的偏转角度;s52.判断偏转角度是否与预设角度匹配;s53.若否,则获取基于偏转角度和预设角度获取偏转指令;s54.基于偏转指令以使偏转角度与预设角度匹配;s55.若是,则获取暂停指令以使发光源暂停工作。
79.具体来说,在获取暂停指令以使发光源暂停工作之前,获取装置的偏转角度,也就是获取横板的偏转角度,获取方式可以根据设置于横板的转动轴上的角度传感器测量之后获得。例如,当挡板发生损坏时就会导致横板发生偏转。
80.然后判断转动角度是否与预设角度匹配,其中,预设角度是一个范围值,为即使横板发生角度变动光针灸过程也能正常进行的工作的角度范围值。如果转动角度位于这个范围值内,证明匹配,否则就是不匹配。
81.如果不匹配,此时根据偏转角度和预设角度获取偏转指令,即根据偏转角度和预设角度获取偏转差值,然后根据偏转差值生成偏转指令,并控制动力电机进行转动,从而使偏转角度与预设角度匹配。例如,当预设角度为-5
°
至+5
°
,偏转角度为-6
°
时,差值即为-1
°
,此时电机正转1
°
的角度,使偏转角度与预设角度匹配,当偏转角度为+6
°
时,差值即为+1
°
,此时电机反转1
°
的角度,使偏转角度与预设角度匹配。
82.如果匹配,证明此时实时图像与标准图像不匹配的原因不是因为横板的偏转引起,此时证明引起的原因是患者体位的变动引起,此时即可进行后续的步骤,即获取暂停指令以使发光源暂停工作。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控制发光源暂停工作的准确性。
83.参照图9,为了提高控制关照强度减弱判断的准确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进行针灸的过程中,还包括:s61.获取患者的当前心跳速度;s62.基于当前心跳速度判断患者的心跳速度是否加快;s63.若是,则获取最低调节指令以将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
84.具体来说,基于减弱指令以降低发光源的光照强度之后,获取患者的当前心跳速度,获取方式可以通过心电仪测量后获得。对于不同的患者,能够接受的光针灸的关照强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患者的心跳速度进行判断。
85.获取当前心跳速度之后,根据当前心跳速度判断患者的心跳速度是否加快,即通过心电仪可以确定心跳速度是否有加快。如果有加快,则证明可能是疼痛导致心跳速度突然加快。
86.当然,在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确定判断的准确性,可以获取发光源光照强度降低的时间,然后获取心电仪中心跳速度开始加快的时间,然后判断这两个时间是否匹配,即这两个时间可以均设置有一个误差值,从而使者两个时间成为一个范围值,如果两个范围值之间有重合的即为匹配,否则就是不匹配。如果匹配,则证明心跳加快即为穴位温度过高引起的疼痛导致。
87.如果心跳速度加快,此时获取最低调节指令以将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其中,预设最低强度是指光照强度能够起到治疗效果的最低强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针灸。
88.进一步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之后,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将光照强度逐渐增强,直至心电仪测量的患者的心跳速度在平稳之后再次进行加快时,对应的光照强度即可作为进行针灸的强度。
89.参照图10,为了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将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之前,还包括:s71.获取心跳速度加快的持续时长;s72.判断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时长;s73.若是,则不获取最低调节指令;s74.若否,则将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
90.具体来说,将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之前,获取心跳速度加快的持续时长,并判断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三预设时长,即判断心跳加速是否是由针灸过程的疼痛引起。其中,第三预设时长可以根据进行试验测得的数据获得,即可以通过若干人进行针灸的疼痛实验,从而测得疼痛引起的心跳加速的持续时间,并获得平均值,即为第三预设时长。
91.如果持续时长大于第三预设时长,证明心跳加速的时间较长,大概率不是由于光照强度引起的疼痛导致,所以此时不需要获取最低调节指令。如果持续时间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时长,证明心跳加速的时间较短,可能是由于光照强度导致的疼痛引起,所以此时进行后续的步骤,即将光照强度降低至预设最低强度。从而能够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9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光针灸控制方法的实施原理为:首先获得穴位的当前温度,然后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在当前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获取增强指令以提高发光源的光照强度,在当前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若是则获取减弱指令以降低发光源的光照强度。从而能够根据穴位的温度调节发光源的光照强度,能够提高光针灸过程中发光源调节的准确性,降低针灸过程中对进行针灸的人群造成不适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9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