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港简易辅助器

文档序号:32656315发布日期:2022-12-23 21:47阅读:26来源:国知局
输液港简易辅助器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输液港简易辅助器。


背景技术:

2.输液港是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机构,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植入式输液港利用蝶翼针进行皮下植入无损伤穿刺;蝶翼针因其可长期留置,创伤小受到需要长期接受间断输液治疗、化疗患者的欢迎。
3.蝶翼针的针尖实际是略弯的,针尖孔口开设在侧壁,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针头切削输液港的穿刺隔,导致硅胶穿刺隔上被切削下的硅胶颗粒进入血液,引发不良后果,也会导致穿刺隔被切削后出现孔洞进而出现漏液。蝶翼针的特殊结构决定了针头和针柄不在同一直线上,含有一折返点,穿刺时,相同力量作用于针柄,只有一部分分离作用于针尖,故而其穿刺速度慢,阻力大,与普通针相比无法做到快速进针,导致患者疼痛明显;此外,蝶翼针进针和拔针时,沿针柄长度方向垂直拔出,而略弯的针尖对患者针眼处形成刮蹭,疼痛感加剧。
4.疼痛被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通常连续使用的蝶翼针每7天更换一次,频率极高;如何减轻无损伤蝶翼针穿刺处的痛感,是临床护理关注的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液港简易辅助器,以减轻输液港护理过程中蝶翼针使用导致的患者疼痛;解除部分患者由于蝶翼针使用而带来的恐惧,降低护理难度。
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液港简易辅助器,包括:
7.支撑架,其下端设有定位构件;
8.盛针机构,竖直滑动的安装在支撑架上,用于放置蝶翼针;
9.调节机构,安装在支撑架上;
10.其中,当调节机构与盛针机构连接时,盛针机构竖直方向运动将同时进行转动。
1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本发明技术中,通过盛针机构放置蝶翼针,手动驱动盛针机构下移穿刺,调节机构与盛针机构连接时,盛针机构转动中下移,实现旋转进针,进针穿刺轨迹与蝶翼针微弯的针尖相契合,避免针尖对皮肤的擦挂,降低疼痛感。
13.优选地,支撑架包括立轴、左支架和右支架;
14.左支架和右支架均匀立轴铰接,且相对立轴对称布置;左支架和右支架包含的部件以及各部件间的连接方式相同;
15.左支架包括:
16.连接杆;
17.上弧形杆,与立轴铰接;
18.下弧形杆,与立轴铰接;
19.其中,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上弧形杆的下端以及下弧形杆的上端连接;左支架的下弧形杆和右支架的下弧形杆公共围成c型的定位构件。
20.优选地,盛针机构包括对称布置且可合并一体的左安置构件和右安置构件;
21.左安置构件与左支架远离立轴的一端竖直滑动连接;右安置构件与右支架远离立轴的一端竖直滑动连接。
22.优选地,左安置构件和右安置构件均包括:
23.安置圆杆,与左支架或右支架竖直滑动连接;
24.安置座,与安置圆杆远离左支架或右支架的一端连接,其上开设有蝶翼槽;
25.c型卡条,与安置座连接;
26.其中,当两个安置座随左支架和右支架运动而合并时,两个蝶翼槽连通,两个c型卡条组合成圆环。
27.优选地,支撑架还包括竖直设置在左支架和右支架上远离立轴一端的滑移构件;
28.滑移构件包括:
29.上滑移方柱,与上弧形杆的下端连接;
30.下滑移方柱,与下弧形杆的上端连接;
31.中间柱,其上端连接有滑动套设在上滑移方柱的第一方形套管,其下端连接有滑动套设在下滑移方柱的第二方形套管,其面向另一侧中间柱的一面开设有沿长度方向的长条孔;
32.其中,盛针机构的端部竖向滑动的安装在长条孔内。
33.优选地,调节机构包括竖直设置于长条孔一侧壁的调节齿条;
34.长条孔两相对侧壁上还竖直设有轨道条;
35.安置圆杆的端部两侧对应两侧轨道条上开设有轨道槽;安置圆杆的端部对应调节齿条处设有沿其周向的安置齿条;轨道条与同侧安置圆杆上的轨道槽滑动配合;安置齿条与调节齿条啮合。
36.优选地,长条孔底部上侧设有让位槽,下侧设有与让位槽连通的竖向槽;竖向槽的宽度小于让位槽的宽度;
37.安置圆杆的端部设有限位条;限位条与让位槽的侧壁以及竖向槽的侧壁均有间隙;限位条长度与让位槽宽度契合;限位条宽度与竖向槽宽度契合。
38.优选地,下弧形杆的横截面为导致的直角三角形。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40.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输液港简易辅助器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41.图2为图1的输液港简易辅助器的左支架的ab两面的视图;
42.图3为图1的输液港简易辅助器的前视图;
43.图4为图3的输液港简易辅助器的dd面剖视图;
44.图5为图4的输液港简易辅助器的中间柱的内部俯视图(e处);
45.图6为图2的输液港简易辅助器的中间柱的结构示意图(b面);
46.图7为蝶翼针穿刺输液港的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记:
48.1、支撑架;11、定位构件;12、左支架;121、上弧形杆;122、下弧形杆;123、连接杆;13、右支架;14、立轴;15、滑移构件;151、上滑移方柱;152、下滑移方柱;153、中间柱;154、长条孔;155、轨道条;156、让位槽;157、竖向槽;
49.2、盛针机构;21、左安置构件;211、安置圆杆;212、安置座;213、蝶翼槽;214、c型卡条;215、安置齿条;216、轨道槽;217、限位条;22、右安置构件;
50.3、调节机构;31、调节齿条;
51.4、输液港;41、穿刺隔;42、蝶翼针;43、储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3.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5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8.参见图1至图7,一种输液港4简易辅助器,包括:
59.支撑架1,其下端设有定位构件11;
60.盛针机构2,竖直滑动的安装在支撑架1上,用于放置蝶翼针42;
61.调节机构3,安装在支撑架1上;
62.其中,当调节机构3与盛针机构2连接时,盛针机构2竖直方向运动将同时进行转动。
63.经过长期的护理实践发现,植入式输液港4使用过程中,蝶翼针42导致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蝶翼针42的针尖形状。如图7,无损伤蝶翼针42的针头经过特殊处理,类似侧孔针(开口在侧壁,图示的c点),针尖略弯,穿刺针座时不会“切削”穿刺隔41,确保承受数千次的穿刺而不损伤隔膜导致漏液;这也就导致了蝶翼针42穿刺时,其略弯的针尖在进针和取针时会与患者皮肤产生擦挂;带来明显疼痛感;此外,蝶翼针42主要用途是输液,其尺寸较大,再加上其特异的形状,导致进针和取针缓慢,疼痛加剧。
64.首先说明下蝶翼针42穿刺的过程,通常护士左右三指按压皮肤找到输液港4实现定位,而后右手悬空的将蝶翼针42穿过皮肤后继续穿刺输液港4的穿刺隔41进入到输液港4的储液槽43内。
65.本装置的设置是基于长期护理实践进而得出的两步法进针和两步法退针:
66.进针时:第一步定位后从中心点垂直刺入,见落空感后,停顿1s,再根据病人的皮下脂肪厚度向下进大约0.5cm左右。不可一插到底,以免碰到底部的港座而形成倒勾。采用二步法扎针,病人反馈扎针时疼痛感减轻,而且降低了蝶翼针42发生倒勾的机率(避免针头倒勾)。
67.取针时:使用非主力手稳稳固定港座,主力手持蝶翼部分,利用腕部的力量垂直拔出针体至折反点后,停顿1s,消除惯性,然后顺应针体弧度慢慢拔出蝶翼针42。(疼痛感)需要避免惯性伤害。
68.创造出本装置的具体结构原理和效果如下:
69.第一点:进针时,本机构使用时利用左手将将支撑架1的定位构件11对应患者皮肤下的输液港4放置在皮肤外侧实现定位代替传统的手工定位,而后将蝶翼针42放置在盛针机构2上,此时调节机构3与盛针机构2连接状态,推动盛针机构2下移的过程中,盛针机构2会发生小角度转动,进而可以实现盛针机构2上的蝶翼针42的穿刺轨迹与其针尖的形状适配(这一阶段也称为旋转进针),这使得蝶翼针42穿刺时,针尖不会在穿过皮肤时产生擦挂,降低疼痛感;而后盛针机构2与调节机构3脱离连接,此时推动盛针机构2下移,蝶翼针42将不再旋转而是直刺输液港4的穿刺隔41直达输液槽(这一阶段为直接进针)。
70.取针时,盛针机构2调节到蝶翼针42下方进行支撑,移动盛针机构2向上进行取针直到盛针机构2与调节机构3连接(这一阶段为直接取针),此时蝶翼针42已经脱离输液港4并将要从皮肤的针孔中取出,蝶翼针42轻微旋转着上移,使得蝶翼针42的取出轨迹与其针尖形状配合(这一阶段为旋转取针);避免蝶翼针42直接取出时针尖刮擦针孔侧壁导致患者疼痛。
71.第二点:本装置的设置不仅仅是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还可以培养手感。经验丰富的护士可以手动扎针,可以做到分两步进针,即第一阶段的旋转进针与第二阶段的直接进针。而经验少的护士无法纯熟的掌握该技能;在本装置的使用过程中,护士可以逐渐掌握蝶翼针42旋转进针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输液港4通常埋在锁骨下方,该处皮肤较薄,大体上,不同患者该处的皮肤厚度没有明显差距),蝶翼针42的针尖弯曲程度已经决定了进针时
候的旋转进针量,进而也就决定了本装置调节机构3与盛针机构2的连接时间和脱离时间。本装置本身不提供动力,需要手动操作盛针机构2运动,这也是护士锻炼手感的重要设置。而且,蝶翼针42穿刺本身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患者对护士人工操作具备信任感,如果是机器穿刺,很难建立信任,依从性差,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反馈到患者身体上就是胸腔起伏不定,是不利于蝶翼针42穿刺的,本装置主要依赖手动操作,装置主要起到引导和协助护士进行蝶翼针42穿刺的目的,显然患者会更加配合,也可以降低患者紧张导致胸腔起伏时穿刺导致的疼痛感(胸腔起伏必然伴随蝶翼针42与皮肤的相对运动进而引发疼痛感)。也就是说,本装置不仅可以降低护士在蝶翼针42穿刺时的经验需求,还可以帮助护士训练手感。
72.第三点:输液港4是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供穿刺的注射基座和可放射显影的硅胶导管。由于输液港4基座顶部硅胶穿刺隔41膜质地紧密,在患者输液结束后,护士使用左手固定输液港4基座,右手常常需很用力才能拔除无损伤蝶翼针42,而在蝶翼无损伤针拔出瞬间右手常因惯性作用不自觉回弹,极易导致护士按压基座手指或患者穿刺处皮肤的针刺伤事件发生。这时我们的“无损伤针”不仅损伤了我们护理人员,还损伤了我们患者,一旦被各种病原体感染,将对护士心理造成沉重打击,并造成经济损失。
73.本装置蝶翼针42拔出时会经历竖直接取针和旋转取针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过渡界限是盛针机构2和调节机构3的连接。故而护士拔针时,先经过直接取针阶段,蝶翼针42从穿刺隔41内取出,阻力大,自然护士也用力较大,第二阶段时,盛针机构2和调节机构3连接,这将与第一阶段手部拔针时候产生的惯性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消,此时盛针机构2会进行上移并旋转,而非直接上移,护士手部会有明显的感觉进而可以有准备的降低手部力量配合本装置进行蝶翼针42的旋转取针,将降低拔针回弹的现象,保护护士。
74.第四点:疼痛感与疼痛时间有明显关系,疼痛时间越长疼痛感越强烈。本装置虽然基于两步法设置,但是区别于手动的两步法而言,本装置可以提高进针和拔针的速度,手动进针和取针需要仔细辨别手感,判断蝶翼针42与穿刺隔41的连接关系,本装置蝶翼针42脱离穿刺隔41后,盛物机构与调节机构3连接,蝶翼针42就会跟随盛物机构旋转撤出,速度快,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时间,进而减弱疼痛感。
75.进一步的,支撑架1包括立轴14、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
76.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均匀立轴14铰接,且相对立轴14对称布置;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包含的部件以及各部件间的连接方式相同;
77.左支架12包括:
78.连接杆123;
79.上弧形杆121,与立轴14铰接;
80.下弧形杆122,与立轴14铰接;
81.其中,连接杆123的两端分别与上弧形杆121的下端以及下弧形杆122的上端连接;左支架12的下弧形杆122和右支架13的下弧形杆122公共围成c型的定位构件11。
82.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的下弧形杆122处于同一水平上,均与立轴14铰接,且当二者围成定位构件11时,二者的弧形轮廓的圆心重叠。定位构件11实际是一个圆圈的部分。定位构件11用于罩在输液港4外的皮肤上,并将输液港4包裹住,下弧形杆122的内圈抵靠在皮肤上与输液港4的顶部外圆环相抵,实现定位功能。上弧形杆121和下弧形杆122与立轴14之间
可以是铰接,也可以是转动连接。
83.进一步的,盛针机构2包括对称布置且可合并一体的左安置构件21和右安置构件22;
84.左安置构件21与左支架12远离立轴14的一端竖直滑动连接;右安置构件22与右支架13远离立轴14的一端竖直滑动连接。
85.通过左安置构件21和右安置构件22跟随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绕立轴14转动构成盛针机构2的方式。可以在蝶翼针42进针的时候放置蝶翼针42,也可以在取出蝶翼针42时将盛针机构2成型在蝶翼针42下方。此外,左支架12与右支架13围成的空间的缺口位置恰好是盛针机构2的位置,在定位构件11定位后,护士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操作,相当于左手稳定装置,手握支撑架1,右手操作蝶翼针42,双手配合和谐,自然会操作顺畅,便于蝶翼针42穿刺和取出。
86.进一步的,左安置构件21和右安置构件22均包括:
87.安置圆杆211,与左支架12或右支架13竖直滑动连接;
88.安置座212,与安置圆杆211远离左支架12或右支架13的一端连接,其上开设有蝶翼槽213;
89.c型卡条214,与安置座212连接;
90.其中,当两个安置座212随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运动而合并时,两个蝶翼槽213连通,两个c型卡条214组合成圆环。
91.两个蝶翼槽213合并后用于放置蝶翼针42的针柄和固定翼,而c型卡条214合并形成的圆环用于卡住蝶翼针42的针头。护士使用时,将蝶翼针42按压在蝶翼槽213内,加上其针头被c型卡条214固定即可将蝶翼针42固定住。此外,还可以在c型卡条214内设置橡胶垫,每次安置座212合并在一起前,先将蝶翼针42放置在安置座212将要到达的位置,利用c型卡条214去卡住蝶翼针42针头,安置座212合并后正好位于蝶翼针42的针柄以及固定翼下方,完成配合。
92.进一步的,支撑架1还包括竖直设置在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上远离立轴14一端的滑移构件15;
93.滑移构件15包括:
94.上滑移方柱151,与上弧形杆121的下端连接;
95.下滑移方柱152,与下弧形杆122的上端连接;
96.中间柱153,其上端连接有滑动套设在上滑移方柱151的第一方形套管,其下端连接有滑动套设在下滑移方柱152的第二方形套管,其面向另一侧中间柱153的一面开设有沿长度方向的长条孔154;
97.其中,盛针机构2的端部竖向滑动的安装在长条孔154内。
98.滑移构件15连接在定位构件11的端部,盛针机构2向上移动到长条孔154的上端时会带动第一方形套管向上运动,而第二方形套管也同时上移,但是,第一方形套管和第二方形套管均不会脱离对应的上滑移方柱151以及下滑移方柱152;这使得中间柱153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下运动。初始时,盛针机构2与长条孔154的上端相抵,进而使得盛针机构2的下移,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方形套管、中间柱153、第二方形套管下移,直到盛针机构2上的第一针的针尖与患者皮肤相抵,左手握住第二方形套管和下滑移柱,使得第二方形套管无法
进一步下移,这表明蝶翼针42已经调整到位,每次蝶翼针42穿刺均需要如此调整,方便后续蝶翼针42进行旋转进针。
99.进一步的,调节机构3包括竖直设置于长条孔154一侧壁的调节齿条31;
100.长条孔154两相对侧壁上还竖直设有轨道条155;
101.安置圆杆211的端部两侧对应两侧轨道条155上开设有轨道槽216;安置圆杆211的端部对应调节齿条31处设有沿其周向的安置齿条215;轨道条155与同侧安置圆杆211上的轨道槽216滑动配合;安置齿条215与调节齿条31啮合。
102.本装置的运动过程如下:左手握住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使得左支架12和右支架13逐渐合拢,底部的两个下弧形杆122逐渐围成一个定位构件11用于与皮肤下的输液港4适配进行定位。在围成定位构件11的过程中,将蝶翼针42放置在将要合在一起的安置座212上,蝶翼针42的针头放置在两个c型卡条214中间,继而随着安置座212和c型卡条214的合拢将蝶翼针42锁止。此时安置座212呈倾斜状态,护士手捏蝶翼针42的固定翼(蝶翼针42倾斜状态),保持安置座212倾斜状态逐渐向下移动,在重力作用下,中间柱153、第一方形套管和第二方形套管同时下移,直到蝶翼针42的针尖接触到皮肤,左手用大拇指和其余手指分别按住第二方形套管和下滑移方柱152,使得第二方形套管相对下滑移柱静止不动。继续下移安置座212将发现,由于安置座212两侧的安置圆杆211端部设置的安置齿条215与长条孔154内的调节齿条31啮合,而中间柱153此时已经无法下移,那么继续推动安置座212下移会导致倾斜的安置座212进行旋转,进而实现蝶翼针42旋转进针,直到安置座212水平后,此时蝶翼针42已经穿刺过皮肤,位于输液港4的穿刺隔41上方;而后由于调节齿条31的长度原因,安置圆杆211的安置齿条215与调节齿条31脱离啮合,此时安置圆杆211就可以直接下移,进行直接进针即可,取针时逆转方向运动,需要注意的是。取针时候安置圆杆211上的安置齿条215重新与调节齿条31啮合可以给予操作的护士明显的手感差异,降低蝶翼针42取针时的惯性,可以避免护士继续施加力量拔针导致蝶翼针42后续的回弹,进而可以保护护士。此外,左手可以控制第二方形套管是否与下滑移方柱152形成锁止关系,其关键是手是否捏紧,这可以使得我们控制中间柱153的向下移动速度,而右手拿捏蝶翼针42保持向下运动不偏转是可以通过本装置的连接关系将力量导向左手,也就是左手只要轻微施加外力使得第二方形套管下降速度降低,那么右手的蝶翼针42可以受到稳定的作用力,这可以帮助右手控制蝶翼针42为接触皮肤前的进针速度,便于控制,可以锻炼手部,使得右手保持稳定速度前进,相较于右手悬空进针,可靠稳定,有利于护士蝶翼针42穿刺经验的增长,也有利于降低手部抖动导致的蝶翼针42针头扎针时候带来的痛感。还可以在下滑移方柱152上设置刻度,每次蝶翼针42将要穿刺皮肤前,左手锁止第二方形套管与下滑移方柱152时,第二方形套管下沿对应下移动方柱上的刻度;记住该刻度,取针时可以将第二方形套管固定在此处,也就确定了安置座212到了该处后,安置齿条215与调节齿条31啮合进而控制蝶翼针42旋转退针的位置、时机。显然,将第二方形套管设置于该处刻度后进行固定,可以准确的实现蝶翼针42上移取针时,到底指定位置会自动旋转取针,速度快,那么患者的痛感就低。为了固定第二方形套管与下滑移方柱152,可以在第二方形套管上开孔,利用螺栓与该空螺纹连接后抵靠在下滑移方柱152上实现锁止。可以在取针时省去手动锁止。当然,也可以凭借手感,当感受到蝶翼针42取针时已经退出输液港4的穿刺隔41,可以控制中间柱153进行移动,使得安置齿条215和调节齿条31开始啮合,进而旋转取针。
103.进一步的,长条孔154底部上侧设有让位槽156,下侧设有与让位槽156连通的竖向槽157;竖向槽157的宽度小于让位槽156的宽度;
104.安置圆杆211的端部设有限位条217;限位条217与让位槽156的侧壁以及竖向槽157的侧壁均有间隙;限位条217长度与让位槽156宽度契合;限位条217宽度与竖向槽157宽度契合。
105.当安置圆杆211旋转下移时,位于安置圆杆211端部的限位条217在让位槽156内旋转下移直至变成竖直状态,此时安置圆杆211的安置齿条215与调节齿条31脱离啮合。安置圆杆211竖向运动,限位条217被竖向槽157限制进而使得安置圆杆211无法转动,保证了蝶翼针42穿过皮肤后能够竖直的穿过输液港4的穿刺隔41,避免蝶翼针42歪斜穿刺到输液港4的其他位置,导致蝶翼针42的针尖被抵弯,抵弯的蝶翼针42针尖在取针的时候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106.进一步的,下弧形杆122的横截面为导致的直角三角形。
107.两个下弧形杆122围成定位构件11,下弧形杆122与皮肤相抵,皮肤下是外凸的输液港4顶部,下弧形杆122的形状可以更好的契合输液港4上方的皮肤,保证与输液港4上的皮肤贴合,定位准确。
108.总之,降低疼痛,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不会形成针尖倒勾,拔针就不会更加疼痛。其二是拔针和进针符合蝶翼针42针尖的形状,降低疼痛感;其三是可以连续操作,降低穿刺或者拔针的时间,降低疼痛感;如果人工操作需要穿刺时停顿,避免蝶翼针42的针尖抵到输液港4底部的金属上导致针尖倒勾,针尖倒勾会导致漏液和加重疼痛感。
109.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11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