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65658发布日期:2023-05-06 15:05阅读:33来源:国知局
流体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于外周静脉管线或导管而在静脉切开手术中所用的流体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1、典型的住院患者在每次医生进行实验测试时都会遇到针头。用于血液抽取的标准程序包括使用金属针(“蝴蝶针”)以“刺扎”患者的手臂或手上的静脉。抽血是人工进行的、劳动密集型的过程,在典型的住院期间,一般的患者需要熟练的直管人员数小时的照看。这种针刺不仅痛苦,而且是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护士或专业采血人员(抽血医师)经常在大约10-15%的患者中难以找到静脉,导致多次痛苦的“针刺”尝试。这导致显著更高的材料成本和劳动成本(在每次尝试之后必须丢弃针和管)以及增加的患者疼痛和瘀伤。

2、目前抽血的方法效率低,平均需要7-10分钟,10%的患者需要超过21分钟。这10%的患者被称为静脉内难以进入的患者,或者更通常地被称为“穿刺困难(tough stick)”患者。如果浅静脉不是很明显,可以通过从手腕到肘部按摩静脉束,用食指和中指拍打该部位,在该部位上使用温暖潮湿的毛巾5分钟,或者通过将肢体放在床边以使静脉充盈血液,从而迫使血液进入静脉。这些方法中的每一种都是耗时的,因此是昂贵的。

3、当大多数患者住院时,外周静脉内导管(piv)被插入到患者体内并用于输注流体和药物。然而,外周静脉内导管不是设计来用于进行血液提取的。当外周静脉内导管已经被插入而留置超过一天时,抽吸的失败率会达到20-50%。从外周静脉内导管抽取的血液经常会发生溶血,溶血定义为红细胞破裂且红细胞的内容物会释放到周围流体中,这样会产生废弃的样品且需要重复血液收集。

4、一些障碍可能导致通过外周静脉内导管抽取血液的缺点。首先,大多数导管由软的生物反应性聚合物形成,当施加负压而用于抽吸时,这可能导致导管的潜在的变窄或塌陷。另一个障碍是较长的留置时间会使在导管末端上以及导管和/或外周静脉内导管的腔内累积的碎片(例如纤维蛋白/血小板凝块)增加。类似地,这些碎片可以至少部分地堵塞其中放置有外周静脉内导管的静脉腔。在一些情况下,外周静脉内导管周围的碎片(例如,纤维蛋白/血小板凝块)会导致插入的外周静脉内导管周围的静脉的一些部分(例如,上游和下游)内的血流减少,这又导致抽吸不当和/或效率低下。另一个障碍是由于“吸盘”效应,其中由通过导管的抽吸和静脉的可能弯曲路径产生的负压会导致导管的末端粘附到静脉壁。随着负压增加,静脉可能破裂,导致“静脉爆裂”,这是静脉切开者在通过外周静脉内导管进行抽吸期间所关心的问题。

5、通过使用将导管插入和/或穿过外周静脉内导管的流体传输装置,可以克服这些缺点中的一些。然而,在流体传输装置的导管的部署过程中,尤其是当导管的近端部分到达外周静脉内导管的s形弯曲区域时(外周静脉内导管在该区域附近进入皮肤),流体传输装置的导管在外周静脉内导管内沿向上的方向弯曲,并再次弯曲以沿静脉通过,流体传输装置的导管受到柱式载荷的作用,该柱式载荷可引起进行流体收集的导管的弯曲、扭结和/或变形。当导管弯曲时,它可以在随机的方向上移动,产生正弦波形状,然后随着作用力的增加,导管变平直而靠着流体传输装置的壳体的侧壁。然后,额外的作用力可以使导管自身对折并塌缩。因此,需要一种至少解决该问题的流体传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外周静脉内管线或导管进行静脉切开手术的流体传输装置。该流体传输装置包括:导管,其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并限定了延伸穿过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的内腔;导引器,其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致动器,其可移动地联接到所述导引器;以及导管支撑件,其可移动地联接到导引器并定位在致动器和导引器的远端部分之间。导引器限定被配置成能够移动地接收所述导管的内部容积,并且导引器的远端部分具有被配置成将导引器联接到留置的外周静脉内管线的锁件。致动器具有设置在导引器外部的第一部分和设置在导引器的内部容积中并且联接到导管的近端部分的第二部分。致动器被构造成相对于导引器移动以使导管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导管被设置在导引器内,在所述第二位置中,导管的远端部分被设置成超出导引器的远端部分,使得当导引器联接到所述外周静脉内管线时,导管的至少第一部分被设置在外周静脉内管线内或者超出外周静脉内管线。所述导管支撑件包括通道,且能够运动地联接至所述导引器并定位在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导引器的远端部分之间。所述导管从致动器的第二部分通过导管支撑件的通道延伸到导引器的远端部分,并且在致动器运动而将导管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期间,致动器接触导管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相对于导引器移动导管支撑件。

2、导管支撑件可以包括支架部;以及毂部,该毂部包括所述通道并从支架部延伸。致动器的第一部分和导管支撑件的支架部可以定位在导引器的内部容积的第一部分内,并且致动器的第二部分和导管支撑件的毂部可以定位在导引器的内部容积的第二部分内。内部容积的第一部分可限定与由内部容积的第二部分限定的轴线相平行且偏离的轴线。导管支撑件的支架部可以具有与设置在导引器的内表面上的凸缘的外表面相对应的轮廓,使得支架部配合在所述凸缘上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凸缘,并且沿着所述凸缘相对于导引器可移动。

3、所述通道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被设计成允许导管自由地穿过该通道,同时容纳该导管以防止导管在导引器的所述内部容积内的过度移动。所述通道可以包括邻近该通道的近端开口并与其流体连通的近侧部分和邻近所述通道的远端开口并与其流体连通的远侧部分。通道的所述远侧部分可以是基本上圆柱形的,并且通道的近侧部分可以是圆锥形或漏斗形的,使得所述近侧部分的直径在朝远侧方向上从所述近端开口到所述通道的近侧部分和通道的远侧部分二者之间的接合部减小。通道的远端开口的直径可以小于通道的近端开口的直径,并且所述近侧部分的直径可以在朝远侧方向上从所述近端开口的直径减小到通道的远端开口的直径

4、导管支撑件还可以包括从支架部延伸并穿过导引器中的狭槽的接合构件。

5、导管支撑件的毂部可以定位在致动器和导引器的远端部分之间,使得毂部将导管的处于致动器和导引器的远端部分之间的未受支撑的长度段分成两个较小部分。

6、当致动器沿远侧方向上移动,部分地使导管朝向第二位置前进时,致动器接触导管支撑件的毂部,并且在致动器沿远侧方向进一步移动期间,致动器沿远侧方向推动导管支撑件的毂部,并且导管支撑件的梁沿远侧方向沿着凸缘前进。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被设置成至少部分地被接纳在毂部的通道的一部分内。

7、流体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将致动器可释放地联接到导管支撑件的联接件。

8、该联接器可以包括在致动器远端处的柔性梁的表面上的突起和凹部中的一者以及在导管支撑件的表面上的突起和凹部中的另一者。凸轮表面可设置在柔性梁和/或导管支撑件的远端上,以便于在致动器联接到导管支撑件期间柔性梁的挠曲。在挠性梁的底面上在所述突起或凹部的远侧可以设置止动件。

9、可选地,所述联接器可包括位于所述致动器远端处的柔性梁的表面上的突起以及包括止动部分和接合部分的可释放锁定件,其中所述可释放锁定件的接合部分接合所述突起以将所述致动器联接到所述导管支撑件。可释放锁定件的止动部分可以被接收在在导引器中提供的凹槽中并且可沿着该凹槽移动。在导管支撑件向近侧移动期间,当可释放锁定件的止动部分抵接所述凹槽的近端时,导管支撑件不再可能进一步向近侧移动。沿近端方向施加到致动器的进一步的作用力释放所述柔性梁上的突起和可释放锁定件的接合部分之间的接合,使得致动器与导管支撑件分离。

10、可选地,联接件可包括接合突起和相应的可枢转突起,所述接合突起包括从致动器的远端延伸的钩,所述可枢转突起具有从导管支撑件延伸的钩。可枢转突起围绕销枢转,所述销布置于在导引器中限定的凸轮槽中,所述凸轮槽包括保持部和移动部。保持部设置在移动部的近端处,并且与移动部形成向下的角度。当致动器抵接导管支撑件时,所述接合突起限定用于接收所述可枢转突起的凹部,并且当致动器邻接导管支撑件时,所述可枢转突起被接收在所述凹部中并且借助于所述凹部的倾斜底表面枢转,并且所述接合突起的钩接合所述可枢转突起的钩。由于销在所述保持部中,导管支撑件被限制移动。

11、流体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回撤止动件以停止导管支撑件的向近侧的移动。一凸缘可设置在导引器的内表面上,致动器和导管支撑件在该凸缘上移动。回撤止动件可从所述凸缘向上延伸,并且致动器的沿着所述凸缘移动的那一部分可包括与所述回撤止动件对应的凹槽,使得致动器可朝近侧移动经过所述回撤止动件,同时导管支撑件经过所述回撤止动件的向近侧移动受到限制。

12、流体传输装置可以包括定位在导引器中的狭槽中的制动器,其中所述制动器接合导管支撑件以限制导管支撑件的移动。

13、导管支撑件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锁定突起,其从导管支撑件延伸通过导引器中的开口,其中所述锁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在远侧方向上沿着导引器的外表面延伸。所述至少一个锁定突起的尺寸和形状被设计成使得当导管支撑件定位在导引器的远端部分处时,所述锁定突起被定位成干涉锁件的释放,使得导管支撑件必须在近侧方向上移动以便将锁件从留置的外周静脉内管线断开。所述至少一个锁定突起可以从导管支撑件的可选的接合构件延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