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内窥镜以及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96018发布日期:2023-02-04 12:00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内窥镜以及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以及一种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技术的进步,先进医疗设备的普及,内窥镜设备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医疗手术中。
3.内窥镜设备作为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主要组成部分为牵引丝、可弯曲部分、光源以及镜头等。在实际的应用中,内窥镜前端镜头经过微创切口进入人体内部,通常会将内窥镜前端镜头调整到适宜位置后,将内窥镜镜头固定在某个角度,为了便于病变部位的观察,会在内窥镜上装配锁紧装置,通过内窥镜后端的锁紧装置实现可弯曲部分的运动操控,进而实现对内窥镜前端镜头观察角度的调节,直接窥视相关部位的病变情况。内窥镜锁紧装置作为实际手术操作中的重要组件,对于实现病变部位的观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现有的内窥镜锁紧装置中,通常使用锁定手轮实现镜头的调整,由于存在操作过程中内窥镜锁紧装置操纵镜头时稳定性不够、定位精度不高、弯曲角度不灵活等问题,因此,提供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以提高操作过程中内窥镜镜头的角度灵活性与稳定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以解决现有内窥镜锁紧装置操作稳定性不够、精密度不高、弯曲角度不灵活的问题。本发明另外提供一种使用上述锁紧装置的内窥镜以及一种锁紧装置。
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包括第一转轮、第一转轴、以及制动盘、制动盘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轮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第一端;所述第一转轴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一牵引盘;通过所述第一转轮可控制第一转轴的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盘旋转,所述第一牵引盘的旋转调整第一牵引丝,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所述制动盘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外周面的至少一侧,通过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
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盘整体为夹持在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的周面上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具有使其可以上下张开的制动盘开口;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具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制动盘开口的一端,通过所述紧固件能够调整向所述制动盘施加的作用力,从而通过改变所述制动盘对所述第一转轴、第一牵引盘所施加的夹持力,获得所述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的效果,实现所述对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
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制动盘开口相对的制动盘根部位置设置有凸
台,通过所述凸台,所述制动盘被固定于所述锁紧装置的机体内。
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盘根部位置设置有增加所述制动盘的弹性变形空间的间隙。
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台被设置在机体上的第一夹持柱、第二夹持柱夹持之间,从而实现所述制动盘被固定于所述锁紧装置的机体内。
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柱,以及与螺柱配合的上螺母、下螺母,所述上螺母设置于所述制动盘开口的上端口,所述下螺母设置于所述制动盘开口的下端口;所述上螺母与所述螺柱第一段之间构成第一螺纹副、所述下螺母与所述螺柱第二段之间构成第二螺纹副,所述第一螺纹副与所述第二螺纹副具有相反的螺纹旋向;通过旋转所述螺柱,实现所述调整向所述制动盘施加的作用力。
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柱,并且所述框架结构的开口位置设置有与所述螺柱配合工作的内螺纹;其中,所述开口的上端口与螺柱第一段配合形成第三螺纹副、所述开口的下端口与螺柱的第二段配合形成第四螺纹副,所述第三螺纹副与所述第四螺纹副具有相反的螺纹旋向;旋转所述螺柱,实现所述调整向所述制动盘施加的作用力。
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柱上设置有伸出到所述机体的壳体外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供所述锁紧装置的操作者旋转所述螺柱之用。
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柱设置有与所述机体的壳体的外表面抵靠的端面。
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转轮,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轮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第一端,并且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同轴,所述第二转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上;所述第二转轴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二牵引盘;通过所述第二转轮可控制第二转轴的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盘旋转,所述第二牵引盘的旋转调整第二牵引丝,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二维度的观察角度;所述第二维度与所述第一维度处于不同的方向维度;所述制动盘整体还夹持在所述第二转轴或者第二牵引盘的周面上;在所述制动盘对所述第一转轴、第一牵引盘施加夹持力时,同样对所述第二转轴、第二牵引盘施加相应的夹持力;从而对所述第二转轴的旋转提供需要的阻尼。
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盘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的一侧,通过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
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转轮、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轮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一端,并且第二转轴和第一转轴同轴;所述第二转轴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二牵引盘,所述制动盘位于第二转轴外周面的至少一侧;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的贴合的松紧程度的同时,也会同步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二转轴外周面的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二转轴的旋转同步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所述第二牵引盘的旋转用于调整所述内窥镜的第二牵引丝,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二维度的观察角度,所述第二维度与所述第一维度处于不同的方向维度。
1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和/或所述第二转轴外周面与所述制动盘贴合处套设有o型密封圈。
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和/或所述第二转轴外周面接触的贴合面,设置增大摩擦力的表面纹路。
2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盘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孔,该定位孔可旋转的套设在所述锁紧装置的壳体的固定柱上;通过调整所述制动盘绕所述固定柱摆动的角度,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贴合的松紧程度。
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盘的制动盘本体上设置圆弧状通孔;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其本体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设置,所述驱动件还具有与所述驱动件本体连接并向径向一侧伸出的悬臂,所述悬臂上设置在轴向上伸出的悬臂柱,所述悬臂柱插入所述制动盘上设置的圆弧状通孔中;所述驱动件转动,所述悬臂柱随之在所述圆弧状通孔中滑动,进而带动制动盘围绕所述固定柱摆动,从而调整所述制动盘绕所述固定柱摆动的角度。
2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还包括拨杆,所述拨杆具有设定的显著大于所述驱动件本体直径的长度,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本体,其另一端在径向方向上伸出并提供便于拨动的操作表面;通过拨动所述拨杆,能够使所述驱动件转动。
2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牵引盘和第二牵引盘的轴向间隙处设置有隔离片。
2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制动盘、制动盘驱动组件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提供所述阻尼。
2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内窥镜,其包括第一转轮、第一转轴、以及制动盘、制动盘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轮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第一端;所述第一转轴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一牵引盘;通过所述第一转轮可控制第一转轴的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盘旋转;所述制动盘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外周面的至少一侧,通过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所述第一牵引盘的旋转用于调整第一牵引丝,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镜头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通过该调整并结合上述制动盘提供的阻尼,能够根据需要带动所述内窥镜镜头转动到并停留在第一维度的需要的观察角度。
2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锁紧装置,其包括第一转轮、第一转轴、以及制动盘、制动盘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轮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转轴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一功能盘;通过所述第一转轮可控制第一转轴的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一功能盘旋转;所述制动盘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功能盘外周面的至少一侧,通过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功能盘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
2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包括第一转轮、第一转轴、以及制动盘、制动盘驱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轮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第一端;所述第一转轴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一牵引盘;通过所述第一转轮可控制第一转轴的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盘旋转,所述第一牵引盘的旋转调整第一牵引丝,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所述制动盘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的至少一侧,通过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进而实现锁紧装置工作时,通过第一牵引丝的牵引,使位于
内窥镜远端弯曲部的镜头可以在旋转到满足要求的角度时被可靠的固定,最终实现内窥镜操作过程中内窥镜镜头所处于的角度灵活性与稳定性,提高手术的效率。
28.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之一中,所述制动盘整体为夹持在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的周面上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具有使其可以上下张开的制动盘开口;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具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制动盘开口的一端,通过所述紧固件能够调整向所述制动盘施加的作用力,从而通过改变所述制动盘对所述第一转轴、第一牵引盘所施加的夹持力,获得所述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的效果,实现所述对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该优选实施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式中,使用螺纹副结构实现所述紧固件。上述优选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夹持程度的连续的调节,并可以可靠的保持于任何一个调节位置,满足所需要的各种程度的操作手感。
29.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之二中,所述制动盘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的一侧,通过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与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该优选实施方案具有结构简洁,操作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30.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申请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31.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1a为图1中的锁紧装置的制动盘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中的锁紧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a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的制动盘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对应的左视图;
36.图4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对应的俯视图;
37.图5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的第一牵引盘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的制动盘上盘与制动盘下盘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锁定时的状态示意图;
40.图8为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图8中的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的非锁定时的状态示意图;
42.图10为图8中的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的锁定时的状态示意图;
43.图11为图8中的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中的制动盘结构示意图;其中,左侧为制动盘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右侧为制动盘一个盘片的正视图;
44.图12为图8中的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中的驱动件结构示意图;
45.图13为图8中的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中的第一牵引盘结构示意图;
46.图14为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窥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记:
48.第一实施例部分附图标记:
49.10-锁紧装置;
50.100-转轮组件;110-第一转轮组件;111-第一转轮;113-第一转轴;115-第一牵引盘;1151-第一牵引盘凹槽;1153-第一牵引丝;1155-第一牵引孔;1157-第一牵引盘中心孔;130-第二转轮组件;131-第二转轮;133-第二转轴;135-第二牵引盘;1351-第二牵引盘凹槽;150-隔离片;
51.300-制动盘;310-制动盘本体(框架结构);311-制动盘上盘;313-制动盘下盘;315-制动盘开口;3151-制动盘开口上端口;3153-制动盘开口下端口;317-间隙;330-凸台;
52.500-制动盘驱动组件;510-紧固件;511-螺柱;513-上螺母;515-下螺母;530-握持部;
53.第二实施例部分附图标记:
54.115
’‑
第一功能盘;135
’‑
第二功能盘;其余参照第一实施例的附图标记。
55.第三实施例部分附图标记:
56.210-锁紧装置;
57.2100-转轮组件;2110-第一转轮组件;2111-第一转轮;2113-第一转轴;2115-第一牵引盘;21151-第一牵引盘凹槽;21153-第一牵引丝;21155-第一牵引孔;21157-第一牵引盘中心孔;
58.2130-第二转轮组件;2131-第二转轮;2133-第二转轴;2135-第二牵引盘;21351-第二牵引盘凹槽;
59.2150-隔离片;2170-o型密封圈;2170-1第一组o型密封圈;2170-2第二组o型密封圈;
60.2300-制动盘;2310-制动盘本体;2310-1-第一制动盘本体,2310-2-第二制动盘本体;2330-制动盘凹槽;2350-圆弧状通孔;2370-定位孔;
61.2500-制动盘驱动组件;2510-驱动件;2511-驱动件外缘平台;2513-驱动件中空孔;2515-驱动件本体;2517-悬臂;2519-悬壁柱;2530-拨杆;
62.2700-手柄;2710-固定柱;
63.第四实施例部分附图标记:
64.2-内窥镜;
65.210-锁紧装置;
66.20-光源组件;
67.30-牵引丝;
68.40-吸引管;
69.50-冲洗管;
70.60-航空接头;
71.70-镜头;
72.80-可弯曲部;
73.90-导管;
74.2530-拨杆;
75.2700-手柄;
76.第五实施例部分附图标记:
77.2115
’‑
第一功能盘;2135
’‑
第二功能盘;其余参照第三实施例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7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8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8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83.现有通常技术的内窥镜中,通常使用锁定手轮实现内窥镜镜头的调整,在该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内窥镜锁紧装置操纵镜头时稳定性不够、定位精度不高、弯曲角度不灵活等问题。
8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其包括第一转轮、第一转轴、以及制动盘、制动盘驱动组件,其中,第一转轮连接于第一转轴第一端;第一转轴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一牵引盘;通过第一转轮可控制第一转轴的旋转,并带动第一牵引盘旋转,第一牵引盘的旋转调整第一牵引丝,从而调整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制动盘设置在第一转轴外周面的至少一侧,通过制动盘驱动组件能够调整制动盘与第一转轴或者第一牵引盘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第一转轴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通过上述对第一转轴旋转施加阻尼,第一牵引盘对于第一牵引丝进行收放控制,进而实现第一牵引丝对内窥镜镜头的角度、位置的调整,有利于内窥镜远端弯曲部在任何角度下的弯曲与固定,最终实现内窥镜操作过程中内窥镜镜头的定位角度的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结合,提高了手术
的效率。
8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几种可选地实现方式进行介绍,当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述实现方式仅是示意性的,并非是穷尽式的列举,在这些实现方式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某些特征或者某些示例进行替换、拼接或者组合,这些仍应视为本公开的公开内容。
86.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7详细介绍本技术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连续、稳定的操作手感,调节可靠性高。
8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的左侧为锁紧装置10的第一端,即转轮组件100一端;图1右侧为锁紧装置10的第二端,即制动盘300一端;在该图中,由于视角关系,无法显示制动盘驱动组件500,可以参考图1a及后续示意图进行理解,图1a示出了制动盘驱动组件500的结构。图2为图1中的锁紧装置10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即制动盘300一端朝向纸面外的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图中,锁紧装置10处于非锁定状态。图3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10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88.结合图1及1a的示意,锁紧装置10包括如下组件或者部件:转轮组件100;制动盘300;制动盘驱动组件500。
89.上述各个部件的布置方式大致可以描述如下:所述转轮组件100位于锁紧装置10第一端(图1左侧),所述制动盘300位于锁紧装置10第二端(图1右侧),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500同样位于锁紧装置10第二端(图1右侧),并设置在所述制动盘300的一端。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500通过紧固件510与所述制动盘300实现连接,进而能够向所述制动盘300施加作用力。
90.在本实施例中,锁紧装置10还包括以下组件:手柄;本技术的附图中并未示出该组件,但是作为内窥镜操作过程中的必要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较为容易的理解该组件的用途;所述手柄实际为锁紧装置10的机体,为其他各个部件提供定位基础;之所以称为手柄,实际是就其在内窥镜的整体结构中是作为手柄而言,一般设计为可根据装配修理需要拆卸的两个相互扣合的罩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为塑料材质中空圆壳体,用于为转轮组件100、制动盘300提供安装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机体与锁紧装置10相关的组件主要为第一夹持柱、第二夹持柱,通过所述一夹持柱、第二夹持柱实现将所述制动盘300固定于所述锁紧装置10的机体内。
91.接下来介绍转轮组件100,所述转轮组件100包括:第一转轮组件110;第二转轮组件130;隔离片150。
92.以下详细介绍各个部件。
93.所述转轮组件100包括:第一转轮组件110、第二转轮组件130、隔离片150;所述第一转轮组件110包括:第一转轮111、第一转轴113、第一牵引盘115;所述第二转轮组件130包括:第二转轮131、第二转轴133、第二牵引盘135。
94.所述第一转轮111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一端,作为设置在第一转轴113上的操作把手;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轮111设置在第一转轴113的第一端(图1左侧);所述第一牵引盘115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113的另一端,即所述第一转轴113的第二端(图1右侧);所述第二转轮131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133的第一端,并且所述第二转轴133和所述第一转
轴113同轴,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最为可能的布置方式,具体是通过第二转轴133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113外周面上实现上述同轴;所述第二牵引盘135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133的靠第二端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所述第二牵引盘135设置在相对第一牵引盘115的更靠第一端的位置(图1右侧)。此外,所述第一转轮111位于第二转轮131的更靠第一端的位置,并且第一转轮111上设置有向第二端伸出的凸台,而第二转轮131上则设置有相应的凹槽,使所述凸台嵌入所述凹槽,从而缩短了第一转轮111和第二转轮131在轴向上的安装尺寸。当然,所述第一转轴113和所述第二转轴133的同轴布置方式,也完全可以采取其他不同的方式,例如,采用两者从两端相对的布置方式,如果采用此种布置方式,则整个锁紧机构的布局与本实施例有明显区别,但其原理并无本质差别。
95.在介绍完上述各转轴与转轮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后,接下来介绍牵引盘的结构,由于第二牵引盘135与第一牵引盘115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关于第二牵引盘135的结构请参考第一牵引盘115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96.请参见图5,图5为锁紧装置10中的第一牵引盘115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还示出了与所述第一牵引盘115连接的第一转轴113。以下结合图5详细说明所述第一牵引盘115的具体结构,也可同时参考图1。
97.所述第一牵引盘115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113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牵引盘115上具有固定第一牵引丝1153的位置,通过所述第一转轮111可控制第一转轴113的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盘115旋转,所述第一牵引盘115的旋转调整第一牵引丝1153伸出的距离,而所述第一牵引丝1153又可以牵引内窥镜镜头,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使其处于合适的角度。
98.根据图5所示出的,所述第一牵引盘115包括:第一牵引盘凹槽1151;第一牵引丝1153;第一牵引孔1155;第一牵引盘中心孔1157。
99.所述第一牵引盘115为中空盘体结构,所述第一牵引盘凹槽1151位于所述第一牵引盘115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牵引丝1153通过所述第一牵引盘凹槽1151进入所述第一牵引盘115内,所述第一牵引盘115的圆周面上设有对称的双向第一牵引孔1155,所述对称的第一牵引孔1155用于所述第一牵引线1153的收入与放出,所述第一牵引盘115的盘中心位置设有所述第一牵引盘中心孔1157,与所述第一转轴113嵌合固定,通过该结构,将所述第一牵引盘115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二端。
100.第一牵引丝115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牵引盘115上,并可以没入所述第一牵引盘凹槽1151,通过旋转所述第一牵引盘115能够调整所述第一牵引丝1153的收放,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牵引盘115的旋转,能够控制第一维度的第一牵引丝1153的缠绕收放,从而调整其伸出的距离;作为一种可能的布置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牵引丝1153由两根牵引线组成,所述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为上下方向,所述第一牵引丝1153的两根牵引线分别单独控制所述内窥镜在上下方向的观察角度;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牵引丝的组成及控制维度仅为一种示意,不排除对于该牵引丝其他可能的组成及控制方式。
101.类似第一牵引盘115,所述第二牵引盘135具有类似的结构,其区别是其设置在第二转轴133靠第二端位置。该第二牵引盘135用于固定第二牵引丝,并且第二牵引丝的组成方式与上述第一牵引丝类似,通过旋转所述第二牵引盘135能够调整所述第二牵引丝的收
放,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二维度的观察角度,例如,所述内窥镜在左右方向的观察角度;具体而言,所述第二牵引盘135的旋转,能够控制第二维度的第二牵引丝的缠绕收放,从而调整其伸出的距离。
10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牵引丝、第二牵引丝均埋藏在内窥镜的导管中,各牵引丝的两个端头分别定位在内窥镜导管的弯曲端和牵引盘端,其一端与对应的牵引盘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导管中,一般的,一条牵引丝一端被相应牵引盘牵引后,当牵引盘进行转动时,由于导管的柔性,通过牵引丝带动导管远端可弯曲部分的转动,进而带动内窥镜镜头端在某个维度(第一,或者第二)上转动,使内窥镜镜头能够向某个角度偏转,改变观察视角。
103.通过上述内容介绍了转轮组件100,接下来介绍制动盘300。
104.请参考图2及图2a的示意,图2中的锁紧装置10处于非锁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制动盘300的结构示意图。
105.所述制动盘300包括:制动盘本体310;凸台330。
106.所述制动盘本体310为夹持在所述第一转轴113或者第一牵引盘115的周面上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上设置有可上下张开的制动盘开口,通过该制动盘开口将所述第一转轴113或第一牵引盘115的周面进行夹持,并且在制动盘本体310框架结构的根部位置设置有凸台330,通过所述凸台330,所述制动盘本体310被固定于所述锁紧装置10的机体内。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为所述凸台被设置在机体上的第一夹持柱、第二夹持柱夹持之间,从而实现所述制动盘本体310被固定于所述锁紧装置10的机体内。
107.所述制动盘本体310包括:制动盘上盘311;制动盘下盘313;制动盘开口315;间隙317。
108.请参考图2、图2a、图3、图4,其中,图3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对应的左视图;图4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对应的俯视图。所述制动盘本体310整体为圆盘状框架结构,该圆盘状框架结构的制动盘本体310由半圆形框架的制动盘上盘311和半圆形框架的制动盘下盘313共同组成,并且所述制动盘上盘311和制动盘下盘313,通过与所述制动盘开口315相对的制动盘本体310根部位置的所述凸台330实现连接,所述凸台330为所述制动盘上盘311和制动盘下盘313的上下张开提供定位基础,并且该位置处设置有增加弹性变形空间的间隙317;上述制动盘上盘311和制动盘下盘313之间形成相应的制动盘开口315,通过所述制动盘开口315将所述第一转轴113或者第一牵引盘115的周面进行夹持,使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一牵引盘115获得夹持力。在所述制动盘本体310框架结构上,所述制动盘开口315一侧还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连接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500,并与其配合工作。
109.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具体是所述框架结构的制动盘本体310,其框架结构中一端的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113的外周面上(图1右侧),框架结构中另一端的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133的外周面上(图1中间);此外,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在所述各转轴的外周面上相对设置,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位于所述各转轴外周面的上方位置(图2上方)、所述制动盘下盘313位于所述各转轴外周面的下方位置(图2下方),并且在所述制动盘上盘311、制动盘下盘313与所述各转轴的接触面,设置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表面纹路;此外,在所述制动盘上盘311、制动盘下盘313的同一侧,与所述制动盘开口315相同的一侧(图2左侧)设置有通孔,通过所述通孔实现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500与所述制动盘本体
310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是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500的紧固件通过所述制动盘开口上端口3151与制动盘开口下端口3153上的通孔实现连接。
110.作为本实施例一种可行的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凸台330为板状,位于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与所述制动盘开口315相对的同一侧(图2右侧),并且,凸台330朝向所述制动盘本体310形成开口,从两侧夹持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为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提供定位。
111.作为本实施例另一种可行的方式,如图6所示,图6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10的制动盘上盘311与制动盘下盘313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的连接方式为铰接,所述凸台330为轴状,所述轴状凸台330插入所述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的铰接部位,所述轴状凸台330为制动盘上盘311与所述制动盘下盘313提供旋转轴。
112.接下来介绍制动盘驱动组件500,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参考图1a中的示意,也可参考图2。
113.如图1a所示出的,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500包括:紧固件510;握持部530。
114.所述紧固件510设置在所述制动盘本体310框架结构上,并位于与所述制动盘开口315位置,所述紧固件510具体设置在所述制动盘本体310上的通孔内,通过所述紧固件510,将所述制动盘上盘311和所述制动盘下盘313连接;所述紧固件510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握持部530,该握持部530伸出所述锁紧装置10机体的壳体外,供所述锁紧装置10的操作者旋转所述紧固件510;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握持部530为一旋钮,在旋钮在垂直与第一转轴113径向方向上,具有设定的显著大于所述第一转轮111半径的长度;通过旋转所述旋钮带动所述紧固件510旋转,所述紧固件510在所述制动盘本体310上的通孔内旋转,能够调整向所述制动盘300施加的作用力;从而改变所述制动盘300对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一牵引盘115所施加的夹持力,进而对所述第一转轴113的旋转提供需要的阻尼。
115.为了便于理解,接下来详细介绍紧固件510。紧固件510包括两种实现方式,以下分别介绍。
116.所述紧固件510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包括:螺柱511;上螺母513;下螺母515;
117.所述螺柱511作为所述紧固件510的主体,设置为穿过所述制动盘本体310上的通孔;所述螺柱511外周面上,至少设置有两段旋向设置相反的螺纹;与所述螺柱511配合,还设置有上螺母513及下螺母515;其中,所述上螺母513固定设置于所述制动盘开口上端口3151上侧,所述下螺母515固定设置于所述制动盘开口下端口3153下侧;所述上螺母513与所述螺柱511第一段之间构成第一螺纹副、所述下螺母515与所述螺柱511第二段之间构成第二螺纹副,所述第一螺纹副与所述第二螺纹副具有相反的螺纹旋向;通过旋转所述螺柱511,实现对所述制动盘300施加的作用力的调整。由于上述第一螺纹副和第二螺纹副的螺纹旋向不同,因此,所述螺柱511向一个方向旋转,所述上螺母513和下螺母515会向两者靠近的方向沿着螺柱511的轴向运动,或者相反。这样,就通过制动盘本体310的制动盘开口315实现了对第一转轴113、第二转轴133的握持,增加或者减少了转轴承受的阻尼。
118.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另一种可行的方式,所述制动盘本体310框架结构的开口位置,在所述通孔内设置有与所述螺柱511配合工作的内螺纹;其中,所述制动盘开口上端口3151与螺柱511第一段配合形成第三螺纹副、所述制动盘开口下端口3153与螺柱511的第二
段配合形成第四螺纹副,所述第三螺纹副与所述第四螺纹副具有相反的螺纹旋向;通过所述螺柱511的旋转,所述螺柱511的表面螺纹与所述制动盘开口上端口3151、所述制动盘开口下端口3153配合,进而向所述制动盘300施加作用力或者减少作用力;其作用原理和前面采用螺母的方式类似。
119.通过上面两种实现方式,在内窥镜进行工作时,通过旋转所述握持部530,带动所述螺柱511同步转动,实现所述螺柱511与所述上螺母513、所述下螺母515的配合工作(第一种实现方式),或者,实现所述螺柱511与所述制动盘开口上端口3151、所述制动盘开口下端口3153的配合工作(第二种实现方式),进而实现对所述制动盘本体310施加的作用力的调整;由于所述制动盘本体310为框架结构具有使其可以上下张开的制动盘开口315,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二转轴133的外周面上夹持所述制动盘本体310;通过上述对制动盘本体310施加的作用力的调整,可以改变制动盘本体310对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二转轴133所施加的夹持力,进而对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二转轴133的旋转提供需要的阻尼。一般的,所述锁紧装置10可具有非锁定时状态和锁定时状态,并可以在介于两者的中间位置时提供不同程度的阻尼。
120.以下结合图2、图4、图7,详细介绍所述锁紧装置10的工作过程。
121.图2示出了锁紧装置10处于非锁定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同时示出了将所述锁紧装置10从非锁定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过程(图4为图2中的锁紧装置对应的俯视图);图7示出了锁紧装置10处于锁定状态时的示意图。
122.图2、图7均为图1中的锁紧装置10顺时针旋转后,使得锁紧装置10的第二端,即制动盘300一端朝向纸面外的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参照图2、图4、图7简要介绍锁紧装置10的工作过程,重点是在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切换的过程。
123.当需要将内窥镜锁紧装置10进行锁定时,通过将握持部530旋钮沿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如图4示出由b位置到a位置),握持部530旋钮带动螺柱511逆时针转动,由于所述上螺母513与所述螺柱511第一段之间构成的第一螺纹副,所述下螺母515与所述螺柱511第二段之间构成第二螺纹副,上述第一螺纹副与第二螺纹副具有相反的螺纹旋向,因此,当螺柱511逆时针转动,螺柱511的表面螺纹与所述上螺母513、所述下螺母515的配合工作,使得所述上螺母513和下螺母515向两者靠近的方向沿着螺柱511的轴向运动,由于所述上螺母513、所述下螺母515固定在所述制动盘本体310的通孔内表面,进而使得制动盘开口315的开口程度逐渐减小,该框架结构的制动盘本体310对第一转轴113,第二转轴133所施加夹持力逐渐增加,进而对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二转轴133旋转的阻尼逐渐增加,第一转轴213、第二转轴233在上述阻尼的作用下逐渐停止转动,第一牵引盘凹糟2151、第二牵引盘凹槽2351停止对左右及上下方向牵引丝的收放缠绕,各牵引丝在导管内上下及左右方向牵引长度被固定,锁紧装置10进入锁定状态,即实现内窥镜镜头的角度与方向锁定。请参考图2、图7、上述过程是图2变化到图7的过程,可以看出制动盘上盘311、制动盘下盘313在图2位置时,两者之间形成的制动盘开口315较大,到图7位置时则两者之间形成的制动盘开口315较小。
124.当需要将内窥镜锁紧装置10进行解锁时,通过将握持部530旋钮沿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如图4示出由a位置到b位置),握持部530带动螺柱511转动,螺柱511的表面螺纹与所述上螺母513、所述下螺母515的配合工作,所述上螺母513和下螺母515会向两者远离的方向沿着螺柱511的轴向运动,制动盘开口315的开口程度逐渐增加,该框架结构的制动盘
本体310对第一转轴113,第二转轴133所施加夹持力逐渐减小,进而对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二转轴133旋转的阻尼逐渐减小至消失,第一转轴213、第二转轴233在上述阻尼逐渐减小的情况下增加转动,当上述阻尼消失时,所述锁紧装置10就脱离上述锁定状态,进入上述非锁定状态。此时,第一牵引盘215、第二牵引盘235便可以随着操作者对第一转轮211和第二转轮231的操作而灵活旋转;与上述各牵引盘相关的牵引丝在所述牵引盘的牵引下,能够灵活的缠绕收放,从而使所述内窥镜镜头的角度得到灵活调整。请参考图2、图7、上述过程是图7变化到图2的过程,可以看出图7位置时,制动盘上盘311、制动盘下盘313之间形成的制动盘开口315较小,到图2位置时则两者之间形成的制动盘开口315较大。
125.在上述锁定和解锁的位置中间,可以通过对握持部530的操作,使其位于a、b中间的不同位置,使锁紧装置10处于不同的阻尼状态,从而根据转动转轮的需要,获得不同的调整转轮的松紧度。通过该锁紧装置10,可以在对内窥镜进行调整时,根据需要将其设定在合适的状态,解锁时可以通过转轮自由的调节内窥镜镜头角度,锁定时使内窥镜处于固定状态,镜头角度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处于上述两者中间的阻尼状态,则会给操纵者提供其需要的拨动转轮的手感,从而使其便于操纵。
126.与第一实施例类似,作为优选实施例,显然,在其基本原理上也可以存在别的变形。例如,所述转轮组件100仅仅包括第一转轮组件,即锁紧装置10只能在一个维度上调整内窥镜的角度。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可能的变形方式。例如,前面已经提到的第一转轮111和第二转轮131处于相对的位置,而不是如本实施例的处于同一端。
127.对应于前述第一实施例,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锁紧装置;提供该实施例的目的,是将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推广到其他可能的应用场合,而不是仅仅限于内窥镜。
128.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7说明其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在该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功能的原件尽量采用相同的命名,以便于理解。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尽管存在共同的创新点,但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之处,因此,对于本实施例的描述就以本实施例提供的命名为准,不用与第一实施例强行对应。
129.所述锁紧装置10

,通常应用于检测场景,结合实施例一描述过程,所述转轮组件100中的所述第一牵引盘115及第二牵引盘135替换为所述第一功能盘115’及第二功能盘135’,用于实现各种可能的调整功能。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功能盘115’及第二功能盘135’的结构可根据锁紧装置10

的功能及应用场景需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130.所述锁紧装置10

,包括:第一转轮111、第一转轴113、以及制动盘300、制动盘驱动组件500;
131.所述第一转轮111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一端;所述第一转轴113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一功能盘115’;通过所述第一转轮111可控制第一转轴113的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一功能盘115’旋转,所述第一功能盘115’的旋转调整第一牵引丝1153,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
132.所述制动盘300整体为夹持在所述第一转轴113或者第一功能盘115’的周面上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通过具有使其可以上下张开的制动盘开口315;
133.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500具有紧固件510,所述紧固件510设置在所述制动盘开口315的一端,通过所述紧固件510能够调整向所述制动盘300施加的作用力,从而改变所述制
动盘300对所述第一转轴113、第一功能盘115’所施加的夹持力,并对所述第一转轴113的旋转提供需要的阻尼。
134.使用上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锁紧装置10

还可以包括其他必要的结构,例如用于与锁紧装置配合的检测设备、显示设备等。需要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类似,请参考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作过多赘述。
135.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
136.下面结合附图8-附图13详细介绍本技术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本质上相同的原理,即都是通过调整设置在转轴(第一转轴和/或第二转轴)或者牵引盘(或者功能盘)外周面的至少一侧的制动盘,对转轴的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但是,在制动盘的具体实现方式上,该第三实施例采用了不同的结构,该结构的优势在于结构上更为简洁。
137.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内窥镜的锁紧装置2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左侧为锁紧装置210的第二端,即制动盘2300一端;图8的右侧为锁紧装置210的第一端,即转轮组件2100一端;在该图中,所述锁紧装置210处于锁定状态。图9为图8中的锁紧装置210处于非锁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中的锁紧装置210处于锁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9、10均为图8中的锁紧装置210逆时针旋转后,使锁紧装置210的第二端,即制动盘2300一端朝向纸面外的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38.如图8所示,锁紧装置210包括如下组件或者部件:转轮组件2100;制动盘2300;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手柄2700。
139.上述各个部件的布置方式大致可以描述如下:所述制动盘2300靠锁紧装置210第二端布置(图8左侧),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位于锁紧装置210的大致中间位置(图8中间),所述转轮组件2100位于锁紧装置210第一端(图8右侧)。所述制动盘2300与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通过驱动件本体2510实现连接。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通过所述制动盘2300向所述转轮组件2100提供转动方向的阻尼。
140.所述手柄2700,在本实施例中,实际为所述锁紧装置210的机体,为其他各个部件提供定位基础;之所以称为手柄,实际是就其在内窥镜的整体结构中是作为手柄而言的,其具体结构见后续说明。
141.所述转轮组件2100包括:第一转轮组件2110;第二转轮组件2130;隔离片2150;o型密封圈2170。
142.以下详细介绍各个部件。
143.所述转轮组件2100包括第一转轮组件2110、第二转轮组件2130、隔离片2150及o型密封圈2170;所述第一转轮组件2110包括第一转轮2111、第一转轴2113、第一牵引盘2115;所述第二转轮组件2130包括第二转轮2131、第二转轴2133、第二牵引盘2135。
144.所述第一转轮2111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2113第一端,作为设置在第一转轴2113上的操作把手;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轮2111设置在第一转轴2113的第一端(图8右侧);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2113的另一端,即所述第一转轴2113的第二端(图8左侧);所述第二转轮2131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2133的第一端,并且所述第二转轴2133和所述第一转轴2113同轴,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最为可能的布置方式,具体是通过第二转轴2133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2113外周面上实现上述同轴;所述第二牵引盘2135设置在所述第
二转轴2133的靠第二端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所述第二牵引盘2135设置在相对第一牵引盘2115的更靠第一端(图8右侧)的位置。此外,所述第一转轴2130上套设有o型密封圈2170,所述o型密封圈2170共有两组,每组有两个且相邻布置;其中第一组o型密封圈2170-1紧靠第一牵引盘2115且位于相对于第一转轴2113更靠第二端的位置(图8左侧),第二组o型密封圈2170-2紧靠第二牵引盘2135且位于相对于第二转轴2133更靠第一端的位置(图8中间);此外,所述第一转轮2111位于第二转轮2131的更靠第一端的位置,并且第一转轮2111上设置有向第二端伸出的凸台,而第二转轮2131上则设置有相应的凹槽,使所述凸台嵌入所述凹槽,从而缩短了第一转轮2111和第二转轮2131在轴向上的安装尺寸。当然,所述第一转轴2113和所述第二转轴2133的同轴布置方式,也完全可以采取其他不同的方式,例如,采用两者从两端相对的布置方式,如果采用此种布置方式,则整个锁紧装置的布局与本实施例有明显区别,但其原理并无本质差别。
145.请参见图13,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上具有固定第一牵引丝21153的位置,通过旋转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能够调整所述第一牵引丝21153伸出的距离,而所述第一牵引丝21153又可以牵引内窥镜镜头,从而使所述内窥镜在该第一牵引丝21153所控制的维度上,处于合适的角度。
146.图13示出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的结构图。该图中还示出了与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连接的第一转轴2113。以下结合图13详细说明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的具体结构,可同时参考图8。
147.图13所示出的,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包括:第一牵引盘凹槽21151;第一牵引丝21153;第一牵引孔21155;第一牵引盘中心孔21157。
148.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为中空盘体结构,所述第一牵引盘凹槽21151位于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外周面上,所述第一牵引丝21153通过所述第一牵引盘凹槽21151进入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内,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的圆周面上设有对称的双向第一牵引孔21155,所述对称的第一牵引孔21155用于所述第一牵引线21153的收入与放出,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的盘中心位置设有所述第一牵引盘中心孔21157,与所述第一转轴2113嵌合固定,通过该结构,将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安装在所述第一转轴2113第二端。
149.第一牵引丝2115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上,并可以没入所述第一牵引盘凹槽21151,通过旋转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能够调整所述第一牵引丝21153的收放,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的旋转,能够控制第一维度的第一牵引丝21153的缠绕收放,从而调整其伸出的距离。
150.类似第一牵引盘,所述第二牵引盘2135具有类似的结构,其区别是其设置在第二转轴2133靠第二端位置。该第二牵引盘2135用于固定第二牵引丝,通过旋转所述第二牵引盘2135能够调整所述第二牵引丝的收放,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二维度的观察角度;具体而言,所述第二牵引盘2135的旋转,能够控制第二维度的第二牵引丝的缠绕收放,从而调整其伸出的距离。所述牵引丝埋藏在内窥镜的导管中,牵引丝的两个端头分别定位在内窥镜导管的弯曲端和牵引盘端,其一端与牵引盘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导管中,一般的,一条牵引丝一端被牵引盘牵引后,当牵引盘进行转动时,由于导管的柔性,通过牵引丝带动导管远端可弯曲部分的转动,进而带动内窥镜镜头端在某个维度(上下,或者左右)上转动,使内窥镜镜头能够向某个角度偏转,改变观察视角。
151.在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和第二牵引盘2135的轴向间隙处设置有隔离片2150,以便将两者隔离开。
152.以下介绍所述制动盘2300以及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由于两者联系紧密,介绍过程中内容存在相互交叉。请参考图11、图12。
153.所述制动盘2300包括:制动盘本体2310;制动盘凹槽2330;圆弧状通孔2350;定位孔2370。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包括:驱动件2510、拨杆2530(见图12)。所述驱动件2510位于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靠第二端位置(图8中间靠左侧),所述拨杆2530位于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第一端位置(图8中间靠右侧),所述拨杆2530下端与所述驱动件2510中的驱动件本体2515外周面固定连接,所述拨杆2530具有设定的显著大于所述驱动件2510直径的长度,所述拨杆2530上端在径向方向上伸出(图8上端),并提供便于拨动的操作表面。所述驱动件2510的结构在后续介绍了制动盘2300的结构之后进行详细介绍。
154.所述手柄2700,其名称是从其作为内窥镜的手柄而来,在本技术中相当于提供定位基础的机体,手柄2700一般设计为可根据装配修理需要拆卸的两个相互扣合的罩体,对于本技术的内窥镜锁紧装置而言,机体提供的相关结构主要是固定柱27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2700为塑料材质中空圆壳体,所述固定柱2710位于所述手柄2700壳体的内表面,用于为制动盘2300提供安装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柱2710为实心塑料圆柱,所述制动盘2300通过其定位孔2370可旋转的套装在该固定柱2710上,从而获得可旋转的安装定位。
155.图11示出所述制动盘2300的结构图。以下结合图11详细介绍所述制动盘2300,也可参考图8、图9。
156.如前所述,所述制动盘2300包括:制动盘本体2310;制动盘凹槽2330;圆弧状通孔2350;定位孔2370。
157.所述制动盘2300在本实施例中整体为弧形板结构,所述制动盘2300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2113外周面的至少一侧,制动盘本体2310的下端设有制动盘凹槽2330,所述制动盘凹槽2330的内表面就是所述制动盘2300与所述第一转轴2130外周面和/或所述第二转轴2140外周面接触的贴合面,所述制动盘凹槽2330的内表面设置有增大摩擦力的表面纹路,以便于与所述第一转轴2113和/或第二转轴2133外周面贴合,所述制动盘凹槽2330与所述第一转轴2113、第二转轴2133的贴合面通过o型密封圈2170接触,所述制动盘凹槽2330上的表面纹路能够在制动盘本体2310带动下,与o型密封圈2170产生挤压,阻碍所述第一转轴2113、第二转轴2133的转动。所述制动盘本体2310弧形面一端设置有定位孔2370,所述定位孔2370可旋转套设于所述手柄2700上的固定柱2710上,进而实现所述制动盘本体2310绕所述定位孔2370的定轴摆动。所述制动盘本体2310弧形面上设有圆弧状通孔2350,实现所述悬壁柱2519能够插入所述圆弧状通孔2350,并在该圆弧状通孔2350内滑动。为了与所述第一转轴2113和所述第二转轴2133同步贴合,所述制动盘本体2310可以如图11所示,设置为前后平行设置的两个弧形板,分别为第一制动盘本体2310-1和第二制动盘本体2310-2。
158.图12示出作为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的组成部件所述驱动件2510的结构图。以下结合图12详细说明所述驱动件2510的具体结构,也可参考图8。
159.如图12所示出的,所述驱动件2510包括:驱动件外缘平台2511;驱动件中空孔2513;驱动件本体2515;悬臂2517;悬壁柱2519。
160.所述驱动件本体2515为中空管,位于所述驱动件2510的下端,所述驱动件本体
2515上设置有驱动件中空孔2513,所述驱动件本体2515就是通过该驱动件中空孔2513套装在所述第二转轴2133外径面上;所述驱动件本体2515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对称的驱动件外缘平台2511,通过上述驱动件外缘平台2511与所述拨杆2530的下端固定。通过拨动所述拨杆2530,可以带动所述驱动件2510转动。所述驱动件本体2515的前端(图12左侧)沿上下方向固定有悬臂2517,所述悬臂2517的上前端(图12左上侧)固定有悬壁柱2519。所述悬壁柱2519沿着第一转轴2113和第二转轴2133的延伸方向伸出,插入所述制动盘2300上的圆弧状通孔2350内,通过驱动所述拨杆2530摆动带动所述驱动件2510转动,进而带动所述悬壁柱2519在所述圆弧状通孔2350内滑动。
161.在内窥镜进行工作时,通过拨动所述拨杆2530,带动所述驱动件2510同步转动,实现所述悬臂柱2519在所述圆弧状通孔2350内的滑动,进而通过所述悬臂柱2519沿着所述圆弧状通孔2350的移动,驱动所述制动盘2300绕所述定位孔2370摆动,使所述制动盘2300上制动盘凹槽2330内表面上的表面纹路与所述o型密封圈2170产生挤压,实现所述制动盘2300与第一转轴2113外周面、第二转轴2133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的调整,从而对所述第一转轴2113、第二转轴2133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一般的,通过上述调整,所述锁紧装置210可具有非锁定时状态和锁定时状态,并可以在介于两者的中间位置时提供不同程度的阻尼。
162.以上仅仅是制动盘2300的一种实现方式,实际上,也可以考虑采用具有多个接触面的抱紧式的制动盘,从多侧向第一转轴2130外周面和/或所述第二转轴2140外周面接触贴合,实现制动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披露的实施方式的启示下,结合本领域的技术知识,进行设计。
163.以下重点参考图9、图10,详细介绍所述锁紧装置210的工作过程。
164.图9示出了图8中的锁紧装置210处于非锁定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0示出了图8中的锁紧装置210处于锁定时的状态示意图。图9、10均为图8中的锁紧装置210逆时针旋转后,使锁紧装置210的第二端,即制动盘2300一端朝向纸面外的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参照图8至图10简要介绍锁紧装置210的工作过程,重点是在锁定状态与非锁定状态切换的操作过程。
165.当需要将内窥镜锁紧装置210进行锁定时,通过拨杆2530沿所述手柄2700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如图9示出由a位置到b位置),拨杆2530带动所述驱动件2510绕所述第二转轴2133转动,同时驱动所述驱动件2510上的悬壁柱2519在所述圆弧状通孔2350内滑动,带动制动盘2300绕所述定位孔2370顺时针转动,进而导致所述制动盘2300上的所述制动盘凹槽2330上的表面纹路与所述o型密封圈2170产生挤压,实现与第一转轴2113、第二转轴2133外周面至少一侧贴合接触并挤压,从而与所述第一转轴2113、第二转轴2133旋转产生摩擦力,所述第一转轴2113、第二转轴2133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停止转动,第一牵引盘凹槽21151、第二牵引盘凹槽21351停止对左右及上下方向牵引丝的收放缠绕,所述牵引丝在导管内上下及左右方向牵引长度被固定,锁紧装置进入锁定状态,即实现内窥镜镜头的角度与方向锁定。请参考图9、图10,上述过程是图9变化到图10的过程,可以看出制动盘凹槽2330在图9位置时没有与第一转轴2113接触,到图10位置时则与第一转轴2113接触;在该视角下第二转轴2133被遮挡,但其实际变化是一致的。
166.当需要将锁紧装置210进行解锁时,通过拨杆2530沿所述手柄2700逆时针转动一
定角度(如图10示出由b位置到a位置),拨杆2530带动所述驱动件2510绕所述第二转轴2133转动,同时驱动所述驱动件2510上的悬壁柱2519在所述圆弧状通孔2350内滑动,带动制动盘2300绕所述定位孔2370转动,进而导致所述制动盘2300上的所述制动盘凹槽2330上表面纹路与所述o型密封圈2170实现分离,使加载在所述第一转轴2113、第二转轴2133上的摩擦力逐渐减小直到消失,所述锁紧装置210就脱离上述锁定状态,进入上述非锁定状态。此时,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第二牵引盘2135便可以随着操作者对第一转轮2111和第二转轮2131的操作而灵活旋转;与上述牵引盘相关的牵引丝在各牵引盘的牵引下,能够灵活的缠绕收放,从而使所述内窥镜镜头的角度得到灵活调整。参考图9、图10,上述过程是从图10变化到图9的过程,可以看出制动盘凹槽2330的表面纹路在图10位置时与第一转轴2113接触,到图9位置时则没有与第一转轴2113接触;虽然该视角下第二转轴2133被遮挡,但其实际变化是一致的。
167.在上述锁定和解锁的位置中间,可以通过对拨杆2530的操作,使其位于a、b中间的不同位置,使锁紧装置处于不同的阻尼状态,从而根据转动转轮的需要,获得不同的调整转轮的松紧度。通过该锁紧装置,可以在对内窥镜进行调整时,根据需要将其设定在合适的状态,解锁时可以通过转轮自由的调节内窥镜镜头角度,锁定时使内窥镜处于固定状态,镜头角度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处于上述两者中间的阻尼状态,则会给操纵者提供其需要的拨动转轮的手感,从而使其便于操纵。
168.以下对上述实施例的原理简要说明,所述拨杆2530和所述驱动件2510的组合形成一个杠杆机构,由于拨杆2530较长,相当于杠杆的长臂端,可以轻松的通过拨动驱动件2510,通过其悬壁柱2519带动制动盘2300摆动,而相反,制动盘2300摆动则很难带动拨杆2530;并且,所述悬臂柱2519与所述制动盘2300的圆弧状通孔2350配合紧密,使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而拨杆2530又相当于为其提供了阻碍其运动的负载,因此,制动盘2300很难由于松动原因导致其位置移动;也就是说,上述锁紧装置具有较好的锁止特性,将所述拨杆2530拨动到任何一个被拨动到的位置,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都可以在此悬停,不会轻易松动。
169.上述第一实施例为优选实施例,显然,在其基本原理上也可以存在别的变形。例如,所述转轮组件2100仅仅包括第一转轮组件,即锁紧装置只能在一个维度上调整内窥镜的角度。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可能的变形方式。例如,前面已经提到的第一转轮2110和第二转轮2120处于相对的位置,而不是如本实施例的处于同一端。
170.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还可以将制动盘、制动盘驱动组件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提供所述阻尼。进而实现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第二维度的观察角度单独控制与调整。上述的第二维度与第一维度处于不同的方向维度。
171.其中,制动盘2300可按照图8中沿2150隔离片位置从上到下进行分割,切分为制动盘一部和制动盘二部,参考图8的锁紧装置构造,制动盘驱动组件一的位置与构造可类比图8中的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图8右侧)、制动盘驱动组件二可位于制动盘驱动组件一的另一侧(图8左侧);制动盘一部设置在第一转轴外周面的某一侧,制动盘二部设置在第二转轴外周面的某一侧;制动盘驱动组件一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一部与所述第一转轴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第一转轴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第一牵引盘的旋转用于调整第一牵引丝,
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一维度的观察角度;制动盘驱动组件二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二部与所述第二转轴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第二转轴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第二牵引盘的旋转用于调整第二牵引丝,从而调整所述内窥镜在第二维度的观察角度。
172.上述的优选实施例,能够使内窥镜在保证某一维度观察角度确定的情形下,实现另一维度观察角度的独立调整。
173.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窥镜,参照附图14,具体结合附图8-附图13说明其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在该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三实施例具有相同功能的原件尽量采用与其相同的命名,以便于理解。需要说明的是,但第三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尽管存在共同的创新点,但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之处,因此,对于本实施例的描述就以本实施例提供的命名为准,不用与第三实施例强行对应。
174.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结构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
175.下面结合附图14详细介绍本技术第四实施例。
176.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内窥镜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4左侧为内窥镜的后端,即锁紧装置210和光源组件20的一端,该内窥镜的后端为实际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把持端;图14的右侧为内窥镜结构装置的前端,即镜头70和可弯曲部80的一端,该内窥镜的前端用于手术过程中利用可弯曲部分的运动操控,实现相关部位病变情况的窥视。在该图中,所述锁紧装置210处于非锁定状态。以下介绍时,将图14左侧称为后方,图14右侧称为前方。
177.如图14所示,内窥镜2包括:锁紧装置210;光源组件20;牵引丝30;吸引管40;冲洗管50;航空接头60;镜头70;可弯曲部80;导管90;拨杆2530;手柄2700。
178.所述光源组件20与所述锁紧装置210均内嵌于手柄2700内,所述手柄2700用于操作人员对内窥镜的把持,所述光源组件20可为所述镜头70提供观察时的照明光源,所述手柄2700位于内窥镜2的后端(图14左侧),所述可弯曲部80与所述镜头70位于内窥镜2的前端(图14右侧),两者之间通过导管90相互连接。在进行微创手术时,一般的,所述内窥镜2的前端即在处于图14中的非锁定状态下沿患者腔道推送到手术部位;所述导管90内部包裹着锁紧装置210连接到所述镜头70的牵引丝30,此处所谓包裹,并非紧密包裹,而是为每一根牵引丝提供一个专用管道,所述管道具有合适的径向的尺寸。其导管90本身采用具有柔韧性的材料制成,使其能够适应于患者的弯曲的腔道,通过所述可弯曲部80调整所述镜头70在病灶部位的观察角度。所述手柄2700掌控在手术操作者手中,手术操作者利用拨杆2530能够根据需要对锁紧装置210进行体外操控,进而实现患者体内病灶部位在不同角度下的观察。
179.其中,所述内窥镜2可通过所述锁紧装置210,实现柔性牵引丝30的任意角度弯曲,锁紧装置210通过调整所述牵引丝30中的伸出长度,进而实现所述镜头70在固定位置的角度调整。上述利用拨杆2530实现锁紧装置210锁定与非锁定工作状态的调整的详细过程,请参考实施例三,此处不作过多赘述。
180.尽管本实施例中的内窥镜2采用了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锁紧装置,实际上,当然也可以采用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锁紧装置;在使用该锁紧装置的情况下,具体的锁紧装置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重复叙述。
181.图14的前端(图14右上方)还示出与所述镜头70相配合工作的吸引管40、冲洗管50
以及航空接头60。所述吸引管40及冲洗管50用于清除所述镜头70观察区域的视线阻挡物,可以保证镜头70操作视野的清晰,便于直接窥视相关部位的病变情况。所述航空接头60用于接入所需的导线。
182.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锁紧装置;提供该锁紧装置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内窥镜的锁紧装置推广到更为广泛的场合。
183.以下结合附图8-附图13说明其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在该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三实施例具有相同功能的原件尽量采用相同的命名,以便于理解。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尽管存在共同的创新点,但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之处,因此,对于本实施例的描述就以本实施例提供的命名为准,不用与第三实施例强行对应。
184.所述锁紧装置210’,通常应用于检测场景,结合实施例三描述过程,所述转轮组件2100中的所述第一牵引盘2115及第二牵引盘2135替换为所述第一功能盘2115’及第二功能盘2135’,用于实现各种可能的调整功能。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功能盘2115’及第二功能盘2135’的结构可根据锁紧装置210’的功能及应用场景需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185.所述锁紧装置210’,包括:第一转轮2111、第一转轴2113、以及制动盘2300、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
186.所述第一转轮2111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2113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转轴2113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一功能盘2115’;所述制动盘2300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2113外周面的至少一侧,通过所述制动盘驱动组件2500能够调整所述制动盘2300与所述第一转轴2113外周面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一转轴113旋转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
187.可选的,所述锁紧装置210’,还包括:第二转轮2131、第二转轴2133;所述第二转轮2131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2133第一端,所述第二转轴2133靠第二端位置设置有第二功能盘2135’,并且第二转轴2133和第一转轴2113同轴;所述制动盘2300位于第二转轴2133外周面的至少一侧;调整所述制动盘2300与所述第一转轴2113外周面的贴合的松紧程度的同时,也会同步调整所述制动盘2300与所述第二转轴2133外周面的贴合的松紧程度,从而对所述第二转轴2133的旋转同步提供符合期望的阻尼。
188.使用上述第五实施例提供的锁紧装置210’还可以包括其他必要的结构,例如用于与锁紧装置配合的检测设备、显示设备等。需要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三类似,请参考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不作过多赘述。
18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9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
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