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附着装置及穿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466511发布日期:2023-03-15 06:4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附着装置及穿线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附着装置及穿线方法。


背景技术:

2.交叉韧带是膝关节中用于韧性连接股骨和胫骨的软组织,起到维持关节稳定和协调关节运动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交叉韧带出现损伤的几率较高,伤后会导致关节的不稳定以及引起其他组织的退化。尤其在骨性关节炎病人中,韧带损伤已经被证实是重要的早期诱因之一。随着对交叉韧带结构和功能认知的深入,交叉韧带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韧带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差,损伤后的韧带必须通过手术置换以恢复其功能。
3.目前,通过关节镜手术,带袢钢板被广泛用于固定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牵拉调节袢环长度将韧带移植物移动到骨隧道段内。由于袢环长度的调节为不可逆,因此在钢板固定后,袢环有效的固定了韧带的位置,避免韧带在植入初期发生移位。
4.中国专利文件cn203988174u公开了一种可调式交叉韧带修复、重建用附着装置,其设有长条形附着板,附着板两端部设有翻转孔和牵引孔,附着板中部设有两个连接线环安装孔,连接线环安装孔内安装有连接线环,所述连接线环是由一根连接线,其两端从附着板上侧经两个连接线环安装孔穿至附着板下侧后,相互绕过对方,再由同一连接线环安装孔穿回附着板上侧。具有骨的损失小、愈合速度快,便于医生的操作、手术效果更佳,韧带受力均匀、与韧带孔的骨道均匀、充分的贴合,可清除附着板翻转间隙,减少蹦极效应,愈合速度快、治疗效果佳,骨质疏松患者同样适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5.但其在实际牵拉调节袢环长度时,袢环会对韧带移植物产生切割,容易造成韧带移植物受损,并且,牵拉过程中,袢环与韧带移植物之间不断摩擦产生热量,韧带移植物又是由蛋白质等物质构成,产生的热量容易导致韧带移植物发生变性等情况,不于组织细胞的附着、生长,导致韧带移植物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附着装置及穿线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袢环可降低与移植物之间的切割和摩擦产生的热量,保持移植物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8.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包括:
9.缝线,绕设形成线环,所述线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游离段、移植物牵拉段和第二游离段;
10.可植入隔离结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移植物牵拉段,用于贴合至移植物表面并分隔移植物与所述移植物牵拉段;
11.所述线环和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被配置目标对象后,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贴合于
移植物,牵拉所述第一游离段和所述第二游离段,所述移植物牵拉段在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往复滑动并带动移植物至目标位置;牵拉过程中,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隔离所述移植物牵拉段与移植物之间的相对运动接触。
12.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的材质为绝热材质。
13.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为套管结构;
14.所述套管结构套设于所述移植物牵拉段,其外圈面用于贴合至移植物表面,内圈面为与所述移植物牵拉段对应的滑动面。
15.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结构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乙烯或橡胶或硅胶;和/或,所述套管结构为由缝线编制而成的线套。
16.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结构的长度为20~120mm,直径为0.5~1.0mm或宽度为2~6mm。
17.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结构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扁形状。
1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附着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袢环,还包括:
19.附着板,用于被配置目标对象后,抵接于目标对象表面;
20.其中,所述附着板上设有贯通其正面和反面的至少两个线环穿孔,两个所述线环穿孔间隔设置并形成一间隔块;
21.所述缝线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线环穿孔和绕设所述间隔块形成所述线环;
22.所述移植物牵拉段和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位于所述附着板背面的一侧;
23.所述第一游离段和所述第二游离段位于所述附着板正面的一侧,并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线环穿孔连接至所述移植物牵拉段的两端,用于反向牵拉;或者,所述第一游离段和所述第二游离段位于所述附着板背面的一侧,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线环穿孔连接至所述移植物牵拉段的两端并绕设于所述间隔块,用于正向牵拉。
24.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移植物牵拉段为并列设置的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
25.所述第一线环段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环段的第一端相连并绕设于所述间隔块;第一游离段经对应的所述线环穿孔连接至所述第一线环段的第二端,第二游离段经对应的所述线环穿孔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环段的第二端。
26.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移植物牵拉段为相扣的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
27.所述第一线环段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环段的第一端相连并绕设于所述间隔块;第一游离段经对应的所述线环穿孔连接至所述第一线环段的第二端,第二游离段经对应的所述线环穿孔连接至所述第二线环段的第二端。
28.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附着板开设有牵引穿孔,所述牵引穿孔内穿设有牵引线。
29.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附着板开设有翻转穿孔,所述翻转穿孔内穿设有翻转线。
30.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附着板的材质为钛合金。
3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包括:
32.缝线,绕设形成线环,所述线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游离段、移植物牵拉段和第二
游离段;
33.可植入隔离结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移植物牵拉段,用于贴合至移植物表面并分隔移植物与所述移植物牵拉段;
34.所述线环和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被配置目标对象后,牵拉所述第一游离段和所述第二游离段,实现所述移植物牵拉段在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上滑动并带动移植物至目标位置。
3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穿线方法,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或应用于如权利要求7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附着装置或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附着板上开设有第一线环穿孔、第二线环穿孔;
36.缝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经第一线环穿孔和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背面后,所述缝线的第一端由可植入隔离结构的第一端穿入,并由其第二端穿出;
37.所述缝线的第二端由可植入隔离结构的第二端穿入,并由其第一端穿出;
38.所述缝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经第二线环穿孔和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形成用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39.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40.所述缝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经第二线环穿孔和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背面,形成用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41.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42.牵引线穿过所述第一线环穿孔,或者,所述附着板靠近所述第一线环穿孔的一端处开有牵引孔,所述牵引线穿过所述牵引孔;
43.所述附着板靠近所述第二线环穿孔的一端处开有翻转孔,翻转线穿过所述翻转孔。
44.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缝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经第二线环穿孔和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形成用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进一步包括:当缝线为空心编织线时,所述空心编织线的第一端先穿过靠近所述第二线环穿孔处的所述空心编织线的圆管,再经所述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所述空心编织线的第二端先穿过靠近所述第一线环穿孔处的所述空心编织线内的圆管,再经所述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
4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穿线方法,提供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或应用于如权利要求7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附着装置或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附着板上开设有第一线环穿孔、第二线环穿孔;
46.缝线的第一端经所述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背面后,再经所述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形成第一扣,所述第一扣由可植入隔离结构的第一端穿入,并由其第二端穿出;
47.所述缝线的第二端经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背面后,穿过所述第一扣位于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第二端的一侧,形成第二扣,且第一扣与第二扣相扣;
48.调整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至覆盖所述第一扣与所述第二扣的相扣连接位置后,缝
线的第二端经所述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形成用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49.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50.所述缝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经第一线环穿孔和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背面,形成用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51.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52.牵引线穿过所述第二线环穿孔,或者,所述附着板靠近所述第二线环穿孔的一端处开有牵引孔,所述牵引线穿过所述牵引孔;
53.所述附着板靠近所述第一线环穿孔的一端处开有翻转孔,翻转线穿过所述翻转孔。
54.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调整所述可植入隔离结构至覆盖所述第一扣与所述第二扣的相扣连接位置后,缝线的第二端经所述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形成用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进一步包括:所述缝线为空心编织线时,所述空心编织线的第一端先穿过靠近所述第一线环穿孔处的所述空心编织线的圆管,再经所述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所述空心编织线的第二端先穿过靠近所述第二线环穿孔处的所述空心编织线内的圆管,再经所述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所述附着板正面。
55.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56.一、本发明提供的袢环,由缝线绕设形成包括有第一游离段、移植物牵拉段和第二游离段的线环,并由可植入隔离结构活动设置在移植物牵拉段,由可植入隔离结构对线环与韧带移植物进行隔离。在牵拉调节袢环长度将韧带移植物移动到骨隧道段内的过程中,可植入隔离结构始终贴合于韧带移植物,可植入隔离结构与韧带移植物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对移动;在第一游离段和第二游离段的牵拉调节作用下,移植物牵拉段在可植入隔离结构上往复滑动,带动韧带移植物至目标位置;在进入骨隧道牵拉调节过程中,线环始终不与韧带移植物产生接触,不会割伤韧带移植物,从而保持韧带移植物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
57.二、本发明提供的袢环,可植入隔离结构设置为套管结构,在长期植入体内过程中,患者的运动仍会使得缝线与韧带移植物以及周围的肌肉组织发生相对运动,而本发明的移植物牵拉段始终位于套管结构内,使得移植物牵拉段始终不会与韧带移植物以及周围肌肉组织发生接触;并且,套管结构与韧带移植物以及肌肉组织的接触面积远大于现有方案,从而使得韧带移植物和肌肉组织受到的压强大大降低,同样不会与韧带移植物和肌肉组织发生切割,起到保护韧带移植物和肌肉组织的作用。
58.三、本发明提供的袢环,当缝线的绕线方式为形成相扣的移植物牵拉段时,缝线在可植入隔离结构内相扣连接,在进入骨隧道牵拉调节过程中,可植入隔离结构作为相扣的缝线的滑动面,相对于直接接触韧带移植物滑动的方式,滑动更为轻松顺畅,使得在往复滑动的缝线在相扣位置的摩擦可最大程度的减小,维持线环性能,从而保持缝线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
59.四、现有方案中,当缝线的绕线方式为形成相扣的移植物牵拉段时,在进入骨隧道牵拉调节过程中,如相扣的位置被拉至过于靠近附着板,与之接触的韧带移植物会成为反向牵拉缝线相扣位置的阻碍,导致难以继续进行牵拉。而本发明提供的袢环,相扣的缝线始终在可植入隔离结构的滑动面上滑动,相对于韧带移植物作为滑动面,滑动更为轻松顺畅,
不会发生阻碍滑动的情况。
60.五、本发明提供的袢环,当可植入隔离结构设置为套管结构,缝线的绕线方式为形成相扣的移植物牵拉段时,在长期植入体内过程中,患者的运动仍会使得缝线与韧带移植物以及周围的肌肉组织发生相对运动,而本发明的相扣的缝线始终位于套管结构内,不会与韧带移植物以及周围肌肉组织发生接触,滑动顺畅,同样可减小长期过程中缝线在相扣位置的摩擦,维持线环性能,从而保持缝线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
61.六、本发明提供的袢环,在进入骨隧道牵拉调节过程中,移植物牵拉段与韧带移植物之间隔有可植入隔离结构,移植物牵拉段的反复滑动也是始终在可植入隔离结构的滑动面上,一是相对摩擦系数小,产生的热量相对较低,二是摩擦产生的热量生成在可植入隔离结构的滑动面上,该部分热量可由相对体积更大的可植入隔离结构逐步散发,不会直接作用于韧带移植物,也不会导致韧带移植物发生变性等情况,因此可起到保护韧带移植物的作用,从而保持韧带移植物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
62.七、本发明提供的袢环,当可植入隔离结构设置为套管结构,在长期植入体内过程中,患者的运动仍会使得缝线与韧带移植物以及周围的肌肉组织发生相对运动,而本发明的移植物牵拉段始终是在套管结构内,同样地,摩擦系数小,使得产生的热量相对较低,以及,摩擦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套管结构逐步散发,不会直接作用于韧带移植物和周围肌肉组织,避免导致韧带移植物、肌肉组织发生变性等情况,因此可起到保护韧带移植物和肌肉组织的作用,从而保持韧带移植物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降低缝线在长期植入体内过程中由于过度摩擦的热量对人体组织造成潜在伤害的风险。
附图说明
63.图1为本发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的示意图;
64.图2为本发明正向牵拉的附着装置的示意图;
65.图3为本发明的缝线与套管结构的示意图;
6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1的示意图;
6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2的示意图;
68.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3的第一示意图;
6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3的第二示意图;
70.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4的第一示意图;
71.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4的第二示意图;
72.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5和s6的第一示意图;
73.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5和s6的第二示意图;
74.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1的第一示意图;
75.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1的第二示意图;
76.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2的示意图;
77.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3的示意图;
78.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4的第一示意图;
79.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4的第二示意图;
80.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5和s6的第一示意图;
81.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穿线方法的步骤s5和s6的第二示意图。
82.附图标记说明:1:套管结构;2:缝线;201:第一游离段;202:移植物牵拉段;203:第二游离段;204:圆管;205:第一扣;206:第二扣;3:附着板;4:牵引线;5:翻转线。
具体实施方式
8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附着装置及穿线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8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8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8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87.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88.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带袢钛板的线环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交叉式的线环,一种是平行式的线环。传统的线环有不可避免的劣势:一、在长期植入后比较细的线环对肌肉组织持续受力,容易切割肌肉。二、在长期植入过程中线环之间容易相互受力磨损,造成线环断裂失效,对人体造成伤害。三、线环与人体组织的摩擦生热,具有影响人体组织健康的潜在风险。
89.实施例一
90.基于上述原因,参看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包括缝线2和可植入隔离结构。
91.缝线2设置为绕设形成线环,形成的线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游离段201、移植物牵拉段202和第二游离段203。第一游离段201和第二游离段203用于反复牵拉移植物牵拉段202,从而带动移植物牵拉段202和韧带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移动至目标位置。
92.可植入隔离结构则是活动连接于移植物牵拉段202,用于贴合至韧带移植物表面并分隔韧带移植物与移植物牵拉段202,其与移植物牵拉段202相接触的面作为滑动面,使得移植物牵拉段202在该滑动面内滑动。
93.线环和可植入隔离结构被配置目标对象后,牵拉第一游离段201和第二游离段
203,实现移植物牵拉段202在可植入隔离结构上滑动并带动韧带移植物至目标位置。
94.本实施例提供的袢环,由可植入隔离结构对线环与韧带移植物进行隔离。在牵拉调节袢环长度将韧带移植物移动到骨隧道段内的过程中,可植入隔离结构始终贴合于韧带移植物,可植入隔离结构与韧带移植物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对移动。由于第一游离段201和第二游离段203游离在外,分别牵拉第一游离段201和第二游离段203,使得移植物牵拉段202在可植入隔离结构上往复滑动,拉动韧带移植物至目标位置;在进入骨隧道牵拉调节过程中,线环始终不与韧带移植物产生接触,不会割伤韧带移植物,从而保持韧带移植物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
95.以及,牵拉过程中,移植物牵拉段202始终是在移植物牵拉段202的滑动面上滑动,摩擦系数小,使得产生的热量相对较低,以及,摩擦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移植物牵拉段202逐步散发,不会直接作用于韧带移植物,避免导致韧带移植物发生变性等情况,因此可起到保护韧带移植物作用,从而保持韧带移植物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
96.而当缝线2的绕线方式为形成相扣的移植物牵拉段202时,缝线2在可植入隔离结构内相扣连接,在进入骨隧道牵拉调节过程中,可植入隔离结构作为相扣的缝线2的滑动面,相对于直接接触韧带移植物滑动的方式,滑动更为轻松顺畅,使得在往复滑动的缝线2在相扣位置的摩擦可最大程度的减小,维持线环性能,从而保持缝线2在体内的远期服役性能。同时,相扣的缝线2始终在可植入隔离结构的滑动面上滑动,相对于韧带移植物作为滑动面,滑动更为轻松顺畅,不会发生阻碍滑动的情况。
97.下面对本实施例的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袢环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98.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达到更好的隔热功能,减少缝线2摩擦产生的热量对韧带移植物以及周围肌肉组织的影响,可植入隔离结构的材质可为绝热材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乙烯或橡胶或硅胶。
99.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可植入隔离结构具体可为套管结构1。该套管结构1套设于移植物牵拉段202,套管结构1外圈面靠近内圆的一侧用于贴合至移植物表面,而靠近外圆的一侧则是用于与周围的肌肉组织相贴合。套管结构1的内圈面则是作与移植物牵拉段202对应的滑动面。
100.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套管结构1的材质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或聚氯乙烯或聚苯乙烯或橡胶或硅胶,具备一定柔性,从而可实现对韧带移植物的贴合。
101.或者,套管结构1为由缝线编制而成的线套,该线套可以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或聚酯纤维原料编织而成。
102.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套环结构的长度与需要被贴合的韧带移植物相匹配,从而使得移缝线2在套环结构外的部分不会与韧带移植物发生接触。具体地,套管结构1的长度可为20~120mm,直径为0.5~1.0mm或宽度为2~6mm。长度可根据患者所取下的自体韧带的体积来进行确定(例如,身形比较高大的患者,其自体韧带则可能会较为粗壮,即可选用长度较长的套管结构1)。同时,套管结构1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扁形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10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移植物牵拉段202可为并列设置的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即形成平行式的线环,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为平行的穿入套管结构1。
104.或者,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移植物牵拉段202也可为相扣设置的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即形成相扣的线环,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分别从套管的两端穿入套管结
构1内,并在套管结构1内相扣。
105.实施例二
106.参看图1和图2,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的袢环的基础上,增加了附着板3,从而形成用于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附着装置,附着板3用于贴合骨表面,并与袢环连接,作为袢环以及韧带移植物的一个固定端。
107.其中,该附着板3上设有贯通其正面和反面的至少两个线环穿孔,两个线环穿孔间隔设置并形成一间隔块。
108.缝线2的两端则是分别穿过两个线环穿孔和绕设该间隔块形成所需的线环。
109.在形成线环的状态下,移植物牵拉段202和可植入隔离结构位于附着板3背面的一侧。
110.第一游离段201和第二游离段203则可设置为位于附着板3正面的一侧,并分别通过对应的线环穿孔连接至位于背面一侧的移植物牵拉段202的两端,从而形成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或者,第一游离段201和第二游离段203相对于反向牵拉方案多进行一次穿孔操作,设置为位于附着板3背面的一侧,分别通过对应的线环穿孔连接至移植物牵拉段202的两端并绕设于间隔块,从而形成正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111.下面对本实施例的用于韧带修复/重建的附着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112.在移植物牵拉段202为平行式线环时,其与附着板3连接的具体结构为:第一线环段的第一端和第二线环段的第一端相连并绕设于间隔块,并且套管结构1套设在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上。第一游离段201经对应的线环穿孔连接至第一线环段的第二端,第二游离段203经对应的线环穿孔连接至第二线环段的第二端,由此即为上述的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113.在移植物牵拉段202为相扣的线环时,其与附着板3连接的具体结构为第一线环段的第一端和第二线环段的第一端相连并绕设于间隔块,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相扣,且套管结构1套设在第一线环段和第二线环段的相扣位置。第一游离段201经对应的线环穿孔连接至第一线环段的第二端,第二游离段203经对应的线环穿孔连接至第二线环段的第二端,由此即为上述的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114.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附着板3上还可进一步根据需求开设牵引穿孔以及翻转穿孔,牵引穿孔内穿设有牵引线4,翻转穿孔内穿设有翻转线5。牵拉牵引线4可用于使韧带移植物进入骨的移植物固定孔内,翻转线5则可用于使附着板3翻转。
115.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附着板3的材质可为钛合金,其具备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116.实施例三
117.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对缝线2在附着板3上形成平行式线环的穿线方法进行说明。以该附着板3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线环穿孔和第二线环穿孔,缝线2为空心编织线为例:
118.参看图4至图7,穿线步骤如下:
119.s1:缝线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由附着板3正面经第一线环穿孔和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3背面后,缝线2环绕上述的间隔块并等长对折,而后,缝线2的第一端由套管结构1的第一端穿入,并由其第二端穿出;
120.s2:缝线2的第二端由可植入隔离结构的第二端穿入,并由其第一端穿出,此时缝线2位于两端的缝线2段即在套管结构1内平行;
121.s3:缝线2的第一端先穿过缝线2靠近第二线环穿孔处的空心编织线的圆管204(即该部分空心编织线的中空内腔),再经过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面的正面;同样地,缝线2的第二端先穿过缝线2靠近第一线环穿孔处的空心编织线的圆管204,再由附着板3背面经过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面的正面,由此即可形成用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122.参看图8和图9,而如需求的是正向牵拉的附着装置,仅需增加如下步骤即可:
123.s4:缝线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经第二线环穿孔和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3背面,由此即可形成用于正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124.参看图10和图11,而如需设置牵引线4以及翻转线5,则附着板3上设有翻转孔,是否设置牵引孔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确定,设置步骤如下:
125.s5:如未设置牵引孔,则牵引线4穿过第一线环穿孔;如设置了牵引孔,则牵引孔设置于附着板3靠近第一线环穿孔的一端,牵引线4穿过该牵引孔;
126.s6:翻转孔设置于附着板3靠近第二线环穿孔的一端,翻转线5则是穿过该翻转孔。
127.实施例四
128.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对缝线2在附着板3上形成相扣式线环的穿线方法进行说明。以该附着板3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线环穿孔和第二线环穿孔,缝线2为空心编织线为例:
129.参看图12至图15,穿线步骤如下:
130.s1:缝线2的第一端由附着板3正面经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3背面后,缝线2的第一端先穿过缝线2靠近第一线环穿孔处的空心编织线的圆管204(即相折部分空心编织线的中空内腔),再由附着板3背面经第一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3正面,形成第一扣205,第一扣205对折并由套管结构1套入该对折部分,且对折处伸出于套管结构1;
131.s2:缝线2的第二端由附着板3正面经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3背面后,穿过第一扣205的对折处,形成第二扣206,且第一扣205与第二扣206相扣;
132.s3:调整套管结构1的位置至覆盖第一扣205与第二扣206的相扣连接位置后,缝线2的第二端先穿过缝线2靠近第二线环穿孔处的空心编织线的圆管204,再由附着板3背面经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3正面,由此即可形成用于反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133.参看图16和图17,而如需求的是正向牵拉的附着装置,仅需增加如下步骤即可:
134.s4:缝线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经第一线环穿孔和第二线环穿孔穿出至附着板3背面,由此即可形成用于正向牵拉的附着装置。
135.参看图18和图19,而如需设置牵引线4以及翻转线5,则附着板3上设有翻转孔,是否设置牵引孔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确定,设置步骤如下:
136.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或步骤s4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137.s5:如未设置牵引孔,则牵引线4穿过第二线环穿孔;如设置了牵引孔,则牵引孔设置于附着板3靠近第二线环穿孔的一端,牵引线4穿过该牵引孔;
138.s6:翻转孔设置于附着板3靠近第一线环穿孔的一端,翻转线5则是穿过该翻转孔。
139.应用例
140.本应用例以上述实施例二的附着装置为例,对具体应用进行说明。
141.在应用附着装置进行手术时,分别在股骨髁和胫骨近端钻取一个台阶状手术孔和一个允许附着板3、牵引线4通过的连接线环孔,台阶状手术孔由一端固定移植物的移植物固定孔和允许附着板3、牵引线4通过的连接线环孔组成。两个移植物固定孔分别起于股骨后髁外皮质和胫骨结节节缘内侧,止于股骨髁内和胫骨近端内,孔的长度在钻取孔之前已经计算完成;在两个移植物固定孔内端部沿移植物固定孔方向分别向股骨外髁皮质骨和胫骨髁间嵴前方皮质骨钻取连接线环孔。准备附着装置,将移植物穿过附着装置的移植物牵拉段202和套管结构1后并进行包缝,用无菌笔在移植物上做标记,其长度等于股骨髁移植物固定隧道的长度;在附着板3的牵引孔和翻转孔内分别穿入牵引线4和翻转线5,用手术器械将牵引线4穿过股骨的手术孔内,牵拉牵引线4使移植物进入股骨的移植物固定孔内,当标记和移植物固定孔口平齐时,表明装置的长条形的附着板3已完全通过股骨外侧皮质,用手术器械拉出附着装置的翻转线5,使附着板3翻转;同时拉回移植物使长条形附着板3贴合在股骨外髁皮质骨上,并将牵引线4固定于胫骨上,同样方法使移植物进入胫骨的移植物固定孔内,股、胫骨两侧分别拉扯缝线2的第一游离段201和第二游离段203两端,线环逐渐缩短、使移植物全部进入股骨和胫骨的移植物固定孔内,打结并剪断多余的第一游离段201和第二游离段203,拿出翻转线5和牵引线4完成手术操作。
14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对本发明作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