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外创伤用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021991发布日期:2023-01-20 18:4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中药油及中药粉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外创伤用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针对外伤、烧烫伤、开放性损伤、皮肤感染性溃烂、疤痕形成,以外辅治疗,尤以透脓托毒、去腐生肌、长口敛皮,排脓祛毒为治疗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通过药物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治愈作用,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保证无副作用,且无法解决留疤等问题,在技术上聚优美一定的缺陷,影响了患者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对外伤、烧烫伤、开放性损伤、皮肤感染性溃烂、疤痕形成,以外辅治疗,尤以透脓托毒、去腐生肌、长口敛皮,排脓祛毒为治疗原则,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外科治疗基础上,按一定比例经烧炙、煎炸、炮制而成,无任何毒副作用,填补了临床治疗中出现的植皮、留有疤痕的后患,显著降低了治疗费用。
4.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外创伤用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6.苍耳子60-100份、五倍子70-90份、葛根80-120份、商陆70-90份、地榆60-100份、元胡70-90份、儿茶80-120份、女贞子50-70份、枝子50-70份、黄芪50-70份、地骨皮50-70份、白芨50-70份、丹参30-50份、地龙30-50份、龙胆草30-50份、僵蚕30-50份、蟾皮20-40份、鱼腥草70-90份、小蓟40-60份、三七40-60份、当归40-60份、血竭15-25份、冰片80-120份、植物油4000-6000份。
7.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8.苍耳子60份、五倍子70份、葛根80份、商陆70份、地榆60份、元胡70份、儿茶80份、女贞子50份、枝子50份、黄芪50份、地骨皮50份、白芨50份、丹参30份、地龙30份、龙胆草30份、僵蚕30份、蟾皮20份、鱼腥草70份、小蓟40份、三七40份、当归40份、血竭15份、冰片80份、植物油4000份。
9.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10.苍耳子100份、五倍子90份、葛根120份、商陆90份、地榆100份、元胡90份、儿茶120份、女贞子70份、枝子70份、黄芪70份、地骨皮70份、白芨70份、丹参50份、地龙50份、龙胆草50份、僵蚕50份、蟾皮40份、鱼腥草90份、小蓟60份、三七60份、当归60份、血竭25份、冰片120份、植物油6000份。
11.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12.苍耳子80份、五倍子80份、葛根100份、商陆80份、地榆80份、元胡80份、儿茶100份、女贞子60份、枝子60份、黄芪60份、地骨皮60份、白芨60份、丹参40份、地龙40份、龙胆草40份、僵蚕40份、蟾皮30份、鱼腥草80份、小蓟50份、三七50份、当归50份、血竭20份、冰片100
份、植物油10000份。
13.本发明提供了另外一种技术方案:
14.一种上述所述的中药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5.s1、选材:选用苍耳子、五倍子、葛根、商陆、地榆、元胡、女贞子、枝子、黄芪、地骨皮、白芨、丹参、地龙、龙胆草、僵蚕、蟾皮、鱼腥草、小蓟、三七、当归、血竭,称重配齐;
16.s2、炒制:将配齐后的药材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或微褐色,色泽加深,有微鼓起或爆炸声,透出固有香气为度;
17.s3、粉碎:将炒好的药晾干、晾透,再将冰片、血竭、蟾皮、儿茶掺入一起,用粉碎机研为细粉即可。
18.优选地,在服用过程中,禁食牛、羊、驴肉及辛辣食物。
19.本发明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技术方案:
20.一种上述所述的中药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21.s1、选材:选用苍耳子、五倍子、葛根、商陆、地榆、元胡、女贞子、枝子、黄芪、地骨皮、白芨、丹参、地龙、龙胆草、僵蚕、蟾皮、鱼腥草、小蓟、三七、当归、血竭、冰、植物油,配齐;
22.s2、加热:按上药将中药材加工合格后,称重配齐,放入锅内,倒入植物油浸24小时,用武火加热至沸腾,温度控制在160℃为宜,1.5-2.2小时后改用文火,4.8-7.2小时适当翻动药渣,炸制药物微黄酥脆,横断面颜色一致,即关闭火源;
23.s3、待合制成的炸制药物凉至65-75℃时,加入冰片至溶化,再进行滤取药油,剩余药渣沥干油,压榨;
24.s4、将压榨后的药液混入已过滤的药油药液晾至常温,用紫外线杀菌消毒即可。
25.优选地,在倒入植物油炸制后以淹没药物为标准。
26.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27.本发明按照特定比例进行药物的混配,不但实现了治愈的目的,而且马不会出现副作用,填补了临床治疗中出现的植皮、留有疤痕的后患,且缩短了治疗周期,降低了治疗费用,达到了方便用户进行具体实施的作用;
28.本制品对烧烫伤、化学灼伤、冻伤、挫擦伤、久不愈合、皮肤溃烂、手术创面感染、疤痕修复、体表疱类有明显疗效,功能性强,治疗范围广泛。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0.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31.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外创伤用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32.苍耳子60-100份、五倍子70-90份、葛根80-120份、商陆70-90份、地榆60-100份、元胡70-90份、儿茶80-120份、女贞子50-70份、枝子50-70份、黄芪50-70份、地骨皮50-70份、白芨50-70份、丹参30-50份、地龙30-50份、龙胆草30-50份、僵蚕30-50份、蟾皮20-40份、鱼腥草70-90份、小蓟40-60份、三七40-60份、当归40-60份、血竭15-25份、冰片80-120份、植物油8000-12000份。
33.在制备时,包括两种实施方式:
34.实施方式一,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35.s1、选材:选用苍耳子、五倍子、葛根、商陆、地榆、元胡、女贞子、枝子、黄芪、地骨皮、白芨、丹参、地龙、龙胆草、僵蚕、蟾皮、鱼腥草、小蓟、三七、当归、血竭,称重配齐;
36.s2、炒制:将配齐后的药材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或微褐色,色泽加深,有微鼓起或爆炸声,透出固有香气为度;
37.s3、粉碎:将炒好的药晾干、晾透,再将冰片、血竭、蟾皮、儿茶掺入一起,用粉碎机研为细粉即可。
38.在服用过程中,禁食牛、羊、驴肉及辛辣食物。
39.实施方式二,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40.s1、选材:选用苍耳子、五倍子、葛根、商陆、地榆、元胡、女贞子、枝子、黄芪、地骨皮、白芨、丹参、地龙、龙胆草、僵蚕、蟾皮、鱼腥草、小蓟、三七、当归、血竭、冰、植物油,配齐;
41.s2、加热:按上药将中药材加工合格后,称重配齐,放入锅内,倒入植物油浸24小时,用武火加热至沸腾,温度控制在160℃为宜,1.5-2.2小时后改用文火,4.8-7.2小时适当翻动药渣,炸制药物微黄酥脆,横断面颜色一致,即关闭火源;
42.s3、待合制成的炸制药物凉至65-75℃时,加入冰片至溶化,再进行滤取药油,剩余药渣沥干油,压榨;
43.s4、将压榨后的药液混入已过滤的药油药液晾至常温,用紫外线杀菌消毒即可。
44.在倒入植物油炸制后以淹没药物为标准。
45.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一步的验证。
46.实施例一
47.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外创伤用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48.苍耳子60份、五倍子70份、葛根80份、商陆70份、地榆60份、元胡70份、儿茶80份、女贞子50份、枝子50份、黄芪50份、地骨皮50份、白芨50份、丹参30份、地龙30份、龙胆草30份、僵蚕30份、蟾皮20份、鱼腥草70份、小蓟40份、三七40份、当归40份、血竭15份、冰片80份、植物油8000份。
49.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50.s1、选材:选用苍耳子、五倍子、葛根、商陆、地榆、元胡、女贞子、枝子、黄芪、地骨皮、白芨、丹参、地龙、龙胆草、僵蚕、蟾皮、鱼腥草、小蓟、三七、当归、血竭,称重配齐;
51.s2、炒制:将配齐后的药材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或微褐色,色泽加深,有微鼓起或爆炸声,透出固有香气为度;
52.s3、粉碎:将炒好的药晾干、晾透,再将冰片、血竭、蟾皮、儿茶掺入一起,用粉碎机研为细粉即可。
53.在服用过程中,禁食牛、羊、驴肉及辛辣食物。
54.实施例二
55.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外创伤用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56.苍耳子100份、五倍子90份、葛根120份、商陆90份、地榆100份、元胡90份、儿茶120份、女贞子70份、枝子70份、黄芪70份、地骨皮70份、白芨70份、丹参50份、地龙50份、龙胆草50份、僵蚕50份、蟾皮40份、鱼腥草90份、小蓟60份、三七60份、当归60份、血竭25份、冰片120份、植物油12000份。
57.其制备方法为:
58.s1、选材:选用苍耳子、五倍子、葛根、商陆、地榆、元胡、女贞子、枝子、黄芪、地骨皮、白芨、丹参、地龙、龙胆草、僵蚕、蟾皮、鱼腥草、小蓟、三七、当归、血竭、冰、植物油,配齐;
59.s2、加热:按上药将中药材加工合格后,称重配齐,放入锅内,倒入植物油浸24小时,用武火加热至沸腾,温度控制在160℃为宜,1.5-2.2小时后改用文火,4.8-7.2小时适当翻动药渣,炸制药物微黄酥脆,横断面颜色一致,即关闭火源;
60.s3、待合制成的炸制药物凉至65-75℃时,加入冰片至溶化,再进行滤取药油,剩余药渣沥干油,压榨;
61.s4、将压榨后的药液混入已过滤的药油药液晾至常温,用紫外线杀菌消毒即可。
62.在倒入植物油炸制后以淹没药物为标准。
63.实施例三
64.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外创伤用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65.苍耳子80份、五倍子80份、葛根100份、商陆80份、地榆80份、元胡80份、儿茶100份、女贞子60份、枝子60份、黄芪60份、地骨皮60份、白芨60份、丹参40份、地龙40份、龙胆草40份、僵蚕40份、蟾皮30份、鱼腥草80份、小蓟50份、三七50份、当归50份、血竭20份、冰片100份、植物油10000份。
66.s1、选材:选用苍耳子、五倍子、葛根、商陆、地榆、元胡、女贞子、枝子、黄芪、地骨皮、白芨、丹参、地龙、龙胆草、僵蚕、蟾皮、鱼腥草、小蓟、三七、当归、血竭、冰、植物油,配齐;
67.s2、加热:按上药将中药材加工合格后,称重配齐,放入锅内,倒入植物油浸24小时,用武火加热至沸腾,温度控制在160℃为宜,1.5-2.2小时后改用文火,4.8-7.2小时适当翻动药渣,炸制药物微黄酥脆,横断面颜色一致,即关闭火源;
68.s3、待合制成的炸制药物凉至65-75℃时,加入冰片至溶化,再进行滤取药油,剩余药渣沥干油,压榨;
69.s4、将压榨后的药液混入已过滤的药油药液晾至常温,用紫外线杀菌消毒即可。
70.实施例四
71.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外创伤用的中药,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成分:
72.苍耳子80份、五倍子80份、葛根100份、商陆80份、地榆80份、元胡80份、儿茶100份、女贞子60份、枝子60份、黄芪60份、地骨皮60份、白芨60份、丹参40份、地龙40份、龙胆草40份、僵蚕40份、蟾皮30份、鱼腥草80份、小蓟50份、三七50份、当归50份、血竭20份、冰片100份、植物油10000份。
73.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74.s1、选材:选用苍耳子、五倍子、葛根、商陆、地榆、元胡、女贞子、枝子、黄芪、地骨皮、白芨、丹参、地龙、龙胆草、僵蚕、蟾皮、鱼腥草、小蓟、三七、当归、血竭,称重配齐;
75.s2、炒制:将配齐后的药材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或微褐色,色泽加深,有微鼓起或爆炸声,透出固有香气为度;
76.s3、粉碎:将炒好的药晾干、晾透,再将冰片、血竭、蟾皮、儿茶掺入一起,用粉碎机研为细粉即可。
77.在服用过程中,禁食牛、羊、驴肉及辛辣食物。
78.实施例六
79.在本实施例中,对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
80.在使用时,按常规清创清毒,烧烫伤患者可放掉泡液,擦干创面,直接涂药粉和药油进行包扎,每天换药一次或隔日换药,根据病情直至完全康复为止。康复时期若皮肤发红或有所疤痕,可连续涂抹药油,直至皮肤恢复正常。
81.本发明用药合理,配方之间相辅相承,技术效果突出。
82.苍耳子:散风止血,深部脓肿;五倍子:收湿敛疮,止泻止血;葛根:解肌退热,通经活络;商陆:逐水消肿,解毒散结;地榆:水烫伤,痛肿疮毒;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女贞子:滋阴消渴,骨蒸潮热;枝子: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黄芪:化毒排脓,敛疮生肌;地骨皮:凉血除蒸、咳血、衄血;白芨:烧烫伤、外伤出血;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痛;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利尿;龙胆草:清热燥湿,湿疹瘙痒;僵蚕:息风散结,祛风止痛;蟾皮:利水消胀,痛节疮毒,消痛;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当归:补气活血,血瘀痹痛;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冰片:清热止痛。
83.实施例七
8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临床验证。将本发明提供的配方分别应用在不同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与现有药物相比,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