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管给药器

文档序号:33197119发布日期:2023-02-04 13:02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管给药器

1.本发明涉及消化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管给药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消化疾病,很多人的消化道都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被人们重视,从而演变成大疾病,治疗消化道疾病时,消化道给药是目前治疗消化疾病时最常用的手段。
3.现有文献中,专利申请号为202110283042.0,名称为一种用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食管局部给药的装置,其通过设置胶囊以及固定在胶囊壳体内的微传动机构,并用微传动机构拉动分囊使分囊伸出胶囊壳体贴合到食管壁实现截流药液以达到食管内壁给药的效果,解决了保证停留时间的问题。但是现有技术中还存在诸多问题:(1)食管壁给药时药液容易被患者分泌的唾液稀释,影响用药效果;(2)患者使用装置时需要自己饮用药液,体感较差且对于不能自主饮药的重病患实用性低。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食管给药器,实现药物较长时间停留以及保证药物不被唾液稀释,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管给药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食管给药停留时间短以及药液被唾液稀释而导致的药效受影响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输送结构、上支撑结构、储气结构和下支撑结构,所述输送结构与所述上支撑结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结构和下支撑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储气结构的上下两端;
7.其中,在第一状态时,所述上支撑结构、储气结构和下支撑结构紧密接触,呈胶囊形;
8.在第二状态时,所述上支撑结构、储气结构和下支撑结构互相分离。
9.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结构包括上支撑体、上充气囊和若干给药口,所述上充气囊固定设置于上支撑体外缘,若干所述给药口均匀设于所述上支撑体下端。
10.进一步地,所述储气结构包括储气部、导向管、弹簧、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一伸缩管和第二伸缩管,所述导向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储气部中心轴线上,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导向管内侧,并且所述弹簧上端与所述上支撑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下端与所述导向管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管上端与所述第一伸缩管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管下端与所述第二伸缩管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管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伸缩管下端与所述下支撑结构连接;所述储气部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气管和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和所述上充气囊相通,所述第二导气管和下支撑结构相通。
11.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结构包括下支撑体和下充气囊,所述下充气囊固定设置在
所述下支撑结构外缘,所述下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伸缩管下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导气管连通所述下充气囊。
12.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结构包括导管、给药管、导丝和充气管,所述导丝、给药管和充气管均设置于所述导管内侧,所述导管下端与所述上支撑体固定连通,所述导丝向所述储气结构延伸并贯穿所述弹簧中部,所述导丝下端与下支撑体上端中心处固定连接,所述充气管贯穿所述上支撑体与所述储气部固定连通,所述给药管与所述上支撑体连通。
13.进一步地,在第一状态时,所述上充气囊和下充气囊为紧缩状,且所述上充气囊折叠在所述上支撑体和储气结构之间,所述下充气囊折叠在所述下支撑体和储气结构之间;
14.在第二状态时,所述上充气囊和下充气囊为膨胀状态,且所述上充气囊和下充气囊均向外展开与食管内壁抵接。
15.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设置为中空结构。
16.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7.一、通过设置上充气囊和下充气囊,可以在给药时使药物处于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既能保证药液停留时间较长,也能防止药液被分泌的唾液稀释,影响药效;
18.二、本技术通过设置给药管和给药口,使不能自主饮药的病患也可以使用,而且便于精准控制医生用药的剂量。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20.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1.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食管给药器的第一状态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上支撑结构展开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上支撑结构仰视图;
25.图中:1.输送结构;101.导管;102.导丝;103.给药管;104.充气管;2.上支撑结构;201.上支撑体;202.上充气囊;203.给药口;3.储气结构;301.储气部;302.导向管;303.弹簧;304.第一导气管;305.第二导气管;306.第一伸缩管;307.第二伸缩管;4.下支撑结构;401.下支撑体;402.下充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管给药器,包括输送结构1、上支撑结构2、储气结构3和下支撑结构4,输送结构1与上支撑结构2上端固定连接,上支撑结构2和下支撑结构4分别位于储气结构3的上下两端;输送结构1需要输送药液及气体,与上支撑结构2为连通状态,上支撑结构2和下支撑结构4与储气结构3还通过第一导气管304和第二导气管305还相连通。
28.如图1所示,其中,在第一状态时,上支撑结构2、储气结构3和下支撑结构4紧密接触呈胶囊形,便于患者吞咽入食管。其中,上支撑结构如图2所示的,其形状为伞形,且下支撑结构与上支撑结构形状相同,两者对称设置在储气结构3的上下部分,同时在处在第一状态时,三者紧密贴合不会分开。
29.如图3所示,在第二状态时,上支撑结构2、储气结构3和下支撑结构4互相分离,导丝102轻轻向下推动,在导丝102推力及重力的作用下,下支撑结构4与储气结构3分离,并且弹簧303将上支撑结构2、储气结构3推开,此时可通过充气管104上端轻轻向内充气,气体撑开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
30.如图2和图4所示,上支撑结构2包括上支撑体201、上充气囊202和若干给药口203,上充气囊202固定设置于上支撑体201外缘,若干给药口203均匀设于上支撑体201下端;导丝102和充气管104贯穿上支撑结构2,给药口203开口朝向向外,给药时,药液通过给药管103进入到上支撑体201中,通过给药口203到达患处;需要时可以加大药液冲击力,使药液直接冲洗食管内壁以达到治疗效果。
31.如图3所示,具体的,储气结构3包括储气部301、导向管302、弹簧303、第一导气管304、第二导气管305、第一伸缩管306和第二伸缩管307,导向管302固定设置于储气部301中心轴线上,弹簧303设置于导向管302内侧,负责支撑储气结构3和上支撑结构2,并且弹簧303上端与上支撑体201下端固定连接,弹簧303下端与导向管302内底部固定连接,导向管302上端与第一伸缩管306下端固定连接,导向管302下端与第二伸缩管307上端固定连接,第一伸缩管306上端与第一支撑体固定连接,第二伸缩管307下端与下支撑结构4连接;以保障上支撑结构2和下支撑结构4与储气结构3弹性连接;储气部30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气管304和第二导气管305,第一导气管304和上充气囊202相通,第二导气管305和下支撑结构4相通,通过充气管104向储气部301充入气体后,储气部301通过第一导气管304和第二导气管305分别给充气囊202和下支撑结构4充气,使本技术实施例达到第二状态,上支撑结构2和下支撑结构4之间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延缓药液流动。
32.如图3所示,下支撑结构4包括下支撑体401和下充气囊402,下充气囊402固定设置在下支撑结构4外缘,下支撑结构4和第二伸缩管307下端固定连接,且第二导气管305连通下充气囊402,下充气囊402充气达到第二状态后可起到拦截药液的作用。
33.如图3所示,具体的,输送结构1包括导管101、给药管103、导丝102和充气管104,导丝102、给药管103和充气管104均设置于导管101内侧,导管101下端与上支撑体201固定连通,导丝102向下延伸并贯穿弹簧303中部与下支撑体401上端中心处固定连接,充气管104贯穿上支撑体201与储气部301固定连通,给药管103与上支撑体201连通;导丝102具有一定硬度和柔韧性,辅助将本实施例送入食道内壁给药处后,通过导丝102轻轻向下推动使下支撑体401与储气结构3分离。
34.如图1所示,具体的,在第一状态时,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为紧缩状,且上充气囊202折叠在上支撑体201和储气结构3之间,下充气囊402折叠在下支撑体401和储气结构3之间,上支撑体201与储气结构3以及下支撑体401紧密贴合使本实施例呈胶囊形以便于送入食管壁给药部位。
35.如图3,在第二状态时,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为膨胀状态,且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均向外展开与食管内壁抵接,使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和食管内壁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抽出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的气体后,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将恢复紧缩状态与上支撑体2以及下支撑体4紧密贴合。
36.其中,上支撑体201和下支撑体401设置为中空结构,采用pvc材质制作,且硬度较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硬度高。
37.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过程如下:
38.一、将患者口部打开使处于第一状态的本技术通过导管101及导丝102轻轻送入到患者食道内,使支撑结构2、储气结构3和下支撑结构4正对食管内壁的需要用药位置。
39.二、继续向下轻轻推动导丝102,使下支撑结构4与储气结构3分离,通过充气管104向储气部301充气,储气部301内气体通过第一导气管304和第二导气管305流向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将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撑开与食管内壁抵接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
40.三、通过给药管103注射药液,药液通过给药管103进入到上支撑体201中,并通过给药口203进入到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展开后与食管内壁抵接的间隙,与食管内壁充分接触发挥药效,上充气囊202可以阻拦住上方分泌的唾液,下充气囊402可以阻止药液快速流下,保证了药液不被稀释并且发挥最大功效。
41.四、给药结束且药物停留足够时间后,从充气管104上端抽出气体使上充气囊202和下充气囊402回到紧缩状态,使并向上轻轻拉回导丝102使下支撑结构4与储气结构3紧密贴合,轻轻向上拉回导管101及导丝102,将本实施例从患者口中取出。
42.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