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0029发布日期:2023-02-01 00:32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制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


背景技术:

2.吸氧是临床中纠正低氧最常用的方式,吸氧浓度多少合适,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病人原发病的类型、临床症状、所具有的条件,以及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等。吸氧浓度=21+4
×
每分钟吸氧流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鼻导管吸氧,通过提高鼻导管内吸氧的浓度,纠正低氧的情况。通常分成低浓度氧疗、中浓度氧疗、高浓度氧疗以及高压氧疗。
3.1、低浓度氧疗:对于单纯低氧、或者低氧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可以给予病人相对比较低浓度的氧疗来纠正低氧。吸氧浓度通常在40%以内,既可以解决病人低氧的症状,同时能够防止二氧化碳的潴留;2、中浓度氧疗:有肺实质性疾病的病人,比如肺心病、肺间质病等,使弥漫性肺弥散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失调或者动静脉短路,需要相对较高的氧浓度纠正,一般采用吸氧浓度40%-60%之间,可以纠正低氧,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特别是血红蛋白浓度比较低,或者心功能不全的病人;3、高浓度氧疗:针对单纯低氧、没有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缺氧比较严重的病人,可以通过提高吸氧浓度纠正低氧,吸氧浓度可以达到60%以上,如重度低氧血症等;4、高压氧疗:高压氧疗是在特殊的加压舱内,以0.2-0.3mpa的压力给予100%的氧气吸入,主要是针对特殊的缺氧病人,比如一氧化碳中毒或者气性坏疽的病人,可以通过高压氧的方法来迅速地控制病人的症状,改善病人预后。
4.通过吸氧改善缺氧症状,如果浓度过低,可能导致缺氧得不到改善,如果浓度过高,可能导致氧中毒。现有的制氧机只能提供一种浓度(氧气浓度大于90%)的氧气,而不能直接根据需要调制出适合病人合适氧浓度的氧气,并且病人在吸入氧气前需要进行氧气加湿。现有的氧气流量控制装置只能起到氧气流量计量的作用,氧气加湿时需要另外配置湿化瓶进行,但是此种氧气加湿方法不能根据氧气流量自动适应性改变氧气加湿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具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包括:氧气加湿件,其包括氧气加湿壳、低氧加湿件和高氧加湿件,所述低氧加湿件在所述氧气加湿壳上根据需要向所述氧气加湿壳内输送低流量氧气并加湿,所述高氧加湿件在所述低氧加湿件上根据需要向所述氧气加湿壳内输送高流量氧气并加湿;氧气计量件,其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件上,其包括计量传动件和计量件,所述计量传动件在所述氧气加湿壳上被所述低氧加湿件和所述高氧加湿件传动,所述计量传动件带
动连接的所述计量件对加湿后的氧气进行计量后排出供病人使用。
6.优选地,所述低氧加湿件包括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和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在所述氧气加湿壳上向所述氧气加湿壳内输送氧气,并且推动其上连接的所述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转动。
7.优选地,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包括氧气输送管、第一氧气输送支管、第一氧气专用阀门和补液管,所述氧气输送管一端贯穿至所述氧气加湿壳内,所述氧气输送管另一端连通制氧机的氧气出口;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一端贯通在所述氧气输送管一端侧壁上,所述第一氧气专用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一端上,所述补液管一端倾斜贯通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一端侧壁上,并且所述补液管和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贯通处位于所述第一氧气专用阀门上方。
8.优选地,所述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包括转动固定架和第一转动中继件,所述转动固定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上,所述第一转动中继件设置在所述转动固定架上;所述转动固定架包括转动固定杆和第一转动轴承,所述转动固定杆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另一端口上,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固定杆另一端上;所述第一转动中继件包括第一转轴、旋转叶片和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转轴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转动轴承,所述旋转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一端上,所述第一锥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上。
9.优选地,所述高氧加湿件包括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和第二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上,所述第二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上;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包括第二氧气输送支管和第二氧气专用阀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呈l形,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一端贯通设置在所述氧气输送管一端上,所述第二氧气专用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上。优选地,所述第二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包括转动盒和第二转动中继件,所述转动盒呈圆盘蝶形,所述转动盒一端面上设置有转动通孔,所述转动盒通过所述转动通孔套装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另一端上;所述转动盘侧边上贯通连接有氧气喷出管,并且所述氧气喷出管轴线与所述转动盘的一切线重合。
10.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动中继件包括第二转轴、蜗杆和蜗轮,所述第二转轴一端设置在所述转动盒另一端面上,所述蜗杆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另一端上,所述蜗轮套装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并且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
11.优选地,所述蜗轮内环面上设置有第一中继槽,所述第一中继槽呈环形槽状,所述第一中继槽的槽底上设置有棘齿,所述棘齿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棘爪配合。
12.优选地,所述氧气计量件还包括排水件、减速件和转动圈数计数件,所述排水件、所述减速件和所述转动圈数计数件均设置在所述计量传动件上;所述计量传动件包括氧气排出管、异径管、随动杆、传动盘和第二锥齿轮,所述氧气排出管一端贯穿所述氧气加湿壳侧壁后延伸至所述氧气加湿壳内,所述异径管为同心异径管,所述异径管的小头与所述氧气排出管一端贯通连接,所述异径管的大头端面封闭;所述随动杆一端设置在所述异径管另一端面上,所述随动杆另一端贯穿出所述氧气加湿壳;所述传动盘固定套装在所述异径管的小头上,所述第二锥齿轮设置在所述传动盘一端面上,并且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
13.优选地,所述计量件包括氧气计量管,所述氧气计量管呈涡状线管状,所述氧气计量管圈数大于1,所述氧气计量管设置在所述传动盘另一端面上,并且所述氧气计量管一端与所述异径管贯通;多个所述氧气计量管围绕所述传动盘周向均匀分布;所述排水件包括排水中继环和排水管,所述排水中继环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二中继槽,所述第二中继槽呈环形槽状;所述排水中继环套装在所述异径管的大头侧壁上,并且所述排水中继环与所述异径管之间设置有滑动密封圈,同时所述排水中继环通过所述异径管上的排水中继通孔贯通;所述排水中继环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在氧气加湿壳上,所述排水管一端竖直贯通连接在所述排水中继环上,所述排水管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氧气加湿壳内的加湿液面以下;所述减速件包括第一金属片、电磁固定管和电磁线圈,所述第一金属片连接在所述氧气输送管上,所述电磁固定管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壳上,所述电磁线圈嵌装在所述电磁固定管内;所述转动圈数计数件包括第二金属片和磁感应探头,多个所述第二金属片围绕所述随动杆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磁感应探头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壳上。
14.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计量和加湿过程节能、氧气输出计量精度高、能够同时对氧气进行加湿和输出计量,能够根据氧气输出流量的多少而改变氧气的加湿度,病人吸氧舒适性高;2)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设置了氧气加湿壳、低氧加湿件和高氧加湿件、计量传动件和氧气计量管,根据病人吸氧浓度需要通过所述低氧加湿件和所述高氧加湿件向所述氧气加湿壳内输送粗略流量的氧气,并被所述氧气加湿壳内的加湿液加湿;所述计量传动件被所述低氧加湿件和所述高氧加湿件传动,以带动呈涡状线管状的所述氧气计量管对氧气进行精确测量和输出,以提高氧气输出计量精度,并且对氧气进行加湿和输出计量;3)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设置了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和第二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当病人需要低浓度氧疗时,只需启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带动所述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转动,在增加氧气湿度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向所述计量传动件传动低转速;当病人需要中高浓度氧疗时,只需启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以将氧气粉碎成小气泡,增加氧气与加湿液接触面积,提高氧气加湿度,并且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带动所述第二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转动,进而向所述计量传动件传动高转速,以提高所述氧气计量管计量和输出速度。
15.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主视图;图2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俯视图;图3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左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右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图1中a-a方向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图2中b-b方向剖面主视图;图7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图2中b-b方向剖面左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图2中b-b方向剖面右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中蜗轮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中棘爪与第一转轴连接关系示意图。
17.其中:1-氧气加湿壳,2-氧气输送管,3-第一氧气输送支管,4-第一氧气专用阀门,5-补液管,6-转动固定架,7-第一转轴,8-第一锥齿轮,9-导气板,10-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1-第二氧气专用阀门,12-转动盒,13-氧气喷出管,14-第二转轴,15-蜗杆,16-蜗轮,17-棘齿,18-棘爪,19-弹簧,20-氧气排出管,21-异径管,22-随动杆,23-传动盘,24-第二锥齿轮,25-氧气计量管,26-排水中继环,27-排水管,28-固定杆,29-第一金属片,30-电磁固定管,31-磁感应探头,32-泄压管。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19.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20.根据图1-图10所示,一种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包括氧气加湿件和氧气计量件,所述氧气计量件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件上。所述氧气加湿件包括氧气加湿壳1、低氧加湿件和高氧加湿件,所述低氧加湿件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壳1上,所述高氧加湿件设置在所述低氧加湿件上。进一步的,所述低氧加湿件用于向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输送低流量氧气,所述高氧加湿件用于向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输送高流量氧气,然后通过所述氧气计量件精准计量后排出供病人使用。
21.所述氧气加湿壳1呈矩形箱状。所述低氧加湿件包括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和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壳1上,所述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上。
22.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包括氧气输送管2、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第一氧气专用阀门4和补液管5,所述氧气输送管2一端水平贯穿至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并且所述氧气输送管2固定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壳1底面上,以对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和所述高氧加湿件提供支撑。所述氧气输送管2另一端连通制氧机的氧气出口。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一端竖直固定贯通在所述氧气输送管2一端侧壁上。所述第一氧气专用阀门4设置在所述第一
氧气输送支管3一端上,以控制所述氧气输送管2内的氧气进入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内。所述补液管5一端倾斜贯通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一端侧壁上,并且所述补液管5和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贯通处位于所述第一氧气专用阀门4上方,同时所述补液管5一端高度大于所述补液管5另一端高度,以防止氧气从所述补液管5喷出。进一步的,所述补液管5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补液管5围绕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周向均匀分布。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的加湿液经所述补液管5向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内流动,以补充被氧气从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吹出的加湿液。具体的,氧气从所述氧气输送管2向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输送,将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内的加湿液从所述氧气输送管2另一端吹出,进而推动插入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另一端内的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内的加湿液被吹出后从所述补液管5连续补液,进而连续形成气泡与水的混合体,以有效推动所述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
23.所述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包括转动固定架6和第一转动中继件,所述转动固定架6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上,所述第一转动中继件设置在所述转动固定架6上。所述转动固定架6包括转动固定杆和第一转动轴承,所述转动固定杆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另一端口侧壁上,四个所述转动固定杆围绕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另一端口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固定设置在四个所述转动固定杆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承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另一端口轴线重合。
24.所述第一转动中继件包括第一转轴7、旋转叶片和第一锥齿轮8,所述第一转轴7设置在所述转动固定架6上,所述旋转叶片和所述第一锥齿轮8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7上。所述第一转轴7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后延伸至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并且所述第一转轴7能够在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内转动,同时所述第一转轴7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另一端口的轴线重合。所述旋转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7一端侧壁上,并且所述旋转叶片位于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另一端管内。所述第一锥齿轮8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7另一端上。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所述具有流量自动控制装置的制氧机内部紧凑型,缩小体积,并且保持所述第一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和氧气计量件相互间不影响,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另一端上设置有导气板9,所述导气板9呈直角板状,所述导气板9一直角边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另一端上,所述导气板9另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转轴7贯穿设置。使得经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支管3喷出的氧气经所述导气板9另一直角边导向后经所述导气板9侧面上浮。
25.所述高氧加湿件包括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和第二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氧气输送控制件上,所述第二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上。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包括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和第二氧气专用阀门11,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设置在所述氧气输送管2上,所述第二氧气专用阀门11设置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上。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呈l形,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一端竖直固定贯通设置在所述氧气输送管2一端上。所述第二氧气专用阀门11设置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一端上,以控制氧气从所述氧气输送管2向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输送。
26.所述第二氧气流量计量动力件包括转动盒12和第二转动中继件,所述转动盒12设置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控制件上,所述第二转动中继件设置在所述转动盒12上。所述转动
盒12呈圆盘蝶形,所述转动盒12一端面上设置有转动通孔,所述转动通孔与所述转动盒12内的腔体贯通。所述转动盒12通过所述转动通孔套装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另一端上,使得所述转动盒12能够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另一端上转动。进一步的,所述转动通孔和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之间设置有旋转密封圈。所述转动盘侧边上贯通连接有氧气喷出管13,并且所述氧气喷出管13轴线与所述转动盘的一切线重合。所述氧气输出管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氧气喷出管13围绕所述转动盒12周向均匀分布。氧气经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进入所述转动盒12内的腔体内,再经所述腔体从所述氧气喷出管13喷出。从所述氧气喷出管13喷出的氧气进入所述加湿液中后将对所述转动盒12施加反作用切向力,进而推动所述转动盒12在所述第二氧气输送支管10另一端上周向转动。并且经所述氧气喷出管13向加湿液中快速喷出的氧气柱随着所述转动盒12的快速转动而快速形成小气泡上浮,小气泡的形成显著增加了氧气与加湿液的接触面积,进而显著增加氧气的湿度。同时通过所述转动盒12的快速转动而经所述第二转动中继件为所述氧气计量件提供动力。
27.所述第二转动中继件包括第二转轴14、蜗杆15和蜗轮16,所述第二转轴14设置在所述转动盒12上,所述蜗杆15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14上,所述蜗轮16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7上。所述第二转轴14一端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动盒12另一端面上,并且所述第二转轴14的轴线与所述转动盒12的轴线重合。所述蜗杆1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轴14另一端上,并且随所述第二转轴14转动而转动。所述蜗轮16套装在所述第一转轴7上,并且所述蜗轮16与所述蜗杆15啮合。所述第二转轴14将所述转动盒12的扭矩经所述蜗杆15和所述蜗轮16传递至所述第一转轴7。
28.进一步的,所述蜗轮16内环面上设置有第一中继槽,所述第一中继槽呈环形槽状,所述第一中继槽的轴线与所述蜗轮16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中继槽的槽底上设置有棘齿17,多个所述棘齿17沿着所述第一中继槽周向均匀分布。所述棘齿17与所述第一转轴7上的棘爪18配合。具体的,所述棘爪18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转轴7上,所述棘爪18另一端通过弹簧19与所述第一转轴7连接。进而使得所述蜗轮16通过所述棘齿17和所述棘爪18实现单向传动。即当所述低氧加湿件启动而带动所述第一转轴7转动时,所述第一转轴7无法通过棘齿17和所述棘爪18带动所述蜗轮16转动,当所述高氧加湿件启动而带动所述第二转轴14转动时,所述第二转轴14通过蜗轮16、棘齿17和所述棘爪18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轴7转动。以降低所述低氧加湿件启动时第一转动中继件转动阻力,并且提高所述高氧加湿件启动时第二转动中继件转动阻力,起到为所述第二转轴14降速的效果。
29.具体的,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的加湿液淹没所述低氧加湿件和所述高氧加湿件。
30.所述氧气计量件包括计量传动件、计量件、排水件、减速件和转动圈数计数件,所述计量件、所述排水件、所述减速件和所述转动圈数计数件均设置在所述计量传动件上。所述计量传动件包括氧气排出管20、异径管21、随动杆22、传动盘23和第二锥齿轮24,所述氧气排出管20一端水平贯穿所述氧气加湿壳1侧壁后延伸至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并且所述氧气排出管20能够在所述氧气加湿壳1上周向转动。所述异径管21为同心异径管,所述异径管21的小头与所述氧气排出管20一端贯通连接,并且所述异径管21的轴线与所述氧气排出管20轴线重合。所述异径管21的大头端面封闭。所述随动杆22一端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异径管21另一端面上,所述随动杆22另一端贯穿出所述氧气加湿壳1,并且所述随动杆22的轴线与所述异径管21的轴线重合。所述氧气排出管20用于将加湿后的氧气排出供病人使用,所
述异径管21用于将所述计量件输送的加湿液经所述排水件排出。
31.所述传动盘23呈圆盘状,所述传动盘23固定套装在所述异径管21的小头上,并且所述传动盘23淹入所述加湿液内的深度不大于所述传动盘23的半径,不小于所述传动盘23半径的1/3。使得所述传动盘23能够带动所述异径管21和所述氧气排出管20转动。所述第二锥齿轮24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盘23一端面上,并且所述第二锥齿轮24与所述第一锥齿轮8啮合。当所述第一锥齿轮8被所述第一转轴7带动旋转时,将通过所述第二锥齿轮24带动所述传动盘23转动。进入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的氧气暂存在加湿液的液面和所述氧气加湿壳1顶面之间的腔体内,以备所述计量件计量后经所述氧气排出管20排出供病人使用。
32.所述计量件包括氧气计量管25,所述氧气计量管25设置在所述传动盘23上。所述氧气计量管25呈涡状线管状,所述氧气计量管25圈数大于1。所述氧气计量管25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盘23另一端面上,并且所述氧气计量管25的轴线与所述传动盘23的轴线重合,同时所述氧气计量管25一端与所述异径管21贯通。所述氧气计量管25设置有八个,八个所述氧气计量管25围绕所述传动盘23周向均匀分布。进一步的,所述氧气计量管25向外的旋转方向与所述传动盘23转动方向相同,使得传动盘23带动所述氧气计量管25转动时,能够将加湿液灌入所述氧气计量管25另一端内,并且通过所述加湿液将氧气计量管25内氧气挤入所述异径管21内,经异径管21从所述氧气排出管20排出。当加湿液经所述氧气计量管25进入所述异径管21内后,从所述异径管21的小头流向所述异径管21的大头端。由于所述氧气计量管25圈数大于1,使得所述氧气计量管25在转动过程中始终存在至少一段水柱,以防止异径管21内的氧气从氧气计量管25反向排出至氧气加湿壳1内。由于每一个所述氧气计量管25每次输送的氧气量是固定的,进而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多少个所述氧气计量管25向所述异径管21输送氧气即可精准测量氧气供应量。
33.所述排水件包括排水中继环26和排水管27,所述排水中继环26设置在所述异径管21上,所述排水管27设置在所述排水中继环26上。所述排水中继环26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二中继槽,所述第二中继槽呈环形槽状。所述排水中继环26套装在所述异径管21的大头侧壁上,并且所述排水中继环26与所述异径管21之间设置有滑动密封圈,同时所述排水中继环26通过所述异径管21上的排水中继通孔贯通。多个所述排水中继通孔围绕所述异径管21的大头侧壁周向均匀分布。进而使得流入所述异径管21内的加湿液从所述排水中继通孔流向所述第二中继槽。进一步的,所述排水中继环26通过固定杆28固定连接在氧气加湿壳1上,以防止所述排水中继环26转动。所述排水管27一端竖直贯通连接在所述排水中继环26上,并且所述排水管27与所述第二中继槽贯通,所述排水管27另一端延伸至加湿液面以下。以便于将加湿液排出所述异径管21,并且防止异径管21内的氧气反向流入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
34.所述减速件包括第一金属片29、电磁固定管30和电磁线圈,所述第一金属片29固定连接在所述氧气输送管2另一端侧壁上,多个所述第一金属片29围绕所述氧气输送管2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电磁固定管30固定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壳1上,并且所述电磁固定管30轴线与所述氧气输送管2轴线相交,所述电磁线圈固定嵌装在所述电磁固定管30内。当需要所述氧气输送管2减速时,向所述电磁线圈通入电流产生磁场对第一金属片29产生引力,以精准调节所述氧气输送管2的转速。
35.所述转动圈数计数件包括第二金属片和磁感应探头31,多个所述第二金属片围绕
所述随动杆22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磁感应探头31固定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壳1上,并且所述磁感应探头31的轴线与所述随动杆22轴线相交。所述磁感应探头31能够通过检测一定时间内转过的所述第二金属片数量来检测所述随动杆22转动速度,进而检测所述传动盘23转动速度,最终计算单位时间多少个所述氧气计量管25向所述异径管21输送氧气。
36.进一步的,所述氧气加湿壳1顶面上设置有泄压件,所述泄压件包括泄压管32和第三氧气专用阀门,所述泄压管32一端贯通设置在所述氧气加湿壳1顶面上,所述液压管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制氧机,以将多余的氧气传送至所述制氧机。所述第三氧气专用阀门设置在所述泄压管32上,以控制所述氧气加湿壳1内多余的氧气进入所述泄压管32内。
37.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