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行器

文档序号:33647160发布日期:2023-03-29 04:5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助行器

1.本发明涉及康复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助行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医疗事业也进入了改头换面的时代,现代的医疗人员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针对腿脚不便或者需要做腿部保健康复治疗的患者、伤员或者年迈人员,他们需要使用助行器进行辅助治疗或者行走,通常助行器是一种辅助行走的工具,可以让腿脚不方便的老人病人等腿脚不灵活甚至失去行走能力的人能够自理,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外出散步。
3.目前,助行器的前脚和后脚通常采用弹珠方式调整高低,但在上下楼梯时,无法灵活调整前脚的高低,从而导致上下楼梯不方便;此外,助行器的最大宽度在46cm左右,而在不使用助行器时,则占用室内空间。
4.现有文献1(cn106214433a)公开了高强度助行器,该方案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侧支架组件、两个侧支架组件之间设置有中部连接组件;所述侧支架组件包括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的顶端连接有上支架杆,上支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前支架杆的上段设置有弧形折弯段ⅰ,后支架杆的上段设置有弧形折弯段ⅱ,弧形折弯段ⅰ和弧形折弯段ⅱ的弧度相同,弧形折弯段ⅰ和弧形折弯段ⅱ的弧形开口方向相反,在前支架杆的上段和后支架杆的上段分别设置有弧形折弯段ⅰ和弧形折弯段ⅱ,当助行器受到压力时,弧形折弯段ⅰ和弧形折弯段ⅱ弯曲后发生弹性变形,这样可以积蓄多余的压力,但上述方案并未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现有文献2(cn204972145u)公开了多功能助行器,包括支撑本体和设置在支撑本体十方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本体包括位于左右两侧的对应相同的呈倒"u”字形的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扶于设置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顶部,第一支撑架的两支脚分别设有万向轮和具有自动锁止功能的脚轮组件,相对应的第二支撑架的两支脚分别设有万向轮和具有自动锁止功能的脚轮组件,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与脚轮之间设置通过按压所述扶手进行刹车的刹车组件,但也未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助行器,有利于调节第一外延管和第二外延管的高低,以便于辅助操作者上下楼梯。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助行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架组和第二支架组,所述第一支架组与所述第二支架组通过第一连接件组相连接;
8.所述第一支架组包括第一支撑架和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相套接的第一外延管;所述第二支架组包括第二支撑架和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套接的第二外延管;
9.所述第一外延管包括第一折弯部和与所述第一折弯部相连接的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内套设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沿竖直方向伸缩,所述第二外延管
包括第二折弯部和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相连接的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内套设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沿竖直方向伸缩;
10.所述第一支撑架或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安装有遥控手柄、控制器和蓄电池,第一电动推杆和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分别通过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遥控手柄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相对设置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所述第一子支撑件与所述第二子支撑件通过第一子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第一子支撑件位于靠近所述第一外延管一侧,所述第二子支撑件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外延管一侧,所述第一子连接管靠近所述第二子支撑件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第二子支撑件指向所述第一子支撑件一侧的方向,所述第一折弯部靠近第一子连接管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弹珠,所述第一弹珠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相连接;
12.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相对设置第三子支撑件和第四子支撑件,所述第三子支撑件与所述第四子支撑件通过第二子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第三子支撑件位于靠近所述第二外延管一侧,所述第四子支撑件位于远离所述第二外延管一侧,所述第二子连接管靠近所述第四子支撑件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第二子连接管一端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孔相配合的第二弹珠,所述第二弹珠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相连接;
13.所述第一竖直部与所述第一子支撑件之间通过第一伸缩件相连接,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第三子支撑件之间通过第二伸缩件相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助行器,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5.本发明提供的助行器,通过将第一支架组拆分为第一支撑架和第一外延管,以及将第二支架组拆分为第二支撑架和第二外延管,并在第一外延管内安装第一电动推杆、以及在第二外延管内安装第二电动推杆,通过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控制器、遥控手柄和蓄电池的相互配合,有利于调节第一外延管和第二外延管的高低,以便于辅助操作者上下楼梯。
16.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17.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18.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19.图1是本发明提供助行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提供第二支架组的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
21.图3是图1提供第二支架组的又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
22.图4是图1提供第二支架组的一种侧视收纳状态示意图;
23.图5是图1提供第一支架组的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
24.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控制器、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控制器、遥控手柄和蓄
电池的逻辑框图;
25.图7是本发明提供助行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图7提供第二支架组的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
27.图9是图7提供第二支架组的又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
28.图10是图7提供第二支架组的另一种侧视收纳状态示意图;
29.图11是图7提供第一支架组的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
30.图12是本发明提供阻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3是本发明提供支撑布的一面结构示意图;
32.图14是本发明提供支撑布的另一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4.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5.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6.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3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8.图1是本发明提供助行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提供第二支架组的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1提供第二支架组的又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图1提供第二支架组的一种侧视收纳状态示意图;图5是图1提供第一支架组的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控制器、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控制器、遥控手柄和蓄电池的逻辑框图;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助行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第一支架组1与第二支架组2通过第一连接件组3相连接;
39.第一支架组1包括第一支撑架11和与第一支撑架11相连接的第一外延管12,第一支撑架11为u形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架组2包括第二支撑架21和与第二支撑架21活动连接的第二外延管22,第二支撑架21为u形第二支撑架;
40.第一外延管12包括第一折弯部120和与第一折弯部120相连接的第一竖直部121,第一竖直部121内套设有第一电动推杆122,第一电动推杆122沿竖直方向伸缩;第二外延管22包括第二折弯部220和与第二折弯部220相连接的第二竖直部221,第二竖直部221内套设有第二电动推杆222,第二电动推杆222沿竖直方向伸缩;
41.第一支撑架11或第二支撑架21上安装有遥控手柄110、控制器111和蓄电池112,第一电动推杆122和第二电动推杆222分别通过控制器111与遥控手柄110电连接,控制器111与蓄电池112电连接。
42.具体地,该助行器包括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
相对设置,第一支架组1与第二支架组2通过第一连接件组3相连接,第一连接件组3用于连接第一支架组1与第二支架组2,第一连接件组3可以为连接件,也可以为加强筋;
43.第一支架组1包括第一支撑架11和第一外延管12,第一支撑架11与第一外延管12相套接,第一外延管12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支撑架11上,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外延管12直接插接至第一支撑架11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一支架组1的宽度,第一支撑架11可以为u形第一支撑架,第一外延管12可以为中空管,第一支撑架11和第一外延管12的材质可以均为不锈钢材质;第二支架组2包括第二支撑架21和第二外延管22,第二支撑架21与第二外延管22相套接,第二外延管22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支撑架21上,当然,也可以将第二外延管22直接插接至第二支撑架21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二支架组2的宽度,第二外延管22与第一外延管12相对应,也可以为中空管,第二外延管22的材质与第一外延管12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为不锈钢材质;第一外延管12和第二外延管22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21的外侧;
44.第一外延管12包括第一折弯部120和第一竖直部121,第一折弯部120与第一竖直部121固定连接,第一折弯部120与第一竖直部12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将第一折弯部120与第一竖直部121设计为一体式结构能够使整体结构较稳定,在第一竖直部121内安装有第一电动推杆122,第一电动推杆122沿竖直方向伸缩,即第一电动推杆122可以沿竖直方向做上下相对运动;
45.第二外延管22包括第二折弯部220和第二竖直部221,第二折弯部220与第二竖直部221固定连接,第二折弯部220与第二竖直部221也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将第二折弯部220与第二竖直部221设计为一体式结构能够使整体结构较稳定,在第二竖直部221内安装有第二电动推杆222,第二电动推杆222沿竖直方向伸缩,即第二电动推杆222可以沿竖直方向做上下相对运动;
4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动推杆122和第二电动推杆22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只要能够在通电后实现伸缩即可;
47.在第一支撑架11上安装遥控手柄110、控制器111和蓄电池112,遥控手柄110、第一电动推杆122、第二电动推杆222与控制器111电连接,控制器111与蓄电池112电连接,蓄电池112用于给控制器111和遥控手柄110供电,蓄电池112为可充电式蓄电池112,当蓄电池112内部的电量低时,可以直接给蓄电池112充电,无需将蓄电池112拆卸下来即可充电;控制器111可以为遥控控制器111,遥控手柄110可以有三个按钮,如上边键、停止键、下边键,按上边键,推杆电机启动伸出到顶,停止按停止键;按下边键,推杆电机启动缩回,停止按停止键;当然,可以在第二支撑架21上安装遥控手柄110、控制器111和蓄电池112,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48.具体使用时,当操作者在上楼梯时,将第一电动推杆122和第二电动推杆222的伸缩长度调节至低于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21的长度,当操作者在下楼梯时,将第一电动推杆122和第二电动推杆222的伸缩长度调节至高于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21的长度,以便于操作者将助行器放置于台阶上便可行走上下楼梯。
49.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助行器,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50.本实施例提供的助行器,通过将第一支架组1拆分为第一支撑架11和第一外延管12,以及将第二支架组2拆分为第二支撑架21和第二外延管22,并在第一外延管12内安装第
一电动推杆122、以及在第二外延管22内安装第二电动推杆222,通过第一电动推杆122、第二电动推杆222、控制器111、遥控手柄110和蓄电池112的相互配合,有利于调节第一外延管12和第二外延管22的高低,以便于辅助操作者上下楼梯。
51.在一种实施例中,图7是本发明提供助行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提供第二支架组的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图9是图7提供第二支架组的又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0是图7提供第二支架组的另一种侧视收纳状态示意图;图11是图7提供第一支架组的一种侧视使用状态示意图;参见图7-图11所示,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11包括相对设置第一子支撑件113和第二子支撑件114,第一子支撑件113与第二子支撑件114通过第一子连接管115相连接,第一子支撑件113位于靠近第一外延管12一侧,第二子支撑件114位于远离第一外延管12一侧,第一子连接管115靠近第二子支撑件114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117,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117沿第一方向x排布,第一方向x为由第二子支撑件114指向第一子支撑件113一侧的方向,第一折弯部120靠近第一子连接管115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孔117相配合的第一弹珠116,第一弹珠116与第一限位孔117相连接;
52.第二支撑架21包括相对设置第三子支撑件210和第四子支撑件211,第三子支撑件210与第四子支撑件211通过第二子连接管212相连接,第三子支撑件210位于靠近第二外延管22一侧,第四子支撑件211位于远离第二外延管22一侧,第二子连接管212靠近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孔213,至少一个第二限位孔213沿第一方向x排布,第二折弯部220靠近第二子连接管212一端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孔213相配合的第二弹珠214,第二弹珠214与第二限位孔213相连接;
53.第一竖直部121与第一子支撑件114之间通过第一伸缩件118相连接,第二竖直部221与第三子支撑件210之间通过第二伸缩件215相连接。
54.具体地,第一支撑架11包括相对设置第一子支撑件113和第二子支撑件114,第一子支撑件113与第二子支撑件114通过第一子连接管115相连接,第一子支撑件113、第一子连接管115和第二子支撑件114均为空心管,第一外延管12靠近第一子连接管115一侧可以直接插接至第一子连接管115内,将第一子支撑件113、第一子连接管115和第二子支撑件114分别设计成空心管不仅能够减轻助行器的整体重量,还可以便于走线路;第一子支撑件113位于靠近第一外延管12一侧,第二子支撑件114位于远离第一外延管12一侧,第一子连接管115靠近第二子支撑件114一侧开设有5个第一限位孔117,5个第一限位孔117沿第一方向x排布,第一方向x为由第二子支撑件114指向第一子支撑件113一侧的方向,第一折弯部120靠近第一子连接管115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孔117相配合的第一弹珠116,第一弹珠116与第一限位孔117相连接,利用第一弹珠116与第一限位孔117的配合实现第一外延管12与第一支撑架11宽度调节;
55.第二支撑架21包括相对设置第三子支撑件210和第四子支撑件211,第三子支撑件210与第四子支撑件211通过第二子连接管212相连接,第三子支撑件210、第二子连接管212和第四子支撑件211均为空心管,第二外延管22靠近第二子连接管212一侧可以直接插接至第二子连接管212内,将第三子支撑件210、第二子连接管212和第四子支撑件211分别设计成空心管不仅能够减轻助行器的整体重量,还可以便于走线路;第三子支撑件210位于靠近第二外延管22一侧,第四子支撑件211位于远离第二外延管22一侧,第二子连接管212靠近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开设有5个第二限位孔213,5个第二限位孔213沿第一方向x排布,第
二折弯部220靠近第二子连接管212一端设置有与第二限位孔213相配合的第二弹珠214,第二弹珠214与第二限位孔213相连接,利用第二弹珠214与第二限位孔213的配合实现第二外延管22与第二支撑架21宽度调节;
56.第一子支撑件113、第二子支撑件114、第三子支撑件210和第四子支撑件211分别包括内管(图上未标注)和套接在内管上的外管(图上未标注),外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限位孔(图上未标注),如可以为6个第三限位孔,在内管靠近外管一端设置与第三限位孔相配合的第三弹珠(图上未标注),利用第三弹珠与第三限位孔相配合来实现第一子支撑件113、第二子支撑件114、第三子支撑件210和第四子支撑件211高度调节。
57.在第二子支撑件114和第四子支撑件211的外管底部可以安装万向轮(图上未标注),利用万向轮便于操作者行走,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万向轮设计为可拆卸式万向轮,当操作者需要时,可以在第二子支撑件114和第四子支撑件211的外管底部安装万向轮;当操作者不使用时,可以直接将万向轮从第二子支撑件114和第四子支撑件211的外管底部拆除即可,方便、快捷。
58.控制器111和蓄电池112可以固定安装在第一子支撑件113或第三子支撑件210上,控制器111可以位于蓄电池112的上方,为了便于操作者操作,可以将遥控手柄110设计在第一子连接管115或第一子连接管115上,第一电动推杆122、第二电动推杆222、控制器111、蓄电池112和遥控手柄110之间通过导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
59.第一竖直部121与第一子支撑件114之间通过第一伸缩件118相连接,第二竖直部221与第三子支撑件210之间通过第二伸缩件215相连接,第一伸缩件118和第二伸缩件215可以为液压杆,对液压杆的行程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满足操作者施加压力,使第一竖直部121向第一子支撑件114方向运动、以及第二竖直部221向第二子支撑架方向运动,有利于实现减小第一外延管12与第一支撑架11、以及第二外延管22与第二支撑架21的宽度,从而缩窄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的宽度,在不使用时减少助行器的占用空间。
60.具体使用时,操作者使用双手按压第一弹珠116和第二弹珠214,同时给第一外延管12和第二外延管22施加一定的压力,使第一伸缩件118和第二伸缩件215向远离第一子支撑件114和第三子支撑件210一侧延伸,调整第一外延管12与第一支撑架11、以及第二外延管22与第一支撑架11的宽度,再将第一弹珠116和第二弹珠214限位于第一限位孔117和第二限位孔213内即可;当助行器使用完毕,操作者可以使用双手再次按压第一弹珠116和第二弹珠214,同时给第一外延管12和第二外延管22施加一定的压力,使第一伸缩件118和第二伸缩件215向靠近第一子支撑件114和第三子支撑件210一侧靠近,使第一外延管12和第二外延管22复位,再将第一弹珠116和第二弹珠214限位于第一限位孔117和第二限位孔213内即可,缩窄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的宽度,从而能够减少室内的占用空间。采用第一弹珠116、第一限位孔117、第二弹珠214、第二限位孔213、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相互协作,不仅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的宽度,满足在使用时可以增加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的受力面,进一步增加助行器的稳固性,也可以在不使用时,缩窄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的宽度,从而能够减少室内的占用空间。
61.在一种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7-图11所示,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子支撑件113与第二子支撑件114之间、以及第三子支撑件210与第四子支撑件211之间的间距均为d1,20cm≤d1≤25cm。
62.具体地,在现有技术中,助行器的最大宽度为45cm,当助行器不使用时,则占用室内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缩窄了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21的宽度,但若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子支撑件113与第二子支撑件114之间、以及第三子支撑件210与第四子支撑件211之间的间距d1均小于20cm时,则减小身体支撑面,若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子支撑件113与第二子支撑件114之间、以及第三子支撑件210与第四子支撑件211之间的间距d1均大于25cm时,则占用室内空间,因此,将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子支撑件113与第二子支撑件114之间、以及第三子支撑件210与第四子支撑件211之间的间距d1范围均设计在,20cm≤d1≤25cm,不仅有利于保证身体支撑面,还可以缩窄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21的宽度,减少占用室内空间。
63.在一种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7-图11所示,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子支撑件113与第一竖直部121之间、以及第三子支撑件210与第二竖直部221之间的间距均为d2,d2≤d1,利用d2补偿第一支撑架11和第二支撑架21的最大宽度,采用该方案,在能够缩窄第一支架组1和第二支架组2的宽度的基础上,还可以保持助行器的稳定性,减轻下肢负荷量,增大身体支撑面。
64.需要说明的是:如在夜间,即便将第一外延管12和第二外延管22呈现收纳状态,也不会影响操作者使用助行器,同时还可以节约室内空间。
65.在一种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7-图10所示,第一子连接管115和/或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上表面设置有阻挡件4,第一子连接管115和/或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阻挡件4相对应的凹陷部5。
66.具体地,在第一子连接管115的上表面设置阻挡件4,阻挡件4可以位于第一子连接管115的中部,也可以位于靠近第一子支撑件113一侧,而第一子连接管115的下表面设置有与阻挡件4相对应的凹陷部5,利用阻挡件4和凹陷部5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操作者手部握持第一子连接管115,避免向第一子支撑件113一侧滑脱;
67.在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上表面设置阻挡件4,阻挡件4可以位于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中部,也可以位于靠近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而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阻挡件4相对应的凹陷部5,利用阻挡件4和凹陷部5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操作者手部握持第二子连接管212,避免向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滑脱;
68.在第一子连接管115和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上表面分别设置阻挡件4,阻挡件4可以位于第一子连接管115和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中部,也可以位于靠近第一子支撑件113和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而第一子连接管115和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阻挡件4相对应的凹陷部5,利用阻挡件4和凹陷部5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操作者双手分别握持第一子连接管115和第二子连接管212,避免向第一子支撑件113和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滑脱。
69.阻挡件4的材质可以为泡棉海绵,如硬质泡棉海绵,硬质泡棉海绵可以直接将阻挡件4直接粘接在第一子连接管115和/或第二子连接管212上即可,方便、快捷,当然,阻挡件4的材质还可以为橡胶或塑料,只要能够实现有利于操作者双手分别握持第一子连接管115和/或第二子连接管212,避免向第一子支撑件113和/或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滑脱即可,采用上述材料,在避免向第一子支撑件113和/或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滑脱的基础上,还可以防止操作者手部直接接触第一子连接管115和/或第二子连接管212,从而提升操作者手部舒适感。
70.在一种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7-图11所示,阻挡件4沿第一方向x上的高度逐渐增加,也就是说,阻挡件4沿第一方向x上的高度呈渐变型变化的,将阻挡件4沿第一方向x上的高度逐渐增加,更有效地避免了操作者手部向第一子支撑件113和/或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滑脱。
71.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2是本发明提供阻挡件的结构示意图;阻挡件4远离第一子连接管115和/或第二子连接管212一侧设置有凸点41,凸点41为多个,多个凸点41呈矩阵方式排列,利用凸点41不仅能够增加摩擦面,进一步避免操作者手部向第一子支撑件113和/或第四子支撑件211一侧滑脱,而且便于适当按摩手部穴位,如劳宫、少府和板门。
72.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3是本发明提供支撑布的一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提供支撑布的另一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连接件组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可以为空心管,利用空心管走线,第二连接件32可以为加强筋,利用加强筋更有效地增加身体支撑面;
73.第一子连接管115与第二子连接管21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31相连接,第一连接件31可以连接于第一子连接管115与第二子连接管212的中部,第一子支撑件113和第三子支撑件210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32相连接,第二连接件32可以连接于第一子支撑件113与第三子支撑件210之间的中上部;
74.第一连接件31在物体表面的正投影与第二连接件32在物体表面的正投影不交叠,上述物体表面可以为地面;
75.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之间连接有支撑布5,具体而言,支撑布5与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设计成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清洗支撑布5,利用支撑布5将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连接起来,使第一连接件31、支撑布5和第二连接件32之间构成支撑面,支撑面与物体表面之间的角度范围可以为45
°‑
75
°
,为一个倾斜面,操作者可以将显示装置6放置于倾斜的支撑面上,观看新闻或视频(短视频或电视剧),避免手持显示装置,解放双手,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或平板电脑。
76.在一种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7、图13和图14所示,支撑布5一面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魔术贴51,支撑布5另一面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一魔术贴51相配合的第二魔术贴52,第一魔术贴51与第二魔术贴52相粘接。
77.具体地,可以在支撑布5一面的上下两侧分别缝接上第一魔术贴51,在支撑布5另一面的上下两侧缝接上第二魔术贴52,第一魔术贴51可以为圆毛魔术贴,第二魔术贴52为刺毛魔术贴,第一魔术贴51与第二魔术贴52相粘接,当然,第一魔术贴51可以为刺毛魔术贴,第二魔术贴52为圆毛魔术贴,第一魔术贴51与第二魔术贴52相粘接,利用第一魔术贴51和第二魔术贴52相互配合,有利于将支撑布5快速的粘接在第一连接件31与第二连接件32之间。
78.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助行器,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79.本发明提供的助行器,通过将第一支架组拆分为第一支撑架和第一外延管,以及将第二支架组拆分为第二支撑架和第二外延管,并在第一外延管内安装第一电动推杆、以及在第二外延管内安装第二电动推杆,通过第一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控制器、遥控手柄和蓄电池的相互配合,有利于调节第一外延管和第二外延管的高低,以便于辅助操作者上下楼梯。
80.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