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径取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43010发布日期:2022-08-24 00:35阅读:64来源:国知局
可变径取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径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2.异常的血管通道使血液在血管内异常流动,这种血流的异常流动会引起组织缺氧、血管内压力异常、心脏负荷加重,甚至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故异常通道一般需要通过导管介入技术使血管内血流得到恢复或者重建。
3.当血管狭窄或堵塞时也会引起多种不良后果,例如血液湍流、流速变慢会导致血凝块形成,从而限制血管系统下游区域的血液供应。当血凝块位于神经血管系统时,可能引发中风;当血凝块位于肺动脉血管系统时,可能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另外,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等阻塞物在其限制血流时同样可能变得比较危险,造成血液异常流动,引起各种血管疾病。
4.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有效的清除血栓斑块的药物、装置或/和系统,以便及时清除血管内斑块阻塞物,打通闭塞的血管,同时捕获脱落的血栓组织,减小脱落血栓导致的远端器官组织血管的缺血与坏死。
5.目前,广泛采用溶栓和机械取栓等方法清除血栓。溶栓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在血栓部位注入溶栓药物清除血栓斑块,这种方法多用于血栓栓塞早期,对大斑块、长时间硬化斑块作用较差,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是用机械装置清除血管内阻塞物,包括溶解、粉碎、抽吸、支架或网篮取栓等方式,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
6.传统的经皮机械取栓装置,一种是将球囊导管插入血管内并穿过凝块,之后使球囊膨胀,将凝块压缩于血管壁上或流入远端血管以打通阻塞的血管。该方法不能将血栓取出,其最大的问题是压碎后的血栓脱落,导致远端血管的再次栓塞。
7.另一种将自彭式支架通过微导管输送到血栓部位,支架从微导管释放膨胀时将血栓嵌入支架内,然后回收入到导管内。与上述球囊扩张相比,该方法一方面,虽能取出部分血栓,但由于支架膨胀后的直径是固定的,且是一次性的,若不能在第一次就捕捉到血栓,则取栓手术失败,另一方面,由于支架的网格是固定的,只能捕捉到小于支架网格的血栓,对大于网格的血栓基本无效,因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的效果。再另外一方面,因为该方法的支架远端是开放的,同样存在有血栓逃逸问题。
8.可见,传统血栓治疗方法,无论是溶栓,球囊扩栓还是机械取栓,均不能有效治疗血栓问题。目前的机械取栓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支架在膨胀后直径固定,支架在第一次膨胀后若不能成功捕捉血栓,则取栓手术失败,血栓捕捉效果差,因而临床上急需要一种可用于不同血管尺寸、不同斑块性质的取栓网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径取栓装置,旨在有助于解决现有机械取栓装置中取栓
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对可变径取栓装置中的牵引导丝进行推拉,即可控制取栓网架的直径变小或变大,使取栓网架在血管内实现直径大小的变化,一方面在直径最小时,取栓网架较易穿入血栓,然后通过使穿入血栓中取栓网架的直径变大的方式,将血栓收容于取栓网架的内部,从而实现对血栓的捕捉;另一方面,在取栓网架穿入血栓后,通过反复推拉牵引导丝,即可使取栓网架的直径在变大与变小之间反复切换,进而对血栓进行多次切割,使较大的斑块变小,漏网的斑块再入网,从而增加了血栓成功捕获的几率。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径取栓装置,包括牵引导丝和取栓网架,具体还包括:
11.固定套管,所述牵引导丝穿设于所述固定套管,所述牵引导丝的远端从所述固定套管的远端伸出,并穿设于所述取栓网架,所述牵引导丝的近端从所述固定套管的近端伸出;
12.所述取栓网架的远端设有活动滑块,所述活动滑块套设于所述牵引导丝的外周,并与所述牵引导丝滑动配合,所述取栓网架的近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套管的远端,所述取栓网架包括至少一根形状记忆材料丝,所述形状记忆材料丝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固定套管的远端和所述活动滑块;
13.所述牵引导丝的外周设有第一凸槽,所述第一凸槽位于所述取栓网架的内侧;
14.所述牵引导丝的近端适于推拉控制,在将所述牵引导丝朝远端方向推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槽适于推动所述活动滑块向远端移动,取栓网架直径网眼变小,也随之变小,在将所述牵引导丝向近端方向拉动的情况下,所述形状记忆材料丝适于通过弹性作用使所述活动滑块向近端移动,即所述形状记忆材料丝可在自身弹性回缩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活动滑块向近端移动,取栓网架的直径与网眼均变大。
15.进一步地,所述牵引导丝的外周设有第二凸槽,所述第二凸槽位于取栓网架的内侧,并位于第一凸槽与所述固定套管的远端之间;在所述第一凸槽沿远离所述活动滑块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凸槽适于通过抵接所述固定套管的远端,以对所述牵引导丝的移动进行限位。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槽和/或所述第二凸槽为显影环,所述显影环套设于所述牵引导丝的外周。
17.进一步地,还包括若干根显影丝,所述显影丝适于与所述形状记忆材料丝共同编织形成所述取栓网架。
18.进一步地,所述取栓网架包括远端网部、中端网部和近端网部,沿所述牵引导丝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所述远端网部、所述中端网部和所述近端网部依次连接,所述远端网部的网孔密度大于所述中端网部及所述近端网的网孔密度。
1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管的内周与所述牵引导丝的外周之间形成第一腔体;
20.所述第一腔体适于输送药物。
21.进一步地,还包括:
22.回收套管,所述固定套管穿设于所述回收套管,所述回收套管与所述固定套管之间形成第二腔体;
23.所述第二腔体适于输送药物,并适于容置最小直径状态下的所述取栓网架。
24.进一步地,还包括:
25.控制手柄,所述控制手柄开设有导丝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导丝通道适
于输送所述牵引导丝,所述第一通道适于输送所述固定套管,所述第二通道适于输送所述回收套管。
26.进一步地,所述牵引导丝的远端自所述取栓网架的远端伸出,并设有柔性尖端。
27.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可变径取栓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8.推动所述牵引导丝,使所述牵引导丝与所述固定套管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并向远端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凸槽抵接所述活动滑块,并推动所述活动滑块远离所述固定套管,以使所述取栓网架的近端与所述取栓网架的远端距离变大,所述取栓网架的直径变小;
29.拉动所述牵引导丝,使所述牵引导丝与所述固定套管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并向近端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凸槽沿远离所述活动滑块的方向移动,所述活动滑块失去来自所述第一凸槽的阻挡,所述取栓网架在所述形状记忆材料丝的弹性作用下逐渐恢复原状,以使所述取栓网架的近端与所述取栓网架的远端距离变小,所述取栓网架的直径变大。
30.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助于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31.在本实施例中,在使固定套管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推动牵引导丝的方式,即可使取栓网架的直径变小,通过拉动牵引导丝,即可使取栓网架的直径变大,使取栓网架具有可变径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将取栓网架的直径控制在小于血管的直径的方式,即可使套设有取栓网架的导引导丝穿入血管内,并使取栓网架穿入血栓,通过使穿入血栓中的取栓网架的直径变大的方式,即可使取栓网架容置于取栓网架的内部,实现对血栓的捕捉,另一方面,在取栓网架穿入血栓的情况下,通过反复推拉牵引导丝的方式,即可使取栓网架的直径在变大与变小两种变化状态之间反复切换,使较大的斑块变小,漏网的斑块再入网,从而增加了血栓成功捕获的几率。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其中:
3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变径取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视图;
36.图3是图1中b的局部放大视图;
37.图4是图1中c的局部放大视图;
3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变径取栓装置在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变径取栓装置在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变径取栓装置在状态三的结构示意图;
41.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变径取栓装置在状态四的结构示意图;
42.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变径取栓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3.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可变径取栓装置在动物颈动脉内的影像图;
44.附图标记:
45.1、牵引导丝;11、第一凸槽;12、第二凸槽;13、柔性尖端; 14、第三腔体;15、第一喷
药孔;2、取栓网架;21、活动滑块;22、中端网部;23、近端网部;24、远端网部;3、固定套管;31、第一腔体;32、第二喷药孔;4、回收套管;41、第二腔体;5、控制手柄; 51、导丝通道;52、第一通道;53、第二通道;54、近端手柄;55、远端手柄;56、导丝调节件;6、血栓;7、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7.异常的血管通道使血液在血管内异常流动,这种血流的异常流动会引起组织缺氧、血管内压力异常、心脏负荷加重,甚至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故异常通道一般需要通过导管介入技术使血管内血流得到恢复或者重建。
48.当血管狭窄或堵塞时也会引起多种不良后果,例如血液湍流、流速变慢会导致血凝块形成,从而限制血管系统下游区域的血液供应。当血凝块位于神经血管系统时,可能引发中风;当血凝块位于肺动脉血管系统时,可能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另外,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等阻塞物在其限制血流时同样可能变得比较危险,造成血液异常流动,引起各种血管疾病。
49.然而,单一传统血栓治疗方法,无论是溶栓,球囊扩栓还是机械取栓,均不能有效治疗血栓问题。传统的取栓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支架在膨胀后直径固定,支架在第一次膨胀后若不能成功捕捉血栓,则取栓手术失败,血栓捕捉效果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0.请参照图1-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径取栓装置,包括牵引导丝1和取栓网架2,具体还包括:
51.固定套管3,牵引导丝1穿设于固定套管3,牵引导丝1的远端从固定套管3的远端伸出,并适于穿设取栓网架2,牵引导丝1的近端从固定套管3的近端伸出;
52.取栓网架2的远端设有活动滑块21,活动滑块21套设于牵引导丝1的外周,并与牵引导丝1滑动配合,取栓网架2的近端固定连接于固定套管3的远端,取栓网架2包括至少一根形状记忆材料丝,形状记忆材料丝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套管3的远端和活动滑块21;
53.牵引导丝1的外周设有第一凸槽11,第一凸槽11位于取栓网架 2的内侧;
54.牵引导丝1的近端适于推拉控制,在将牵引导丝1朝远端方向推动的情况下,第一凸槽11适于推动活动滑块21向远端移动,在将牵引导丝1向近端方向拉动的情况下,形状记忆材料丝适于通过弹性作用使活动滑块21向近端移动。
55.在本实施例中,在使固定套管3的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推动牵引导丝1,活动滑块21在第一凸槽11的推力作用下即可沿远离固定套管3的一侧移动,以拉伸取栓网架2,使取栓网架2的直径变小,取栓网架2形成如图5所示的状态结构,将取栓网架2的直径控制在小于血管7的直径,使套设有取栓网架2的导引导丝1穿入血管7内,并使取栓网架2穿入血栓6,通过拉动牵引导丝1,使第一凸槽11朝远离活动滑块21的方向移动,活动滑块21失去第一凸槽 11的阻挡,活动滑块21在形状记忆材料丝的弹力作用下,沿靠近固定套管3的一侧移动,以在沿牵引导丝1的长度方向上压缩取栓网架 2,进而使取栓网架2的直径变大,可
理解地,在失去第一凸槽11的支撑后,取栓网架2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展开并恢复原状,实现直径的增大,取栓网架2形成如图6所示的状态结构,在取栓网架2直径变大的过程中,取栓网架2使血栓6容置于取栓网架2的内部,实现对血栓6的捕捉。
56.在取栓网架2穿入血栓6的情况下,通过反复推拉牵引导丝1的方式,即可使取栓网架2的直径在变大与变小两种变化状态之间反复切换,进而对血栓6进行多次切割,使较大的斑块变小,漏网的斑块再入网,从而增加了血栓成功捕获的几率。避免了现有的机械取栓支架在膨胀后直径固定,血栓6捕捉效果差的问题。
57.可以理解的是,活动滑块21可以对取栓网架2的远端的移动进行导向,以使其平稳移动,从而使取栓网架2能够平顺地展开或收缩。
58.请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牵引导丝1的外周设有第二凸槽12,第二凸槽12位于取栓网架2的内侧,并位于第一凸槽11与固定套管3的远端之间;在第一凸槽11沿远离活动滑块21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第二凸槽12适于通过抵接固定套管3的远端,以对牵引导丝1的移动进行限位。
59.可理解地,取栓网架2的最大直经由第二凸槽12的位置决定,第二凸槽12的使用方式为:在取栓网架2的自身弹性性能没有失活时,取栓网架2在自然状态下,即没有受到第一凸槽11和第二凸槽 12的抵接作用,取栓网架2的直径仍会维持在某个定值,而当取栓网架2的自身弹性性能失活时,或者取栓网架2的远端存在有血栓6 等阻碍物,以对取栓网架2的远端产生向近端的相对作用力时,取栓网架2的直径可能会在该作用力的推动下持续增大,直至超过取栓网架2在自然状态下的直径,若不加以限制,取栓网架2的直径过大会对血管7进行挤压而导致血管变形甚至撕裂等严重后果,因此,通过设置第二凸槽12,使牵引导丝1沿固定套管3的长度方向朝近端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第二凸槽12会抵接固定套管3的远端,因第二凸槽12和第一凸槽11固定于牵引导丝1,第二凸槽12和第一凸槽11 之间的间距恒定不变,此时因第二凸槽12不能够继续向近端移动,使第一凸槽11也不能够继续向近端移动,此时的取栓网架2形成如图7所示的状态结构,在第一凸槽11的抵接作用下,具有向近端移动趋势的活动滑块21无法继续向近端移动,即牵引导丝1不能继续地朝近端移动,进而避免了取栓网架2的直径的继续增大。
6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凸槽11和/或第二凸槽 12为显影环,显影环套设于牵引导丝1的外周。
6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若干根显影丝,显影丝适于与形状记忆材料丝共同编织形成取栓网架2。
62.具体地,显影丝为x光显影编织丝,可理解地,形状记忆材料丝可以是一根或多根,显影丝也可以是一根或多根。
63.请参照图10,在取栓过程中,显影环和显影丝均可发生显影作用,更直观地在x光机中显示显影环和显影丝的位置及状态。
64.请参照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取栓网架2包括远端网部24、中端网部22和近端网部23,在沿牵引导丝1的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远端网部24、中端网部22和近端网部23依次连接,远端网部24的网孔密度大于中端网部22及近端网的网孔密度。
65.可理解地,远端网部24和近端网部23通过相互靠拢,以挤压中端网部22,进而使中端网部22的直径变大;远端网部24和近端网部23通过相互分离,以拉伸中端网部22,进而使
中端网部22的直径变小。
66.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使远端网部24、中端网部22和近端网部23两两之间以伸缩、铰接或柔性连接的方式,使由远端网部24、中端网部22和近端网部23组成的取栓网架2的直径实现改变,也可通过使远端网部24、中端网部22和近端网部23的材料设计为柔性材料的方式,使所取栓网架2的直径实现改变。
67.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远端网部24的网孔密度大于中端网部22及近端网部23的网孔密度,在中端网部22及近端网部23内,逃逸的血栓6随血流向远端流动时,会被密度较大的远端网部24拦截,从而防止逃逸的发生。
68.请参照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固定套管3的内周与牵引导丝1的外周之间形成第一腔体31;
69.第一腔体31适于输送药物。
7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71.回收套管4,固定套管3穿设于回收套管4,回收套管4与固定套管3之间形成第二腔体41;
72.第二腔体41适于输送药物,并适于容置最小直径状态下的取栓网架2。
73.需要说明的是,回收套管4的内径大于取栓网架2在捕捉到血栓6后能收缩到的最小直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可判断出取栓网架2在捕捉到血栓6后能收缩到的最小直径。
74.还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回收套管4的外径设计为小于各种血管7内径,以实现回收套管4在各种血管7内的移动,也可根据需要作用的血管7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使回收套管4的外径设计为小于需要作用的血管7的内径,如本实施例的可变径取栓装置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时,则将回收套管4的外径设计为小于心脑血管的内径的尺寸,在用于治疗周边血管时,则将回收套管4的外径设计为小于周边血管内径的尺寸。
75.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可通过固定套管3或回收套管4注药的方式,实现对血栓6的溶解,将较大体积的血栓6分解为多个能被取栓网架2捕捉的体积较小的血栓6,或对血栓6进行软化,软化后的血栓6更易于被处于直径增加过程中的取栓网架2挤压切割,进一步提高了取栓网架2捕捉血栓6的效果;
76.另一方面,取栓网架2在完成血栓6捕捉后,可通过使自身直径缩小的方式,容置于回收套管4内,形成如图8所示的结构,随后跟随固定套管3一同离开血管7,回收套管4对取栓网架2内的血栓6 起到包裹作用,避免血栓6在取栓网架2离开血管7的过程中,发生脱离与逃逸的情况,进而堵塞其他分支血管7,结构简单,具体表现为:取栓时,牵引导丝1与固定套管3在牵引导丝1的引导下,穿过血栓6部位后,释放取栓网架2,并通过调节第一凸槽11的位置,使取栓网架2的直径反复变化,以使血栓6被充分捕捉入取栓网架2 内,往后拖动牵引导丝1及固定套管3,使牵引导丝1、取栓网架2 及固定套管3一同收纳入回收套管4内。
77.具体地,请参照图7,牵引导丝1设置为中空结构,以形成适于输送药物的第三腔体14,可理解地,第三腔体14沿牵引导丝1的长度方向穿设于牵引导丝1,牵引导丝1的周侧表面设有连通第三腔体14和外部的多个第一喷药孔15,第一喷药孔15适于将第三腔体14 内的药物喷出至取栓网架2,使取栓网架2在接触血栓6的过程中,取栓网架2的药物能将血栓6溶解,或将较大体积的血栓6分解为多个能被取栓网架2捕捉的体积较小的血栓6,或对血栓
6进行软化,软化后的血栓6更易于被处于直径增加过程中的取栓网架2挤压切割,使取栓网架2在具备血栓6捕捉能力的同时,能产生溶解血栓6的效果,避免了现有的取栓支架不具备溶解血栓6功能的问题。
78.更具体地,固定套管3的周侧表面设有连通第一腔体31和外部的多个第二喷药孔32,第二喷药孔32适于将第一腔体31内的药物沿固定套管3的周向喷出,通过增设第二喷药孔32,药物可以通过多个第二喷药孔32进行发散,从而提高药液的施药范围。
79.可理解地,在初始状态时,取栓网架2整体收容于回收套管4的内部,牵引导丝1至少部分自固定套管3的远端穿出。
80.本实施例具有至少两种使用模式,在第一使用模式中,回收套管 4为固定状态,牵引导丝1和固定套管3一同移动,此时可以驱使固定套管3自回收套管4的远端伸出,或缩入回收套管4内部;
81.在第二种使用模式中,回收套管4和固定套管3固定,此时取栓网架2的近端(即取栓网架2与固定套管3的连接位置)为固定状态,牵引导丝1相对于固定套管3滑动,并驱使取栓网架2移动,由此便可以驱使取栓网架2展开或收缩,以使取栓网架2的直径能够适于血管7的内径和/或血栓6的粒径,并实现例如切割、刮取和收缩的动作。
82.另外,本实施例中牵引导丝1、固定套管3和回收套管4设置为依次套接的结构,可以使牵引导丝1、固定套管3均容置于回收套管 4内,可变径取栓装置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在手术过程中,便无需另行设置其他导丝,在取栓手术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在患者身体内存留的器材体积,以降低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还可以便于可变径取栓装置的运输和使用,极大简化了临床介入手术的时间,使用效果好。
83.请参照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84.控制手柄5,控制手柄5开设有导丝通道51、第一通道52和第二通道53,导丝通道51适于输送牵引导丝1,第一通道52适于输送固定套管3,第二通道53适于输送回收套管4。
85.具体地,第一通道52和第二通道53均为三通管道,第一通道 52的一个管口适于与导丝通道51连通,并适于牵引导丝1穿入,另一个管口适于固定套管3穿入,第三个管口适于与第二通道53的一个管口连通,并适于固定套管3穿出,第三个管口还适于注入溶栓药物或其他治疗药物,第二通道53的另一个管口适于回收套管4穿入,或注入溶栓药物或其他治疗药物,第三个管口适于回收套管4穿出。
86.可以理解地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述控制手柄5,牵引导丝1、固定套管3和回收套管4可以分别通过导丝通道51、第一通道52和第二通道53进行输送控制,以实现取栓操作,结构紧凑,便于操作,同时,可通过导丝通道51、第一通道52和第二通道53分别向第三腔体14、第一腔体31和第二腔体41内注入溶栓或其他治疗药物。
87.具体地,控制手柄5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近端手柄54和远端手柄 55,导丝通道51和第一通道52设于近端手柄54上,第二通道53设于远端手柄55上。
88.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近端手柄54和远端手柄55,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手术需求,选用对应结构的近端手柄54和远端手柄55并进行组合,远端手柄55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等,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89.更具体地,控制手柄5还设有导丝调节件56,牵引导丝1穿设于导丝调节件56,导丝调节件56用于驱使牵引导丝1相对于控制手柄5移动,更具体地,可通过在牵引导丝1的周侧
设置与导丝调节件 56螺纹配合的外螺纹,以实现通过旋转导丝调节件56的方式,即可实现牵引导丝1相对于控制手柄5移动的目的。
9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52的延伸方向与导丝通道51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第一通道52朝靠近控制手柄5的近端的方向倾斜;第二通道53的延伸方向与导丝通道51的延伸方向之间也具有夹角,并且第二通道53朝靠近控制手柄5的近端的方向倾斜;由此设置,控制手柄5整体形成y型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固定套管3和回收套管4的输送阻力,避免堵塞弯折,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仅需对握持控制手柄5即可对牵引导丝1、固定套管3和回收套管4进行分别操作,使用便捷。
9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牵引导丝1的远端自取栓网架2的远端伸出,并设有柔性尖端13。
92.在本实施例中,当牵引导丝1伸入血管7内时,柔性尖端13在触碰至血管7的内壁或血管7内的障碍物时可以发生形变,以避免对血管7内壁造成穿刺伤害。
93.本实施例提供的可变径取栓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4.推动牵引导丝1,使牵引导丝1与固定套管3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并向远端方向移动,第一凸槽11抵接活动滑块21,并推动活动滑块 21远离固定套管3,以使取栓网架2的近端与取栓网架2的远端距离变大,取栓网架2的直径变小;
95.拉动牵引导丝1,使牵引导丝1与固定套管3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并向近端方向移动,第一凸槽11沿远离活动滑块21的方向移动,活动滑块21失去来自第一凸槽11的推力,取栓网架2在形状记忆材料丝的弹性作用下逐渐恢复原状,以使取栓网架2的近端与取栓网架2 的远端距离变小,取栓网架2的直径变大。
96.实施例1:按图1生产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径取栓装置。将生产的取栓网架2植入猪颈动脉内。x光机下,通过显影材料制备的取栓网架2、第二凸槽12和第一凸槽11清晰可见,在推拉牵引导丝1时,取栓网架2在颈动脉内变化自如。推动牵引导丝1,取栓网架2可轻松收入回收套管4内。图10是取栓网架2在猪颈动脉内的影像图。
9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9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