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1185发布日期:2022-10-25 17:19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


背景技术:

2.临床上,经常会出现病人不能自行排尿的情况,通常由护士或者病人自己采用导尿的方式导出膀胱中的尿液。该方法经由尿道插入导尿管到膀胱,引流出尿液。
3.导尿分为留置性导尿管和间歇性导尿管,前者的导尿管一直留置在病人体内,在病情许可条件下应尽早拔掉管子并定期更换,长时间留置在体内容易造成导尿管与尿道粘膜的粘连;后者则每隔4-6小时导尿一次,在膀胱排空后即将导尿管拔出。
4.无论是留置性导尿管和间歇性导尿管,都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导尿管型号,按照外径的周长分为6f~30f共13个规格型号,常用的成人导尿管有12f、14f、16f和18f这四种型号。由于现有的导尿管的外径周长是不变的,如果导尿管的外径偏小,就会出现漏尿现象,如果因为规格偏小导致漏尿,就必须更换大一些规格的导尿管,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插管两三次才能匹配到合适型号的导尿管,而反复更换导尿管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在临床操作中,常常发现一些已育女性因盆底肌受损、膀胱括约肌松弛,一些男性因为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颈口不平滑,往往会更换更大规格的导尿管,且即使使用带气囊的导尿管,当气囊膨胀卡在膀胱颈口处时,也会出现漏尿现象。
5.另外,现有的导尿管在插入膀胱时比较困难,尤其是男性患者,对于一些尿道狭窄的患者,插管失败率更高。导尿管一般是采用侧壁小孔来进行导尿,由于患者术后可能产生出血或者凝结小血块的现象,因此存在导尿管堵塞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管容易、导尿顺畅的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外径使导尿管与患者的膀胱颈口更贴合,避免二次插管的伤害,杜绝导尿过程中漏尿的现象。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其包括导尿管主体和固定囊,导尿管主体的两端分别称为引流端和输出端,自导尿管主体的引流端至输出端设有一条主通道;固定囊具有内壁和外壁,内壁形成第一内通道,固定囊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环形腔体;导尿管主体和固定囊之间设有扩张部,扩张部具有内连接段和可扩张段,内连接段形成第二内通道,内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囊、导尿管主体的引流端连接,可扩张段套设于内连接段、且可扩张段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于内连接段,内连接段与可扩张段之间形成中空圆柱形腔体,中空圆柱形腔体连通有充气通道,经充气通道向中空圆柱形腔体中充入气体使可扩张段的外径增加;内连接段的管壁内具有第一通道,导尿管主体的管壁内具有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与环形腔体连通形成支撑通道以便固定囊膨胀,第一内通道、第二内通道和主通道连通形成引流通道。由此,使用该导尿管时,将导尿管的前端经尿道插入膀胱后,通过支撑通道向固定囊的环形腔体内充入气体或者注入生理盐水、
使固定囊膨胀成球状,膨胀后的固定囊卡在膀胱内,扩张部位于膀胱颈口处,膀胱中的尿液应当经引流通道排出,若出现漏尿情况,是尿液从膀胱颈口与扩张部之间漏出,此时可通过充气通道向扩张部的中空圆柱形腔体内适量充入气体,使扩张部的可扩张段的外径周长增加,可扩张段与患者的膀胱颈口贴合,杜绝导尿过程中漏尿的现象,避免二次插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囊的前端连接有导入头,导入头的头部呈子弹头状,导入头设有引流槽,引流槽自导入头的头部延伸至与引流通道连通,导入头设有支撑部,支撑部自固定囊的第一内通道延伸至扩张部的第二内通道,支撑部呈中空的圆柱形结构。由此,呈子弹头状的导入头,可便于导尿管顺利经尿道插入膀胱,膀胱中的尿液经引流槽进入引流通道,支撑部插入至引流通道内,在固定囊膨胀以及扩张部进行充气扩张外径时,支撑部可以支撑住第一内通道和第二内通道,确保引流通道的上端不受到挤压变形,确保导尿顺畅。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入头设有一字型的连接片,连接片的两端均设有弧面,两弧面之间具有间隙,连接片与弧面之间形成了引流槽。由此,一字型的连接片将导入头分隔为两个引流槽,弧面使得导入头的外壁趋于圆周,方便导尿管的插入,也减少插导尿管时对患者粘膜的损伤,膀胱内的尿液经两弧面之间的间隙进入引流槽,然后进入引流通道中,实现顺利导尿。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入头设有截面为十字形的连接片,连接片的外端均连接有弧面,相邻弧面之间均具有间隙,连接片与弧面之间形成了引流槽。由此,十字形的连接片将导入头分隔为四个引流槽,实现多角度的引流膀胱内的尿液。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内设有支撑架。由此,支撑架可以起到撑开支撑部的作用,如果有外力挤压导尿管,支撑架也可以使得支撑部呈撑开状,确保引流通道顺畅。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尿管主体靠输出端的一端设有分支管路,分支管路与导尿管主体的主通道连通形成冲洗通道。由此,一些患者可以通过冲洗通道,定期灌注药物或者是清洗膀胱,避免膀胱内有血块凝结,避免导尿管堵塞。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尿管为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设计合理,利用呈子弹头状的导入头使插管更容易,在固定囊膨胀后,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通过充入气体使扩张部的外径周长增加,使扩张部与患者的膀胱颈口更贴合,杜绝导尿过程中漏尿的现象,这种可变外径的导尿管设计,可避免二次插管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开设特殊的引流槽并确保引流通道一直保持撑开状态,确保导尿顺畅。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一种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固定囊膨胀、扩张部充气状态下的导尿管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一字型的连接片与弧面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十字型的连接片与弧面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支架部与一字型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支架部与十字型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2.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包括导尿管主体4和固定囊2,导尿管主体4和固定囊2之间有一段扩张部3。
23.导尿管主体4的两端分别称为引流端41和输出端42,导尿管主体4为一根中空的管状体,自导尿管主体4的引流端41至输出端42具有一条主通道40。固定囊2具有内壁21和外壁22,内壁21形成第一内通道20,固定囊2的内壁21与外壁22之间形成环形腔体23。扩张部3具有内连接段31和可扩张段32,内连接段31形成第二内通道30,内连接段3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固定囊2、导尿管主体4的引流端41连接,可扩张段32套设于内连接段31,且可扩张段32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于内连接段31,内连接段31与可扩张段32之间形成中空圆柱形腔体33。中空圆柱形腔体33连通有充气通道300,充气通道300延伸至导尿管主体4内,并通过充气支路管301引出充气通道300。经充气通道300向中空圆柱形腔体33中充入气体,使可扩张段32的外径增加。固定囊2、扩张部3和导尿管主体4连接为一体,内连接段31的管壁内具有第一通道35,导尿管主体4的管壁内具有第二通道43,第一通道35、第二通道43与环形腔体23连通形成支撑通道200,并在导尿管主体4的外壁通过支路管201引出支撑通道200。通过支撑通道200可以充入气体或者注入液体以便固定囊2膨胀。第一内通道20、第二内通道30和主通道40连通形成引流通道400。
24.使用该导尿管时,将导尿管的前端经尿道插入膀胱后,通过支撑通道200向固定囊2的环形腔体23内充入气体或者注入生理盐水,使固定囊2膨胀成球状,膨胀后的固定囊2卡在膀胱内,扩张部3位于膀胱颈口处,膀胱中的尿液应当经引流通道400排出;若出现漏尿情况,是尿液从膀胱颈口与扩张部3之间漏出,此时可通过充气通道300向扩张部3的中空圆柱形腔体33内适量充入气体,使扩张部3的可扩张段32的外径周长增加,可扩张段32与患者的膀胱颈口贴合,杜绝导尿过程中漏尿的现象。该导尿管通过扩张部3可调整外径,当插入的导尿管规格不合适时,也无需更换导尿管,可避免二次插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25.在固定囊2的前端可设置一个导入头1。导入头1的头部呈子弹头状11,导入头1的主体呈圆柱结构。导入头1具有引流槽10,引流槽10自导入头1的头部延伸至与引流通道400连通。导入头1靠固定囊2的一端具有支撑部12,支撑部12的中空的圆柱形结构,支撑部12的外径小于导入头1主体的外径,需要保证支撑部12能插入固定囊2内壁21的第一内通道20、以及扩张部3的内连接段31的第二内通道30内,支撑部12需自固定囊2的第一内通道20延伸至扩张部3的第二内通道30,支撑部12呈中空的圆柱形。呈子弹头状的导入头1,可便于导尿管顺利经尿道插入膀胱,膀胱中的尿液经引流槽10进入引流通道400。支撑部12插入至引流通道400内,在固定囊2膨胀以及扩张部3进行充气扩张外径时,支撑部12可以支撑住第一内通道20和第二内通道30,确保引流通道400的上端不受到挤压变形,确保导尿顺畅。
26.如图4所示,为避免导入头1受到挤压而变形,可在导入头1设有一字型的连接片13,以支撑导入头1。一字型的连接片13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弧面14,这两个弧面14之间具有间隙15,连接片13与弧面14之间形成了引流槽10,该间隙15与引流槽10相通。因此,一字型的连接片13将导入头1分隔为两个引流槽10,弧面14使得导入头1的外壁22趋于圆周,方便导尿管的插入,也减少插导尿管时对患者粘膜的损伤,膀胱内的尿液经两弧面14之
间的间隙进入引流槽10,然后进入引流通道400中,实现顺利导尿。通过间隙15和引流槽10来取代现有技术中导尿管侧壁上的小引流孔,大大减少了导尿管堵塞的情况。
27.如图5所示,在实际应用中,导入头1内部可设置截面为十字形的连接片13,连接片13形成四个外端部,这四个外端部均连接有一个弧面14,相邻弧面14之间均具有间隙15,连接片13与弧面14之间形成了引流槽10,该间隙15与引流槽10相通。因此,十字形的连接片13将导入头1分隔为四个引流槽10,实现多角度的引流膀胱内的尿液。
28.如图6和7所示,为提高内支撑部12的强度,在支撑部12内设置支撑架16。这样,支撑架16可以起到撑开支撑部12的作用,如果有外力挤压导尿管,支撑架16也可以使得支撑部12呈撑开状,确保引流通道400顺畅。支撑架16可以和导入头1内的连接片13的接头相同,采用一字型或者十字形,且为了引流顺畅,支撑架16需要和连接片13处于同一中心线上。
29.导入头1、连接片13、弧面14、支撑部12和支撑架16,采用一体加工成型。导入头1、固定囊2、扩张部3和导尿管主体4可采用热熔焊接技术连接于一体。
30.导尿管主体4靠输出端42的一端设有一个分支管路5,分支管路5与导尿管主体4的主通道40连通形成冲洗通道500。一些患者可以通过冲洗通道500,定期灌注药物或者是清洗膀胱,避免膀胱内有血块凝结,避免导尿管堵塞。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尿管为可变外径医用导尿管设计合理,利用呈子弹头状的导入头1使插管更容易,在固定囊2膨胀后,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通过充入气体使扩张部3的外径周长增加,使扩张部3与患者的膀胱颈口更贴合,杜绝导尿过程中漏尿的现象。这种可变外径的导尿管设计,可避免二次插管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开设特殊的引流槽10并确保引流通道400一直保持撑开状态,确保导尿顺畅。
32.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