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输液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69860发布日期:2022-10-29 01:2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核医输液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为涉及一种核医输液泵装置,尤指一种操作程序简易、药量控制精准、核安管控良好的核医输液泵装置。


背景技术:

2.核子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其所标记药物(统称核医药物)对人类疾病做诊断、治疗与研究的一门医学专科,主要范畴包含体内造影检查、非造影检查,放射免疫分析与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核子医学造影检查乃将极微量核医药物经由静脉注射、口服或吸入等方式送入受检者体内后,再以核医造影仪器侦测药物在全身或特定器官组织的吸收、代谢与分布,并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所需影像,最后由核子医学专科医师判读报告,提供临床医师作为诊断、治疗与处置计划的参考依据。
3.基于目前核医工作人员,在为病患注射放射药物时,必须近距离及手动的注射放射性药物,因此,现行市场上核药注射系统于使用时,存在下列问题与缺失尚待改进:
4.第一,放射性药物即使收容于屏蔽罐内,护理师的手动注射动作,仍会高风险的暴露于辐射之下。
5.第二,系统重量笨重操作不易,甚至因移动不易只能在核医科室内操作。
6.第三,放射性药物的剂量控制,不但要考虑药物的半衰期,还有药剂残留于输送管的问题,因此难以精准控制。
7.第四,体积较为庞大、操作接口复杂、且系统价格昂贵。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有鉴于上述缺失,提供一种操作程序简易、药量控制精准、核安管控良好的核医输液泵装置。
9.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电控系统及针筒注射机构半自动的注射放射性药剂,简化所有操作程序。
10.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主要目的在于:以电控系统配合注水机构及三通阀,计算放射性药物的半衰期,同时解决药剂残留问题,以输入准确的药剂用量。
11.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主要目的在于:全程以屏蔽容器包覆遮蔽放射性药剂,有效降低辐射暴露,确保核安。
12.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包括:一屏蔽容器、一驱动屏蔽端、一输出屏蔽端、一针筒注射机构、一三通阀、一注射部、一注水机构及一电控系统。该屏蔽容器用于收容放射性药剂并将辐射隔离于内,该驱动屏蔽端设于屏蔽容器一侧,该输出屏蔽端设于屏蔽容器另一侧,该针筒注射机构链接驱动屏蔽端以将放射性药剂由输出屏蔽端输出,该三通阀连结输出屏蔽端,该注射部连结三通阀异于输出屏蔽端的一侧并输出至患者身上,该注水机构连结三通阀异于输出屏蔽端与注射部的一侧,以将三通阀内残留的放射性药剂输出至患者身上,而该电控系统电性链接针筒注射机构、三通阀及注水机构。
13.借由上述结构,放射性药剂备妥后即收容于屏蔽容器内,以有效屏蔽辐射线避免操作人员吸收不必要的辐射剂量。注射时只要将屏蔽容器与针筒注射机构及三通阀连结,即可由电控系统自动控制注射动作,大幅简化操作程序,且可配合注射机构及三通阀将注射部中的残留药剂完整挤出,以准确控制药剂用量。
14.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现有核药注射系统所存在的注射动作仍暴露于高风险的辐射危安下、系统重量笨重操作不易、及药剂容易残留于输送管导致剂量偏差等的问题点加以突破。
附图说明
15.第1图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
16.第2图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17.第3图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平面透视图。
18.第4图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一)。
19.第5图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二)。
20.第6图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屏蔽载台立体图。
21.第7图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屏蔽容器立体透视图。第8图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一)。
22.第9图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二)。
23.第10图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三)。第11图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四)。
24.附图标记:
25.三节屏蔽罐-1;
26.屏蔽容器-11;
27.驱动屏蔽端-12;
28.手持部-121;
29.凹槽-1211;
30.驱动杆体-122;
31.输出屏蔽端-13;
32.卡合部-131;
33.针筒注射机构-21;
34.压杆-211;
35.三通阀-22;
36.屏蔽前盖-221;
37.注射部-23;
38.注水机构-24;
39.电控系统-3;
40.剂量计算模块-31;
41.输出控制模块-32;
42.挂勾-33;
43.生理食盐水袋-331;
44.气泡点传感器-41;
45.阻塞传感器-42;
46.屏蔽载台-5;
47.把手-51;
48.铅玻璃屏蔽窗口-52;
49.万向脚轮-53;
50.防撞结构-54;
51.容器操作组件-6;
52.耗材操作部-61;
53.架高部-611;
54.承载部-612;
55.操作空间-613;
56.卡合座-62;
57.注射操作部-63;
58.针头连结部-64;
59.注射器-7;
60.针头前端-71;
61.针头-72;
62.盖子-721;
63.电子装置-8。
具体实施方式
64.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并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
65.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至操作示意图(二),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新型包括:
66.一屏蔽容器11,用于收容放射性药剂,并将辐射隔离于内,本实用新型的放射性药剂另收容于注射器7内;
67.一驱动屏蔽端12,设于该屏蔽容器11一侧;
68.一输出屏蔽端13,设于该屏蔽容器11另一侧;
69.一针筒注射机构21,链接该驱动屏蔽端12以将该放射性药剂由该输出屏蔽端13输出,本实施例的针筒注射机构21以马达作为举例;
70.一三通阀22,连结该输出屏蔽端13;
71.一注射部23,连结该三通阀22异于该输出屏蔽端13的一侧,并用于输出该放射性药剂至患者身上;
72.一注水机构24,连结该三通阀22异于该输出屏蔽端13与该注射部2 3的一侧,以将该三通阀22内残留的该放射性药剂输出至患者身上,本实用新型的注水机构24以水蠕动泵浦作为举例;及
73.一电控系统3,电性连结该针筒注射机构21、该三通阀22、及该注水机构24,且该电控系统3内具有一剂量计算模块31及一输出控制模块32,该剂量计算模块31根据该放射性药剂的半衰期计算有效剂量,并由输出控制模块32计算及控制所需用量。
74.借由上述的说明,已可了解本技术的结构,而依据这个结构的对应配合,更可达到操作程序简易、药量控制精准、核安管控良好等优势,而借由上述构件组构时,由图2可清楚看出,该屏蔽容器11为适用放射性药剂的屏蔽罐,并为直径约70mm粗的钨材质所制。当操作人员备妥指定剂量的放射性药剂于注射器7内后,即可将注射器7连同放射性药剂一起收容于屏蔽容器11内,以确实隔离辐射线于屏蔽容器11内,仅于注射动作执行时露出针筒前端71,因此,不论是运送过程或注射过程,皆可大幅降低操作人员及病人吸收辐射剂量的风险,进而确保核安管控良好。
75.实际注射时,如图3和图4所示,只要将拆开输出屏蔽端13后的屏蔽容器11与针筒注射机构21及三通阀22连结,即可由如笔记本电脑的电子装置8链接电控系统3,以自动控制注射动作,让操作人员可轻松的自动执行并完成注射。具体而言,只要输入病人注射信息,电控系统3便能依据剂量需求与注射时间,并利用剂量计算模块31根据该放射性药剂的半衰期计算有效剂量,自动换算校正活度后,控制针筒注射机构21的压杆211下压驱动屏蔽端12的幅度,以精准输出注射剂量,并经由三通阀22输送至注射部23而打入患者体内。
76.如图5所示,由于放射性药剂在输送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附着力残留在输送管(即注射部23)管壁,而导致注射剂量产生误差,故本实用新型将注水机构24连通三通阀22,并在针筒注射机构21动作停止后开始动作,以将注射用水或生理食盐水袋331输出至注射部23(本实施例以生理食盐水袋3 31悬挂于电控系统3上的挂勾33作为举例),借此确实将注射部23内的残留药剂全数挤出,如此即可完整将输出的放射性药剂打入患者体内,而更有利于注射剂量的控制。此外,注射过程可利用输出控制模块32调整流速,以符合不同病患的需求。
77.图6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屏蔽载台立体图至操作示意图 (四),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为大同小异,仅于该注射部 23上设有一气泡点传感器41及一阻塞传感器42,并于该三通阀22一侧设有一屏蔽前盖221,且本实施例的驱动屏蔽端12、屏蔽容器11与输出屏蔽端13两两螺合固定,而组成一个三节屏蔽罐1,并同样可将注射器7收容于内,该驱动屏蔽端12上具有一手持部121、及一枢设于该手持部12 1上的驱动杆体122,该输出屏蔽端13上具有复数个卡合部131,用于固定该输出屏蔽端13以分离该屏蔽容器11,另外,该针筒注射机构21、该注水机构24及该电控系统3设于一屏蔽载台5上,且该屏蔽载台5上设有一容器操作组件6,该容器操作组件6具有一耗材操作部61、一与该卡合部 131对应结合的卡合座62、一设于该针筒注射机构21一侧的注射操作部 63、及一设于该注射操作部63一侧的针头连结部64。
78.其中,该气泡点传感器41可于侦测到管路内的气泡超过设定允许值时发出警告,例如利用符合医电设备安全标准的三色警示灯,以亮红灯并立即停止注射的方式,确保操作安全;该阻塞传感器42可于侦测到管路压力过大时,判定管壁阻塞程度超过允许值并发出警告,同样的以亮红灯并立即停止注射的方式,避免管路破裂或药剂外漏,而造成辐射污染;该屏蔽载台5可搭载有一把手51、一铅玻璃屏蔽窗口52及四个医疗仪器设备专用的万向脚轮53,可朝各方向任意转动及滚动,供操作者单人灵活推动不需额外动力系统驱动,铅玻
璃屏蔽窗口52则可隔离电子装置8与放射性药物,进一步提升电子装置 8操作过程的屏蔽效果,且屏蔽载台5结构稳重不会倾倒,并于四个角落凸设有防撞结构54,可防止意外碰撞而损伤屏蔽载台5外壳。
79.屏蔽载台5上的容器操作组件6用以降低操作过程中与辐射接触的可能,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先将三节屏蔽罐1的输出屏蔽端13置入卡合座62 中,使输出屏蔽端13外壁上内凹的卡合部131与卡合座62内壁的凸出结构对应结合,用户即可握着手持部121转动屏蔽容器11,以将屏蔽容器1 1与输出屏蔽端13螺合的部分予以分离;接着如图9所示,将拆卸输出屏蔽端13后的屏蔽容器11及驱动屏蔽端12,放置于耗材操作部61上,该耗材操作部61包含有架高部611及承载部612,承载部612用以直接放置屏蔽容器11,架高部611用以抬高承载部612的高度位置,以于屏蔽容器11下方腾出一操作空间613,方便使用者拆卸针筒前端71的针头7 2与盖子721;最后图10和图11所示,将屏蔽容器11转移至针筒注射机构21一侧的注射操作部63,该注射操作部63为设置于电控系统3侧壁中段位置的承载台,用于稳固放置屏蔽容器11,且屏蔽容器11上方的驱动屏蔽端12用于连接针筒注射机构21,屏蔽容器11下方裸露的针筒前端71 则用于连接于针头连结部64(请参考图9),驱动屏蔽端12的部分,于手持部121内枢设有一驱动杆体122,非使用状态下收容于手持部121的凹槽1211(请参考图7)内,使用状态下则转动呈直立状而连接该针筒注射机构21,针头连结部64为对应针筒前端71外型的插接槽态样,且针头连接部64常态结合着三通阀22,以便使用者快速完成组装动作,且三通阀22 一侧设有一屏蔽前盖221,可将注射过程中裸露在外的针筒前端71与输送管加以屏蔽,以确保核安全。
80.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核医输液泵装置可改善现有技术的关键在于:
81.第一,自动化,本实用新型为全自动注射程序,只要输入病人注射信息即可由电控系统3及针筒注射机构21自动注射放射性药剂,而简化所有操作程序。
82.第二,防护性,利用屏蔽容器11隔离辐射,以在运送过程、使用状态都具有良好的隔离效果,而有效管控核安。
83.第三,安全性,不但可自动管控输出量、注射速度,也利用气泡点传感器 41及阻塞传感器42确保管路安全无虞。
84.第四,人性化,屏蔽载台5结构稳固,搭配万向脚轮53、把手51、防撞结构54及适当尺寸设计的人体工学造型,结合简单的操作接口及操作动作,提供更便利的操作方式。
8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