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吸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2257发布日期:2022-06-21 23:1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腔吸引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口腔吸引器。


背景技术:

2.在口腔临床中经常会针对一些狭窄精细部位进行治疗,如根管治疗(包括常规及显微、超声根管治疗等),牙体缺损治疗以及各种口腔内精细部位手术治疗。上述各种治疗中,术区几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有大量液体存在(包括冷却水,血液、脓性渗出物,根管冲洗消毒液等)。
3.现在临床中常使用口腔吸引器来实现对口腔内的液体、碎屑、组织进行吸取,但是,现有的口腔吸引器的吸引管的口径一般配置为2~5mm,在需要清理牙齿管腔内的分泌物时,现有的吸引管是无法伸进管腔内的,清理效率差,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口腔吸引器,包括安装头,所述安装头的前端连接有吸引管,所述安装头的后端用于外接吸引机上的吸引管;所述吸引管的前端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前端可拆卸连接有针头。
5.这样,通过在吸引管前端可拆卸连接针头,由于针头本身即为中空的结构,且针头的口径较小,能够伸入到牙齿管腔内,吸收分泌物,提升口腔清理效率。
6.作为优化,所述连接管的前端设置有变径结构,所述变径结构包括第一固定圈、第二固定圈和转动环;所述第一固定圈的前端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安装针头的针套,所述第一固定圈的形状大小与第二固定圈相匹配,且同轴间隔设置;所述转动环置于第二固定圈之内,其表面与第二固定圈顶部重合,所述第二固定圈的底部安装在连接管的前端;其中,所述转动环能够相对于第二固定圈沿第二固定圈周向做旋转运动;
7.所述转动环上开设有正六边形槽,所述正六边形槽的每条边上均滑动设置有夹持板,所有所述夹持板的一边围成一个用于夹持针套的环,所述夹持板上均固定设置有固定销;所述第一固定圈沿其周向均布设置有与固定销相对应的限位滑槽,各所述固定销分别滑动设置在限位滑槽内。
8.在本技术中,使转动环做旋转运动,转动环的转动带动夹持板在正多边形槽内滑动、固定销在限位滑槽内滑动,同时夹持板之间形成的夹持针套的环逐渐减小直到夹紧针套;这样,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夹持板之间形成的夹持针套的环的口径大小,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针头和针套。
9.作为优化,所述转动环的外侧连接有旋转把手;所述旋转把手的外端从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之间的空隙穿出。
10.这样,通过扳动旋转把手,能够更方便地旋转转动环。
11.作为优化,所述夹持板包括一体相连的l型固定部和三角部;所述l型固定部的竖截面呈l型,l型固定部的端部插置在所述正六边形槽的边槽内,并能沿所述正六边形槽的
边槽的长度方向滑动;相邻的夹持板的三角部的斜边相抵。
12.这样,相邻夹持板的三角部的斜边能够一直处于相抵状态,多个夹持板之间能够更好地实现对针套的夹持;l型固定部既能起到贴紧转动环的效果,还能较好地在正六边形槽的边槽内滑动。
13.作为优化,所述夹持板用于夹持针套的边设置为软质耐磨材料。
14.这样,防止在夹持针套的时候,针套与夹持板之间的摩擦而造成的损坏。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径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环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环在没有夹持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1-安装头;2-吸引管;3-连接管;4-针头,41-针套;
22.5-变径结构,51-第一固定圈,52-第二固定圈,53-转动环,54-正六边形槽,55-夹持板,551-l型固定部,552-三角部,56-固定销,57-限位滑槽,58-旋转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口腔吸引器,包括安装头1,所述安装头1的前端连接有吸引管2,所述安装头1的后端用于外接吸引机(未图示)上的吸引管(未图示)。所述吸引管2的前端连接有连接管3,所述连接管3的前端可拆卸连接有针头4。
25.这样,通过在吸引管前端可拆卸连接针头,由于针头本身即为中空的结构,且针头的口径较小,能够伸入到牙齿管腔内,吸收分泌物,提升口腔清理效率。
26.具体地,所述连接管3的前端设置有变径结构5,所述变径结构5包括第一固定圈51、第二固定圈52和转动环53。所述第一固定圈51的前端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安装针头4的针套41,所述第一固定圈51的形状大小与第二固定圈52相匹配,且同轴间隔设置。所述转动环53置于第二固定圈52之内,其表面与第二固定圈52顶部重合,所述第二固定圈52的底部安装在连接管3的前端;其中,所述转动环53能够相对于第二固定圈52沿第二固定圈52周向做旋转运动。
27.实施时,转动环53的底部可以通过阻尼轴与第二固定圈52转动相连。
28.所述转动环53上开设有正六边形槽54,所述正六边形槽54的每条边上均滑动设置有夹持板55,所有所述夹持板55的一边围成一个用于夹持针套41的环,所述夹持板55上均固定设置有固定销56。所述第一固定圈51沿其周向均布设置有与固定销56相对应的限位滑槽57,各所述固定销56分别滑动设置在限位滑槽57内。
29.在本技术中,使转动环做旋转运动,转动环的转动带动夹持板在正多边形槽内滑动、固定销在限位滑槽内滑动,同时夹持板之间形成的夹持针套的环逐渐减小直到夹紧针套;这样,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夹持板之间形成的夹持针套的环的口径大小,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针头和针套。
30.具体地,所述转动环53的外侧连接有旋转把手58。所述旋转把手58的外端从第一固定圈51和第二固定圈52之间的空隙穿出。实施时,所述第一固定圈51的纵向截面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圈51的外周侧面开有一个供旋转把手58穿过的导滑槽,所述导滑槽沿第一固定圈51的外周方向延伸。
31.这样,通过扳动旋转把手,能够更方便地旋转转动环。
32.具体地,所述夹持板55包括一体相连的l型固定部551和三角部552。所述l型固定部551的竖截面呈l型,l型固定部551的端部插置在所述正六边形槽54的边槽内,并能沿所述正六边形槽54的边槽的长度方向滑动;相邻的夹持板55的三角部552的斜边相抵。
33.这样,相邻夹持板的三角部的斜边能够一直处于相抵状态,多个夹持板之间能够更好地实现对针套的夹持;l型固定部既能起到贴紧转动环的效果,还能较好地在正六边形槽的边槽内滑动。
34.具体地,所述夹持板55用于夹持针套41的边设置为软质耐磨材料。
35.这样,防止在夹持针套的时候,针套与夹持板之间的摩擦而造成的损坏。
3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后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后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