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式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75825发布日期:2022-11-15 17:24阅读:45来源:国知局
自锁式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椎间融合手术植入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锁式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2.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也是经典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腰椎融合术是使腰椎关节发生骨性结合,从而建立和维持腰椎稳定性。根据手术入路和方式不同,腰椎椎间融合术分为传统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及最近兴起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
3.olif手术通道经腹膜后、经腰大肌与腹腔大血管之间的自然间隙进入椎间盘,避免了腰大肌和腰丛神经的损伤,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正常的解剖结构,并且可在椎间隙放置较大型号的融合器,充分恢复椎间盘高度,实现间接减压,矫正矢状位和冠状位失衡。与传统的前路手术、椎体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以及腰椎后路手术相比,olif手术避免了对腰椎后方结构的破坏及对硬膜囊、神经根的干扰,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主要适应于需要前方减压融合的腰椎退变性疾病。
4.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椎间融合器大多是针对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tlif)而设计的,其安装固定螺钉的钢板与椎间融合本体之间为刚性连接,不具有一定的浮动性,无法适应不同的椎体大小以及不同的椎间距离,同时由于钢板与椎间融合本体之间不具有浮动空间,还可能导致椎间融合本体与上下相邻椎体之间不能紧密贴合,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椎体大小和椎间距离的自锁式椎间融合器。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所述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包括椎间融合本体、限位机构和连接机构,所述椎间融合本体用于植入植骨材料,所述连接机构转动的设在所述椎间融合本体上,所述连接机构用于与锥体连接将椎间融合本体固定在上下锥体之间,转动所述连接机构能够调整连接机构与锥体的固定位置,所述限位机构设在所述椎间融合本体上,所述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连接机构在椎间融合本体上的转动。
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板和两个连接销,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转轴,所述椎间融合本体上设有轴孔,所述转轴转动设在所述椎间融合本体的轴孔内,两个所述连接销设在连接板上,所述连接销用于与锥体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上设有弧形限位槽,所述限位机构与限位槽配合以限定转轴转动。
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为限位销,所述限位销插设在所述椎间融合本体上,且所述限位销穿过轴孔,所述限位销用于限定转轴转动。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销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配合形成自锁。
11.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倾斜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椎间融合本体设有植骨空腔和与植骨空腔连通的辅助植骨孔,所述植骨空腔用于植入植骨材料。
13.进一步的,所述椎间融合本体上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为显影材料制成,所述定位柱沿垂直方向设在椎间融合本体上。
14.进一步的,所述椎间融合本体上端面和下端面均设有若干防滑凸起。
15.进一步的,所述椎间融合本体的一端设有倒角,所述倒角位于远离连接机构的一端。
16.本实用新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通过连接机构将椎间融合本体固定在锥体之间,连接机构转动设在椎间融合本体上,通过限位机构限制连接机构的转动角度,通过转动连接机构来调节连接机构与锥体固定的位置,从而适应不同患者的椎体大小和椎间距离,使椎间融合本体上端面和下端面与相邻的椎体骨面紧密贴合,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的主视图。
19.图3是a-a的剖视图。
20.图4是b-b的剖视图。
21.图5是椎间融合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椎间融合本体1、限位机构和连接机构3,所述椎间融合本体1置于上下相邻椎间之间,即锥间融合本体的上端面用以支撑上方的锥体,所述锥间融合本体的下端面支撑在下方的锥体上。所述连接机构3可转动的连接在椎间融合本体1上,所述限位机构设于椎间融合本体1上,所述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连接机构3相对于锥间融合本体的转动角度。所述连接机构3还与上下相邻椎间连接,从而将椎间融合本体1固定在椎间上。根据椎间融合器植入位置处的上下相邻锥体之间的椎间距离,来调节连接机构3的转动角度,确保连接机构3能够与相邻的锥体连接,从而能够适应不同患者的椎间距离。
25.结合图5参考,所述锥间融合本体具有植骨空腔11、辅助植骨孔12以及定位孔13,所述植骨空腔11沿垂直方向贯穿整个椎间融合本体1,所述植骨空腔11用于植入植骨材料,所述辅助植骨孔12与植骨空腔11连通,所述辅助植骨孔12沿水平方向贯穿整个椎间融合本体1,所述辅助植骨孔12用于鼓足植骨,以增加植骨效果。所述椎间融合本体1的一端设有轴孔14以及限位孔15,所述连接机构3设在轴孔14内,所述限位机构设在所述限位孔15内,所述限位孔15沿垂直于轴孔14轴心线的方向穿过所述轴孔14,如此能够让限位机构与连接机
构3形成干涉,从而限制连接机构3的转动。所述椎间融合本体1上设有,所述定位孔13内设有定位柱4,所述定位柱4采用显影材料制成,能够通过ct来观察定位柱4的位置,从而快速确定椎间融合本体1的具体位置。所述椎间融合本体1的另一端设有倒角16,倒角16能力够方便椎间融合本体1 进入椎体之间的间隙。所述椎间融合本体1一侧的高度高于椎间融合本体1另一侧的高度,即上端面和下端面均为斜面,呈现为前高后低的楔形结构,如此能够让椎间融合本体1与锥体和锥体之间的间隙更加吻合,能够更好的支撑在上下锥体之间。所述椎间融合本体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设有若干防滑凸起17,所述防滑凸起17能够增加椎间融合本体1与椎体骨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加所述椎间融合器的稳定性,防止椎间融合本体1移位。
26.所述椎间融合本体1包括第一支撑体101、第二支撑体102、第三支撑体 103和第四支撑体104,所述第一支撑体101、第二支撑体102、第三支撑体103 和第四支撑体104一体成形,便于工艺制造。所述第一支撑体101、第二支撑体102、第三支撑体103和第四支撑体104围合形成植骨空腔11。所述轴孔14 和限位块设在第一支撑体101上,所述倒角16设在所述第四支撑体104上,所述辅助植骨孔12贯穿设在第二支撑体102和第三支撑体103上。所述第一支撑体101、第二支撑体102、第三支撑体103和第四支撑体104均设有防滑凸起 17;所述第二支撑体102、第三支撑体103和第四支撑体104均设有定位孔13。
27.结合图6参考,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连接板31和两个连接销32,所述连接板31上设有转轴33,所述转轴33插入椎间融合本体1的轴孔14内,所述连接板31以转轴33为基点在轴孔14内转动。所述连接板31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安装孔311,两个所述连接销32插设在所述安装孔311内,所述连接销32 用于与上下两端的锥体连接,所述连接销32上设有外螺纹,通过螺纹将连接销 32固定在相应的锥体上。所述连接销32倾斜设在所述安装孔311内,即安装孔311与连接板31非垂直关系,如此能够扩大连接机构3固定范围,同时能够增加连接线固定的稳定性。所述安装孔311内设有内螺纹,内螺纹与连接销32 上的外螺纹配合,能够让连接销32与连接板31锁定,无需再额外增加锁定结构。
28.所述限位机构为限位销2,所述限位销2插设在限位孔15内,所述限位销 2限制转轴33转动,从而限制连接机构3转动。所述限位销2由显影材料制成,便于在椎间融合本体1植入椎体时,能够通过ct来观察限位销2的位置,从而快速确定椎间融合本体1的具体位置。所述转轴33上设有弧形限位槽331,所述限位销2与限位槽配合,由于弧形限位槽331未完全包裹转轴33,因此转轴33转动一定角度后转轴33与限位销2发生干涉,从而导致转轴33无法继续转动,从而限定了转轴33的转动,即限定了连接机构3的转动。
29.使用时,在ct引导下将椎间融合本体1植入上下椎体之间,通过定位柱4 判断椎间融合本体1的位置,根据上下椎体的大小以及椎体间间隙的大小,调节椎间融合本体1的位置,使得椎间融合本体1与对应侧的椎体骨面之间紧密贴合;然后将连接机构3在限位销2的作用下安装至椎间融合本体1的对应位置;接着根据上下相邻椎间的间隙调节所述连接板31上下端的固定位置,然后将连接销32旋入螺孔安装孔311并拧紧,使椎间融合本体1相对于连接板31 固定即可,从而增强整个融合器的稳定性,提高手术疗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3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
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