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皮肤镜覆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8265发布日期:2023-03-21 19:1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用皮肤镜覆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两用皮肤镜覆膜装置。


背景技术:

2.皮肤科临床中大量使用皮肤镜,而皮肤镜使用的过程中其镜头部位将直接接触病患皮肤,相应的,镜头部位也会直接接触感染性皮肤病病原体。为了避免病患之间的交叉感染,镜头部位在每次使用前均需消毒,其消毒的时间较长不利于临床中的快速循环利用,其次,也不能确定消毒完的镜头部位是否达到消毒标准能避免病患之间的交叉感染。
3.另一方面,在皮肤科的部分疾病诊断中,常对皮肤镜有精确测量的需求,而现有皮肤镜不能直接测量皮损的大小,而精确测量往往需要增加众多繁琐步骤。
4.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两用皮肤镜覆膜装置,既能减少病患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精确测量皮损的大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既能减少病患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精确测量皮损的大小的两用皮肤镜覆膜装置。
6.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用皮肤镜覆膜装置,包括皮肤镜、盖膜,所述皮肤镜的前端布设有镜头,所述镜头外侧周向布设有卡扣,所述盖膜的底部形成与卡扣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卡扣与卡槽卡接配合。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皮肤镜包括用于调节镜头焦距的调节旋钮、拍照按钮以及与电源连接的电源线,所述调节旋钮的上端对应有焦距数值。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镜头的外侧还周向布设有补充光源,所述补充光源穿插在相邻的卡扣之间,所述补充光源的光源大小通过档位调节。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卡扣包括前端的梯形部和承接梯形部的支撑部,所述梯形部的宽度尺寸与支撑部的宽度尺寸相同,所述梯形部的上底边长度尺寸与支撑部的长度尺寸相同。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和皮肤镜螺纹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皮肤镜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和皮肤镜为一体结构。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盖膜包括前端的覆膜、包裹镜头侧面的包覆部以及与套筒上端相抵触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的内直径尺寸大于镜头的外直径尺寸。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部上周向布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包括能直接卡入卡扣的预定位槽以及适配支撑部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支撑部间隙配合。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梯形部的下底边与接触部的上端面相抵触。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覆膜的内侧设有中间向两边延伸的刻度,所述刻度的下端均标有刻度数值。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的盖膜为一次性使用产品,使用后能直接从皮肤镜的前端旋出拆除,避免被污染的盖膜再次接触患者的皮肤,盖膜替换的时间较短有利于临床中的皮肤镜的快速循环利用。
18.2、本实用新型的卡扣卡接在卡槽内实现了盖膜在皮肤镜前端的安装,盖膜完全包覆住整个镜头,避免了镜头直接接触感染性皮肤病病原体,可以防止皮肤镜镜头被污染在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19.3、本实用新型覆膜的内侧设有中间向两边延伸的刻度,所述刻度的下端均标有刻度数值,刻度数值结合镜头的放大倍数,方便测量皮损的大小。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后的正面剖视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盖膜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皮肤镜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附图标记:皮肤镜1,盖膜2,卡扣11,镜头12,调节旋钮13,补充光源14,拍照按钮15,电源线16,套筒17,档位18,卡槽21,覆膜22,包覆部23,接触部24,梯形部111,支撑部112,预定位槽211,预定位槽212,刻度221。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26.如图1-4所示,一种两用皮肤镜覆膜装置,包括皮肤镜1、盖膜2,所述皮肤镜1的前端布设有镜头12,所述镜头12外侧周向布设有卡扣11,所述盖膜2的底部形成与卡扣11相适配的卡槽21,所述卡扣11与卡槽21卡接配合。
27.具体的,卡扣11卡接在卡槽21内实现了盖膜2在皮肤镜1前端的安装,相应的,盖膜2完全包覆住整个镜头12,避免了镜头12直接接触感染性皮肤病病原体,镜头12无需频繁消毒。
28.盖膜2为一次性产品,使用后直接从皮肤镜1的前端旋出拆除,避免了被污染的盖膜2再次接触患者的皮肤导致了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除此之外,盖膜2替换的时间较短有利于临床中皮肤镜1的快速循环使用。
29.如图1、4所示,皮肤镜1包括用于调节镜头12焦距的调节旋钮13、拍照按钮15以及与电源连接的电源线16,所述调节旋钮13的上端对应有焦距数值。
30.具体的,皮肤镜1具有多个焦距,如10x、50x、100x等,皮肤镜1使用时,通过旋转调节旋钮13选择合适的焦距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观察,图1-4中的标注的焦距数值不代表实际皮肤镜1的焦距调节尺寸,只是简单示意。调节到合适的焦距后,医生观察到患者患处时,通过按下拍照按钮15对患者患处进行实时拍照。
31.镜头12的外侧还周向布设有补充光源14,补充光源14一般采用led灯,所述补充光
源14穿插在相邻的卡扣11之间,所述补充光源14的光源大小通过档位18调节,所述档位18包括高、中、低以及关闭档。档位18调整补充光源14的大小能更好地帮助镜头12观察患者皮肤。
32.卡扣11包括前端的梯形部111和承接梯形部111的支撑部112,所述梯形部111的宽度尺寸与支撑部112的宽度尺寸相同,所述梯形部111的上底边长度尺寸与支撑部112的长度尺寸相同,相应的,所述梯形部111的下底边长度尺寸大于支撑部112的长度尺寸,所述梯形部111、支撑部112的长度尺寸不同方便其在预定位槽21、定位槽211中的定位限位,有利于卡扣11在卡槽21内的快速安装和拆卸。
33.皮肤镜1与套筒17非一体结构,皮肤镜1前端设有外螺纹,套筒17尾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筒17和皮肤镜1螺纹连接,套筒17和皮肤镜1的连接部为171,当套筒17上的卡扣11、补充光源14损坏时,可以快速拆卸套筒17,实现卡扣11、补充光源14的修复。
34.当然,套筒17和皮肤镜1也能为一体的结构,套筒17和皮肤镜1一体的结构不仅减少了零件的数量、也减少了实际安装的步骤,大大提高了安装的效率。
35.如图2、3所示,盖膜2包括前端的覆膜22、包裹镜头12侧面的包覆部23以及与套筒17上端相抵触的接触部24,所述接触部24的内直径尺寸大于镜头12的外直径尺寸,避免了接触部24对镜头12产生干涉。
36.盖膜2安装于皮肤镜1前端时,接触部24的底面与套筒17的上端面相抵触,梯形部111的下底边与接触部24的上端面相抵触,覆膜22与镜头12相对应。
37.上述覆膜22为透明结构,采用透明结构的覆膜22可以防止盖膜2对皮肤镜1透光的影响,覆膜22可采用透明度较高的薄片材料制成,如玻璃、载波片、亚克力片等。
38.接触部24上周向布设有卡槽21,所述卡槽21包括能直接卡入卡扣11的预定位槽212以及适配支撑部112的定位槽211,所述定位槽211与支撑部112间隙配合;预定位槽212能实现整个卡扣11的进入,而长度锐减的定位槽211只适宜支撑部112进入,进一步的,支撑部112上端的梯形部111被卡在接触部24上端,实现了盖膜2在皮肤镜1前端的固定。
39.覆膜22的内侧设有中间向两边延伸的刻度221,所述刻度221的下端均标有刻度数值,刻度数值结合镜头12的放大倍数,可直接测量皮损的大小。
40.实施例一:
41.皮肤镜1、盖膜2通过卡扣11、卡槽21连接为一体,覆膜22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通过调节旋钮13调节镜头12的焦距,实现对患者患处的查看并拍下实时的照片,拍照结束后,医生通过对包覆部23的逆时针旋转将盖膜2从皮肤镜1的前端取下,即完成镜头12不直接接触患者皮肤,也能实现患者患处的观察拍照,大大提高了皮肤镜1的使用安全性。
42.实施例二:
43.与实施例一不同处在于覆膜22的内侧设有中间向两边延伸的刻度221,所述刻度221的下端均标有刻度数值,医生可通过刻度数值结合镜头12的放大倍数,直接测量皮损的大小,有利于皮肤科临床的精准记录和诊断。
4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
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45.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皮肤镜1,盖膜2,卡扣11,镜头12,调节旋钮13,补充光源14,拍照按钮15,电源线16,套筒17,档位18,卡槽21,覆膜22,包覆部23,接触部24,梯形部111,支撑部112,预定位槽211,预定位槽212,刻度22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