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粒子条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81143发布日期:2023-01-31 19:19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粒子条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耗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粒子条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125
碘粒子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以及门静脉癌栓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医务人员在临床操作中虽然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改进,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如何使得粒子条精准地放置到目标位置,依旧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目前为了放置粒子条采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使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使用的塑料管自制粒子条,二是在原ptcd管的两侧增设两条粒子条腔道。使用上述方式来放置粒子条均存在缺点,方式一:自制粒子条的头端不规则可能会增加推送过程中的阻力,也增加了腔道管壁受损的风险;方式二:在原ptcd管的两侧增设两条粒子腔道,加粗了引流管直径,降低了患者舒适度,同时长时间佩戴引流管还增加了患者继发感染的风险,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粒子条输送装置,以解决目前缺少专用的粒子条输送装置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粒子条输送装置,该装置包括植入管,植入管为前端敞口设置的空腔结构,植入管内封装有若干粒子,植入管的封闭端安装有推送装置;推送装置包括推送管,推送管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植入管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
5.优选地,推送装置还包括牵引带,牵引带与植入管可拆卸固定连接,推送管为两端敞口的空腔结构,牵引带穿过推送管并延伸至推送管远离植入管的一端。
6.优选地,植入管靠近推送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上开设有连接孔,牵引带的一端位于推送管远离植入管一端的外侧,牵引带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推送管、连接孔后再次穿过推送管并延伸至推送管外侧。
7.优选地,推送管远离植入管一端的牵引带两端固定连接。
8.优选地,植入管的内径与粒子的外径相适配。
9.优选地,植入管内还封装有隔离条,隔离条与粒子的形状、尺寸均一致,粒子通过隔离条间隔设置。
10.优选地,连接孔以及推送管的边角均经过圆角钝化处理。
11.优选地,所述的牵引带的材质选自尼龙。
12.优选地,植入管的前端插设有与植入管相适配的端盖,端盖经过圆角钝化处理且端盖的外径与植入管的外径一致。
13.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用的粒子条输送装置,弥补了目前市场上缺乏专用的粒子条输送装置的问题,且该装置利用现有的8fr血管鞘管即可实现粒子条的输送,使得该装置的实施更加便捷;通过设置推送管便于推动粒子条
前进,使得粒子条能够准确输送到位,而牵引带的设置则使得推送管与植入管之间得以连接,以保证推送管能够从患者体内撤回;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病灶的情况来选取合适长度的推送管,同时通过在推送管内放置隔离条可对粒子在推送管中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整,使得该粒子条更加适合于患者的身体情况,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通过对连接孔和推送管进行圆角处理,使得该装置更加平滑,减少了其在推送过程中对鞘管内壁以及患者内脏的损伤。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粒子条输送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帽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18.一种粒子条输送装置(以该装置前进的方向记为前端),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植入管1,植入管1为前端敞口设置的空腔结构,植入管1内封装有若干粒子2,植入管1的前端敞口设置,植入管1的另一端封闭设置,植入管1的封闭端安装有推送装置,植入管1的外径小于ptcd 8fr(french的缩写,其为临床中常常使用的导管大小的单位)血管鞘管的内径,使得该植入管1能够置入8fr血管鞘管中。使用时,选用眼科专用的镊子夹取与患者病灶情况相适应数量的
125
碘粒子2,并将这些
125
碘粒子2从植入管1的敞口端装填进植入管1中,装填结束后将植入管1的前端封闭,实现
125
碘粒子2的封装,然后通过推送装置与植入管1相连接后将该装置在原有的ptcd 8fr血管鞘管基础上进行操作即可。植入管1前端的封闭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由于植入管1的材质为塑料,因此可通过但不限于热熔的方式将其封闭,具体的热熔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选用酒精灯等明火直接将植入管1的前端加热使其熔融并封闭即可;也可选用加热帽3,如图2所示,加热帽3的纵截面为u型设置,通过对加热帽3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加热帽3抵触植入管1的前端,从而使得植入管1的前端得以被热熔而实现了植入管1端部的封闭,加热帽3为金属材质,加热帽3的加热方式可选自但不局限为明火加热。
19.进一步地,推送装置包括推送管4,推送管4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植入管1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推送管4的外径也小于ptcd 8fr血管鞘管的内径,使得该植入管1能够置入8fr血管鞘管中。使用时,将植入管1牵引带5连接后放入鞘管中,然后将推送管4放入鞘管中,推送管4前端抵触植入管1的后端,向前端推送推送管4,使得推送管4沿着8fr血管鞘管移动,此时,推送管4同步推动着植入管1前进,直至植入管1被输送至梗阻段。
20.进一步地,推送装置还包括牵引带5,牵引带5与植入管1可拆卸固定连接,推送管4为两端敞口的空腔结构,牵引带5穿过推送管4并延伸至推送管4远离植入管1的一端。通过牵引带5来实现推送管4与植入管1之间的连接,这样的设置使得推送管4和植入管1经8fr血管鞘管进入患者体内后,通过牵引带5依然能够实现推送管4与植入管1之间的连接,便于在植入管1位置确定前对其撤回并对其位置进行重新调整。
21.进一步地,植入管1靠近推送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6,连接块6上开设有连接孔7,牵引带5的一端位于推送管4远离植入管1一端的外侧,牵引带5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推送管4、连接孔7后再次穿过推送管4并延伸至推送管4外侧。牵引带5的长度足够长使得其远离植入管1的一端经8fr血管鞘管延伸至患者体外,通过在植入管1末端设置连接孔7,便于将植入管1与牵引带5之间连接,同时,也便于实现植入管1与推送管4之间的连接。此外,为了保证连接块6与植入管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连接块6与植入管1一体成型。
22.进一步地,推送管4远离植入管1一端的牵引带5两端固定连接,牵引带5两端的连接方式可选用打活扣或者打死结的方式,所打的活扣或者死结大于推送管4的内径,避免推送管4从牵引带5的固定端滑落以便于医护人员操作。
23.进一步地,植入管1的内径与粒子2的外径相适配。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粒子2在植入管1沿着植入管1的轴向设置,从而增大粒子2的暴露面积,提高
125
碘粒子2的治疗效果。为了保证
125
碘粒子2的辐射效果,植入管1可由对射线阻挡率低的材质制成,具体地,植入管1的材质可选自但不限于pvc。
24.进一步地,植入管1内还封装有隔离条8,隔离条8与粒子2的形状、尺寸均一致,粒子2通过隔离条8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粒子2之间所间隔的隔离条8数量为n,n≥0且为整数,n的大小在此处不作限制,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粒子2之间间隔放置有一个隔离条8,即n为0。使用时,通过设置隔离条8便于根据患者病灶的情况来调整粒子2的数量,同时也能够调整相邻两个粒子2之间的间距,使得该植入管1更加符合患者病灶的情况,避免了
125
碘粒子2的浪费,降低了患者的成本。
25.进一步地,连接孔7以及推送管4的边角均经过圆角钝化处理,这就减少了该装置在输送粒子2条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对8fr血管鞘管内壁的损伤,同时也减少了该装置对患者内脏器官的损伤,此外,还加快了该装置植入管1和推送管4的前进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6.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牵引带5进行操作并保证其强度,牵引带5的材质可选自但不限于尼龙。
27.使用时,首先根据影像学资料确定患者梗阻部位并测量梗阻段的长度,由此来选择合适长度的植入管1和粒子2数量、隔离条8数量,接着使用眼科专用镊子夹取粒子2、隔离条8将其从植入管1的敞口端放入植入管1中,然后使用热熔装置将植入管1的敞口端热熔使得植入管1的敞口端得以封闭,接着将牵引带5的一端依次穿过推送管4、连接孔7并再次穿过推送管4后与牵引带5的另一端打结,然后将植入管1、推送管4依次植入8fr血管鞘管中,并将打结的牵引带5置于8fr血管鞘管外端,推动推送管4使得推送管4推送植入管1前进直至植入管1到达梗阻段,接着收紧绳子待推送管4回至8fr血管鞘管中后打开牵引带5的结,拉动牵引带5的一端使其从连接孔7、推送管4和鞘管中离开,而推送管4则可从鞘管中滑落至患者体外。
2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植入管1的前端插设有端盖9,端盖9的外径与植入管1的外径相一致,以避免通过端盖9来增大植入管1前端的外径,这种方式使得植入管1端部的封闭更加简单易行,且保证了该装置的平滑,减少了其对患者器官损伤;此外,端盖9的外径与植入管1的外径一致,则保证了该装置能够顺利置入8fr血管鞘管中,增大了其适应范围。
29.上述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