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节瞳距的哺光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9522发布日期:2022-09-03 02:09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调节瞳距的哺光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眼部保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调节瞳距的哺光仪。


背景技术:

2.近视儿童中,低强度重复红光照射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新的近视控制替代疗法,相应的临床有显着眼轴缩短的效果,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用户接受度良好,且无功能和结构损伤的记录,低强度重复红光照射的仪器称为哺光仪。
3.哺光仪是一种眼科仪器设备,它主要是依靠红光照射,改善使用者的眼底微循环,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进而控制眼轴异常增长,实现防控近视。具体地说,哺光仪是利用波长630-650纳米的红光,在功率安全和时间限定的条件下,照射视网膜,促进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异常增长。
4.市面上大多数哺光仪的通光筒都是固定的,但由于不同的使用者脸骨形状不一,两眼瞳孔间距不同,导致使用者在使用现有哺光仪时,瞳孔不能正对通光筒的中心,更无法对使用者进行针对性的眼部护理,降低了护眼效果。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3608018u公开了一种可根据瞳距进行调节的哺光仪,该哺光仪可通过瞳距调节装置调节两个通光筒的间距,使得通光筒更加精准的配合使用者。然而,该哺光仪的瞳距调节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可靠性比较差,不便于制造,造价会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调节瞳距的哺光仪,以使其不仅能够调节两通光筒的间距,适应不同使用者的瞳距,而且操作轻松平稳,结构更简单,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制造成本。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调节瞳距的哺光仪,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包括壳体、横向并排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两个通光筒,壳体的前部具有两个与所述通光筒的前端一一对应的观测孔,所述通光筒的下部通过沿该通光筒的轴向延伸的铰轴铰接在所述壳体上,通光筒上设有能够拨动该通光筒绕所述铰轴转动的操作部,所述壳体上设有避让口,所述操作部穿过所述避让口并部分露出壳体外。
8.进一步地,所述通光筒的下部前后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架,每个所述支架上各设置有一个铰轴,各支架上的铰轴同轴,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支架一一对应的铰座,每个所述铰轴转动安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铰座上。
9.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的下部具有适配于所述通光筒上部的周面外的卡环部,所述通光筒的两侧设有连接耳,所述卡环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连接耳卡接。
10.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连接耳上均设有卡口,所述卡环部的两端均设有卡扣,卡环部各端的卡扣分别卡在对应侧的连接耳上的卡口内。
11.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露出壳体一端呈弧形并设有防滑齿。
12.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靠近所述避让口设置有弧形刻度尺,所述弧形刻度尺的圆心位于所述铰轴所在的轴线上,所述操作部的侧部设有指向所述弧形刻度尺的指针。
13.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前部设有两个与所述观测孔一一对应的目筒,两个所述目筒的前端与人体的眼框相适。
14.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座,所述手持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6.本技术分别通过拨动壳体外的两个操作部来带动两个通光筒转动,进而调节两个通光筒的间距,使得使用者两眼的瞳孔能够正对通光筒灯孔的中心,从而适应不同瞳孔间距的使用者使用。本技术直接将通光筒的底部铰接在壳体上,通光筒与壳体的铰接点到操作部的半径较大,操作轻松平稳,操作部直接固定在通光筒上,省去中间部件,结构更简单,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部的俯视图;
20.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21.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光筒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100-手持部;110-壳体;111-观测孔;112-避让口;113-弧形刻度尺;114-目筒;120-通光筒;121-铰轴;122-支架;123-铰座;130-操作部;131-卡环部;132-连接耳;133-卡口;134-卡扣;135-防滑齿;136-指针;20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5.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26.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调节瞳距的哺光仪,包括手持部100和底座200,手持部100安装在底座200上。
27.手持部100包括壳体110、横向并排设于壳体110内的两个通光筒120,壳体110的前部具有两个与通光筒120的前端一一对应的观测孔111,壳体110的前部设有两个与观测孔111一一对应的目筒114,两个目筒114的前端与人体的眼框相适,观测时,两个目筒114分别对准使用者的两眼睛并抵在使用者的眼框上。
28.通光筒120的下部通过沿该通光筒120的轴向延伸的铰轴121铰接在壳体110上。
29.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通光筒120的下部铰接在壳体110上,通光筒120的下部前后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架122,每个支架122上各设置有一个铰轴121,各支架122上的铰轴121同轴,壳体110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与支架122一一对应的铰座123,每个铰轴121转动安装于对应的一个铰座123上。
30.通光筒120上设有能够拨动该通光筒120绕铰轴121转动的操作部130。
31.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操作部130固定在通光筒120上,操作部130的下部具有适配于通光筒120上部的周面外的卡环部131,通光筒120的两侧设有连接耳132,卡环部13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连接耳132卡接。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耳132上均设有卡口133,卡环部131的两端均设有卡扣134,卡环部131各端的卡扣134分别卡在对应侧的连接耳132上的卡口133内,从而将卡环部131的两端固定在两侧的连接耳132上。
3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操作部130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或者其它方式固定在通光筒120上。
33.壳体110上设有避让口112,操作部130穿过避让口112并部分露出壳体110外。为了更加容易拨动操作部130,操作部130露出壳体110一端呈弧形并设有防滑齿135。
34.本实施例中,壳体110靠近避让口112设置有弧形刻度尺113,弧形刻度尺113的圆心位于铰轴121所在的轴线上,操作部130的侧部设有指向弧形刻度尺113的指针136。操作部130拨动通光筒120转动时,可通过指针136指示弧形刻度尺113上的刻度来直观、清晰地显示通光筒120转动的角度,从实现通光筒120调节的可视化,方便瞳距调节。
35.本技术分别通过拨动壳体110外的两个操作部130来带动两个通光筒120转动,进而调节两个通光筒120的间距,使得使用者两眼的瞳孔能够正对通光筒120灯孔的中心,从而适应不同瞳孔间距的使用者使用。
36.本技术直接将通光筒120的底部铰接在壳体110上,通光筒120与壳体110的铰接点到操作部130的半径较大,操作轻松平稳,操作部130直接固定在通光筒120上,省去中间部件,结构更简单,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制造成本。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