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救护车消杀的新型多功能消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48245发布日期:2022-12-07 01:11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救护车消杀的新型多功能消毒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毒机,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救护车消杀的新型多功能消毒机。


背景技术:

2.救护车作为实施院前急救的重要载体,由于在执行急救任务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及分泌物等容易污染救护车的医疗舱环境,加之医疗舱空间小、人员较多、较长时间处于密闭状态等因素又会加重医护人员通过空气传播感染疾病的风险,即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面临交叉感染疾病的隐患,甚至会造成医院内疾病感染的情况,因此,作为一个特殊医院感染控制环境,需要关注院前转运阶段的车内消杀,特别是医疗舱内空气的净化和病毒的消杀。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救护车消杀的新型多功能消毒机。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适用于救护车消杀的新型多功能消毒机,包括机壳,机壳内利用隔板分隔有作为独立空间的气流通道,机壳上对应气流通道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处设置有初效滤网,从进风口到出风口的气流通道上依次设置有等离子发生器、臭氧发生器、风机,其中,所述等离子发生器和所述臭氧发生器择一工作;所述气流通道之外的所述机壳内还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等离子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和所述风机供电的电源单元,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的控制装置;机壳表面设置有外接电源插座、显示屏和操作按钮,其中,所述显示屏和所述操作按钮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电源插座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
6.进一步,所述电源单元包括直接给所述等离子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风机供电的开关电源和作为备用电源的电池,所述电源插座与所述开关电源连接,所述电池在所述消毒机未外接电源时为所述开关电源供电,所述电池与所述开关电源之间设置有逆变模块。
7.进一步,所述电池的电压为48v,所述机壳内设置有为所述电池充电的充电模块。
8.进一步,所述开关电源能够输出纳秒级窄脉冲高压脉冲驱动所述等离子发生器工作,也能够输出高压交流脉冲驱动所述臭氧发生器工作。
9.进一步,所述气流通道中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显示屏连接的tvoc(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传感器阵列模块和pm2.5传感器。
10.进一步,所述机壳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显示屏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11.进一步,所述显示屏还用于显示所述电池的电量,或者,所述机壳上设置有用于显示所述电池电量的第二显示屏。
12.进一步,所述机壳内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显示屏连接的无线传输模
块,通过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远程向服务器和/或终端发送所述消毒机的环境信息并接收由所述服务器和/或所述终端发出的控制信息。
13.进一步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为4g模块或5g模块。
14.将本实用新型消毒机安装到救护车上后,在车中无人时,如出车前或任务结束后,可以利用臭氧发生器对车内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出车执行任务过程中,则可以利用等离子发生器全程对车内环境进行消杀。而在臭氧发生器或等离子发生器工作时,初效滤网首先对进入消毒机气流通道的空气进行过滤,去除空气中较大的颗粒污染物,经过过滤后的空气流过臭氧发生器或等离子发生器时则将臭氧离子或正、负离子携带至救护车车内空间中,实现对漂浮在空间中和附着在车内物体表面的病菌的消杀,由此保证救护车车内环境的健康安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提供的适用于救护车消杀的新型多功能消毒机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消毒机内部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示例消毒机俯视示意图;
18.图4为图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
20.1—机壳;1-1—进风口;1-2—出风口;2—等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3—风机;4—开关电源;5—电池;6—电源插座;7—显示屏;8—操作按钮;9—第二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示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示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示例,而不是全部的示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的使用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23.如图1-4所示的示例,提供了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救护车消杀的新型多功能消毒机,包括机壳1,机壳1内利用隔板分隔有作为独立空间的气流通道,机壳上对应气流通道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处设置有初效滤网,从进风口1-1到出风口1-2的气流通道上依次设置有等离子发生器、臭氧发生器、风机3,图中2为等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等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可以横向并列设置,其中,等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择一工作;气流通道之外的机壳1内还设置有:用于向等离子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和风机3供电的电源单元,与电源单元连接的控制装置;机壳1表面设置有外接电源插座6、显示屏7和操作按钮8,其中,显示屏7和操作按钮8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电源插座6与电源单元连接。
24.将本示例的消毒机安装到救护车上后,在车中无人时,如出车前或任务结束后,可以利用臭氧发生器对车内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出车执行任务过程中,则可以利用等离子发
生器全程对车内环境进行消杀。而在臭氧发生器或等离子发生器工作时,进风口1-1处的初效滤网首先对进入消毒机气流通道的空气进行过滤,去除空气中较大的颗粒污染物,经过过滤后的空气流过臭氧发生器或等离子发生器时则将臭氧离子或正、负离子携带至救护车车内空间中,实现对漂浮在空间中和附着在车内物体表面的病菌的消杀,由此保证救护车车内环境的健康安全。
25.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2,在风机3的作用下,空气从机壳1下端的进风口1-1经过初效滤网后进入气流通道,经过臭氧发生器或等离子发生器消杀后的空气从机壳1上端的出风口1-2排放到救护车的医疗舱内,从而完成医疗舱内空气的循环消杀。通过操作按钮8作用于控制装置从而达到切换等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工作的目的。显示屏7可用于显示等离子发生器和臭氧发生器的工作状态,控制装置可用于控制显示屏7的显示内容。
26.等离子发生器的消杀原理:空气中水分子经过等离子体产生大量的oh等自由基,羟基自由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附着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表面,可与细菌的细胞壁发生双键反应,破坏细菌细胞膜并进入其内部,作用于细胞蛋白和脂多糖,导致细胞溶解死亡,实现灭菌;对于病毒,羟基自由基通过击破其脂包膜和衣壳直接破坏其遗传基因物质(rna/dna),导致其无法复制,实现杀毒。
27.等离子发生器的净化原理:1)有机气体分解:空气在强大电能场与氧化物的催化作用下,有害气体的分子被快速离解,其原子在电能场及氧化物催化下被继续电离,该过程导致原子间化学键断开,后又根据原子间的特性关系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例如,羟基自由基可将甲醛降解为水分子和二氧化碳);2)颗粒物去除:等离子体中的携能电子与固体污染物接触使得固体污染物带电,并在相互碰撞过程中结合成大颗粒而沉积在机壳1内下端设置的集尘部件上。
28.臭氧消杀原理:臭氧作用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细胞膜,导致其细胞膜损伤,新陈代谢障碍,生长被抑制。臭氧突破细胞膜继续渗透则膜内脂蛋白和脂多糖被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机体被杀死。而臭氧杀灭病毒则是氧化作用直接破坏了其遗传物质(rna/dna),从而杀死病毒。
29.等离子和臭氧均能够起到杀菌和消毒的作用,但是,臭氧对于救护车医疗舱内物体表面的消杀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救护车待命时,可使用本示例消毒机的臭氧发生器进行消杀,臭氧发生器持续消杀30min后就能实现空气、物体表全面消毒,为了避免臭氧对医护人员造成危害,关机30min后臭氧基本全部衰减,此时,医疗舱即可使用。
30.本示例的电源单元包括直接给等离子发生器、臭氧发生器、控制装置和风机供电的开关电源4和作为备用电源的电池5,电源插座6与开关电源4连接,电池5在消毒机未外接电源时为开关电源4供电,电池5与开关电源4之间设置有逆变模块,以便通过电池5提供220v交流电给臭氧发生器供电。即本示例的开关电源4可使用电池5供电,也可以通过电源插座6外接电进行供电,电池5可以是干电池也可以是蓄电池。
31.优选地,电池5的电压为48v,机壳1内设置有为电池5充电的充电模块。
32.在本示例中,开关电源4能够输出纳秒级窄脉冲高压脉冲驱动等离子发生器工作,也能够输出高压交流脉冲驱动臭氧发生器工作。
33.在本示例中,气流通道中设置有分别与显示屏7连接的tvoc传感器阵列模块和pm2.5传感器。
34.本示例的机壳1内设置有分别与显示屏7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35.上述传感器将测量的tvoc、pm2.5、温度、湿度参数通过显示屏7显示。
36.显示屏7还可以用于显示电池5的电量,在本示例中,机壳1上设置有用于显示电池5电量的第二显示屏9。
37.在本示例中,机壳1内设置有分别与控制装置和显示屏7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向远程的服务器和/或终端发送消毒机的环境信息并接收由服务器和/或终端发出的控制信息。具体地,环境信息包括上述tvoc、pm2.5、温度、湿度参数,使用服务器或终端人员可以根据环境信息掌握救护车医疗舱的环境状态,并发出控制信息,控制消毒机内的等离子发生器或臭氧发生器工作。
38.优选地,无线传输模块可以是4g模块或5g模块。
39.最后,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