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03460发布日期:2022-12-27 23:2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导盲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导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盲杆。


背景技术:

2.导盲杆能够帮助盲人出行,并在出行时起到警示安全的作用。相关技术中的导盲杆,其形状类似于拐杖,包括相连接的手柄和杆身,盲人行走时,手持手柄,将杆身朝向前方,杆身的底端用于与地面接触、或用于与地面上设置的障碍物接触,以此辅助盲人行走,且行走时避开障碍物。相关技术中的导盲杆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杆身的底端,且支撑件用于与地面接触,该支撑件用于支撑杆身;当盲人想要解放双手并执行其他动作时,支撑件可以使杆身在脱离使用者双手后仍能站立。
3.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导盲杆,其支撑件无法收纳,盲人行走时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了一种导盲杆,通过在导盲杆上没有设置可以让导盲杆独自站立的支撑组件,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了一种导盲杆,包括杆体、手柄和至少三个支撑组件,其中,所述杆体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第二端部用于与地面接触;所述至少三个支撑组件均匀布置在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杆体的外周面,每个所述支撑组件均包括连接件和支撑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杆体滑动连接的同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能够在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往复滑动,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一端部滑动的状态下,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外周面贴合;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部滑动的状态下,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外周面,并与所述地面接触。
7.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滑块;所述杆体的外周面设置有与所述滑块相匹配的安装滑槽,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滑槽中;所述滑块具有背离所述外周面延伸的第一连接耳,所述第一连接耳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8.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安装滑槽包括t型槽。
9.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安装滑槽的槽底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导盲杆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匹配的第一弹性限位件;所述第一弹性限位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弹性连接件和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弹性收缩时,所述第一限位件容纳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中;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弹性伸出时,所述第一限位件突出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安装滑槽内。
10.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安装滑槽的槽底靠近所述第二端部
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导盲杆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相匹配的第二弹性限位件;所述第二弹性限位件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弹性连接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限位槽中;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弹性收缩时,所述第二限位件容纳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中;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弹性伸出时,所述第二限位件突出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所述安装滑槽内。
11.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杆体的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周面均匀布置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耳;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件本体和位于所述支撑件本体端部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耳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本体上设置有第三连接耳,所述第三连接耳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12.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向所述第一端部凹陷的容纳槽;所述导盲杆还包括与所述容纳槽相匹配的弹性防震件,所述弹性防震件暴露在所述容纳槽的槽口中的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部平齐,或凸出于所述第二端部。
13.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导盲杆还包括障碍物感应设备、控制器和预警组件,其中,所述障碍物感应设备和所述控制器均设置在所述杆体上,所述预警组件设置在所述手柄上;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障碍物感应设备和所述预警组件均电连接。
14.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导盲杆还包括方向定位件,所述方向定位件设置在所述手柄上;所述方向定位件在所述手柄上的安装位置与所述障碍物感应设备的安装朝向相关联。
15.在可以包括上述创新产品的一些产品中,所述导盲杆还包括加热设备和加热开关,其中,所述加热设备设置在所述手柄上,所述加热开关设置在所述杆体上靠近所述手柄的位置;所述加热设备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加热开关均电连接。
16.本技术创新产品的导盲杆,其杆体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手柄连接,第二端部用于与地面接触;导盲杆的至少三个支撑组件均匀布置在靠近第二端部的杆体的外周面,每个支撑组件均包括连接件和支撑件,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杆体滑动连接的同时转动连接,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一端能够在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的方向上往复滑动,第一端向第一端部滑动的状态下,支撑件与外周面贴合;第一端向第二端部滑动的状态下,支撑件远离外周面,并与地面接触。通过连接件和支撑件实现对导盲杆的支撑,使得导盲杆在脱离使用者双手后仍能自行站立,达到了使用方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创新产品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创新产品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创新产品,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的导盲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的导盲杆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1中在a-a方向的截面图;
21.图4为图2中在b-b方向的截面图;
22.图5为图3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3.图6为图4中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4.图7为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的导盲杆的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的导盲杆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的导盲杆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的导盲杆的第二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的导盲杆的弹性防震件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00、杆体;
31.101、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03、外周面;104、安装滑槽;105、第二连接耳;106、第一杆体;107、第二杆体;108、第三杆体;
32.1021、容纳槽;1041、第一内端面;1042、第二内端面;1043、第一限位槽;1044、第二限位槽;1051、第一子连接耳;1052、第二子连接耳; 1081、安装孔;
33.200、手柄;
34.300、支撑组件;
35.301、连接件;302、支撑件;303、滑块;
36.3011、第一端;3012、第二端;3021、支撑件本体;3022、连接端; 3023、第三连接耳;3031、滑块本体;3032、第一连接耳;3033、第一连接孔;
37.30111、第四连接耳;30112、第二连接孔;30121、第五连接耳;30122、第四连接孔;30221、第六连接耳;30222、第六连接孔;
38.400、第一弹性限位件;
39.401、第一弹性连接件;402、第一限位件。
40.500、第二弹性限位件;
41.501、第二弹性连接件;502、第一限位件;
42.600、弹性防震件;
43.601、连接部;602、弹性防震部;603、凹槽;
44.701、障碍物感应设备;702、控制器;703、预警组件;704、方向定位件;705、加热开关;706、电源开关;707、供电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45.正如背景技术所阐述的,相关技术中的导盲杆有使用不便的问题,经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导盲杆上没有设置可以让导盲杆独自站立的支撑组件,导盲杆脱离使用者双手后无法实现自行站立,需要借助周围物体进行倚靠,无物体可倚靠时,使用者只能将导盲杆置于地面,再次使用时需要重新摸索置于地面的导盲杆,导致使用不便。
46.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了一种导盲杆,导盲杆杆体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支撑组件,至少三个支撑组件均匀布置在杆体的其中一个端部的外表面,该端部用于与地面接触;导盲杆在使用时,至少三个支撑组件与外周面贴合;导盲杆需要自行站立时,使得至少三个支撑组件背离杆体的外周面转动,并与地面接触,实现对导盲杆的支撑,使得导盲杆在脱离使用者双手后仍能自行站立,达到了使用方便的效果。
47.为了使本技术创新产品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创新产品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创新产品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创新产品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创新产品,而不是全部的创新产品。基于本技术中的创新产品,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创新产品,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8.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的一种导盲杆,参考图1和图2,图1为导盲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导盲杆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导盲杆包括杆体100 和手柄200,杆体100包括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第一端部101与手柄200连接,第二端部102用于与地面接触;也就是说,使用者手持手柄200,并移动杆体100,杆体100的第二端部102朝向地面,并与地面接触,辅助使用者行走。
49.导盲杆还包括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图1中仅示出两个支撑组件300),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均匀布置在靠近第二端部102的杆体100的外周面103,使用者手持手柄200并移动杆体100时,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均贴合在外周面103;使用者脱离手柄200以及杆体100时,使得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 背离外周面103转动,并转动至与地面接触,此时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均匀分布在杆体100的第二端部102的周围,共同为杆体100提供支撑力,使得杆体100脱离使用者也可站立。
50.其中,每个支撑组件300均包括连接件301,连接件301包括第一端3011 和第二端3012,第一端3011与杆体100滑动连接的同时转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端3011转动连接在杆体100上,且第一端3011能够在杆体100上滑动。
51.每个支撑组件300还包括支撑件302,支撑件302与连接件301的第二端3012转动连接;第一端3011在杆体100上滑动时,随着滑动位置的改变,第二端3012将逐渐靠近外周面103,或逐渐远离外周面103;第二端3012逐渐靠近外周面103的同时也将带动支撑件302朝向外周面103移动,第二端 3012逐渐远离外周面103的同时也将带动支撑件302远离外周面103移动。
52.其中,当导盲杆竖直立于地面上时,第二端部102朝向第一端部101的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也就是图1和图2中所示的z轴方向),第一端3011 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往复滑动。
53.当第一端3011向第一端部101滑动的状态下(也就是图2中所示的向上滑动),第二端3012将在第一端3011的带动下逐渐靠近外周面103,由于支撑件302与第二端3012转动连接,因此,支撑件302也将逐渐靠近外周面 103;当第一端3011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支撑件302与外周面103贴合。
54.当第一端3011向第二端部102滑动的状态下(也就是图2中所示的向下滑动),第二端3012将在第一端3011的带动下逐渐远离外周面103,由于支撑件302与第二端3012转动连接,因此,支撑件302也将逐渐远离外周面 103;当第一端3011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支撑件302与地面接触,以给杆体100提供支撑力,使得杆体100脱离使用者也可站立。
55.因此,本技术创新产品的导盲杆,其杆体100包括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第一端部101与手柄200连接,第二端部102用于与地面接触;导盲杆的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均匀布置在靠近第二端部102的杆体100的外周面103,每个支撑组件300均包括连接件301和支撑件302,连接件301 的第一端3011与杆体100滑动连接的同时转动连接,连接件301的第二端 3012与支撑件302转动连接;第一端3011能够在第一端部101朝向第二端部102的方
向上往复滑动,第一端3011向第一端部101滑动的状态下,支撑件302与外周面103贴合;第一端3011向第二端部102滑动的状态下,支撑件302远离外周面103,并与地面接触。通过连接件301和支撑件302实现对导盲杆的支撑,使得导盲杆在脱离使用者双手后仍能自行站立,达到了使用方便的效果。
5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第一端部101与手柄200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螺接等,以便于收纳、运输等。
57.还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者使用导盲杆时,手持手柄200并移动杆体100,此时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均贴合在外周面103;当使用者脱离手柄200以及杆体100时,需要手动推动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向背离外周面103的方向转动,使得支撑件302与地面接触,或者使得支撑件302与杆体100的第二端部102平齐,以为杆体100提供支撑力。
58.本技术创新产品中,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是指杆体100上的两个位置,第一预设位置和第二预设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杆体100的尺寸、支撑件302的尺寸、以及连接件301的尺寸进行设置。只需保证第一端3011向第二端部102滑动(图2中所示的向下滑动),且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支撑件302可以置于地面上即可,此时,至少三个支撑件302将在不同的方向为杆体100共同提供支撑力。同时保证第一端3011向第一端部101滑动(图 2中所示的向上滑动),且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支撑件302与外周面103 贴合即可,以实现支撑组件300的收纳,避免影响导盲杆的整体美观性。
59.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第一端3011向第二端部102滑动(图2中所示的向下滑动),且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支撑件302可以水平置于地面上,同时支撑件302与杆体100相垂直;至少三个水平置于地面的支撑件 302能在不同的方向为杆体100共同提供稳定的支撑力,避免杆体100出现晃动。
60.本技术创新产品中,支撑组件300还可以包括滑块303,参考图3和图4,图3为图1中在a-a方向的截面图,图4为图2中在b-b方向的截面图;杆体100的外周面103设置有与滑块303相匹配的安装滑槽104,安装滑槽104 在竖直方向(也就是图3和图4中所示的z轴方向)上延伸,安装滑槽104 在竖直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端面1041和第二内端面1042,第一预设位置可以是第一内端面1041在杆体100上位置,第二预设位置可以是第二内端面1042在杆体100上位置。
61.图3所示的滑块303位于安装滑槽104中,且与第一内端面1041抵接,此时支撑组件300贴合在外周面103;滑块303能够在安装滑槽104中向第二内端面1042滑动(图3和图4中所示的向下滑动),将由图3中的贴合状态转换为图4中的支撑状态。图4所示的滑块303位于安装滑槽104中,且与第二内端面1042抵接,此时支撑件302置于地面;滑块303也能够在安装滑槽104中向第一内端面1041滑动(图3和图4中所示的向上滑动),将由图4中的支撑状态转换为图3中的贴合状态。
62.其中,滑块303具有第一连接耳,滑块303滑动连接在安装滑槽104中时,第一连接耳靠近安装滑槽104的槽口设置,第一连接耳与连接件301的第一端3011转动连接;滑块303在安装滑槽104中由第一内端面1041向第二内端面1042滑动(图3和图4中所示的向下滑动)时,第一连接耳随着滑块303的移动而移动,此时,连接件301的第一端3011在随着第一连接耳移动的同时,也相对于第一连接耳转动,使得连接件301的第二端3012逐渐远离外周面103,以此带动支撑件302也逐渐远离外周面103,并与地面接触,给杆体100提供支撑力,使
得杆体100脱离使用者也能够站立。
63.请参考图5和图6,图5为图3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 中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本技术的创新产品中,安装滑槽104的槽底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043,第一限位槽1043的槽口与安装滑槽104的槽底平齐;且第一限位槽1043靠近第一端部101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限位槽1043位于安装滑槽104的槽底上靠近第一内端面1041的位置;导盲杆还包括与第一限位槽1043相匹配的第一弹性限位件400,第一弹性限位件400用于限制滑块303在安装滑槽104中的滑动;其中,第一弹性限位件400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弹性连接件401和第一限位件402,第一弹性连接件401固定连接在第一限位槽1043中,第一弹性连接件401能够弹性收缩和弹性伸出。
64.当第一弹性连接件401弹性收缩时,第一限位件402在第一弹性连接件 401的带动下将朝向第一限位槽1043的槽底移动,以将第一限位件402容纳于第一限位槽1043中,此时第一限位件402将不限制滑块303在安装滑槽 104中的滑动。当第一弹性连接件401弹性伸出时,第一限位件402在第一弹性连接件401的推动下向第一限位槽1043的槽口移动,第一限位件402抵接于滑块303的底部(图3和图5中所示的底部),阻止滑块303向第二端部102的方向滑动,避免当导盲杆竖向设置时,滑块303由于自身重力作用而下滑。
65.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安装滑槽104的槽底还可以设置有第二限位槽1044,第二限位槽1044的槽口与安装滑槽104的槽底平齐;且第二限位槽1044靠近第二端部102设置,也就是说,第二限位槽1044位于安装滑槽104的槽底上靠近第二内端面1042的位置;导盲杆还包括与第二限位槽 1044相匹配的第二弹性限位件500,第二弹性限位件500用于限制滑块303 在安装滑槽104中的滑动;其中,第二弹性限位件500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弹性连接件501和第二限位件502,第二弹性连接件501固定连接在第二限位槽1044中,第二弹性连接件501能够弹性收缩和弹性伸出。
66.当第二弹性连接件501弹性收缩时,第二限位件502在第二弹性连接件 501的带动下将朝向第二限位槽1044的槽底移动,以将第二限位件502容纳于第二限位槽1044中,此时第二限位件502将不限制滑块303在安装滑槽 104中的滑动。当第二弹性连接件501弹性伸出时,第二限位件502在第二弹性连接件501的推动下向第二限位槽1044的槽口移动,第二限位件502抵接于滑块303的顶部(图4和图6中所示的顶部),阻止滑块303向第一端部101的方向滑动,保证支撑组件300为杆体100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67.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第二弹性连接件501可以包括弹簧,第二限位件502可以包括矩形块、或者圆形钢球。
68.请参考图7和图8,图7为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创新产品中,滑块303包括滑块本体3031,以及设置在滑块本体3031上的第一连接耳3032,滑块本体3031滑动连接在安装滑槽104 中时,第一连接耳3032靠近安装滑槽104的槽口设置,第一连接耳303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033;连接件301的第一端3011上可以设置第四连接耳 30111,第四连接耳3011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0112;连接螺栓与第一连接孔3033和第二连接孔30112均转动连接,以此实现连接件301的第一端3011 通过滑块303与杆体100滑动连接的同时也能转动连接。
6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耳3032随着滑块303的滑动而移动时,第一连接耳3032不转动,第四连接耳30111将相对于第一连接耳3032转动。
70.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第一连接耳3032可以包括两个,两个第一连接耳3032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第一连接耳3032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033;第四连接耳30111设置在两个第一连接耳3032之间,连接螺栓与第二连接孔30112和两个第一连接孔3033均转动连接,使得第一连接耳3032 与第一端3011转动连接更加稳定。
71.请继续参考图2至图7,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安装滑槽104可以包括t型槽;其中,t型槽具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滑槽远离外周面103设置,第二滑槽靠近外周面103设置,第一滑槽的槽口与第二滑槽的槽底相重合,且第一滑槽的槽口宽度小于第一滑槽的槽底宽度;滑块本体3031 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中,第一连接耳3032容纳于第二滑槽中,第一滑槽的槽口能够防止滑块本体3031脱落出第一滑槽。
72.请参考图8和图9,图9为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创新产品中,支撑件302上设置有第三连接耳3023,第三连接耳3023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连接件301的第二端3012上可以设置第五连接耳30121,第五连接耳 30121上设置有第四连接孔30122;连接螺栓与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 30122均转动连接,以此实现连接件301的第二端3012与支撑件302的转动连接。
73.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端3012随着第一端3011的移动而移动,第一端3011 带动第五连接耳30121移动,第五连接耳30121带动第三连接耳3023移动,且第五连接耳30121带动第三连接耳3023移动的同时,第五连接耳30121与第三连接耳3023彼此转动。
74.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第三连接耳3023可以包括两个,两个第三连接耳3023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五连接耳30121设置在两个第三连接耳 3023之间,连接螺栓与两个第三连接耳3023和第五连接耳30121均连接,使得连接件301的第二端3012与支撑件302的转动连接更加稳定。
75.请参考图9和图10,图10为第二端部的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创新产品中,杆体100的靠近第二端部102的外周面103均匀布置有至少三个第二连接耳105,第二连接耳105上设置有第五连接孔;支撑件302包括支撑件本体3021,支撑件本体3021端部的连接端3022上可以设置第六连接耳 30221,第六连接耳30221上设置有第六连接孔30222;连接螺栓与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30222均连接,以此使得连接端3022与第二连接耳105转动连接,即支撑件302与第二端部102转动连接。
76.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端3022转动时,第二连接耳105不转动,连接端3022的第六连接耳30221将相对于第二连接耳105转动。
77.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第二连接耳105可以包括第一子连接耳 1051和第二子连接耳1052,第一子连接耳1051和第二子连接耳1052相对、且间隔设置;第六连接耳30221设置在第一子连接耳1051和第二子连接耳 1052之间;连接螺栓与第六连接耳30221、第一子连接耳1051和第二子连接耳1052均连接,以此使得连接端3022与第二连接耳105的转动连接更加稳定。
78.请继续参考图3和图4,本技术的创新产品中,导盲杆还可以包括弹性防震件600;其中,第二端部102设置有向第一端部102凹陷的容纳槽1021,第二端部102用于与地面接触时,容纳槽1021的槽口也与地面接触;弹性防震件600与容纳槽1021相匹配,弹性防震件600设置在容纳槽1021中,且弹性防震件600暴露在容纳槽1021的槽口中的表面,与第二端部102平齐,在第二端部102与地面接触时,弹性防震件600能够减轻导盲杆与地面接触时的撞
击力。
79.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弹性防震件600设置在容纳槽1021中时,弹性防震件600暴露在容纳槽1021的槽口中的表面,且凸出于第二端部102,使得在第二端部102与地面接触时,弹性防震件600率先与地面接触,进一步增强防震效果,减轻导盲杆与地面接触时的撞击力。
80.请参考图11,图11为弹性防震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弹性防震件600可以包括固定连接的连接部601和弹性防震部602,连接部601可以嵌入容纳槽1021中,也可以与容纳槽1021螺纹连接,实现弹性防震件600与第二端部102的连接;弹性防震部602可以包括弹性橡胶垫板,实现防震效果。
81.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弹性防震部602设置有朝向连接部601凹陷的凹槽603,以减轻弹性防震部602的自身重量;同时,凹槽603也可以延伸至连接部601,减轻连接部601的自身重量。
82.请继续参考图1,本技术的创新产品中,导盲杆还可以包括障碍物感应设备701、控制器702和预警组件703,其中,障碍物感应设备701和控制器 702均设置在杆体100上,障碍物感应设备701和控制器702电连接,障碍物感应设备701用于获取导盲杆周围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当前路况、地面障碍物、地面障碍物与导盲杆之间的距离等;障碍物感应设备701还用于将获取到的导盲杆周围的环境信息反馈给控制器702。
83.预警组件703设置在手柄200上,预警组件703用于发出预警信息;预警组件703和控制器702电连接,控制器702用于根据导盲杆周围的环境信息控制预警组件703工作,例如:当控制器702接收到的地面障碍物与导盲杆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702控制预警组件703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前方路况有障碍物,保证盲人安全。
84.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障碍物感应设备701包括不限于:超声波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预警组件703包括但不限于:语音提示器、盲文显示器、振动器等。
85.其中,振动器可以包括电机、振动组件、底片、以及弧形触片,电机和振动组件均设置在杆体100上,电机与控制器702电连接,控制器702用于控制电机转动;电机还与振动组件连接,电机转动时带动振动组件高速转动而产生高频微幅的振动。底片设置在手柄200内部,振动组件还与底片连接,振动组件用于带动底片发生高频微幅的振动;弧形触片由手柄200内部延伸至手柄200的外表面,底片与弧形触片固定连接,底片振动时带动弧形触片振动,发出预警信息。
86.请继续参考图1,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导盲杆还包括方向定位件 704,方向定位件704设置在手柄200上,方向定位件704在手柄200上的安装位置与障碍物感应设备701的安装朝向相关联,盲人可以根据方向定位件 704在手柄200上的安装位置,确定障碍物感应设备701的安装朝向。例如:手柄200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端和另一端,一端朝向正前方时,另一端将朝向正后方;方向定位件704安装在手柄200的一端,且手柄200的一端朝向正前方,障碍物感应设备701的安装朝向与手柄200的一端的朝向相同,盲人行走时,将手柄200的一端朝向正前方,此时障碍物感应设备701也将朝向正前方,用于检测正前方的周围环境。
87.或者,障碍物感应设备701的安装朝向与手柄200的一端的朝向相反,盲人行走时,将手柄200的一端朝向正后方,此时障碍物感应设备701将朝向正前方,用于检测正前方的
周围环境。
88.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盲人行走时,需要检测其他方向的周围环境,例如:左侧方向、右侧方向等,只需转动手柄200,根据转换后方向定位件704的朝向,即可实现障碍物感应设备701朝向的更换,操作方便。
89.请继续参考图1,本技术创新产品中,导盲杆还可以包括加热设备和加热开关705,其中,加热设备设置在手柄200上,加热设备与控制器702电连接;加热开关705设置在杆体100上靠近手柄200的位置,加热开关705 与控制器702电连接;加热开关705打开,控制器702控制加热设备工作,对手柄200进行加热,在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为盲人手部提供温暖。
90.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加热设备可以包括:电加热丝。
91.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导盲杆还可以包括:电源开关706和供电设备707,电源开关706设置在杆体100上靠近手柄200的位置,供电设备707 设置在杆体100上;电源开关706和加热设备、控制器702、障碍物感应设备701、以及预警组件703均电连接,用于控制加热设备、控制器702、障碍物感应设备701、以及预警组件703的开关;供电设备707和加热设备、控制器702、障碍物感应设备701、以及预警组件703均电连接,用于为加热设备、控制器702、障碍物感应设备701、以及预警组件703提供电能。
92.需要说明的是,电源开关706和供电设备707电连接,电源开关706打开,供电设备707为加热设备、控制器702、障碍物感应设备701、以及预警组件703供电;电源开关706关闭,供电设备707停止供电,以达到节省用电量的效果。
93.请继续参考图1,本技术创新产品中,杆体100空心结构,且杆体100 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杆体106、第二杆体107和第三杆体108,第一杆体106包括第一端部101,第三杆体108包括第二端部102,且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均匀布置在第三杆体108的外周面。
94.其中,控制器702、加热开关705、电源开关706、以及供电设备707均设置在第一杆体106的内部,障碍物感应设备701设置在第二杆体107、或第三杆体108的内部,实现各个部件的合理配置;同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杆体106、第二杆体107和第三杆体108,使得设置在杆体100内的各个设备的装配更加便捷。
95.请继续参考图3和图4,本技术的上述创新产品中,障碍物感应设备701 可以设置在第三杆体108上,第三杆体108的外周面设置有贯通第三杆体108 内部腔室的安装孔1081,障碍物感应设备701安装在安装孔1081内,且部分障碍物感应设备701暴露在第三杆体108的外周面的表面,用于检测环境信息。
96.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杆体107的内部腔室未安装任何部件,此时第二杆体107可以作为中间过渡杆。
97.另外,本技术的创新产品中,导盲杆还可以包括:无线通讯模块和gps 定位器,无线通讯模块用于与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建立近程通信,无线通讯模块可以包括蓝牙模块;gps定位器能够与服务器建立远程通信,以使导盲杆能够从移动终端和服务器接收周围环境信息(例如:路况、公交实时信息等),并将信息通过预警组件703反馈给盲人。
98.综上所述,本技术创新产品提供了一种导盲杆,其杆体100包括第一端部101和第
二端部102,第一端部101与手柄200连接,第二端部102 用于与地面接触;导盲杆的至少三个支撑组件300均匀布置在靠近第二端部102的杆体100的外周面103,每个支撑组件300均包括连接件301和支撑件302,连接件301的第一端3011与杆体100滑动连接的同时转动连接,连接件301的第二端3012与支撑件302转动连接;第一端3011能够在第一端部101朝向第二端部102的方向上往复滑动,第一端3011向第一端部101滑动的状态下,支撑件302与外周面103贴合;第一端3011 向第二端部102滑动的状态下,支撑件302远离外周面103,并与地面接触。通过连接件301和支撑件302实现对导盲杆的支撑,使得导盲杆在脱离使用者双手后仍能自行站立,达到了使用方便的效果。
99.进一步的,本技术创新产品的导盲杆还包括加热设备,加热设备设置在手柄200上,加热设备与控制器702电连接,控制器702控制加热设备工作时,能够对手柄200进行加热,在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为盲人手部提供温暖。
100.本说明书中各创新产品或创新产品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创新产品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创新产品的不同之处,各个创新产品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101.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创新产品”、“创新产品”、“示例性创新产品”、“一些创新产品”等表示所述的创新产品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创新产品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创新产品。此外,在结合创新产品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创新产品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102.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103.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
……
上”、“在
……
以上”和“在
……
之上”,以使得“在
……
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
……
以上”或者“在
……
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104.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 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10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创新产品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创新产品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创新产品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创新产品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