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坠和吊坠式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98987发布日期:2022-11-08 22:17阅读:69来源:国知局
吊坠和吊坠式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保健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吊坠和一种吊坠式按摩仪。


背景技术:

2.吊坠式按摩仪包含有吊坠,吊坠悬挂于线束的一端,长期使用时,线束容易受到拉扯而变得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吊坠,结构简单,可以有效防止因拉扯导致线束接触不良的问题,更好地保障吊坠寿命以及使用安全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吊坠,用于吊坠式按摩仪,吊坠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限定有贯穿的连接口;线束,穿设于所述连接口,并且一部分所述线束位于所述外壳内,一部分所述线束位于所述外壳外;压线码,与所述线束连接,至少一部分所述压线码被限位在所述外壳内。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压线码包括嵌入段及凸台段,所述线束穿设于所述嵌入段及所述凸台段的内部,其中,所述凸台段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嵌入段的外表面凸起地设置,所述嵌入段位于所述连接口中,所述凸台段位于所述外壳内并能与所述外壳位于所述连接口周围的部位抵靠,限制所述压线码沿所述连接口离开所述外壳。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压线码围成有能用于容纳所述线束的线槽,所述线槽的内壁面上凸设有凸筋,所述凸筋能用于与穿设于所述线槽内的线束抵靠,以限制所述线槽内的线束在所述线槽内活动。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凸筋为一端被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的结构,所述自由端能用于与所述线束抵靠以限制所述线槽内的线束在所述线槽内活动,其中,所述凸筋被连接的一端的截面积比所述自由端的截面积大。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凸筋包含有过渡段和变截面段,所述过渡段的一端与所述线槽的内壁面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所述变截面段;所述变截面段远离所述过渡段的一端为所述自由端,所述变截面段从靠近于所述过渡段的一端至所述自由端截面积逐渐减小。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线槽的一端限定有口部,所述线槽的内壁面上凸设有限位壁,所述限位壁与所述口部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线槽内在所述口部与所述限位壁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凸筋。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压线码包括第一壳和第二壳,该第一壳与第二壳合抱围成所述线槽;所述第一壳和所述第二壳上分别凸设有所述凸筋,所述第一壳的凸筋与所述第二壳的凸筋之间沿所述线槽内线束的延伸方向具有间距;和/或所述第一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的一端围成所述线槽的口部,所述第一壳沿线束的延伸方向远离所述口
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沿线束的延伸方向远离所述口部的一端之间具有一定间距。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扣,所述第二壳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扣槽,所述第一壳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壳沿宽度方向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扣及所述扣槽卡接。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包括第一适配壳和第一壳座,所述第一壳座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适配壳的外表面凸起设置;所述第二壳包括第二适配壳和第二壳座,所述第二壳座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适配壳的外表面凸起设置;所述第一适配壳与所述第二适配壳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适配壳与所述第二适配壳之间形成一部分所述线槽,所述第一适配壳与所述第二适配壳合抱形成能伸入所述连接口内的嵌入段;所述第一壳座与所述第二壳座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壳座与所述第二壳座之间形成另一部分所述线槽,所述第一壳座与所述第二壳座合抱形成能限制所述压线码沿所述连接口离开所述外壳的凸台段。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线束至少表面被设置成软胶材质的软胶部。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包括围壁、后盖和控制盖,所述后盖设置在所述围壁的一端,所述控制盖设置在所述围壁的另一端,所述围壁上设置有所述连接口;和/或所述吊坠还包括内容物,所述内容物容纳于所述外壳中,其中,所述内容物包括显控板、电池、灯架中的一种或多种。
16.本技术另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吊坠式按摩仪,包括:佩戴支架,所述佩戴支架上设置有按摩装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吊坠,所述吊坠的线束远离所述外壳的一端与所述佩戴支架相连。
17.在本技术中,在外壳内的线束上设置压线码,压线码被限位在外壳内,这样,线束伸入外壳内的一端被更好地限位在外壳内,线束不容易因拉扯而松脱,有效地防止了因拉扯导致线束接触不良的问题,更好地保障吊坠寿命以及使用安全性。
18.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9.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2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吊坠式按摩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所示吊坠式按摩仪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图2中所示吊坠(去除线束)的分解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压线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图4中所示压线码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压线码分解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6.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压线码与线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吊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示出的压线码与线束的组装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0.吊坠式按摩仪10;吊坠100;外壳k0;控制盖102;盖壳1021;凸沿1022;缺口1023;围壁104;操作键1041;避让口1042;连接口1043;限位筋1044;挡边1045;第一开口1046;第二开口1047;第二连接扣位1048;后盖106;第一连接扣位1061;容纳室108;压线码110;嵌入段1102;凸台段1104;第一壳112;第一适配壳1122;第一壳座1124;连接扣1126;第二壳114;第二适配壳1142;第二壳座1144;扣槽1146;线槽120;口部1202;凸筋122;固定端1220;过渡段1221;变截面段1222;自由端1223;限位壁124;佩戴支架200;电极片202;架体210;手柄220;佩戴空间230;显控板400;电路板410;第四连接扣位411;灯412;控制元器件420;电接口430;电池500;灯架600;第三连接扣位610;透光孔620;线束ⅰ710;线束ⅱ720;线扣730。
具体实施方式
31.尽管本技术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技术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技术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32.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技术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33.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等)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34.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技术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35.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36.如图8所示,本技术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坠100。该吊坠100可用于吊坠式按摩仪10。举例而言,参见附图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吊坠式按摩仪10是包含有佩戴部分和吊坠部分的按摩仪,佩戴部分可具有环形或u形等结构,使得佩戴部分可以被用户佩戴到如颈椎(也可以称之为脖颈)、肢体等身体部位上,用以通过包含于佩戴部分当中的按摩装置对相应的身体部位以接触形式(如对接触的皮肤表面施加作用力或施加电流刺激等形式)或非接触形式(如辐射、照射等形式)提供按摩,吊坠部分与佩戴部分相连,当佩戴部分被用户佩戴,吊坠部分由于与佩戴部分相连从而相应悬挂于佩戴部分上。本实施例所述的吊坠100,具体可用作吊坠部分,通过与佩戴部分(如佩戴支架200等)相连从而相应悬挂于佩戴部分上。
37.结合图2和图8可以理解,吊坠100包括外壳k0、线束和压线码110。外壳k0上限定有贯穿的连接口1043;线束具体可以参照附图中所示的线束ⅰ710和/或线束ⅱ720进行理解,
线束穿设于连接口1043,线束沿轴向的一部分位于外壳k0内,沿轴向的另一部分位于外壳k0外;压线码110与线束连接,至少一部分压线码110被限位在外壳k0内。
38.在外壳k0内的线束上设置压线码110,压线码110被限位在外壳k0内,这样,线束伸入外壳k0内的一端被更好地限位在外壳k0内,线束不容易因拉扯而松脱,有效地防止了因拉扯导致线束接触不良的问题,更好地保障吊坠100寿命以及使用安全性。
39.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压线码110包括嵌入段1102及凸台段1104。其中,如图8所示,线束穿设于嵌入段1102及凸台段1104的内部,其中,凸台段1104的外表面相对于嵌入段1102的外表面凸起地设置,嵌入段1102位于连接口1043中,凸台段1104位于外壳k0内并能与外壳k0位于连接口1043周围的部位抵靠。这样,通过凸台段1104与外壳k0位于连接口1043周围的部位抵靠,可以限制压线码110整体穿过连接口1043以离开外壳k0,实现使得压线码110被限位在外壳k0当中,从而使得线束的一端由于与压线码110连接从而相应被限位在外壳k0当中,避免线束被拉出引起接触不良问题。
40.在某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9可以理解,压线码110围成有能用于容纳线束的线槽120,线槽120的内壁面上凸设有凸筋122。凸筋122能用于与穿设于线槽120内的线束抵靠,以限制线槽120内的线束在线槽120内活动。也即,对于穿设于线槽120内的线束,通过凸筋122与线束表面抵靠,使线束被过盈压合在线槽120当中,这使得线束与压线码110之间不会相对位移,线束与压线码110之间连接更牢固。这样,当压线码110被限位于外壳k0内,线束不会相对于压线码110活动被拉出,避免线束被拉出引起接触不良问题。
41.进一步可选地,如图6所示,凸筋122为一端被连接于线槽120的内表面(凸筋122被连接的一端可以理解为固定端1220)、另一端为自由端1223的结构,自由端1223能用于与线束抵靠以限制线槽120内的线束在线槽120内活动,其中,凸筋122被连接的一端的截面积(所述的截面积具体如凸筋122被垂直于凸伸方向y的平面所截而形成的截面的面积)比自由端1223的截面积大。这样,线束表面被凸筋122的自由端1223抵靠挤压时,可以形成与凸筋122的抵靠部位相适配的凹槽,利用凸筋122与线束表面受压弹性变形产生的凹槽咬合,可以更可靠地限制线束相对压线码110活动,线束与压线码110之间连接更可靠,线束相对于压线码110活动风险性更小,线束被拉出引起接触不良问题的风险性更低。
42.进一步可选地,凸筋122为沿着线束的直径方向延伸设置的条形结构。
43.进一步可选地,如图6所示,凸筋122包含有过渡段1221和变截面段,其中,沿着凸筋122的凸伸方向y,过渡段1221过渡衔接在线槽120的内表面与变截面段之间。
44.更详细如,过渡段1221的一端与线槽120的内壁面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变截面段;该变截面段远离过渡段1221的一端为自由端1223,变截面段从靠近于过渡段1221的一端至自由端1223截面积逐渐减小。这样,线束受到凸筋122抵靠时表面弹性变形效果更好,这样,线束表面被凸筋122的自由端1223抵靠挤压时,可以更容易地形成与凸筋122的抵靠部位适配性良好的凹槽,利用凸筋122与线束表面受压弹性变形产生的凹槽咬合,可以更可靠地限制线束相对压线码110活动,线束与压线码110之间连接更可靠,线束相对于压线码110活动风险性更小,线束被拉出引起接触不良问题的风险性更低。且通过变截面段较窄的一端挤压抵靠线束表面,这样,线束表面受压面积相对较小,线束表面弹性变形效果好,同时线束不容易被压溃,这样,实现线束限位效果提升的同时,线束不可逆损伤减少,更好地保障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5.进一步可选地,如图6所示,变截面段为锥形结构,且变截面段靠近过渡段1221的一端厚、远离过渡段1221的一端薄。这样,可以使得线束表面可以容易地产生垂直于线束轴向的压痕,该压痕可以良好地契合于凸筋122的自由端1223形状,对线束与压线码110之间限位效果更好,进一步降低线束被拉出的风险性,同时极大地降低线束受到不可逆损伤变形的风险性,提升产品的良品率。
46.在某些实施例中,线槽120的一端限定有口部1202,线槽120的内壁面上凸设有限位壁124,限位壁124与口部1202之间具有间距,线槽120内在口部1202与限位壁124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凸筋122。这样,可通过限位壁124止抵线束伸入于外壳k0内的一端的端面实现对线束与压线码110之间定位,线束的另一端穿过口部1202并进一步伸到外壳k0外,这样,线束被压线码110的有效压紧长度始终可保持为不少于口部1202与限位壁124之间的间距值,可以更好地保障对线束与压线码1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且具有装配便捷的优点。
47.在某些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9可以理解,压线码110包括第一壳112和第二壳114,该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合抱围成线槽120,第一壳112和第二壳114中至少一者上凸设有凸筋122。这样,以简单的结构实现更方便地将线束组装到压线码110的线槽120中,组装更方便,对线束的装配损伤也相对较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压线码110分配为三个以上的壳结构,而不局限于此处所举例的第一壳112和第二壳114。
48.进一步可选地,如图6和图9所示,第一壳112和第二壳114上分别凸设有凸筋122,第一壳112的凸筋122与第二壳114的凸筋122之间沿线槽120内线束的延伸方向x具有间距。这样,线束相对两侧均可受到凸筋122挤压,实现线束更可靠、稳定地装配于压线码110,避免线束相对压线码110松脱或松动,进一步降低线束被拉出引起接触不良的风险性。且通过设置第一壳112的凸筋122与第二壳114的凸筋122之间沿线槽120内线束的延伸方向x具有间距,这样,两侧的凸筋122对线束进行两侧挤压形成线束更好的过盈装配的同时,线束受两侧挤压的部位不会集中在线束的同一轴向位置处,可极大地降低线束受到不可逆损伤变形的风险性,提升产品的良品率。
49.进一步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一壳112的一端与第二壳114的一端围成线槽120的口部1202,第一壳112沿线束710的延伸方向x远离口部1202的一端与第二壳114沿线束710的延伸方向x远离口部1202的一端之间具有一定间距n。
50.具体例如图9所示,第一壳112沿线束710的延伸方向x的一端与第二壳114沿线束710的延伸方向x的一端大致位置对应以共同围成线槽120的口部1202,其中,至少一部分第二壳114沿线束710的延伸方向x的长度比第一壳112沿线束710的延伸方向x的长度短,第二壳114沿线束710的延伸方向x比第一壳112短的位置之处与第一壳112远离口部1202的一端之间形成该间距n,这样,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之间的线束710可以沿第二壳114比第一壳112短的位置之处弯折,使得线束710可以在外壳内从压线码110的下侧进行走线,可以理解,在外壳内位于压线码110远离口部1202的一端的位置处容纳有电池,通过将线束710沿第二壳114短于第一壳112之处弯折,使伸出压线码110的线束710朝下进行走线,从而避免线束710被电池遮挡,可以更好地保护线束710。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成第一壳112比第二壳114短,使线束710朝上弯折进行走线以避开电池。
51.进一步可选地,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之间卡接。具有组装方便,结构简单的优
点。更详细举例地,如图5所示,第一壳112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扣1126,第二壳11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扣槽1146,第一壳112和第二壳114之间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扣1126和扣槽1146实现卡接,这样,第一壳112和第二壳114组装方便,且线束可以被更稳定可靠地束紧在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之间,对线束限位效果可靠性好,进一步降低线束被拉出的风险性,同时可使得线束受压更均匀,极大地降低线束受到不可逆损伤变形的风险性,提升产品的良品率。
52.具体实施例1:
53.吊坠100包括线束和外壳k0。
54.线束具体为外表面的一侧为软胶层的软胶线束。软胶具体例如为硅胶等,也即,软胶线束可相应为外表面的一侧为硅胶层的硅胶线束。
55.软胶线束用于伸入外壳k0内的一端缠绕有带状金属片,该带状金属片紧压、箍紧在软胶线束上,外壳k0内设置有筋位用于卡住该金属片,从而使线束伸入外壳k0内的一端不发生位移。
56.具体实施例2:
57.如图1至图9所示,吊坠100包括线束、压线码110和外壳k0。
58.线束具体为外表面的一侧为软胶层的软胶线束。软胶具体例如为硅胶等,也即,软胶线束可相应为外表面的一侧为硅胶层的硅胶线束。
59.如图5所示,压线码110包括第一壳112和第二壳114,第一壳112上设置有连接扣1126,第二壳114上设置有扣槽1146,如图4所示,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之间能通过连接扣1126与扣槽1146卡接实现组装连接在一起。当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被组装在一起,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合抱围成线槽120。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围成的线槽120当中设有凸筋122,该凸筋122的截面形状呈下(固定端1220)大上(自由端1223)小的趋势。
60.软胶线束位于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之间的线槽120当中,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通过连接扣1126与扣槽1146卡接实现将软胶线束压紧,软胶线束在凸筋122的过盈压合下,与压线码110不会发生相对位移。
61.其中,第一壳112包括第一适配壳1122和第一壳座1124,第一适配壳1122及第一壳座1124注塑成型为一体。第二壳114包括第二适配壳1142和第二壳座1144,第二适配壳1142及第二壳座1144注塑成型为一体。当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被组装在一起,第一适配壳1122与第二适配壳1142合抱在一起形成嵌入段1102,第一壳座1124与第二壳座1144合抱在一起形成凸台段1104。第一壳座1124的外表面相对于第一适配壳1122的外表面凸起设置,第二壳座1144的外表面相对于第二适配壳1142的外表面凸起设置,这样,凸台段1104比嵌入段1102宽,可使得压线码110整体外形大致呈“凸”字形,也即,嵌入段1102具体为该“凸”字形的压线码110较窄的一端,凸台段1104具体为该“凸”字形的压线码110较宽的一端。
62.压线码110较窄的一端(也即嵌入段1102)穿过外壳k0上设置的连接口1043,较宽的一端(也即凸台段1104)被限位在外壳k0内。这样,压线码110较宽的一端不会穿过连接口1043,压线码110内所过盈压合固定的线束一并被限位在外壳k0内,可以极大地降低线束因被拉出引起接触不良或线束损伤的风险性。同时,通过嵌入段1102位于连接口1043内,这样,连接口1043对压线码110的第一壳112和第二壳114具有限位作用,即连接口1043可以限制第一壳112与第二壳114之间张开,使压线码110可以更可靠地紧压软胶线束。
63.进一步可选地,第一适配壳1122与第二适配壳1142之间形成一部分线槽120,如图6所示,第一壳112的第一适配壳1122的内表面凸设有伸入于该部分线槽120内的凸筋122。第一壳座1124与第二壳座1144之间形成另一部分线槽120,如图6所示,第二壳114的第二壳座1144的内表面凸设有伸入于该另一部分线槽120内的凸筋122。
64.可选地,如图7所示,同一压线码110的同一线槽120内压紧有线束ⅰ710和线束ⅱ720,实现同时对两根线束限位和固定。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同一压线码110的同一线槽120内压紧的线束数量也可以为1根或3根以上。
65.可选地,压线码110为塑料件。
66.相比于具体实施例1的方案,该具体实施例2的方案,可以避免出现金属片箍紧软胶线束的步骤,从而避免金属片箍紧软胶线束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属片划伤软胶线束的问题,也避免了线束受到拉扯的过程中金属片有可能将线束割断的风险性。
67.具体实施例3:
68.如图1至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吊坠式按摩仪10,包括:佩戴支架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吊坠100。
69.进一步举例而言,佩戴支架200包括架体210和2个手柄220,其中,架体2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该手柄220,且架体210与两端的手柄220通过合围出佩戴空间230。该佩戴空间230用于穿套容纳脖颈、肢体等部位,实现佩戴支架200可以被佩戴到脖颈、肢体等部位上。
70.架体210上靠近佩戴空间230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按摩装置,按摩装置包括电极片202,当佩戴支架200被穿戴到脖颈、肢体等部位上,电极片202能用于与脖颈、肢体等部位的皮肤表面接触,电极片202具体用于对皮肤表面施加电刺激以形成按摩效果。
71.其中吊坠100的外壳k0上通过压线码110固定有线束ⅰ710和线束ⅱ720,线束ⅰ710远离外壳k0的一端穿接于其中一个手柄220,线束ⅱ720远离外壳k0的一端穿接于其中另一个手柄220。
72.如图2和图3所示,吊坠100的外壳k0具体包括围壁104、控制盖102和后盖106。控制盖102具体包括盖壳1021及设置在盖壳1021的边缘的凸沿1022,凸沿1022的边缘凹陷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缺口1023。在围壁104的内表面上凸设有能适配缺口1023的一个或多个限位筋1044,围壁104用于连接控制盖102的一端限定有一开口(也即第一开口1046)及位于第一开口1046的周围的挡边1045,其中,结合图1和图8可以理解,盖壳1021与第一开口1046位置相对应,凸沿1022位于围壁104围成的空间中,限位筋1044伸入对应的缺口1023内以限制控制盖102相对于围壁104转动,凸沿1022与挡边1045之间沿轴向位置相对应并能抵靠以使得控制盖102与围壁104之间轴向限位。
73.围壁104远离第一开口1046的一端限定有第二开口1047,后盖106与围壁104连接并且遮挡该第二开口1047。更详细举例地,如图3所示,后盖106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扣位1061,围壁104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扣位1048,后盖106与围壁104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扣位1061与第二连接扣位1048卡接在一起。该结构便于后盖106与围壁104之间的装卸。
74.这样,后盖106、控制盖102以及后盖106与控制盖102之间的围壁104共同围成容纳室108,其中,吊坠100还包括灯架600、显控板400及电池500,灯架600、显控板400及电池500位于该容纳室108。
75.更具体举例地,显控板400与控制盖102位置相对地设置,显控板400能发光,且显
控板400发出的光线用于投射到控制盖102上进行显示。
76.其中,灯架600位于显控板400与控制盖102之间。更具体而言,显控板400包括电路板410和多个能发光的灯412。电路板410与控制盖102相对设置,电路板410靠近于控制盖102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该一个或多个能发光的灯412,灯架600与电路板410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扣位610和第四连接扣位411卡接在一起,灯架600上具有一个或多个透光孔620,每个透光孔620与至少一个灯412对应设置,灯412的光线从对应的透光孔620上穿过后投射在控制盖102上进行显示,更具体地,灯412的光线从对应的透光孔620上穿过后投射在盖壳1021上进行显示。
77.在电路板410背朝控制盖102的一侧设置有朝侧方凸伸的控制元器件420。在围壁104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操作键1041,操作键1041与控制元器件420对应,控制元器件420基于操作键1041检测到的操作进行响应。这样,可以实现侧面调节,更加丰富了吊坠100的操控调节形式。举例而言,控制元器件420例如可以为用于调节吊坠式按摩仪10的档位或模式的调节按键,或者也可以为用于调整增量或减量的调节按键等。这样,用户佩戴着佩戴支架200进行按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吊坠100上的显控板400获取显示输出信息以及通过吊坠100上的显控板400搭载操作键1041操控吊坠式按摩仪10的工作,操作更加方便顺手,且可以进一步减少佩戴支架200的重量和体积,为脖颈减负。
78.围壁104上设置有避让口1042,显控板400上对应避让口1042设置有电接口430。电接口430例如可以为用于供电池500充电的充电接口430,当然,电接口430也可以被设置为数据传输接口等。电接口430更具体如为usb接口、type-c接口等。
79.电池500被设置在显控板400背朝控制盖102的一侧,避免挡光。
80.其中,电池500和/或显控板400通过连接在吊坠100的外壳k0与佩戴支架200之间的线束ⅰ710和/或线束ⅱ720传递信号和电能。更详细举例地,在佩戴支架200的架体210内部设置有主控板,该主控板与电极片202电连接,且该主控板通过线束ⅰ710和/或线束ⅱ720与外壳k0内的电池500和/或显控板400电连接。
81.进一步可选地,线束ⅰ710和/或线束ⅱ720上设置有线扣730。线扣730与线束ⅰ710及线束ⅱ720连接,佩戴支架200、线扣730以及位于佩戴支架200与吊坠100的外壳k0之间的线束ⅰ710及线束ⅱ720共同合围出环状结构;线扣730被设置成能沿线束ⅰ710及线束ⅱ720运动,以通过线扣730沿线束ⅰ710及线束ⅱ720运动使得环状结构的大小被调节。
82.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