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31183发布日期:2022-12-21 00:59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液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取样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液器。


背景技术:

2.在对眼压增高的人群进行诊疗时,研究人员需要对前述人群的眼内前房进行穿刺放液,例如,采用注射器和前房穿刺到采集前述人群的眼内前房的液体,从而根据所采集的液体的量和成分分析前述人群的眼部健康程度。
3.目前,采用注射器和前房穿刺刀对需穿刺放液人群进行穿刺放液操作时,难以控制放液量,且操作过程对操作者的要求高,动作繁琐,更加不利于安全、准确地实施穿刺放液。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液器,可以实现自动、定量、高精度取液,简化穿刺放液,提高穿刺放液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取液器,包括针筒、沿针筒的轴向依次设于针筒内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均密封充塞且滑动连接于针筒;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二者在针筒取液前和排液后无缝紧贴;针筒设有用于锁定和解锁第一活塞的第一活塞开关,针筒可转动连接有第二活塞驱动件i;第二活塞驱动件i与第二活塞螺旋配合,当第二活塞驱动件i朝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二活塞驱动件i驱动第二活塞朝远离第一活塞的方向滑动;针筒设有用于标定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转动量的第一刻度。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塞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驱动件ii;第二活塞驱动件i呈套管状且轴端设有弹性缩放口,第二活塞驱动件ii穿设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内;第二活塞驱动件i与第二活塞二者通过设于弹性缩放口内壁的第一螺纹和设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i外壁的第二螺纹实现螺旋配合;针筒设有用于驱动弹性缩放口缩紧和张开的移动开关;处于缩紧状态的弹性缩放口与第二活塞驱动件ii螺旋配合,处于张开状态的弹性缩放口与第二活塞驱动件ii滑动配合;第二活塞驱动件ii和第二活塞二者的滑动方向相同。
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轴端包括小轴端和大轴端;小轴端的最小内径为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最小内径;小轴端的管壁设有沿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轴向延伸的管体缝隙、以形成所述弹性缩放口。
8.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开关穿设且滑动安装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 内;朝弹性缩放口滑动的移动开关向弹性缩放口的周向外侧撑挤弹性缩放口。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塞驱动件i包括设于针筒外的旋转套柄;移动开关包括设于针筒外的第一推柄,第二活塞驱动件ii包括设于针筒外的第二推柄;旋转套柄、第一推柄和第二推柄沿针筒的轴向依次向外排布;第一推柄在针筒的径向的最大投影尺寸大于第二推柄在针筒的径向的最大投影尺寸。
10.在一些实施例中,针筒内设有用于阻碍第二活塞和/或第二活塞驱动件ii旋转的
第一限位部;针筒与第二活塞驱动件i之间设有用于阻碍第二活塞驱动件i沿针筒的轴向移动的第二限位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塞开关包括:
12.穿设且滑动密封于针筒的驱动杆;
13.定位安装于针筒内且与驱动杆的杆端相抵的钩杆;
14.钩杆的钩部i与设于第一活塞的钩部ii相互勾挂;当按压第一活塞开关时,驱动杆向钩杆移动并推挤钩杆朝第一方向翻转、以实现钩部i和钩部ii彼此脱离。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塞开关还包括:
16.设于针筒的筒壁和钩杆之间的驱动杆复位弹簧;
17.设于筒壁和第一活塞之间的第一活塞驱动弹簧;
18.驱动杆复位弹簧用于在松开第一活塞开关时牵拉钩杆朝第二方向翻转;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为反向;第一活塞驱动弹簧用于在解锁第一活塞时推动第一活塞向第二活塞移动;钩部i具有朝向钩部ii 的导向斜面;朝钩部i移动的钩部ii沿导向斜面滑动、以实现推挤钩部i朝第一方向翻转。
19.在一些实施例中,针筒设有沿针筒的轴向分布、用于标定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任意一者的滑动距离的第二刻度。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刻度的最小分度值小于第二刻度的最小分度值。
21.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包括针筒、密封充塞且滑动连接于针筒内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沿针筒的轴向依次分布,第一活塞与设于针筒的第一活塞开关装配,该第一活塞开关用于锁定和解锁第一活塞;针筒还安装有第二活塞驱动件i,第二活塞驱动件i转动连接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第二活塞驱动件i与第二活塞螺旋配合,通过旋转第二活塞驱动件i可以带动第二活塞在针筒内滑动。
22.在该取液器中,朝第一方向旋转的第二活塞驱动件i可以驱动第二活塞向远离第一活塞的方向滑动,此过程中,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开关锁定,第一活塞开关阻止第一活塞随第二活塞滑动,因此,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之间产生间隙并形成负压。待第一活塞开关解锁第一活塞后,第一活塞在前述负压的作用下自动靠近第二活塞,此过程中,针筒和针头可以实现自动抽吸液体。可见,使用该取液器中,针筒和针头的取液量取决于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滑动距离,而第二活塞的滑动距离又与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旋转角度关联,因此,该取液器可以利用设于针筒的、用于标定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转动量的第一刻度来准确控制取液量。
23.使用者将该取液器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时,可以首先操纵第二活塞驱动件i,即旋转第二活塞驱动件i,令第二活塞驱动件i带动第二活塞移动后;随后操纵第一活塞开关,令第一活塞开关解锁第一活塞,进而实现第一活塞自动靠近第二活塞,由此实现针筒和针头自动取液。
24.前述步骤中,该取液器自动取液时的取液量与第一、二活塞的滑动距离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转动角度存在特定关联,可见,通过第二活塞驱动件i和第二活塞的螺旋配合,可以将第二活塞和第一活塞的直线位移转换为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角位移,从而更为精确地控制取液量。
25.此外,前述步骤中,使用者只需要直接操纵第二活塞驱动件i和第一活塞开关,无
需直接推拉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因此,当针筒和针头正在抽吸液体时,使用者实际上仅需要持握该取液器,并不需要持续向第二活塞驱动件i、第一活塞开关、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等零部件施加作用力,因而有利于使用者稳定可靠地持握针筒,提高取液时的作业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26.综上可见,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可以实现高精度、量化式自动抽取目标液体,能够简化取液操作,改善取液器的使用性能,令取液器的使用更为便捷、高效、安全和可靠。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取液器在取液前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取液器完成取液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活塞开关和第一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活塞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活塞驱动件i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针头、3-针筒、31-第二刻度、4-第一活塞开关、41-驱动杆、42-钩杆、421-钩部i、43-驱动杆复位弹簧、44-第一活塞驱动弹簧、 45-支杆、7-第一活塞、71-钩部ii、8-第二活塞、9-限位杆、10-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1-第二推柄、102-第二螺纹、11-第二活塞限位装置、 12-小轴端复位件、13-第二活塞驱动件i、131-旋转套柄、132-第一刻度、133-弹性缩放口、134-第一螺纹、14-滑动轨道、16-移动开关、161
‑ꢀ
第一推柄。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5.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取液器在取液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取液器完成取液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活塞开关和第一活塞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活塞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活塞驱动件 i的结构示意图。
36.请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取液器,包括针头1、设于针筒3内的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安装于针筒3的第一活塞开关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在该取液器中,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二者均密封填充于针筒3内,且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二者可以沿针筒3的轴向滑动,用于改变针筒3内的特定空间的尺寸和气压;第一活塞开关安装于针筒3,部分第一活塞开关处于针筒3处,可供用户操作,部分第一活塞开关处于针筒3内,用于与第一活塞
7接触,实现锁定第一活塞7和解锁第一活塞7;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相对于针筒3可以转动,与此同时,第二活塞驱动件i13与第二活塞8螺旋配合,旋转第二活塞驱动件i13时,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可以驱动第二活塞8沿针筒3的轴向滑动,令第二活塞8远离第一活塞7。
37.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活塞驱动件i13与第二活塞8螺旋配合,因此,使用者转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时,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和第二活塞8此二者彼此之间产生螺旋运动。将前述螺旋运动分解至针筒3 的轴向和周向时,该螺旋运动的至少部分轴向位移由第二活塞8承担,因此,朝第一方向旋转的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可以带动第二活塞8沿针筒3的轴向远离第一活塞7;该螺旋运动的全部角位移可以由第二活塞驱动件i13承担,换言之,当第二活塞驱动件i13朝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二活塞8仅沿针筒3的轴向平移,不会在针筒3内绕针筒3 的轴向旋转。前述第一方向可以看作是顺时针和逆时针二者之一。
38.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此二者在针筒3内的相对位置关系随着取液器的使用状态而变化。在针筒3取液前和排液后,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无缝紧贴,与此同时,第一活塞开关锁定第一活塞7,使用者未解锁第一活塞开关时,与第一活塞7 锁定的第一活塞开关阻止第一活塞7在针筒3在滑动。当然,由于第一活塞开关和第一活塞7在针筒3取液前和排液后实现锁定,此时,第一活塞7不必继续向针筒3的前端滑动,因此,第一活塞开关阻止第一活塞7滑动一般指的是阻止第一活塞7在针筒3内朝第二活塞8 滑动。
39.据上可知,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可以利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 带动第二活塞8向远离第一活塞7的方向滑动,这一过程中,第一活塞7受第一活塞开关的约束而静止不动,这导致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之间会产生一定间隙,由于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二者均与针筒3密封装配,前述状态下,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之间产生负压,一旦第一活塞开关解除对第一活塞7的锁定后,第一活塞7在前述负压作用下可以自动朝第二活塞8移动,相应地,安装于针筒3的针头 1就可以在第一活塞7的运动下自动抽取并吸入目标液体,实现自动取液。
40.使用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自动取液时,针头1和针筒3的取液量取决于第一活塞7朝第二活塞8的移动距离,而第一活塞7朝第二活塞8的移动距离取决于第二活塞8的移动距离,第二活塞8的移动距离则取决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转动量。相较于直接抽拉第二活塞8而言,利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和第二活塞8之间的螺旋运动关系可以精确控制第二活塞8的移动距离,换句话说,由第二活塞驱动件i13驱动的第二活塞8可以达到更高的运动精度。当然,为了能够准确识别第二活塞8和第一活塞7的移动距离,该取液器的针筒3设有可用于标定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转动量的第一刻度132,该第一刻度132可以直接标定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转动量,这意味着使用者如需获知第二活塞8和第一活塞7的移动距离,需要对第一刻度132 所对应的读数进行换算。此外,前述第一刻度132也可以直接标定第二活塞8的移动量,相应地,第一刻度132用于间接标定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转动量,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一刻度132所对应的读数直接读取第二活塞8和第一活塞7的移动距离。
41.此外,使用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自动取液时,可以首先操作第二活塞驱动件i13,令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带动第二活塞8移动后,再操纵第一活塞开关,令第一活塞7自动向第二活塞8靠近,由此实现针筒3和针头1自动取液。简而言之,在前述过程中,使用者对该取液器的具体操作体现于转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和打开第一活塞开关,这两个动作均无
需对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直接进行推移,因此有利于简化使用者的取液工序,例如有利于使用者在第一活塞7移动时稳定可靠地持握针筒3,维持针筒3和针头1相对于目标对象的位置关系,避免针筒3和针头1相对于目标对象抖动和偏移。
42.综上,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既可以提高取液精度,又能够简化取液操作,极大的改善了注射器等取液器的使用性能。
4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参考图1、图2、图4和图5,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还设有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与第二活塞8固定连接,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相对于针筒3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的滑动方向相同。可见,第二活塞驱动件i13与第二活塞8的螺旋配合也可以看作是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的螺旋配合。
45.上述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呈套管状,且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的轴端设有弹性缩放口133;上述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穿设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内,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同样也就穿设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 的弹性缩放口133。
46.当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弹性缩放口133处于缩紧状态时,部分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卡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弹性缩放口133内,设于弹性缩放口133的内壁的第一螺纹134和设于第二活塞驱动件 ii10的部分周侧表面的第二螺纹102可以相互旋合,由此实现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二者的螺旋配合,进而实现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和第二活塞8二者的螺旋配合。
47.当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弹性缩放口133处于张开状态时,弹性缩放口133不再卡紧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这就导致设于弹性缩放口 133的内壁的第一螺纹134和设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的第二螺纹102 相互分离,此时,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可以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及其弹性缩放口133内自由穿梭。
48.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控制弹性缩放口133的缩放状态,该取液器设有安装于针筒3、用于驱动弹性缩放口133缩紧和张开的移动开关16。
49.移动开关16用于驱使弹性缩放口133张开和缩紧,显然,弹性缩放口133张开时,弹性缩放口133的径向尺寸增大,导致原本螺旋配合的弹性缩放口13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相互分离,因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可以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穿梭;弹性缩放口133缩紧时,弹性缩放口133的径向尺寸减小,导致弹性缩放口133箍紧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令弹性缩放口13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回到螺旋配合状态,因而利用转动的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可以驱动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和活塞沿针筒3的轴向滑动。
50.移动开关16可以自弹性缩放口133的内侧施加作用力,从而撑开弹性缩放口133,令弹性缩放口133的径向尺寸增大;移动开关16 也可以自弹性缩放口133的外侧施加作用力,从而向弹性缩放口133 的周向外部拉扯弹性缩放口133,令弹性缩放口133的径向尺寸增大。其中,考虑到第二活塞8密封装配于针筒3内,因此第二活塞8不会产生沿针筒3的径向的位移,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与第二活塞8固定连接,因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也无法产生沿针筒3的径向的位移,这就意味着,弹性缩放口133沿周向的任意部位需要同时向外扩张,才能令设于弹性缩放口133的内壁的第一螺纹134和设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的周侧表面的第二螺纹102相互分离。
51.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特征的取液器时,在取液时,使用者可以旋转第二活塞驱动件
i13,此时,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弹性缩放口133 卡紧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可以通过与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的螺旋运动带动第二活塞8向远离第一活塞7的方向滑动,这一过程中,第一活塞7受到第一活塞开关的约束无法在针筒3内的滑动,导致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之间产生间隙并产生负压;随后,使用者操纵第一活塞开关,令第一活塞开关解除对第一活塞7的锁定,此时,第一活塞7在前述负压的作用下在针筒3内滑动,不断靠近第二活塞8,直至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二者再次无缝贴紧。其中,第一活塞7不断靠近第二活塞8的过程也就对应于针筒3和针头1自目标对象抽吸液体的过程。
52.取液时,为了合理限制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的滑动范围,针筒 3的内部可设置第二活塞限位装置11,用于阻止第二活塞8继续朝针筒3的尾端移动。
53.在上述取液过程中,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旋转角度与第二活塞 8、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此二者沿针筒3的轴向的直线位移存在特定对应关系,而解锁后的第一活塞7会产生与第二活塞8相同的直线位移。由此可见,使用者为了通过第一活塞7在针筒3内在的移动而达到抽吸定量液体的目的,可以精准调节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旋转角度。
54.待上述取液过程结束后,使用者可以利用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和移动开关16来驱动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朝针筒3的头部移动,从而达到排液的目的。排液的具体操作如下:
55.使用者操纵移动开关16,利用移动开关16驱使第二活塞驱动件 i13的弹性缩放口133张开,由此解除弹性缩放口13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之间的螺旋配合关系,此时,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可以沿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轴向同时也是针筒3的轴向滑动穿梭;接着,使用者朝第二活塞8推动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令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 带动第二活塞8共同向第一活塞7滑动,这一过程中,由于第一活塞 7与第二活塞8无缝紧贴,导致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第二活塞8和第一活塞7三者同步向针筒3的前端移动。其中,在针筒3内存储有液体的情况下,第一活塞7向针筒3的前端移动时可以实现针筒3和针头1向外排放液体。
56.以下针对弹性缩放口133和移动开关16分别提供一种具体实现方式。
57.可参考图5,针对设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弹性缩放口133,第二活塞驱动件i13沿轴向的两端可包括小轴端和大轴端,小轴端的直径小于大轴端的直径,且小轴端的最小内径就是第二活塞驱动件i13 的最小内径,换句话说,小轴端为渐缩的管口。前述小轴端的管壁设有沿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轴向延伸的管体缝隙,通常,小轴端设有两条以上的管体缝隙。设有管体缝隙的小轴端即为弹性缩放口133,也就是说,设有管体缝隙的小轴端既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向小轴端的周向外侧扩张,也可以撤销前述外力作用力向小轴端的周向内侧回缩。
58.可参考图1和图5,针对移动开关16,其可以穿设并滑动安装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内,移动开关16的滑动方向为第二活塞驱动件i13 的轴向,也就是针筒3的轴向。使用者朝针筒3的前端推动移动开关 16时,移动开关16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内朝小轴端靠近,这一过程中,移动开关16逐渐撑开设有管体缝隙的小轴端,令小轴端向小轴端的周向外侧张开,从而解除小轴端即弹性缩放口133与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之间的螺旋配合关系。相反,当移动开关16向远离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方向移动时,移动开关16逐渐远离小轴端并不再向小轴端施加作用力,小轴端回缩,导致小轴端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恢复螺旋配合关系。在前述移动开关16中,为了保障小轴端的回缩程度,还可以在针筒3和小轴端之间设有具有弹
性的小轴端复位件12,一旦移动开关16不再向小轴端施加作用力时,小轴端既可以依靠自身的弹性实现回缩,也能够依赖小轴端复位件12的弹性作用力实现回缩。小轴端复位件12除了设于针筒3和小轴端之间,还可以穿设于小轴端内。
59.此外,为了改善移动开关16在该取液器中的操作特性,针筒3 内可以设置滑动轨道14和移动开关复位弹簧。其中,滑动轨道14可设置于针筒3的内壁,移动开关16滑动安装于前述滑动轨道14内,使用者朝针筒3的前端推动移动开关16时,滑动轨道14可以约束移动开关16的运动方向,令使用者快速、准确推动移动开关16相对于针筒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做直线运动。移动开关复位弹簧设于针筒3和移动开关16之间,当使用者朝针筒3的前端推动移动开关16 时,移动开关复位弹簧受外力作用而被压缩,待使用者松开移动开关 16后,移动开关复位弹簧在伸展过程中推挤移动开关16朝针筒3的尾端移动。
60.根据上述记载可知,使用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时,为了排液,使用者需要首先朝针筒3的前端推动移动开关16,然后需要朝针筒3 的前端推动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出于简化前述操作的目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中,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可包括设于针筒3外的旋转套柄131,移动开关16可包括设于针筒3外的第一推柄161,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可包括设于针筒3外的第二推柄101;前述旋转套柄131、第一推柄161、第二推柄101三者沿针筒3的轴向依次向外排布,也就是说,沿针筒3的轴向来看,旋转套柄 131更加靠近该取液器的中间位置,第二推柄101更加靠近该取液器的端部;与此同时,第一推柄161在针筒3的径向的最大投影尺寸大于第二推柄101在针筒3的径向的最大投影尺寸。
61.使用者捏握并转动旋转套柄131时,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相对于针筒3定轴旋转,从而利用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弹性缩放口13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的螺旋配合关系驱动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滑动,令第二活塞8远离第一活塞7。
62.使用者按压第一推柄161时,移动开关16沿针筒3的轴向向针筒3内移动,这一过程中,移动开关16逐渐撑开第二活塞驱动件i13 的弹性缩放口133,导致弹性缩放口13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的螺旋配合关系解除,使得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可以在针筒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内滑动。
63.当使用者解除弹性缩放口13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的螺旋配合关系后,使用者按压第二推柄101,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沿针筒3的轴向向针筒3内移动,这一过程中,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第二活塞 8和第一活塞7三者同步向针筒3的前端移动,使得针筒3和针头1 可以排出储存于针筒3内的液体。
64.使用者需要按照上述多个步骤依次操纵该取液器。由于旋转套柄 131、第一推柄161和第二推柄101三者沿针筒3的轴向依次向外排布,而捏握和选拧旋转套柄131的过程与分别按压第一推柄161和第二推柄101的过程相对独立,因此,使用者可以双手操作该取液器,此时第一推柄161和第二推柄101的位置对旋转套柄131的使用过程不会造成明显的干扰,换言之,使用者可以方便、精确地旋拧旋转套柄131。相较之下,按压第一推柄161和按压第二推柄101这两个动作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为了方便、快速地实现排液,使用者大多单手操作,对此,由于第一推柄161在针筒3的径向上的投影尺寸大于第二推柄101 在针筒3的径向上的投影尺寸,因此,使用者可以利用拇指和无名指捏握针筒3,然后分别利用食指和中指先后按压第一推柄161和第二推柄101,按压第一推柄161时,第二推柄101不会对此造成明显的干扰,使用者可以准确、稳定地相第一推柄161施加作用力。
65.在本技术所提供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针筒3可以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设于针筒3内,例如图1所示的限位杆 9,用于阻碍第二活塞8、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二者中至少一者相对于针筒3旋转,由于第二活塞8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固定连接,因此,第一限位部约束第二活塞8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二者之一的旋转自由度,也就能够约束第二活塞8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二者中另外一者的旋转自由度;第二限位部设于针筒3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13之间,用于阻碍第二活塞驱动件i13沿针筒3的轴向移动,即用于约束第二活塞驱动件i13沿针筒3的轴向的移动自由度。由此可见,针筒3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对第二活塞8、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13进行运动约束,令第二活塞8和第二活塞驱动件ii10 此二者仅能够沿针筒3的轴向移动,不能相对于针筒3旋转,同时令第二活塞驱动件i13仅能够相对于针筒3旋转,不能沿针筒3的轴向移动。
66.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在本技术所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塞开关4可包括驱动杆41和钩杆42;驱动杆41穿设且滑动密封于针筒3,因此,部分驱动杆41位于针筒3内,部分驱动杆41位于针筒3外,位于针筒3内的部分驱动杆41用于操纵第一活塞7的锁定和解锁,位于针筒3外的部分驱动杆41可供使用者按压操纵;钩杆 42设于针筒3内,钩杆42与第一活塞7勾挂连接以实现锁定第一活塞7,钩杆42与第一活塞7解除勾挂状态以实现解锁第一活塞7。在此实施例中,驱动杆41的杆端与钩杆42相抵,因此,当使用者按压驱动杆41时,驱动杆41朝钩杆42运动并推挤钩杆42,导致钩杆42 朝第一方向翻转,这会导致钩杆42与第一活塞7接触勾挂状态。
67.举例来说,钩杆42通过支杆45定位安装于针筒3内,钩杆42 设有钩部i421,第一活塞7设有钩部ii71,当使用者未操纵驱动杆41 时,驱动杆41和钩杆42各自处于各自的初始位置,此时,钩杆42 的钩部i421与第一活塞7的钩部ii71相互勾挂,钩杆42可以阻止第一活塞7朝第二活塞8移动。当使用者按压驱动杆41时,位于针筒3 内的驱动杆41的杆端推挤钩杆42,导致钩杆42朝第一方向翻转,进而导致原本相互勾挂的钩部i421和钩部ii71彼此脱离,此时,钩杆 42及其钩部i421不再限制第一活塞7及其钩部ii71在针筒3内的移动。简而言之,钩部i421和钩部ii71的勾挂状态对应于第一活塞7 的锁定状态,钩部i421和钩部ii71的分离状态对应于第一活塞7的解锁状态。
6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中,第一活塞开关4还包括设于针筒的筒壁和钩杆42之间的驱动杆复位弹簧43和设于筒壁和第一活塞7之间的第一活塞驱动弹簧44,正如驱动杆复位弹簧43和第一活塞驱动弹簧44的命名,前述驱动杆复位弹簧43用于实现钩杆42和驱动杆41的复位,前述第一活塞驱动弹簧44用于驱动第一活塞7在针筒3内移动。
69.驱动杆复位弹簧43用于在松开第一活塞开关4时牵拉钩杆42朝第二方向翻转,其中,第二方向与前文提及的第一方向互为反向。可见,当使用者操纵第一活塞开关4时,驱动杆复位弹簧43处于拉伸状态,因此,一旦使用者松开第一活塞开关4,则驱动杆复位弹簧43会自动回缩。处于回缩状态的驱动杆复位弹簧43牵拉钩杆42朝第二方向翻转,令钩杆42复位,与此同时,钩杆42复位时也会向驱动杆41 施加作用力,实现驱动杆41复位。
70.第一活塞驱动弹簧44用于在解锁第一活塞7时推动第一活塞7 向第二活塞8移动,当第一活塞7与第一活塞开关4锁定时,第一活塞开关4阻止第一活塞7在针筒3内移动,此时,第一活塞驱动弹簧 44处于压缩状态,因此,一旦第一活塞7和第一活塞开关4解锁时,则
第一活塞驱动弹簧44会自动伸展。处于伸展状态的第一活塞驱动弹簧44推动第一活塞7向第二活塞8移动,根据上文记载可知,当第一活塞开关4解锁第一活塞7时,第一活塞7会受到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之间的负压而朝第二活塞8移动,再结合此处第一活塞驱动弹簧44对第一活塞7的推动作用可知,第一活塞7朝第二活塞8移动时,其动力一部分来源于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之间的负压,一部分来源于第一活塞驱动弹簧44对第一活塞7的推挤作用。
71.上述实施例中,该取液器并非一次性用品,换言之,该取液器往往可以反复使用,因此,为了在解锁第一活塞7和第一活塞开关4后快速、方便地将第一活塞7和第一活塞开关4再次锁定,在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一活塞开关4的钩部i421具有朝向第一活塞7的钩部ii71的导向斜面,当钩部ii71朝钩部i421移动时,钩部ii71逐渐接触并贴合于前述导向斜面滑动,与此同时,钩杆42 及其钩部i421受到钩部ii71的作用力而朝第一方向翻转,这会导致钩部ii71朝针筒3的前端越过钩部i421,此过程中钩部i421和钩部 ii71二者相互分离,钩杆42及其钩部i421不再受到钩部ii71的作用力,在驱动杆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钩杆42及其钩部i421自动朝第二方向翻转,由此实现钩部i421和钩部ii71再次勾挂,也就实现了第一活塞7和第一活塞开关4再次锁定。
72.此外,在本技术所提供的部分实施例中,针筒3不仅设有第一刻度132,还设有第二刻度31。根据前文记载可知,第一刻度132用于标定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旋转角度,进而标定第二活塞8在针筒3 内的滑动距离,而此处的第二刻度31沿针筒3的轴向分布且对应于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所在位置,可以用于标定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任意一者的滑动距离,从而标定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的相对运动距离。由此可见,使用者既可以通过读取第一刻度132的示数来获知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的滑动距离,进而获知该取液器的取液量,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读取第二刻度31的示数来获知第一活塞7和/或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的滑动距离,进而获知该取液器的取液量。
73.使用该取液器中,从理论上,针筒3和针头1的取液量既对应于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的滑动距离,也对应于第一活塞7在针筒3内的滑动距离,但考虑到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实际装配效果无法达到设计时的理想状态,因此,利用第一活塞开关4解锁第一活塞7后,第一活塞7在针筒3内的滑动距离可能会小于第二活塞8的滑动距离,此时,针筒3和针头1的实际取液量取决于因第一活塞7朝第二活塞8 移动而导致二者之间消除的针筒3的容积。此外,第一活塞7和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的滑动距离也可以用于标定该取液器的排液量。为此,使用者根据具体场合和操作需求综合考虑第一刻度132和第二刻度31的读数,能够更为准确地获知该取液器的取液量和排液量。
74.上述第一刻度132的最小分度值小于第二刻度31的最小分度值,例如,第二刻度31的最小分度值可以为1mm,而第一刻度132的最小分度值可以是0.5mm、0.1mm或者更小的数值。当然,前述列举的三个数值的单位也可以为ml,即第一刻度132和第二刻度31均用于直接标定该取液器的取液量和排液量,此时,第一刻度132和第二刻度31可以用于间接标定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旋转角度、第二活塞8 和第一活塞7二者的滑动距离。
75.第一刻度132对应于第二活塞驱动件i13的旋转角度,因此,较之于用于标定直线距离的第二刻度31而言,第一刻度132的最小分度值可以更小,换句话说,第一刻度132的精度可以更高。
76.在本技术提供的部分实施例中,第二活塞驱动件i13及其旋转套柄131每转动一
周,第二活塞8在针筒3内移动一个最小刻度,因此,若设于针筒3的第二刻度31的最小分度值为0.01ml,而与旋转套柄 131对应的第一刻度132将圆周10等分,则第一刻度132的最小分度值即为0.001ml。
77.综上,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可以实现高精度、量化式自动抽取目标液体,整个操作流程中,不同动作能够合理适应于使用者的行为方式,因此操作更为便捷、高效、安全和可靠。
78.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取液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