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头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73925发布日期:2022-09-28 01:3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头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头圈。


背景技术:

2.脑出血的年发病率为60-80%每10万人,小脑出血占10%,小脑出血位置比较特殊,一旦出血形成脑内血肿,并且会迅速压迫脑干,使患者产生严重的症状。
3.临床上常进行手术治疗,术区位于后枕部,长约10cm,术后平卧位会压迫术区,导致患者的血液供应较差,容易形成脑脊液漏,重则发生后枕部压力性损伤;侧卧位时,压迫外耳廓,极易发生耳廓压力性损伤,小脑本身病变如果处理及时,若不影响生命中枢,一般术后较好;如果因为术区局部护理不当,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增加感染机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甚至发生脓毒败血症危及患者的生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头圈,利用凹凸不平的顶部接触面缓解了后枕术区皮肤的受压,保证了患者术区的血流供应,且避免睡觉时因不自觉翻身导致的术区部分脱离伤口置放孔内侧,也使得在头圈本体放置时更加稳定,避免使用者更换体位时导致头圈本体发生偏移,为患者术区的良好恢复提供可靠保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头圈,包括头圈本体,所述头圈本体的边缘处呈环形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弧折部,且头圈本体的中部设置有伤口部置放孔,所述伤口部置放孔的内壁连接有硅胶圈,所述头圈本体的顶部位于硅胶圈的外侧呈环形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凸起部,任意相邻的两个凸起部之间均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头圈本体的一端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一束带,所述第一束带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魔术贴母面,所述头圈本体的另一端部外侧壁对应第一束带所在的一侧位置处连接有第二束带,所述第二束带的端部外表面对应魔术贴母面的内侧设置有魔术贴公面,所述头圈本体的底部连接有防滑带,所述防滑带的底部外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防滑凸粒。
6.进一步地,所述头圈本体由透气棉布套和弹性填充物组成,所述透气棉布套套接在弹性填充物的外部,所述弹性填充物为一种乳胶材质。
7.进一步地,所述硅胶圈与伤口部置放孔的内壁之间通过粘接固定或缝合固定。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束带的端部与头圈本体的外壁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所述魔术贴母面的边缘处与第一束带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束带的一端与头圈本体的外壁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所述魔术贴公面的边缘处与第二束带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硅胶圈的直径在6-7cm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防滑带与头圈本体的底部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所述防滑凸粒为一种橡胶材质的构件,且防滑凸粒通过热熔胶粘接固定在防滑带的底部。
1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解决术区皮肤压力的头圈,主要用于神经外科小脑出血术后,有效的缓解了术后术区皮肤的压迫,保证了术区皮肤血液供应,在患者侧卧位时,对外耳廓给予悬空,避免了外耳廓的压力性损伤,精心有效的皮肤护理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其中,头圈本体由透气棉布套和弹性填充物组成,便于使头圈本体的表面透气性能良好,且内部弹性填充物方便使用者使用时头部更加舒适,头圈本体的顶部由若干个凸起部和凹陷部间隔交错组成,利用凹凸不平的顶部接触面缓解了后枕术区皮肤的受压,保证了患者术区的血流供应,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的设计,利用魔术贴进行粘接,能够方便使用者在平卧时固定在额头部,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避免睡觉时因不自觉翻身导致的术区部分脱离伤口置放孔内侧,且头圈本体底部的防滑设计,缓解了因体位原因枕头滑落,提高了头圈的依从性,也使得在头圈本体放置时更加稳定,避免使用者更换体位时导致头圈本体发生偏移,为患者术区的良好恢复提供可靠保证。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5.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头圈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20.图中:1、头圈本体;2、弧折部;3、伤口部置放孔;4、硅胶圈;5、凸起部;6、凹陷部;7、第一束带;8、魔术贴母面;9、第二束带;10、魔术贴公面;11、防滑凸粒;12、防滑带;101、透气棉布套;102、弹性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参照说明书附图1-4所示的一种新型头圈,包括头圈本体1,头圈本体1的边缘处呈环形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弧折部2,且头圈本体1的中部设置有伤口部置放孔3,伤口部置放孔
3的内壁连接有硅胶圈4,头圈本体1的顶部位于硅胶圈4的外侧呈环形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凸起部5,任意相邻的两个凸起部5之间均设置有凹陷部6,头圈本体1的一端部外侧壁连接有第一束带7,第一束带7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魔术贴母面8,头圈本体1的另一端部外侧壁对应第一束带7所在的一侧位置处连接有第二束带9,第二束带9的端部外表面对应魔术贴母面8的内侧设置有魔术贴公面10,头圈本体1的底部连接有防滑带12,防滑带12的底部外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防滑凸粒11。
23.如附图1-4所示,头圈本体1由透气棉布套101和弹性填充物102组成,透气棉布套101套接在弹性填充物102的外部,弹性填充物102为一种乳胶材质,便于使头圈本体1的表面透气性能良好,且内部弹性填充物102方便使用者使用时头部更加舒适。
24.如附图1-2所示,硅胶圈4与伤口部置放孔3的内壁之间通过粘接固定或缝合固定,便于硅胶圈4的连接固定。
25.如附图1-3所示,第一束带7的端部与头圈本体1的外壁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魔术贴母面8的边缘处与第一束带7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便于第一束带7和魔术贴母面8的连接。
26.如附图1-3所示,第二束带9的一端与头圈本体1的外壁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魔术贴公面10的边缘处与第二束带9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便于第二束带9和魔术贴公面10的连接。
27.如附图1-2所示,硅胶圈4的直径在6-7cm之间,便于在使用者采用平卧位时,术区伤口置于硅胶圈4内侧的伤口部置放孔3,侧卧位时,耳朵能够置于伤口部置放孔3内。
28.如附图2所示,防滑带12与头圈本体1的底部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防滑凸粒11为一种橡胶材质的构件,且防滑凸粒11通过热熔胶粘接固定在防滑带12的底部,便于在头圈本体1放置时更加稳定,避免使用者更换体位时导致头圈本体1发生偏移。
29.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解决术区皮肤压力的头圈,头圈本体1由透气棉布套101和弹性填充物102组成,透气棉布套101套接在弹性填充物102的外部,弹性填充物102为一种乳胶材质,便于使头圈本体1的表面透气性能良好,且内部弹性填充物102方便使用者使用时头部更加舒适,且头圈本体1的顶部由若干个凸起部5和凹陷部6间隔交错组成,利用凹凸不平的顶部接触面缓解了后枕术区皮肤的受压,保证了患者术区的血流供应,第一束带7和第二束带9的设计,利用魔术贴进行粘接,能够方便使用者在平卧时固定在额头部,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避免睡觉时因不自觉翻身导致的术区部分脱离伤口置放孔3内侧,且头圈本体1底部的防滑设计,缓解了因体位原因枕头滑落,提高了头圈的依从性,进而便于在头圈本体1放置时更加稳定,避免使用者更换体位时导致头圈本体1发生偏移,为患者术区的良好恢复提供可靠保证。
30.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31.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