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手术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69240发布日期:2022-12-31 11:4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腔手术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引流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腹腔手术引流管。


背景技术:

2.腹腔手术引流管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能及时把手术时组织损伤后的渗出物引流出来,减轻腹腔张力和减少腹腔炎症发生几率,也可以通过对引流出来的腹腔积液进行化验来进一步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另外,引流管还经常搭配进液管使用,进液管用于方便注入药物进行术后腹腔灌洗。
3.现有的腹腔手术引流管包括引流管、外管和进液管,引流管插入外管中,进液管与外管一体并排设置,在外管的近端上侧面开设一斜管作为进液管入口,进液管的前端与引流管的前端是平齐的,进液管中注入腹腔的药物很快会到达引流管入口被引流出体外,导致进液管内药物在患者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减轻药物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腹腔手术引流管,能调整进液管到达腹腔的深度,进而调节进液管中药物在腹腔中停留的时间,增强进液管中药物对术后腹腔内部的作用效果,使患者术后恢复的更快更好。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腹腔手术引流管,包括外管、进液管、引流管和卡接件,所述外管上并排设有进液通孔和引流通孔,所述进液管滑动插入所述进液通孔内,所述引流管滑动插入所述引流通孔内,所述卡接件下端与所述外管上端卡接,所述卡接件上端分别与所述进液管和引流管卡接。
7.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的底部侧面设有至少一个的出液侧孔。
8.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引流通孔底部侧面设有至少三个的进液侧孔,至少三个的所述进液侧孔至少朝向三个不同方向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外管为透明管,所述进液管上设有第一位置基准线,所述引流管上设有第二位置基准线,所述第一位置基准线到所述进液管下端的距离与所述第二位置基准线到所述引流管下端的距离相等。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位置基准线到进液管下端的距离与所述外管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位置基准线到所述引流管下端的距离与所述外管的长度相同。
11.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上在所述第一位置基准线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第一刻度线,所述引流管在所述第二位置基准线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第二刻度线。
12.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俯视投影形状为“8”字形,所述卡接件下端的俯视投影形状为“3”字形,所述卡接件的下端包裹所述外管多半的轮廓。
13.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为直通软管结构,所述卡接件的上端设有第一c形卡环,所述卡接件通过所述第一c形卡环包裹所述进液管多半的圆形轮廓。
14.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为直通软管结构,所述卡接件的上端设有第二c形卡环,所述卡接件通过所述第二c形卡环包裹所述引流管多半的圆形轮廓。
15.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塞,当不需要进液管时,将所述密封塞塞在所述外管的进液通孔上端口内。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外管与患者皮肤接触,不用来回抽拉,减轻患者痛苦,卡接件用于在进液管和引流管不调节位置的时候,将进液管和引流管卡接在外管上,防止进液管和引流管位置变动,进液管在进液通孔内的位置可调节,引流管在引流通孔内的位置可调节,也就是可调节外管末端处进液管相对于引流管的位置,进而可调节进液管中药物在腹腔中停留的时间,增强进液管中药物对术后腹腔内部的作用效果,使患者术后恢复的更快更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腹腔手术引流管的立体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腹腔手术引流管中外管的立体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腹腔手术引流管中进液管的立体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腹腔手术引流管中引流管的立体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腹腔手术引流管中卡接件的立体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腹腔手术引流管中密封塞的立体图。
23.标号说明:
24.1、外管;2、进液管;3、引流管;4、卡接件;5、密封塞;
25.11、进液通孔;12、引流通孔;13、进液侧孔;
26.21、第一位置基准线;22、第一刻度线;23、出液侧孔;
27.31、第二位置基准线;32、第二刻度线;
28.41、第一c形卡环;42、第二c形卡环。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30.请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为:
31.一种腹腔手术引流管3,包括外管1、进液管2、引流管3和卡接件4,所述外管1上并排设有进液通孔11和引流通孔12,所述进液管2滑动插入所述进液通孔11内,所述引流管3滑动插入所述引流通孔12内,所述卡接件4下端与所述外管1上端卡接,所述卡接件4上端分别与所述进液管2和引流管3卡接。
32.进液管2与进液通孔11之间间隙配合,可实现进液管2能在进液通孔11内上下滑动,引流管3与引流通孔12之间间隙配合,可实现引流管3能在引流通孔12内上下滑动,进液管2与引流管3在外管1内的插入深度均可调节,这样可调节进液管2相对于引流管3的距离,在实际使用中,外管1与患者皮肤接触并用粘贴固定件与皮肤连接,防止外管1上下滑动,从而保护患者皮肤周围组织,当进液管2的下端口低于引流管3的下端口,则进液管2中的药物可在患者腹腔内停留一段时间后才到达引流管3,从而能增强进液管2中药物对术后腹腔内
部的作用效果,进液管2下端口低于引流管3下端口越多,药物在患者腹腔中停留的时间越多。
33.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2的底部侧面设有至少一个的出液侧孔23。使药物不仅能从进液管2底部端口流出,还能从底部侧面的出液侧孔23流出,使患者组织能被冲洗的面积更大。优选地,所述出液侧孔23的数量为至少四个,分别朝向进液管2底部四个不同的侧面。
34.进一步的,所述外管1的引流通孔12底部侧面设有至少三个的进液侧孔13,至少三个的所述进液侧孔13至少朝向三个不同方向设置,使腹腔积液不仅能从引流通孔12下端口进入引流管3内,还可从引流通孔12侧面的进液侧孔13进入引流管3内。
35.进一步的,所述外管1为透明管,所述进液管2上设有第一位置基准线21,所述引流管3上设有第二位置基准线31,所述第一位置基准线21到所述进液管2下端的距离与所述第二位置基准线31到所述引流管3下端的距离相等。
36.在进液管2上的第一位置基准线21与引流管3上的第二位置基准线31平齐,使通过第一位置基准线21之间的相对位置,可在患者体外肉眼观察出进液管2下端口相对于引流管3下端口的位置关系,进而便于在患者体外快速方便的调节进液管2和引流管3的相对位置。
3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位置基准线21到进液管2下端的距离与所述外管1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位置基准线31到所述引流管3下端的距离与所述外管1的长度相同。通过第一位置基准线21相对于外管1上端的距离,可调节进液管2伸出外管1的长度,通过第二位置基准线31相对于外管1上端的距离,可调节引流管3缩在外管1内的位置。
38.当然,在外管1侧壁上设置第三位置基准线,第三位置基准线到外管1下端的距离与第一位置基准线21到进液管2下端的距离相同,这样通过第三位置基准线查看第一位置基准线21和第二位置基准线31的偏离位置,来替代通过外管1上端口查看第一位置基准线21和第二位置基准线31的偏离位置也是可以的。
39.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2上在所述第一位置基准线21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第一刻度线22,所述引流管3在所述第二位置基准线31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第二刻度线32。通过第一刻度线22和第二刻度线32能准确查看第一位置基准线21与偏离第二位置基准线31的距离,从而准确读数出进液管2下端与引流管3下端的距离差。
40.进一步的,所述外管1的俯视投影形状为“8”字形,所述卡接件4下端的俯视投影形状为“3”字形,所述卡接件4的下端包裹所述外管1多半的轮廓。外管1的俯视投影形状为“8”字形,使外管1在制作是壁厚均匀;卡接件4下端的俯视投影形状为“3”字形,所述卡接件4的下端包裹所述外管1多半的轮廓,卡接件4通过外形尺寸实现卡接固定在外管1外部,安装使用快速便捷。
41.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2为直通软管结构,所述卡接件4的上端设有第一c形卡环41,所述卡接件4通过所述第一c形卡环41包裹所述进液管2多半的圆形轮廓。进液管2为直通软管,方便与输液管连接,也可防止戳伤患者体内组织。卡接件4通过第一c形卡环41快速便捷的实现对进液管2的卡接连接,用手拨开第一c形卡环41的开口,即可实现进液管2插入外管1深度的调节,操作便捷。
42.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3为直通软管结构,所述卡接件4的上端设有第二c形卡环42,所述卡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c形卡环42包裹所述引流管3多半的圆形轮廓。引流管3为直
通软管,方便与引流罐直接连接。卡接件4通过第二c形卡环42快速便捷的实现对引流管3的卡接连接,用手拨开第二c形卡环42的开口,即可实现引流管3插入外管1深度的调节,操作便捷。
43.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塞5,当不需要进液管2时,将所述密封塞5塞在所述外管1的进液通孔11上端口内。
44.工作时,引流管3与引流通孔12之间的间隙、进液管2与进液通孔11之间的间隙作为腹腔手术引流管3的进气通道。引流管3在引流通孔12内上下可滑动,主要作用是由于手术后会有一些手术残余组织或者胃内食物残渣遗留在腹腔内,当这些被遗留的物体引起引流管3下端口堵塞的情况下,能将引流管3再外管1内上下推动或者拔出引流管3下端,来使引流管3引流通畅。
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腹腔手术引流管3,进液管2和引流管3相对于外管1的位置均可调,能保护患者伤口周围组织,能通引流管3,还能调节进液药物作用于腹腔内的时间,增强药物作用于患者组织的效果,通过第一位置基准线21和第二位置基准线31能快速方便调节进液管2和引流管3插入外管1的深度,通过卡接件4能将进液管2与引流管3与外管1连接起来,也能方便进液管2与引流管3的插入深度调节,操作便捷。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