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话瓣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19092发布日期:2022-12-20 22:10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说话瓣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说话瓣膜。


背景技术:

2.气管切开术是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和硅胶套管,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分泌物滞留所致呼吸困难的常见手术。气管切开会导致言语、吞咽、呼吸、嗅觉等多方面功能障碍,从而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说话瓣膜作为单向通气阀可恢复闭合的上呼吸道及正常的呼吸模式、重塑声门下压力,在使用时衔接于气管套管处,从而有利于改善言语功能、减少渗漏及误吸等。
3.说话瓣膜一般包括通气管、安装于通气管一侧的导气盖以及设置于通气管与导气盖之间用于导通/闭合通气管的硅胶膜,通过硅胶膜使得说话瓣膜对患者的气管进行单向通气,目前,导气盖呈水平布置的圆盘状,且导气盖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气孔。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该导气盖对空气的引入和导向的效果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说话瓣膜对气体的引入效果和对气体的导向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说话瓣膜。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说话瓣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说话瓣膜,包括通气管、安装于所述通气管一侧的导气盖以及设置于所述通气管与所述导气盖之间的硅胶膜;所述通气管在所述硅胶膜的周沿处开设有用于供气体流入的通气通道,所述导气盖朝向所述通气管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硅胶膜的周沿密封抵靠的密封凸部;所述导气盖远离所述通气管的一侧设置有导气锥面,所述导气盖上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通气管连通的导气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患者使用说话瓣膜时,说话瓣膜衔接于气管套管处,当患者进行吸气时,气体从导气盖流入,气体将硅胶膜的周沿顶开,使得气体可以从通气管的通气通道流入;当患者进行呼气时,硅胶膜在气体的驱动下始终具有与密封凸部密封抵接的趋势,由此实现说话瓣膜对气体的单向导通,从而可恢复闭合的上呼吸道及正常的呼吸模式等;导气盖上设置有导气锥面,气体通过导气盖上的导气孔流入,从而可提高导气盖对气体的引入效果,提高对气体的导向性。
9.优选的,所述导气盖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导气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气盖上间隔开设有多个导气孔,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导气盖对气体的引入量,提高导气盖对气体的引入效果。
11.优选的,所述导气孔在所述导气盖上沿周向均匀布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气孔在导气盖上沿周向均匀布置,当导气盖导入气体时,可使得气体通过均匀布置的导气孔均匀流至通气管内,从而可提高气体流入的均匀性,使得气体较均匀地通过说话瓣膜流入气管套管内。
13.优选的,所述通气管朝向所述导气盖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硅胶膜抵靠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上开设有与所述通气管连通的通气孔;所述定位件朝向所述导气盖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柱,所述导气盖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定位凸柱卡接的定位凹槽,所述硅胶膜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定位凸柱穿设的定位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组装说话瓣膜时,硅胶膜置于定位件朝向导气盖的一侧,定位件上的定位凸柱穿过硅胶膜上的定位孔卡入导气盖上的定位凹槽内,从而可通过定位件对硅胶膜进行限位,使得硅胶膜较稳定地安装在定位件和导气盖之间。
15.优选的,所述定位件包括连接于所述通气管两侧管壁的连接横梁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横梁上用于供所述硅胶膜抵靠的定位环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横梁可提高定位件与通气管连接的稳定性,定位环部抵靠在硅胶膜的一侧,从而可使硅胶膜较稳定地呈展开状安装在定位件和导气盖之间。
17.优选的,所述定位环部包括多个同轴间隔布置的抵接环。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环部抵靠在硅胶膜的一侧,使得定位环部的抵接环抵靠在硅胶膜的一侧,从为可进一步提高定位件对硅胶膜的限位效果,进一步提高硅胶膜安装的稳定性。
19.优选的,所述通气管朝向所述导气盖的一侧边沿处设置有限位凸环,所述导气盖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限位凸环卡入的限位环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组装说话瓣膜时,通气管的限位凸环与导气盖上的限位环槽固定配合,从而可对通气管和导气盖起到限位作用,由此可提高导气盖与通气管安装的稳定性,降低导气盖从通气管上滑落的情况发生。
21.优选的,所述通气管远离所述导气盖的一侧端面上开设有用于供气管套管插入的连接插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气管上开设的连接插槽可方便气管套管与说话瓣膜的组装,从而可提高气管套管与说话瓣膜安装的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本技术包括通气管、导气盖和硅胶膜,导气盖上设置有导气锥面,且导气盖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气孔,气体通过导气盖上的导气孔流入,从而可提高导气盖对气体的引入效果,提高对气体的导向性;
25.2.本技术的通气管的一侧设置有定位件,定位件上的定位凸柱穿过硅胶膜上的定位孔卡入导气盖上的定位凹槽内,从而可通过定位件对硅胶膜进行限位;
26.3.本技术的定位件包括连接横梁和定位环部,连接横梁可提高定位件与通气管连接的稳定性,定位环部抵靠在硅胶膜的一侧,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硅胶膜安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说话瓣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说话瓣膜的整体剖面图。
29.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说话瓣膜的整体爆炸示意图一。
30.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说话瓣膜的整体爆炸示意图二。
31.附图标记说明:1、通气管;11、通气通道;12、定位件;121、连接横梁;122、定位环
部;123、抵接环;13、通气孔;14、定位凸柱;15、限位凸环;16、连接插槽;2、导气盖;21、密封凸部;22、定位凹槽;23、限位凹槽;24、导气锥面;25、导气孔;3、硅胶膜;31、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说话瓣膜。参见图1和图2,说话瓣膜包括通气管1、安装于通气管1一侧的导气盖2以及设置于通气管1与导气盖2之间的硅胶膜3。
34.参见图2和图3,通气管1在硅胶膜3的周沿处开设有用于供气体流入的通气通道11,导气盖2朝向通气管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供硅胶膜3周沿密封抵靠的密封凸部21。在本实施例中,通气管1的截面呈圆形,硅胶膜3呈圆形片状,导气盖2的截面也呈圆形,从而使得密封凸部21为环状凸起。从而通过硅胶膜3对气体实现单向的导通作用。
35.参见图2和图3,通气管1朝向导气盖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供硅胶膜3抵靠的定位件12,定位件12上开设有与通气管1连通的通气孔13。定位件12朝向导气盖2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柱14,导气盖2上开设有用于供定位凸柱14卡接的定位凹槽22,硅胶膜3上开设有用于供定位凸柱14穿设的定位孔31。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凸柱14设置在定位件12的轴心处,定位凹槽22开设于导气盖2的轴心处,定位孔31也开设于硅胶膜3的中心处。组装说话瓣膜时,硅胶膜3置于定位件12朝向导气盖2的一侧,定位件12上的定位凸柱14穿过硅胶膜3上的定位孔31卡入导气盖2上的定位凹槽22内,从而可通过定位件12对硅胶膜3进行限位,使得硅胶膜3较稳定地安装在定位件12和导气盖2之间。
36.参见图3,定位件12包括连接于通气管1两侧管壁的连接横梁121以及设置在连接横梁121上用于供硅胶膜3抵靠的定位环部122。定位件12与通气管1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12与通气管1为一体成型。从而可通过连接横梁121提高定位件12与通气管1连接的稳定性,定位环部122抵靠在硅胶膜3的一侧,从而可使得硅胶膜3较稳定地呈展开状安装在定位件12和导气盖2之间。
37.参见图3,定位环部122包括多个同轴间隔布置的抵接环123。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环部122设置呈两个同轴间隔布置在连接横梁121上的抵接环123,抵接环123之间均设置有通气空隙,使得通气空隙构成用于供气体流入通气管1内的通气孔13。当硅胶膜3安装在定位件12和导气盖2之间时,抵接环123抵靠在硅胶膜3的一侧,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定位件12对硅胶膜3的限位效果,进一步提高硅胶膜3安装的稳定性。
38.参见图2,通气管1朝向导气盖2的一侧边沿处设置有限位凸环15,导气盖2上开设有用于供限位凸环15卡入的限位环槽。组装说话瓣膜时,限位凸环15和限位环槽可起到预固定的作用,从而可方便后续通过焊接或胶黏等方式对通气管1和导气盖2进行固定。限位凸环15和限位环槽的固定配合可对通气管1和导气盖2起到限位作用,由此可提高通气管1和导气盖2安装的稳定性。
39.参见图3,导气盖2远离通气管1的一侧设置有导气锥面24,导气盖2上开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且与通气管1连通的导气孔25。导气盖2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导气孔25,在本实施例中,导气盖2上沿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八个导气孔25,且导气孔25呈同轴分散状布置。从而通过导气孔25对气体进行较稳定、较均匀地引入,从而可提高气体流入的均匀性和导向性,提高导气盖2对气体的引入效果。
40.参见图4,通气管1远离导气盖2的一侧端面上开设有用于供气管套管插入的连接插槽16。从而可方便气管套管与说话瓣膜的组装,可提高气管套管与说话瓣膜安装的稳定性。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说话瓣膜的实施原理为:
42.患者使用说话瓣膜时,说话瓣膜衔接于气管套管的一端,当患者进行吸气时,气体从导气盖2流入,气体将硅胶膜3的周沿顶开,使得气体可以从硅胶膜3周沿处的通气通道11流入。当患者进行呼气时,硅胶膜3在气体的驱动下始终具有与密封凸部21密封抵接的趋势,由此实现说话瓣膜对气体的单向导通,从而可恢复闭合的上呼吸道及正常的呼吸模式等生理功能。导气盖2上设置的导气锥面24,使得气体通过导气盖2上的导气孔25流入,可提高导气盖2对气体的引入效果,提高对气体的导向性。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