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压式急救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7934发布日期:2022-11-18 21:4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压式急救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压式急救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战创伤急救治疗措施中,对于出血患者,及时止血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技术,现有的急救装置已广泛配备于急救箱,大大提高了战创伤急救的成功率。
3.但现有的止血装置仍存在以下缺点:1、止血装置主要为压迫填塞方式,目前使用局部绷带加压等装置,在四肢的伤情时便于缠绕,效果显著,但对于躯干颈部等部位的出血,缠绕不便,加压效果不理想,止血效果欠佳,影响急救成功率。2、目前躯干部位出血时,止血装置往往需要他人帮助完成,而在单人战创伤急救止血时,操作困难,往往耽误抢救时机。3、目前有些止血夹、止血缝合等装置,虽能有效止血,专业性较强,不便于普通人员操作,不便于快捷止血。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亟需对现有的止血装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压式急救止血装置。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压式急救止血装置,包括止血加压组件以及用于初步固定的弹性带体,所述弹性带体连接于止血加压组件上,沿着所述弹性带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紧固的非弹性固定带,且非弹性固定带与止血加压组件相连接,所述非弹性固定带位于弹性带体的外侧,所述止血加压组件位于弹性带体的内侧。
6.进一步,所述止血加压组件包括,依次层叠于弹性带体和非弹性固定带内侧的可塑性加压层、气囊加压层,以及无菌辅料层;所述气囊加压层固定于可塑性加压层内表面,可对伤口局部进一步加压止血;所述无菌辅料层固定连接于气囊加压层的内表面,用于直接填塞压迫伤口。
7.进一步,所述弹性带体,为环形松紧带,所述可塑性加压层连接于环形松紧带的内侧表面。
8.此外,所述弹性带体,还可以是两条对称连接于可塑性加压层两侧的条状松紧带;两条所述条状松紧带远离止血加压组件的一端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粘贴扣。
9.进一步,所述非弹性固定带沿着弹性带体的长度方向固定于可塑性加压层的外表面,所述止血加压组件位于非弹性固定带的中部,且非弹性固定带的两端为自由端。
10.更进一步,所述非弹性固定带的一端连接有扣环,另一端设置为魔术粘贴扣带,当止血加压组件再次加压固定时,弹性固定带环绕于弹性带体的外侧,两端的扣环与魔术粘贴扣带配合紧固并固定。
11.此外,所述非弹性固定带,还可以是旋压止血带,将旋压止血带沿着弹性带体的长度方向固定于可塑性加压层的外表面,且旋压止血带位于弹性带体的外侧。
12.进一步,所述可塑性加压层,为高分子急救夹板。
13.进一步,所述气囊加压层,包括固定于可塑性加压层内侧的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
囊的充气咀上通过充气管连接有球囊;所述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单向阀。
14.进一步,所述弹性带体的宽度大于非弹性固定带的宽度。
15.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压式急救止血装置,通过环形的弹性带体或者条状的弹性带体,能够对患者躯干、颈部等部位的出血进行初步固定及时止血,且方便单人止血操作,便于缠绕固定和调整止血加压组件对准伤口位置;通过沿着弹性带体长度方向设置的非弹性固定带,用于勒紧、紧固止血加压组件,对患者的伤口出血部位进行加压止血,能够快捷止血,且加压止血效果明显;通过止血加压组件中的可塑性加压层,可以根据伤口处体表形状进行塑性,可以更好的贴附于人体,使用更加方便,成型后状态稳定亦可保持一定的硬度对止血加压组件加压;通过止血加压组件中的气囊加压层,能够对伤口局部进一步加压止血,加压止血效果明显;本技术急救止血装置操作简单且能够单人独立操作使用,止血快捷,加压止血效果明显,进一步提高了急救成功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弹性带体、非弹性固定带与止血加压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另一实施例中弹性带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中气囊加压层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弹性带体;11—条状松紧带;2—非弹性固定带;3—止血加压组件;31—可塑性加压层;32—气囊加压层;33—无菌辅料层;321—充气气囊;322—充气管;323—球囊。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压式急救止血装置,包括止血加压组件3,以及用于初步固定的弹性带体1,弹性带体1连接于止血加压组件3上,沿着所述弹性带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勒紧、紧固的非弹性固定带2,所述非弹性固定带2与止血加压组件3相连接,且非弹性固定带2位于弹性带体1的外侧;所述止血加压组件3位于弹性带体1的内侧,对伤口进行贴敷止血。进一步的,所述止血加压组件3包括,依次层叠于弹性带体1和非弹性固定带2内侧的可塑性加压层31、气囊加压层32,以及无菌辅料层33。优选的,所述弹性带体1的宽度大于非弹性固定带2的宽度。
24.使用时,将止血加压组件3的无菌辅料层33放置于伤口处,弹性带体1进行初步固定,再次调整好无菌辅料层33的位置,确保无菌辅料层33将伤口完全覆盖;对可塑性加压层31手动调整加压塑形,使其贴敷于伤口位置的体表;用非弹性固定带2环绕于弹性带体1的外侧,对止血加压组件3再次加压固定;最后,气囊加压层32充气,对伤口局部进一步加压,从而实现良好的止血效果。
25.基于上述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带体1,为环形松紧带,所述可塑性加压层31连接于环形松紧带的内侧表面,在初步固定止血加压组件3时可以直接套在患者的受伤部位,示例性的,可直接套在受伤患者的胸部、腹部等身体部位。如图3所示,所述弹性带体1,还可以是两条对称连接于可塑性加压层31两侧的条状松紧带11,优选的,两条所述条状松紧带11远离止血加压组件3的一端设置有相互匹配的粘贴扣,在初步固定止血加压组件3时,将止血加压组件3的无菌辅料层33放置于伤口处,两个条状松紧带11相对环绕在患者的受伤部位,并使第一粘贴面贴合连接第二粘贴面。
26.基于上述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非弹性固定带2沿着弹性带体1的长度方向固定于可塑性加压层31的外表面,所述止血加压组件3位于非弹性固定带2的中部,且非弹性固定带2的两端为自由端;优选的,所述弹性固定带2的一端连接有扣环,另一端设置为魔术粘贴扣带,对止血加压组件3再次加压固定时,弹性固定带2环绕于弹性带体1的外侧,利用两端的扣环和魔术粘贴扣带紧定并固定。优选的,所述非弹性固定带2,还可以是旋压止血带,将旋压止血带沿着弹性带体1的长度方向固定于可塑性加压层31的外表面,且旋压止血带位于弹性带体1的外侧;必要时可加旋压,使止血加压组件3紧贴与伤口上。需说明的是,所述旋压止血带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做赘述。
27.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可塑性加压层31,为高分子急救夹板(型号d-022),由高分子发泡材料包裹铝板而成,可以根据伤口处体表形状进行塑性,可以更好的贴附于人体,使用更加方便,成型后状态稳定亦可保持一定的硬度对止血加压组件3加压。
28.基于上述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气囊加压层32,包括固定于可塑性加压层31内侧(内表面)的充气气囊321,所述充气气囊321上设置有与充气气囊321内腔连通的充气咀;为了便于使用,所述充气咀上可拆卸的连接有充气管322,所述充气管322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按压充气的球囊323;对伤口局部进一步加压时,利用球囊323与充气管322对充气气囊321充气。优选的,所述充气管322上设置有单向阀。
29.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无菌辅料层33固定连接于气囊加压层32的内表面,是止血加压组件3的最里层,用于直接填塞压迫伤口。
30.本技术装置,适用于外伤、车祸、战创伤等出血时的急救,适用于非四肢部位的紧急止血,尤其适用于躯干部位的受伤病员。
3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能了解到上述具体事实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某些部分所可能作出的改进、变动,体现的仍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实现的仍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