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管内流体空穴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40068发布日期:2023-01-06 20:3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液管内流体空穴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蠕动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液管内流体空穴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蠕动泵制造成型后,需要对其在使用过程中输送的流体中产生气泡(空穴)的情况进行检测,确认其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该检测过程一般采用气泡传感器进行。气泡传感器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检测器件,在对蠕动泵工作情况进行检测时,通过蠕动泵连接的输送管进行超声探测,实时监测管内输送流体中的气泡产生频率是否达标。
3.传统的检测手段一般以人工手持传感器后将输送管卡入其中进行测试,或者将传感器固定在定制夹具上,再频繁卡入不同输送管并用手指或者特定治具压实后进行测试。但是实际检测过程中,人工指压输送管或者采用相关治具压实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检测精度较低,从而产生重复检查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投入,延误生产。究其原因在于,人工以手指按压固定输送管管壁的操作依赖作业人员的操作熟练度,作业疲劳度的累积导致人手的施力程度随着工作时长而愈加不稳定。而通过治具压实虽然可确保对输送管的夹持和固定效果稳定,但是治具在下压后的固定位置依然由人工来调节,因此会发生按压不到位而导致输送管具有微小活动间隙,可在蠕动泵工作时的振动或者流体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等作用下而随之振动而影响检测结果,如果按压过度,则管壁形变后导致流量缩小也会产生不良检测影响。市面上现有的检测手段,大多数无法提供较好的检测精度,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管内流体空穴检测装置,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输液管内流体空穴检测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其中,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工作台、检测组件和工件固定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和所述工件固定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同侧表面,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待测试工件的输送情况,所述检测组件具有一工件放置卡位,所述工件放置卡位呈一凹陷结构,所述待测试工件放置于所述工件放置卡位内,
7.所述工件固定组件用于将放置于所述检测组件上的待测试工件固定,所述工件固定组件包括压杆、弹簧和下压部,所述压杆为一可沿其长度方向做直线往复移动的长杆结构,所述压杆通过所述弹簧连接所述下压部,所述下压部具有一端面,其上凸起一便于卡入所述工件放置卡位的下压头。
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装置本体来进行蠕动泵的流体输送空穴测试,可确保对输送管的压迫过程稳定,施力程度始终保持合适,不会发生过度压迫或者按压不足的问题。其中,弹簧将下压部和压杆连接在一起后,使得压杆和下压部之间具有一动态的自调整行程,在下压头接触并压迫输送管时,支持力将下压头反向顶起,使弹簧被压缩,从而使作用到输
送管管壁的压迫效果保持合适,且该效果具有自适应性和实时性。
9.本实用新型所述待测试工件是指适用于蠕动泵的输液管。
10.所述压杆通过一调节螺栓连接所述弹簧。
11.所述下压头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工件放置卡位的深度。
12.所述下压头的凸起面呈一向上凹进的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呈一内面为弧形结构的凹陷结构,从而使其贴合其所接触的输送管外管壁。
13.所述检测组件采用超声气泡检测传感器。
14.所述工件固定组件包括组件底座、导轨和滑块,所述导轨竖直固定于所述组件底座上,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
15.所述下压部固定连接所述滑块。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导轨和滑块,为压杆和下压部的直线往复移动提供导向和动态稳定支撑。
17.所述工件固定组件包括手柄和连接件,所述压杆的下端通过所述弹簧连接所述下压部、上端通过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手柄,所述手柄转动连接所述组件底座。
18.所述组件底座具有一平整面,其上设有所述导轨和一组件支架;
19.所述组件支架具有间隔开的两个耳板,分别为第一耳板和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上设有便于所述压杆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耳板转动连接所述手柄。
2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具有通孔的第二耳板,并使压杆穿过第二耳板,可确保压杆呈竖直升降。
21.所述第二耳板的面向所述压杆的一侧板面设有一套筒,所述套筒罩于所述第二耳板的通孔上,所述压杆先后穿过所述套筒和所述第二耳板上的通孔后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
2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组件支架的第二耳板的通孔上覆盖式设置套筒后,使压杆的竖直升降方向被进一步约束,从而增强其作直线往复移动时的导向性。
23.所述工作台具有一放置槽,所述下压头的竖直投影位于所述放置槽内;
24.所述放置槽贯通所述工作台的对向两侧表面,且所述放置槽连通所述工作台的一侧边。
25.即是说,放置槽呈一开口槽结构,其从工作台的一侧边开口后延伸至下压头的正下方。
26.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同时兼具人手按压的柔性和治具按压的稳定性,确保了测试条件的一致性,提高了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场景示意图;
29.图3为图1的结构隐去工件固定组件后的一种俯视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固定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4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杆和调节螺栓的连接结构的一种剖视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杆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组件支架和套筒的连接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其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成部件或单元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成部件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部件组成或者组成单元。
37.参照图1、图2、图3,一种输液管内流体空穴检测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括工作台1、检测组件2和工件固定组件3,检测组件2和工件固定组件3均设置于工作台1的同侧表面(图示结构中位于工作台上表面)。
38.检测组件2用于检测待测试工件9的输送情况,如图9所示,检测组件2具有一工件放置卡位201,工件放置卡位201呈一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位于检测组件2的上表面下凹后成型,检测组件2的下表面引出数据引线202,其连接设置在检测组件的壳体内的超声感应单元,数据引线202连接外部信号采样装置(如上位机或者具有对应数据接口的手持终端等设备)后输出采样信号;检测组件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耳座203,每个耳座上设有一紧固孔204。图2示出结构中,待测试工件9放置于工件放置卡位201内。
39.工件固定组件3用于将放置于检测组件2上的待测试工件9固定,如图4、图5所示,工件固定组件3包括压杆301、弹簧302和下压部303,压杆301为一可沿其长度方向做直线往复移动的长杆结构,压杆301通过弹簧302连接下压部303,下压部303具有一端面,其上凸起一便于卡入工件放置卡位201的下压头304。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压部303和下压头304在制造时一体成型为一体结构。
40.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可使检测组件2的工件放置卡位201的凹陷结构向上设置,其内卡入待测试工件9;
41.使下压部303沿竖直方向升降,下降时使下压头304自上而下接触已放置于工件放置卡位201内的工件9的表面后,从竖直方向施力后使待测试工件9在工件放置卡位201内被压紧,降低或消除工件9在测试过程中产生的竖直方向的位移(此处述及之竖直方向的位移包括检测过程中,在输液时由泵传递而来的震动产生的竖直方向的位移,也包括管内液体输送时的流动过程导致的输液管在竖直方向上的窜动而产生的位移)。
42.本实用新型待测试工件9是指适用于蠕动泵的输液管,检测组件2采用超声气泡检测传感器。
4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下压头304的凸起于下压部下端面的凸起高度设置为小于工件放置卡位201的深度。
44.工作台1的底部设有支撑架8。图2示出结构隐去了工作台1底部的支撑架8。
45.本实用新型为增加装置本体的适应性,可使其对不同的输送管进行测试,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压杆通过一调节螺栓连接弹簧。
46.具体的,如图6、图7所示,压杆301的下端设有一调节孔3011,调节孔3011内设有内螺纹,调节孔3011内旋入调节螺栓305,如图4、图5所示,弹簧302的上端固定在调节螺栓305的螺帽端3051。在需要时,可通过旋入或者旋出调节螺栓305来等效调节压杆301的长度,相当于调整弹簧302的自适应灵敏度。
47.由于弹簧302连接在可调节旋入深度的调节螺栓305上,因此本实用新型发挥的自适应功能可进一步调节其自适应灵敏度,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对应不同(粗细或者材质)的输液软管进行测试作业。在更换待测试的不同输液软管时,仅需通过调节件进行有限次数的调节后,即可满足后续测试条件。
4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调节螺栓305上设有一锁止螺母306,通过锁止螺母306来锁定调节螺栓305调节后的位置。
49.如图5所示,调节螺栓305在旋入压杆301前,先在其杆身上旋入锁止螺母306,再将调节螺栓305旋入压杆301的调节孔,旋进至计划位置,则将锁止螺母306从螺栓杆身上以旋出方向旋至锁止螺母306受压杆301在调节孔处的端口面限制,此时即使得调节螺栓305的当前调节位置被锁定。通过设置锁止螺母306,可有效避免测试过程中,受到蠕动泵震动影响的累积作用而导致螺栓杆身旋出或者旋进,从而影响下压部的自适应灵敏度。
5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压杆301的下压操作一般由人工通过扳动手柄等单一的操作方式实现(下述实施例中述及压杆连接手柄后获取外部操控),而下压位移和下压的力均由压杆301、下压部303、下压头304和弹簧302的连接结构来确定,因此可通过对调节螺栓305进行旋入旋出调节,在复数项测试周期中获取较好的调节位置,以使后续测试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以便获得较为精准的检测数据。在弹簧302的种类、材质不一或输送软管的种类、规格不一等情况下,调节螺栓305的调节位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调整后确定。
51.在实际操作时,为增加调节螺栓305的调节效率,可做如下设置:在弹簧302对下压头304和调节螺栓305的连接结构固定(比如不将弹簧连接于下压头或者连接于调节螺栓上的连接位置做调整)的情况下,调节螺栓305在压杆301内的旋入深度和下压时的力呈一定比例关系,基于此种情况,在对不同型号和材质的输送软管进行测试时,可通过调节螺栓305来调节合适的下压位移,使下压头304对软管压迫时保持在合适位置,确保其不会压不实而产生震动间隙,或者因过度压迫而导致软管流量被截断。比如,可在事前进行数据收集后,对常用的软管型号预先检测后获取测试数据,再根据测试数据生成数据表,以此数据表作为后续更换不同类型输液软管进行测试时的(对调节螺栓的)调节依据。比如,对类型a的输液软管进行测试时,由在前测试获取的数据获知其在调节螺栓旋入压杆下端调节孔内深度为3mm时,下压头对软管的压迫位置合适(比如,以管壁不发生明显形变并且无法拖动软管为评判压迫位置合适的标准),则该调节深度即可作为后续该类型a的输液软管测试时的调节依据。使用时,在后续某次测试需要对该类型a的输液软件进行测试,但在前测试的是类型b的输液软管,因此设备当前的状态被调节至适合类型b的输液软管的调节状态,此时可查询数据表后,获知类型a的输液软管对应的调节件调节深度。
5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调节螺栓305的旋入深度和下压头304在下压时作用于输送管上的力的比例关系需要根据弹簧302的材质、规格等实际选型选材数据来确定,其可在有限
的测试次数内确定,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对调节方法申请保护。
53.本实用新型为保护下压头和输送管的接触面结构,避免损伤,可按如下结构设置:下压头304的凸起面(底面)呈一向上凹进的凹陷结构(图中未示出),该凹陷结构呈一内面为弧形结构的凹陷结构,从而使其贴合其所接触的输送管外管壁。
5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下压头304的凸起面(底面)设有防护垫/缓冲垫(图中未示出)。当下压头304的凸起面呈向上凹进的凹陷结构时,在凹陷结构内设置贴合凹陷内面的防护垫。
55.上述实施例中的下压头304的凸起面,在图1、图2、图4、图5示出结构中为其底面。
56.另外,还可对下压头304的凸起面的各个侧边均做倒角处理,以防止形成刃口后在其下压时导致输液管外壁受损。
57.本实用新型为确保下压部303随压杆301进行直线往复移动时的稳定性,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如图4、图5所示,工件固定组件3包括组件底座307、导轨308和滑块309,导轨308竖直固定于组件底座307上,滑块309与导轨308滑动连接,下压部303固定连接滑块309。
58.本实用新型通过导轨308和滑块309,为压杆301和下压部303的直线往复移动提供导向和动态稳定支撑。
59.需要说明的是,导轨308的长度设置为不小于压杆301的直线往复移动的行程。
60.上述实施例中,导轨308和滑块309在设置时,滑块309的不连接下压头304的一侧设有凹陷,导轨面卡入滑块309的凹陷内。
61.另外,为防止滑块309在滑动过程中,因异常情况而跳脱后与导轨308分离,可在导轨308的对向侧面设置凹陷,而滑块309上的凹陷的对向内壁设有凸起,从而使滑块309和导轨308滑动连接时,即便在受到外力作用,也始终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按如此设置,滑块309与导轨308滑动连接时,需要将滑块309从导轨308的任一端部套于导轨308上。
6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避免滑块309在移动时超限,可在导轨308的两端中的某一端设置限位结构(图中未示出),或者在两端均设置限位结构。比如,以挡板或者挡块形式实现限位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结构设置在导轨面上。
63.本实用新型为方便下压操作,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如图4、图5所示,工件固定组件3包括手柄310和连接件311,压杆301的下端通过弹簧302连接下压部304、上端通过连接件311转动连接手柄310,
64.手柄310转动连接组件底座307。
65.具体的,手柄310具有两个转动连接点(每个点都可采用紧固件孔实现),两个转动连接点呈上下间隔设置,上方的转动连接点与组件底座307转动连接,下方的转动连接点与连接件311转动连接。
66.操作时,正向扳动手柄或者反向扳动手柄可使压杆沿着做正向直线移动或者反向直线移动。如图1、图2、图4示出结构中,向上扳动手柄310,则压杆301向上移动,下压部303和下压头304被提起,反之向下扳动手柄310,则压杆301向下移动,下压部303和下压头304下降。
67.如图5所示,连接件311可设置为一弯曲结构的片状板结构,其两端各设有一通孔,便于作为转动连接点,通过销轴和卡簧的组合结构,或者通过螺栓和螺母的组合结构实现转动连接功能。
68.本实用新型为确保压杆301可保持直线往复移动,使移动过程具有导向性,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如图4所示,组件底座307具有一平整面,其上设有导轨308和一组件支架312;
69.如图4、图8所示,组件支架312具有间隔开的两个耳板,分别为第一耳板3121和第二耳板3122,第二耳板3122上设有便于压杆301穿过的通孔,第一耳板3121转动连接手柄310。
7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具有通孔的第二耳板3122,并使压杆301穿过第二耳板3122,可确保压杆301呈竖直升降。
71.具体的,如图4示出结构中,组件底座307的平整面竖直设置,且位于压杆301的一侧,压杆301与其平行,平整面上贴合设置导轨308,使导轨308也竖直设置,导轨308上方间隔设置组件支架312。
72.另外,组件支架312可按如下结构成型:如图8所示,其先成型为平板结构,将其一端折弯成型第二耳板3122,(向上)对向的另一端开槽后,位于槽(上方)一侧结构垂直于第二耳板3122的折弯方向折弯后成型为第一耳板3121。成型后即如图1、图2、图4示出结构中的耳板结构,其中,第一耳板3121在图示结构中呈竖直设置(实际设置时,可根据手柄上的转动连接点的具体结构对应设置,比如,手柄上的转动连接点呈一转轴非水平结构时,则第一耳板需设置为与该转轴垂直),第二耳板3122呈水平设置(实际设置时,其或可设置为非水平,但需确保其与压杆的直线往复移动方向垂直)。
73.第一耳板3121和第二耳板3122之间的板身上设有紧固件孔,通过紧固件将组件支架固定在组件底座307上。
74.本实用新型为提高压杆301在做直线往复移动时的导向性,设置如下:如图4、图8所示,第二耳板3122的面向压杆301的一侧板面(即为第二耳板的下表面)设有一套筒313,套筒313罩于第二耳板3122的通孔上,压杆301(向上)先后穿过套筒313和第二耳板3122上的通孔后与连接件311转动连接。
7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组件支架311的第二耳板3122的通孔上覆盖式设置套筒313后,使压杆301的竖直升降方向被进一步约束,从而增强其作直线往复移动时的导向性。
7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套筒313的长度可设置为压杆301长度的1/5~1/2。
77.本实用新型为使工作台1可灵活使用不同规格种类的检测组件2,可按如下结构设置:如图2、图3所示,工作台1具有一放置槽101,下压头的竖直投影位于放置槽101内;
78.放置槽101贯通工作台1的对向两侧表面,且放置槽101连通工作台1的一侧边。即是说,放置槽101呈一开口槽结构,其从工作台1的一侧边开口后延伸至下压头的正下方。之所以设置开口槽结构在于方便常规结构的气泡传感器的放置。市面上的常规结构的气泡传感器,其结构的一侧表面设有便于卡入输液软管的卡槽(该卡槽可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组件2的工件放置卡位201),另一侧则设有数据引线(相当于检测组件2的数据引线202),引出信号线后连接外部信号采样装置(如上位机或者具有对应数据接口的手持终端等设备)。开口槽的设计结构可方便该类传感器从开口处装入放置槽101内并移动至下压头正下方。
79.另外,为实现气泡传感器的位置固定,可在工作台1的台面上设置定位销,定位销与气泡传感器的耳座(相当于检测组件2的耳座203)上的通孔(相当于检测组件2的耳座203上的紧固孔204)一一对应。即是说,定位销位于下压头正下方的放置槽结构的两侧的工作台1台面上,且两两相对。
80.如图1、图2、图3所示,下压头的正下方的放置槽101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定位销,分别对应图9的检测组件的两个耳座203上的紧固孔204。
81.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在工作台1的侧边设有卡入口(放置槽101的开口处),因此其可临时替换不同种类的器件,比如不同厂家型号的气泡传感器作为新的检测单元。无需重新准备新的夹具或者相关治具,因此其实用性和适应性较好。
8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装置本体来进行蠕动泵的流体输送空穴测试,可确保对输送管的压迫过程稳定,施力程度始终保持合适,不会发生过度压迫或者按压不足的问题。其中,弹簧将下压部和压杆连接在一起后,使得压杆和下压部之间具有一动态的自调整行程,在下压头接触并压迫输送管时,支持力将下压头反向顶起,使弹簧被压缩,从而使作用到输送管管壁的压迫效果保持合适,且该效果具有自适应性和实时性。
8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