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针器及针灸套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07199发布日期:2023-04-29 20:59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进针器及针灸套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针灸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无菌进针器及针灸套件。


背景技术:

1、针灸疗法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通常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其中,“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进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在针灸疗法中,毫针(或称为针灸针、针石或针石针)是进行治疗的关键器械,现有的毫针通常采用金属制作而成的,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热和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当然,也有用其它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等,可以适用于一些特殊场合。

3、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传统的方式是人工手动进针(插针),即,人工手持毫针,并手动将毫针的针尖插入体表所设定的深度,这种进针方式存在不能精确控制进针深度、很难实现无菌进针等问题,而且进针速度慢,导致进针过程中,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疼痛;新兴的方式是利用进针器进针,进针器是一种利用弹簧将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的辅助进针工具,不仅可以控制进针深度,而且由于进针速度快,还可以有效减轻痛感;然而,现有的进针器,通常存在不便于精确控制进针深度的问题,而且在装配毫针的过程中,毫针非常容易被污染,不利于实现无菌进针(无污染进针),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用于针灸的进针器,在装配毫针的过程中,毫针非常容易被污染,导致不能实现无菌进针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进针器,可以有效保护毫针,防止毫针被污染,从而有利于实现无菌进针,主要构思为:

2、一种进针器,包括壳体、弹性部件、推送机构以及设置于壳体的触发按钮,其中,

3、所述壳体构造有内部空腔、与所述内部空腔相连通的装配通道,所述装配通道构造为适配套管,且装配通道的一端构造有用于限制套管的定位部,另一端贯穿壳体的前端,

4、所述推送机构包括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可移动的设置于内部空腔中,并被限位约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所述移动部件的前端构造有用于推送毫针的推送面,且推送面对应所述装配通道;

5、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内部空腔中,并作用于移动部件,所述触发按钮用于触发移动部件,弹性部件用于在移动部件被触发后驱动移动部件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壳体内构造与内部空腔相连通的装配通道,并将装配通道构造为适配套管,使得在进行针灸时,可以事先在装配通道内安装一次性的无菌套管,然后再将毫针装配在套管内,套管可以起到隔离保护毫针的作用,使得毫针的针尖和毫针的侧面都不会直接接触壳体,从而有效防止毫针被污染,有利于实现无菌进针的效果;通过在装配通道的一端构造定位部,用于限制套管的插入深度,使得套管的插入深度精确可控,从而有利于精确控制进针深度;通过在移动部件的前端构造有推送面,并使推送面对应装配通道,使得装入套管内的毫针的后端可以抵靠于该推送面,既可以起到限位约束毫针的目的,以便精确定位毫针的初始位置,从而有利于精确控制进针深度;通过构造推送机构,并将推送机构构造为包括移动部件,移动部件可移动的设置于内部空腔中,并被限位约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使得移动部件可以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且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间距就是所设定的进针深度,在这个过程中,移动部件位置的变化会同步带动毫针移动相同的距离,使得每次的进针深度相同;而通过弹性部件与触发按钮,使得在第二位置处时,弹性部件具有弹性势能,当通过触发按钮解锁移动部件后,弹性部件的弹性势能自动释放,并可以驱动移动部件从第二位置快速移动到第一位置,同时,同步驱动毫针从第二位置快速移动到第一位置,达到自动、高效按照所设定深度进针的目的;相比于现有的进针器,本进针器,结构简单紧凑,不仅可以精确控制进针深度,而且可以有效隔离保护毫针,有利于实现无菌进针,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6、为进一步保护患者,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与壳体前端之间的距离构造为小于套管的长度。使得当套管装配于装配通道后,套管的前端可以延伸出壳体,使得在进行针灸时,可以利用无菌套管的前端接触患者的皮肤,避免壳体直接接触患者,从而可以有效保护患者,更有利于实现无菌进针。

7、优选的,所述定位部为环状挡圈,且所述环状挡圈的中心通孔适配毫针。不仅使得毫针的尾端可以穿过所述中心通孔,以便抵靠于推送面;而且使得套管不能穿过所述中心通孔,以便限位约束套管,达到定位套管的目的。

8、为简化结构,优选的,所述壳体构造为杆状结构。不仅可以简化结构,便于成型,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使得整个进针器更加小巧,便于携带、握持和使用。

9、为解决移动部件在第二位置处的解锁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推送机构还包括连接于移动部件的第二阻挡部、以及连接于壳体并适配所述第二阻挡部的第二限位部,在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阻挡部限位约束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且所述弹性部件储存有弹性势能;

10、触发按钮用于驱动第二阻挡部脱离第二限位部,或驱动第二限位部脱离第二阻挡部。在本方案中,通过第二阻挡部与第二限位部的配合,可以使移动部件稳定的保持于第二位置处,而触发按钮可以驱动第二阻挡部脱离第二限位部或驱动第二限位部脱离第二阻挡部,达到解锁移动部件的目的,使得弹性部件可以自动释放弹性势能,以便驱动移动部件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达到自动、无痛进针的目的。

11、为简化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挡部采用的是弹性锁片,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构造于内部空腔中的凸起,在第二位置处,所述弹性锁片限位约束于所述凸起,并对应所述触发按钮,触发按钮用于挤压弹性锁片并使弹性锁片发生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使得弹性锁片可以顺利脱离凸起的限制,达到解锁的目的。

12、为简化结构,优选的,所述壳体构造有解锁孔,所述触发按钮设置于所述解锁孔,且所述触发按钮采用的是橡胶块或弹簧按钮。橡胶块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在解锁时,通过按压橡胶块,使得橡胶块向着内部空腔的方向变形,以便挤压弹性锁片,使得弹性锁片发生弹性变形并顺利脱离第二限位部,达到解锁的目的。

13、为便于使用者将移动部件预设到第二位置处,进一步的,所述推送机构还包括操作头,所述操作头连接于移动部件,并通过构造于壳体的条孔延伸到壳体外。在实际使用时,一方面,使用者可以通过推动操作头的方式移动移动部件,以便将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处,使得弹性部件可以储存所需的弹性势能,非常的方便,另一方面,操作头连接于移动部件,而操作头通过条孔延伸到壳体外,使得条孔可以防止操作头转动,从而达到防止移动部件转动的目的,使得移动部件只能沿内部空腔移动,而不能转动。

14、为解决将移动部件限位约束于第一位置处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推送机构还包括构造于移动部件的第一阻挡部、以及连接于壳体并适配所述第一阻挡部的第一限位部,在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阻挡部限位约束于所述第一限位部。通过第一阻挡部与第一限位部的配合,达到精确限位的目的,使得移动部件可以稳定的保持于第一位置处。

15、优选的,在第一位置处时,所述弹性部件储存有弹性势能。通过弹性部件与第一限位部的配合,使得移动部件可以稳定的保持于第一位置处。

16、优选的,所述第一阻挡部为操作头的侧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条孔的侧壁;

17、和/或,所述第一阻挡部为挡块,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构造于内部空腔中的凸起,且挡块对应所述凸起,

18、和/或,所述第一阻挡部为所述推送面,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内部空腔的侧壁。

19、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采用的是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移动部件和壳体。

20、为使得压缩弹簧更准确的实现伸/缩功能,进一步的,所述移动部件构造有适配所述压缩弹簧的轴段,且所述压缩弹簧套设于该轴段。该轴段可以起到支撑和约束压缩弹簧的作用。

21、优选的,所述移动部件包括推块、连接于推块的轴段以及连接于所述轴段的导向块,所述弹性部件套设于所述轴段,且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推块和壳体,所述推送面为推块的端面,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内部空腔构成移动副。

22、为便于装配移动部件,进一步的,所述推块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轴段。便于安装、拆卸和更换。

23、为便于生产和装配,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尾部分,所述前部分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的一端,所述尾部分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另一端;

24、所述装配通道和定位部分别构造于前部分;

25、所述内部空腔贯穿所述中间部分,且所述推送机构和触发按钮分别设置于所述中间部分;

26、所述尾部分用于封闭所述内部空腔。采用分段式的壳体,不仅可以单独生产和制造各部分壳体,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而且便于后期装配和拆卸。

27、一种针灸套件,包括套管和所述进针器,所述套管的内径构造为适配毫针,且套管的长度大于所述装配通道的深度,套管可拆卸的装配于所述装配通道,且套管的端部限位约束于所述定位部,套管用于隔离毫针与壳体。

28、优选的,所述套管采用的无菌塑料管。

29、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进针器及针灸套件,结构简单紧凑,不仅可以精确控制进针深度,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隔离保护所装配的毫针,防止毫针被污染,有利于实现无菌进针,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