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式射频消融钳

文档序号:32365807发布日期:2022-11-29 22:0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节式射频消融钳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调节式射频消融钳。


背景技术:

2.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中国有房颤患者约1200万左右,整体患病率约0.8%,80岁以上是则高达7%。房颤对人体可产生很多危害。房颤时心房跳动的频率极快,而且不规整,病人会感到心慌、气短、乏力,影响生活质量。若同时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则会出现心脏功能受损、心力衰竭,心房血栓脱落引起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相应严重的并发症,致死事件。
3.因此,房颤的外科治疗备受人们所关注。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胸腔镜和机器人等精密操作器械的应用,房颤的外科治疗器械日新月异,为心脏外科医师在房颤治疗方面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外科消融手术不仅包括常规心脏开胸手术中的应用,还可以采用肋间小切口的微创射频消融手术。药物控制以及内科介入导管消融手术,存在单次手术成功率不高,手术时间长,治疗周期久,费用高等特点,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及特殊的手术器械的外科消融手术,甚至可以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进行。主要步骤为双侧肺静脉隔离、左房环肺静脉线消融、心外膜部分去神经化以及左心耳切除。优点为手术损伤小、操作快速准确、并发症少、疗效好。现有的任何治疗房颤的方法,均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满意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使这些手术越来越简单、易于重复操作。与导管介入技术相比,外科射频消融手术为单次治疗,特别适合同时伴发需要外科处理的心脏开胸手术疾病的患者,手术单次成功率可达70-85%。
4.目前常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进行消融隔离,消融线准确、完整、透壁,是目前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目前开展的常规开胸的外科射频消融术,特别是微创射频消融手术,需在侧胸壁上作多个1-2cm的操作孔,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快的能完成操作。但是临床实践中发现,目前的双极射频消融钳不能满足手术需要。
5.射频消融钳必须较灵活。现有的消融钳存在诸多缺点。钳体弧度过大且无法调节角度,不能满足两侧环静脉口的消融,此时需要射频消融钳与射频消融笔的联合使用,才能达到手术目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与手术时长;两个钳臂之间开口过小,手术时容易受到其他组织干扰,影响手术进程。
6.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调节式射频消融钳。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节式射频消融钳。
8.一种调节式射频消融钳,其包括放电组件、传导组件与控制组件;所述传导组件远离放电组件的一端与控制组件相连接;所述放电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架、第一放电臂与第二放电臂;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一端与传导组件相连接,中部与第一放电臂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放电臂相连接;所述第一放电臂的内部设置用于调节第一放电臂形状的第一转动单元,
第一转动单元与第一放电臂相连接;所述第二放电臂的内部设置用于调节第二放电臂形状的第二转动单元,第二转动单元与第二放电臂相连接。
9.进一步,所述第一放电臂包括第一放电结构、第一放电单元与闭合单元;所述闭合单元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架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放电单元相连接;所述第一放电结构设置在第一放电单元远离闭合单元的方向上;设置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放电单元。
10.进一步,所述第一放电臂朝向第二放电臂的侧壁上设置放电器;所述放电器分别与第一放电单元、第一放电结构相连接。
11.进一步,所述第一放电臂的内部设置第一控制通道;所述第一控制通道内部设置第一锁紧丝;所述第一锁紧丝穿过第一控制通道进入传导组件内部。
12.进一步,所述第二放电臂包括第二放电结构与第二放电单元;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与第一连接架相连接;所述第二放电结构设置在第二放电单元远离第一连接架的方向上。
13.进一步,设置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放电单元。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与第一放电单元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放电臂朝向第一放电臂的侧壁上设置放电器;所述放电器分别与第二放电单元、第二放电结构相连接。
14.进一步,所述第二放电臂的内部设置第二控制通道;所述第一连接架的内部设置第三控制通道;所述第二控制通道与第三控制通道相贯通;所述第二控制通道内部设置第二锁紧丝;所述第二锁紧丝经依次第二控制通道与第三控制通道进入传导组件内部。
15.所述传导组件包括传导外壳、第一连接结构与复位装置;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复位装置均设置在传导外壳的内部;所述复位装置的一端与第一放电臂相连接,另一端与传导外壳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端与第一放电臂相连接,另一端与控制组件相连接。
16.进一步,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外壳、第一控制结构、第二复位结构与锁紧组件,所述控制外壳设置在传导组件远离放电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一控制结构、第二复位结构以及锁紧组件均设置在控制外壳的内部。
17.进一步,所述第一控制结构与控制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复位结构的一端与控制外壳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控制结构相连接;所述锁紧组件与第一锁紧丝以及第二锁紧丝相连接。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了全新的可调式钳臂,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调节钳臂形状,整体灵活多变;在钳臂上设置了多对放电器,同时输出高频高压交流电,增加消融组织面积,达到全面消融的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放电组件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组件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放电组件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导组件剖视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组件剖视图;
25.图中,1、放电组件;11、第一连接架;12、第一放电臂;a、放电器;121、第一放电结构;122、第一放电单元;123、第一转动单元;124、闭合单元;13、第二放电臂;131、第二放电
结构;132、第二放电单元;133、第二转动单元;2、传导组件;21、传导外壳;22、第一复位拉杆;23、第一连接结构;24、第一复位结构;3、控制组件;31、控制外壳;32、第一控制结构;33、第二复位结构;331、固定板;332、转轴;34、锁紧组件;341、第一锁紧旋钮;342、第一锁紧支架;343、第二锁紧旋钮;344、第二锁紧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二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如图1-2所示的一种调节式射频消融钳,其包括放电组件1、传导组件2与控制组件3;传导组件2远离放电组件1的一端与控制组件3相连接;放电组件1包括第一连接架11、第一放电臂12与第二放电臂13;第一连接架11的一端与传导组件2相连接,中部与第一放电臂12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放电臂13相连接;第一放电臂12的内部设置用于调节第一放电臂12形状的第一转动单元123,第一转动单元123与第一放电臂12相连接;第二放电臂13的内部设置用于调节第二放电臂13形状的第二转动单元133,第二转动单元133与第二放电臂13相连接。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架11与传导组件2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架11与第一放电臂12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架11与第二放电臂13转动连接。例如:第一连接架11与传导组件2通过卡扣连接;第一连接架11与传导组件2通过螺纹连接;第一连接架11与传导组件2应用螺栓锁紧。
29.第一放电臂12包括第一放电结构121、第一放电单元122与闭合单元124;闭合单元124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架1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放电单元122相连接;第一放电结构121设置在第一放电单元122远离闭合单元124的方向上。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放电单元122,优选为四个第一放电单元1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放电单元122与闭合单元124通过第一转动单元123相连接;第一放电单元122与相邻的第一放电单元122通过第一转动单元123相连接;第一放电单元122与第一放电结构121通过第一转动单元123相连接。第一放电单元122与第一转动单元123转动连接,第一放电单元122与闭合单元124转动连接,第一放电结构121与第一转动单元123转动连接。可选择的,闭合单元124靠近第一放电单元122的一端为球状结构,第一放电单元122为两端设置球形凹槽的柱状结构,第一放电单元122上的球形凹槽与闭合单元124的球状端适配。第一转动单元123为球状结构,第一转动单元123的直径与闭合单元124球状端的直径相等。第一放电结构121靠近第一放电单元122的一端位置与第一放电单元122相同的球形凹槽,第一放电结构121上的球形凹槽与第一转动单元123适配。
30.第一放电臂12朝向第二放电臂13的侧壁上设置放电器a;放电器a分别与第一放电单元122、第一放电结构121相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放电器a为电极,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一放电单元122朝向第二放电臂13的侧壁上,电极设置在第一放电结构121朝向第
二放电臂13的侧壁上。电极与控制组件3相连接,控制组件3控制电极通电与断电。
31.第二放电臂13包括第二放电结构131与第二放电单元132;第二放电单元132与第一连接架11相连接;第二放电结构131设置在第二放电单元132远离第一连接架11的方向上。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放电单元132与第一连接架11转动连接。
32.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二放电单元132。第二放电单元132与第一放电单元122的数量相等。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放电单元132与相邻的第二放电单元132通过第二转动单元133相连接;第二放电单元132与第二放电结构131通过第二转动单元133相连接。第二放电单元132与第二转动单元133转动连接,第二放电结构131与第二转动单元133转动连接。可选择的,第一连接架11靠近第二放电单元132的一端为球状结构,第二放电单元132为两端设置球形凹槽的柱状结构,第二放电单元132上的球形凹槽与第一连接架11的球状端适配。第二转动单元133为球状结构,第二转动单元133的直径与闭合单元124球状端的直径相等。第二放电结构131靠近第二放电单元132的一端位置与第二放电单元132相同的球形凹槽,第二放电结构131上的球形凹槽与第二转动单元133适配。
33.第二放电臂13朝向第一放电臂12的侧壁上设置放电器a;放电器a分别与第二放电单元132、第二放电结构131相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放电器a为电极,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二放电单元132朝向第一放电臂12的侧壁上,电极设置在第二放电结构131朝向第一放电臂12的侧壁上。电极与控制组件3相连接,控制组件3控制电极通电与断电。
34.如图4所示的放电组件1剖视图。第一放电臂12的内部设置第一控制通道;第一控制通道内部设置第一锁紧丝;第一锁紧丝穿过第一控制通道进入传导组件2内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放电结构121内部设置第一通孔;第一放电单元122内部设置第二通孔;第一转动单元123内部设置第三通孔;闭合单元124内部设置第一通路;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以及第一通路连成第一控制通道。第一连接架11的内部设置第四控制通道,第一控制通道与第四控制通道相贯通。第一控制通道与第四控制通道的连接点位于闭合单元124与第一连接架11的转动轴心上,当闭合单元124转动时,不影响第一控制通道与第四控制通道的贯通。第一控制通道内部设置第一锁紧丝。第一锁紧丝的一端与第一放电结构121相连接,第一锁紧丝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一通路以及第四控制通道后进入传导组件2内部;第一锁紧丝远离第一放电结构121的一端与控制组件3相连接。松开第一锁紧丝,调节第一放电臂12的形状,之后拉紧第一锁紧丝,使第一放电臂12保持调节后的形状。
35.第二放电臂13的内部设置第二控制通道;第一连接架11的内部设置第三控制通道;第二控制通道与第三控制通道相贯通;第二控制通道内部设置第二锁紧丝;第二锁紧丝经依次第二控制通道与第三控制通道进入传导组件2内部。
36.第二放电结构131内部设置第四通孔;第二放电单元132内部设置第五通孔;第二转动单元133内部设置第六通孔;第一连接架11内部设置第三控制通道;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连成第二控制通道;第二控制通道内部设置第二锁紧丝;第二锁紧丝的一端与第二放电结构131相连接,依次穿过第四通孔、第五通孔、第六通孔以及第三控制通道后进入传导组件2内部;第二锁紧丝远离第二放电结构131的一端与控制组件3相连接。松开第二锁紧丝,调节第二放电臂13的形状,之后拉紧第二锁紧丝,使第二放电臂13保持调节后的形状。
37.如图4-6所示的传导组件2,其包括传导外壳21、第一连接结构23与复位装置;第一连接结构23与复位装置均设置在传导外壳21的内部;复位装置的一端与第一放电臂12相连接,另一端与传导外壳21相连接;第一连接结构23的一端与第一放电臂12相连接,另一端与控制组件3相连接。可选择的,闭合单元124与复位装置滑动连接,闭合单元124与第一连接结构23绑定连接。可选择的,传导外壳21的内部设置用于限定第一锁紧丝与第二锁紧丝路径的工作管路。工作管路设置在传导外壳21的侧壁上,工作管路与传导外壳21固定连接。第一锁紧丝以及第二锁紧丝均设置在工作管路的内部,第一锁紧丝以及第二锁紧丝均与工作管路滑动连接。优选的,第一锁紧丝与第二锁紧丝设置在不同的工作管路中。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锁紧丝与第二锁紧丝缠在一起。
3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闭合单元124远离第一放电臂12的一侧设置用于与复位装置连接的第二连接架以及用于与第一连接结构23连接的第三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位于第三连接架朝向第一放电臂12的方向上。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均与闭合单元124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架与复位装置滑动连接,第三连接架与第一连接结构23绑定连接。
39.可选择的,第一连接结构23为钢丝。钢丝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架绑定,另一端与第一控制结构32绑定。应用第一控制结构32拉动钢丝,钢丝拉动闭合单元124朝向第二放电臂13运动,使放电组件1闭合。松开第一控制结构32,复位装置拉动闭合单元124转动,使放电组件1舒张。
4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复位装置包括第一复位拉杆22与第一复位结构24;第一复位拉杆22的一端与第一放电臂12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复位结构24相连接;第一复位结构24远离第一复位拉杆22的一端与传导外壳21相连接。第一复位结构24为拉簧。
41.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复位装置包括第一复位钢丝与第一复位结构24;第一复位钢丝的一端与第一放电臂12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复位结构24相连接;第一复位结构24远离第一复位钢丝的一端与传导外壳21相连接。第一复位结构24为拉簧。
42.如图3、6所示的控制组件3,其包括控制外壳31、第一控制结构32、第二复位结构33与锁紧组件34,控制外壳31设置在传导组件2远离放电组件1的一端,控制外壳31与传导组件2可拆卸连接;第一控制结构32、第二复位结构33以及锁紧组件34均设置在控制外壳31的内部。可选择的,控制外壳31与传导组件2通过螺栓连接。可选择的,控制外壳31与传导组件2螺纹连接。第一控制结构32与控制外壳31转动连接。第二复位结构33与控制外壳31热合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复位结构33与控制外壳31应用胶水粘合。
4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外壳31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二者相互插接,并应用螺栓锁紧。两片式的控制外壳31便于生产,也便于安装第一控制结构32、第二复位结构33与锁紧组件34。
44.第一控制结构32与控制外壳31转动连接。第二复位结构33的一端与控制外壳3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控制结构32相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外壳31的内部设置固定板331与转轴332,固定板331以及转轴332均与控制外壳31固定连接。第二复位结构33的一端与固定板331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控制结构32相连接。第一控制结构32与转轴332转动连接。可选择的,第二复位结构33的一端与固定板331热合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控制结构32应用胶水粘合。可选择的,第二复位结构33的一端与固定板331热合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控制结构32热合连接。可选择的,第二复位结构33的一端与固定板331应用胶水粘合,
另一端与第一控制结构32应用胶水粘合。可选择的,第二复位结构33的一端与固定板331应用胶水粘合,另一端与第一控制结构32热合连接。
45.锁紧组件34与第一锁紧丝以及第二锁紧丝相连接。锁紧组件34包括第一锁紧单元与第二锁紧单元。第一锁紧单元与第一锁紧丝相连接,第二锁紧单元与第二锁紧丝相连接。应用第一锁紧单元调节第一锁紧丝的松紧情况。松开第一锁紧丝,调节第一放电臂12的形状,之后拉紧第一锁紧丝,使第一放电臂12保持调节后的形状。应用第二锁紧单元调节第二锁紧丝的松紧情况。松开第二锁紧丝,调节第二放电臂13的形状,之后拉紧第二锁紧丝,使第二放电臂13保持调节后的形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锁紧组件34设置在控制外壳31远离传导外壳21的一端,锁紧组件34与控制外壳31固定连接。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外壳31内部设置用于限定第一锁紧丝与第二锁紧丝路径的限位管路。限位管路设置在控制外壳31的侧壁上,限位管路与控制外壳31固定连接。第一锁紧丝以及第二锁紧丝均设置在限位管路的内部,第一锁紧丝以及第二锁紧丝均与限位管路滑动连接。优选的,第一锁紧丝与第二锁紧丝设置在不同的限位管路中。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锁紧丝与第二锁紧丝缠在一起。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锁紧单元包括第一锁紧旋钮341与第一锁紧支架342;第一锁紧旋钮341与第一锁紧支架342转动连接,第一锁紧支架342与控制外壳31固定连接。第一锁紧丝穿过第一锁紧支架342后与第一锁紧旋钮341相连接。转动第一锁紧旋钮341,将第一锁紧丝缠绕在第一锁紧旋钮341上,使第一锁紧丝紧绷,驱动第一放电臂12保持调节后的形状;第一锁紧旋钮341拉动第一锁紧丝,使第一放电臂12内部的第一放电结构121、第一放电单元122、第一转动单元123以及闭合单元124相互紧贴,应用摩擦力固定第一放电臂12内部各个组件的相对位置;相对应的,第一锁紧丝与第一放电臂12固定连接,当第一锁紧丝紧绷时,第一锁紧丝拉动第一锁紧旋钮341紧贴第一锁紧支架342的内壁,应用摩擦力锁定第一锁紧旋钮341与第一锁紧支架342之间的相对位置。反转第一锁紧旋钮341,将第一锁紧丝从第一锁紧旋钮341上释放,使第一锁紧丝松弛,可随意调节第一放电臂12形状,调节至目标形状之后,转动第一锁紧旋钮341将第一放电臂12锁紧。
4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锁紧单元包括第二锁紧旋钮343与第二锁紧支架344;第二锁紧旋钮343与第二锁紧支架344转动连接,第二锁紧支架344与控制外壳31固定连接。第二锁紧丝穿过第二锁紧支架344后与第二锁紧旋钮343相连接。转动第二锁紧旋钮343,将第二锁紧丝缠绕在第二锁紧旋钮343上,使第二锁紧丝紧绷,驱动第二放电臂13保持调节后的形状;第二锁紧旋钮343拉动第二锁紧丝,使第二放电结构131、第二放电单元132、第二转动单元133以及第一连接架11相互紧贴,应用摩擦力固定第二放电臂13内部各个组件的相对位置,同时固定第二放电臂13与第一连接架11的相对位置;相对应的,第二锁紧丝与第二放电臂13固定连接,当第二锁紧丝紧绷时,第二锁紧丝拉动第二锁紧旋钮343紧贴第二锁紧支架344的内壁,应用摩擦力锁定第二锁紧旋钮343与第二锁紧支架344之间的相对位置。反转第二锁紧旋钮343,将第二锁紧丝从第二锁紧旋钮343上释放,使第二锁紧丝松弛,可随意调节第二放电臂13形状,调节至目标形状之后,转动第二锁紧旋钮343将第一放电臂12锁紧。
49.使用方法:
50.1)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放电组件1的形状:
51.1—1)松开锁紧组件34,第一锁紧丝与第二锁紧丝松弛,使第一放电臂12与第二放电臂13进入松弛状态,调节第一放电臂12与第二放电臂13的形状;
52.1—2)将第一放电臂12与第二放电臂13调节至合适形状后,应用锁紧组件34进行锁紧,使第一锁紧丝与第二锁紧丝紧绷,应用摩擦力固定第一放电臂12与第二放电臂13的形状;
53.2)连接电源,进行手术。
54.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